leahahaha
看完胡台麗、李道明 1988年的《矮人祭之歌》。

攝影張照堂、攝影助理王文欽。

好看!
leahahaha
=====

https://images.plurk.com/1NXKL4Vf3xTQlJZgJmug44.jpg
映後李道明、林木材

兩年剪輯。

李:YouTube上面有,不知道誰放上去的。
胡台麗李道明_矮靈祭之歌紀錄片
leahahaha
木:紀錄片倫理,那時候有想到嗎?
李:那時候沒有這樣的考量。頭目允許就可以。這部是一邊研究一邊拍攝,才有研究成果發表。
leahahaha
木:老師三十多年後看,覺得如何?
李:金馬有一年紀錄片影展從缺。後來我得獎。我那時候寫了不少什麼是紀錄片、怎麼看紀錄片的文章。

TIDF 1998年出現。
leahahaha
Q 我十多年前參加過賽夏族的矮人祭。想看看有沒有熟悉的人。看到這部片很感動。他們的文化撲朔迷離。
A 片中的人物應該都過世了。我們有綁芒草,拍攝沒遇到什麼問題。
leahahaha
Q 有沒有想再回去拍?
A 這部片完成它該完成的(記錄祭典的)任務。之後比較會做跟人有關的東西。16 mm 機器比較老,聲音也大。
leahahaha
Q 有沒有賽夏族年輕人反映看到這部作品才知道自己祖先的回應?
A 有的話也會是胡台麗那邊收到消息。有任何啟發都是好事。我成立「多面向」之後,素材在網路上都看得到。的確收到回應,想分享給家人。
leahahaha
Q 其他原住民對矮人這種往返(欲迎還拒)?
A 賽夏族的確比較複雜。他們相信的,文化的一部分。其他南島民族為何無類似,也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就算胡台麗可能也很難回答。

平埔族去山地,日治時期被鎮壓過、祭典也被打壓過。跟其他臺灣原住民族不太一樣。
leahahaha
Q 攝影策略?
A 當下就決定哪些要拍,因為每兩年就進行一次。當然胡台麗很能跟其他人互動,就一起跟我、張照堂拍下去。
leahahaha
Q 是否有與族人、耆老討論要拍什麼?
A 要了解回到1986當年沒有什麼影像的傳播。想要記錄,取得他們許可,拍攝上就不太會被挑戰或是「你們要拍什麼」,基本上覺得人類學家你們要來研究我們是好事。
leahahaha
Q1 章節安排事前還是事後?
Q2 《蘭嶼觀點》不同,中間有什麼轉折?

A1 這部以祭典為主,不太會有族人觀點。祭歌稱為核心。是拍攝過程,胡台麗突然發現祭歌與歌詞之間的關係,拍攝過程後就以祭歌章節、祭歌感情、族人現狀外來文化,交織套上去。
那就剩下節奏、適當影像,如何鬆弛有致去安排。

A2 90年代的被剝削的想法逐漸出現,只是胡台麗當時了解的可能還不夠深刻,不過《蘭嶼觀點》起碼是個開始。我自己之後也逐漸理解這點,後來我自己的《部落)沒記下)》,也逐漸注意到這點。
leahahaha
Q
A 我不覺得我有什麼使命。紀錄片存在的價值:把看到的現狀留下來,依照自己的想法。30年後回去看,可以再想。紀錄片有觀點的,有被整理過,原貌是什麼,沒有人知道。
我自己感興趣的是祭典的「展演性」(performan?待查),那種自我內部的調侃,滿有趣的點,不過賽夏族平常是很嚴肅的。
leahahaha
木材:更多張照堂老師當年的靜照,請見本期 Fa
https://images.plurk.com/2FTGdP4tUJ8IvelXfAc6hG.jpg

=====
leahahaha
速記一些想法

那些小孩特寫、皺紋特寫、街邊白狗,都是張照堂老師才拍得到的鏡頭吧,我想。

矮靈祭所使用扛在男子肩上的大型竹子活動物品,其上有許多裝飾布條,人一走則布條搖晃;那些夜裡布條隨祭典氣氛而晃動的熱鬧迷幻畫面,有夠好看,不知是張照堂老師還是助手所攝。
leahahaha
- 1986 新竹五峯鄉那張豬背影照片,該不會出現在本片吧⋯⋯

- 矮人祭的往返,的確很有意思。適合我這樣猶豫的個性。
- 不太確定攝影師是否真的只有兩位。有個耆老在門口前使用麥克風吟唱的場景出現了三個鏡頭。
- 好在看過了《蘭嶼觀點》,但顯然還可以重看。所有萬事萬物都有關連性。一個一個點,逐漸連成線、成為網。
- 攝影拍到好多好多迷離熱鬧的畫面,真的很強,好看極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