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看完帖莫奈 The Maw Naing 2005 年《重複的啟示》(Again and Again)、莫薩 Moe Satt 2012 年《仰光之手》(Hands Around in Yangon)、欣代韋 Shin Daewe 2017《我城仰光》(Yangon the City Where We Live)、賽岡康 Sai Kong Kham 2017 年《環城列車》(Train)。
leahahaha
=====

https://images.plurk.com/4qNgVJgrk2clRzgkgfKNFv.jpg

《環城列車》的製片映後

導演鬱悶的時候就會去搭火車。三年拍攝。能完成要感謝剪接師與tagu film 的團隊,超過40小時的片段要怎麼把拼圖拼起來,所以有很多初剪,前後版本完全不一樣。比較像策展人去想如何安排全片。
leahahaha
Q
A 當年還沒發生最近一次的政變。人民當然在乎軍事政變,只是電影人我仍希望將好的一面帶給大家。就算2012-2017之間民主的時代,我也不太知道如何拍,還是會希望拍人民實際的生活。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接受這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leahahaha
Q 汽車派或火車派,我是火車派。現在的拍攝是否有受到影響?
A 我跟導演現在停止街頭攝影了。倒不是創作受限。而是因為很多警察,我不希望民眾被拿著攝影機的人嚇到,搞不好你是政府線民來搜集資料的。
2021政變之前,緬甸是很好街拍的地方,大家被拍照會邀請你繼續,多加分享;但,對我來說現在狀況是讓人心碎的,我擔心會導致麻煩,不過我仍每天思考如何繼續拍紀錄片。
我會很在意紀錄片倫理,非常小心注意要拍誰、為了什麼拍。
leahahaha
Q 火車上浮光掠影,要怎麼跟我們呈現緬甸比較傳統或是世代差異的社會?
A
層次一,的確我的父母看不懂作品要幹嘛。
層次二,所以轉化這個問題,怎麼讓紀錄片讓一般民眾看懂呢,的確有溝在。紀錄片在緬甸是頗新的東西,因為長年軍政府的通知的緣故,沒有能揚名國際的紀錄片存在,「捕捉事件」會是紀錄片在緬甸的單字,沒有被認可屬於是藝術形式。我自己38歲,看到新一代的創作者,也會驚訝於他們的創作方向;我想,大概只能透過更多更多的紀錄片展現,來產生對話。
leahahaha
Q 詩意念火車詩句,是平常的嗎,還是刻意的活動?
A 的確是特殊的活動,後來剪輯時覺得可以放進作品裡。詩句有押韻以及其他表達的情感,盡力翻譯,不過可能還是有一些意思在翻譯之間消失。
leahahaha
Q
A 緬甸人有鬍子的人很少。導演一開始會因為鬍子備受注意,甚至拍完片後還是會被民眾注意,拍出來的畫面不太自然,過了幾個月後導演才融入列車當下,民眾才比較自然。

很感謝剪輯師,因為全部沒有訪談、沒有主角。一開始從區分季節開始剪接。
leahahaha
A 仰光只有一條鐵路,所以沒有什麼選項。不過鐵路本身待得夠久就是戲院。另外日本政府準備協助升級鐵路,因此希望在目前鐵路消逝前保存。導演本人是撣邦人(希望沒聽錯),鐵路是他對仰光的第一印象,有這個個人情感因素在。

(現場口譯滿厲害的,翻譯得幾乎一句不漏)
leahahaha
Q 怎麼看待現代化這個問題?
A 很複雜。
現在很多過去的狀況都無法發生在鐵路上了,特有因素都遺失了,像是小販無法上車,火車文化因此喪失了嗎,好像的確是;但同時乘客體驗也變得更好了。我沒有立場去說為了維持過去文化而自私不准鐵路翻新。還是要從中平衡。
另外一個例子,小時候軍政府執政,沒有酒吧,而是飲茶文化,另外2000早期才有網路,要在茶屋才能社交喝奶茶聽音樂;不過現在情況不一樣,新世代的民眾就難以理解以前的狀況。對這個新舊之間的對抗提問,我沒有什麼回答,可能就是繼續拍片吧。

=====
leahahaha
原來,緬甸雨季是這樣子的。
leahahaha
製片
Instagram
leahahaha
慢記一些想法

- 喜歡映後製片的個人特質,努力傳遞訊息,若緬甸有更多這樣的人,應該會滿好的吧
- 玻璃場:可怕工作環境,但或許到現在還是同樣環境
- 仰光之手:好看,想起一些在緬甸的回憶
- 我城仰光:原來仰光的快速度節奏,並非大家都習慣
- 環城列車:可惜當年沒搭到,藉作品搭一段也不錯。仰光的美好,但可惜時間晚,我未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片中引用的詩句記不得。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