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leahahaha
Fri, May 10, 2024 2:02 PM
Sun, May 12, 2024 12:08 AM
2
看完Ulises DE LA ORDEN
《阿根廷正義審判》
(El Juicio, 2023)。
字幕翻譯:綠火。
觀看過程窩在位置上,需要一直抵抗片中提到的各種可怕事件。
或許有生之年可以來跟但丁《神曲》熟一點⋯⋯
//
喜歡法庭休庭空檔之間,在場少數工作人員交談的溶接畫面⋯⋯
剪出來的攝影師拍攝的畫面,滿讚的。法庭上的無意識、潛意識漫遊、焦慮、超時工作的疲倦⋯⋯
//
At the mercy of = 受宰制
leahahaha
@leahahaha
Fri, May 10, 2024 2:03 PM
Sun, May 12, 2024 12:08 AM
@leahahaha - [2024 第 14 屆 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集中噗]
.
阿根廷軍政府審判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裴隆主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leahahaha
@leahahaha
Fri, May 10, 2024 2:06 PM
Fri, May 10, 2024 2:30 PM
======
映後,應該是剪接師
- 素材來自挪威。530多小時的檔案,花了9個月看,3年時間剪輯。
- 法官決定拍攝審判過程。要求不能拍到受害人的正面臉部。
leahahaha
@leahahaha
Fri, May 10, 2024 2:10 PM
Fri, May 10, 2024 2:16 PM
- 企業、教廷的責任原也想放入影片中。另外也受到法國出資方的要求,希望多拍更多受訪畫面;但後來決定就只用當年這些素材就可以了。
- 後來決定不同案件相關聯的事件剪在一起,例如都被吊起來刑求的證言,會放在一起
- 剪入標準:印象深刻、情緒張力強的片段
- 搜集足夠素材後,會發現每個主題都很有關聯性。後來就替每個主題抓小標,這方法我在其他作品做過,覺得滿好的,就沿用了
- 我們剪了20多個版本;原本最一開始是剪出八小時,不過實在太長(,就還是再縮短)
leahahaha
@leahahaha
Fri, May 10, 2024 2:20 PM
Fri, May 10, 2024 2:23 PM
Q 剪輯過程,有沒有因此遭受職業傷害?
A 當然有的,會睡不著;以開黑色幽默來支撐下去。
leahahaha
@leahahaha
Fri, May 10, 2024 2:22 PM
Q
A 要為這些勇敢的人願意發聲而拍手。的確他們有受到威脅,不過還是願意出庭作證。
leahahaha
@leahahaha
Fri, May 10, 2024 2:25 PM
Fri, May 10, 2024 2:29 PM
Q
A 主要有導演、剪輯我及另一個工作人員。在阿根廷大受歡迎,尤其是人權團體,有把作品給五月廣場母親、當年法官看。
不過還是受到很多不同的社會反撲,仍有人否認當年沒這麼嚴重,因此仍需要宣導真相與記憶。
leahahaha
@leahahaha
Fri, May 10, 2024 2:31 PM
Fri, May 10, 2024 2:37 PM
Q 您剪輯時,怎麼塑造角色或不塑造角色?(Lea:我喜歡這個問題)
A (聽完問題,笑了出來)很複雜的問題。沒有想要用感情來訴諸大眾。刑求從最輕安排到最重。我們更關心「正義」;片中有母親提到:「我那消失死亡的兒子也應該有權利參與這場審判的,為什麼不?」。
我大部分作品都是長時間的紀錄作品,右方是辯護人與被告,左方是檢察官,電影中遵循訓兩個事:一個是誰被誰什麼時候抓走了,之後再進入每個故事的不同區塊。
leahahaha
@leahahaha
Fri, May 10, 2024 2:46 PM
Fri, May 10, 2024 4:06 PM
(時間有點晚,最後一題沒聽到答案便離開了。)
=====
連帶從腦中記憶庫裡想起另一部講智利皮諾契特時期的《深海光年》(El botón de nácar, 2015)。
leahahaha
@leahahaha
Fri, May 10, 2024 4:13 PM
Fri, May 10, 2024 4:20 PM
「一直等、一直等、一直等。」
不敢想像、慶幸還好不是生在那樣的時空環境,活在現在臺灣真好,是每每看這樣作品的感受。
不過,的確有每個角色就是那樣既定刻板印象的問題,好人壞人分明。是比較平面的呈現方式。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y 11, 2024 3:21 AM
Sun, May 12, 2024 12:10 AM
對南美各國各地的民主體制進程一無所知。能實際看到阿根廷的判決過程片段也是滿好的。縱然待審事實⋯⋯可怕到的確去了人心黑暗最深處(觀看過程的確想起《傑克蓋的房子》)。
當年的攝影師與機器不知有幾人、幾台。小小的法庭的確有很多可以拍攝的角度、事件與在場人的反應。
其他細微喜歡的地方:現場不知是誰因為抑制焦慮而拔起自己右側鬢角毛髮的特寫、旁聽席民眾的各種反應、呆滯或需要將自己與現場聽聞事情隔離而儘量不動聲色的檢察官與法官、一再遭受嘲弄的特地律師;每個軍事將領的派頭(他們一出場就有軍人養尊處優的氣息)、桌上滿是煙蒂的玻璃煙灰缸、審判過程止不住吞雲吐霧的司法人員。
leahahaha
@leahahaha
Sat, May 11, 2024 7:01 AM
Mon, May 13, 2024 12:30 PM
克勞威茲、戰爭的定義;軍方所為「特殊的戰爭」、恐怖份子;「滅絕」(annihilation)的意思是否包括讓異議者遭受刑求甚至死亡。
片中另外似乎還有這麼一句:「戰爭才能和平。」我想,這不是《1984》的「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嗎?
載入新的回覆
字幕翻譯:綠火。
觀看過程窩在位置上,需要一直抵抗片中提到的各種可怕事件。
或許有生之年可以來跟但丁《神曲》熟一點⋯⋯
//
喜歡法庭休庭空檔之間,在場少數工作人員交談的溶接畫面⋯⋯
剪出來的攝影師拍攝的畫面,滿讚的。法庭上的無意識、潛意識漫遊、焦慮、超時工作的疲倦⋯⋯
//
At the mercy of = 受宰制
.
.
映後,應該是剪接師
- 素材來自挪威。530多小時的檔案,花了9個月看,3年時間剪輯。
- 法官決定拍攝審判過程。要求不能拍到受害人的正面臉部。
- 後來決定不同案件相關聯的事件剪在一起,例如都被吊起來刑求的證言,會放在一起
- 剪入標準:印象深刻、情緒張力強的片段
- 搜集足夠素材後,會發現每個主題都很有關聯性。後來就替每個主題抓小標,這方法我在其他作品做過,覺得滿好的,就沿用了
- 我們剪了20多個版本;原本最一開始是剪出八小時,不過實在太長(,就還是再縮短)
A 當然有的,會睡不著;以開黑色幽默來支撐下去。
A 要為這些勇敢的人願意發聲而拍手。的確他們有受到威脅,不過還是願意出庭作證。
A 主要有導演、剪輯我及另一個工作人員。在阿根廷大受歡迎,尤其是人權團體,有把作品給五月廣場母親、當年法官看。
不過還是受到很多不同的社會反撲,仍有人否認當年沒這麼嚴重,因此仍需要宣導真相與記憶。
A (聽完問題,笑了出來)很複雜的問題。沒有想要用感情來訴諸大眾。刑求從最輕安排到最重。我們更關心「正義」;片中有母親提到:「我那消失死亡的兒子也應該有權利參與這場審判的,為什麼不?」。
我大部分作品都是長時間的紀錄作品,右方是辯護人與被告,左方是檢察官,電影中遵循訓兩個事:一個是誰被誰什麼時候抓走了,之後再進入每個故事的不同區塊。
=====
連帶從腦中記憶庫裡想起另一部講智利皮諾契特時期的《深海光年》(El botón de nácar, 2015)。
不敢想像、慶幸還好不是生在那樣的時空環境,活在現在臺灣真好,是每每看這樣作品的感受。
不過,的確有每個角色就是那樣既定刻板印象的問題,好人壞人分明。是比較平面的呈現方式。
當年的攝影師與機器不知有幾人、幾台。小小的法庭的確有很多可以拍攝的角度、事件與在場人的反應。
其他細微喜歡的地方:現場不知是誰因為抑制焦慮而拔起自己右側鬢角毛髮的特寫、旁聽席民眾的各種反應、呆滯或需要將自己與現場聽聞事情隔離而儘量不動聲色的檢察官與法官、一再遭受嘲弄的特地律師;每個軍事將領的派頭(他們一出場就有軍人養尊處優的氣息)、桌上滿是煙蒂的玻璃煙灰缸、審判過程止不住吞雲吐霧的司法人員。
片中另外似乎還有這麼一句:「戰爭才能和平。」我想,這不是《1984》的「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