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n・小黛

讀嘛讀嘛
《人類的旅程》,奧德·蓋勒,Ch 1-5
https://images.plurk.com/3JFN1ljVpoAZVrm3UDXVL5.jpg
人類社會如何突破馬爾薩斯世的人口增長-糧食有限的貧窮迴圈。

解析工業革命:科技革新量能躍遷、人力資本與教育轉型、工-農對教育普及化的立場。
Dian・小黛
Dian・小黛
本書前三章使用的主要理論,來自十八世紀英國教士馬爾薩斯提出的《人口論》。

工業革命前的人類社會,從數萬年前至中世紀晚期,技術進展隨著對環境的控制力慢慢增加,但人均生活水準、壽命長度等,考古證據顯示,卻沒有明顯差距。

日工資:4-15公斤麥穀。
平均壽命:25-35歲。

如此長時間以來,各古代社會因其人口數量的增減,與周圍環境的使用負載度,長期以來形成了動態平衡的張力。

在馬爾薩斯世期間,糧食有餘或不足不會永久持續下去。引進新作物或技術將擴大人口增長率,減緩對經濟繁榮的影響,而長期經濟破壞造成的生態災難,最終因饑荒、疾病、戰爭等對人口的負面效應而得以避免。
Dian・小黛
書中可貴處在於,它考量的大多是群體與環境的交互關係。

在比較農業及狩獵採集群體時,從個體的生活水準,以及群體對環境資源的消耗速度進行了比較,才點出「農業社會的生活水準較差,但能夠養活更多人口,食物來源也更穩定」。

當人口的數量增多相對有利,環境也允許時,群體就更傾向轉作定居生產型社會。

而狩獵採集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會碰到的根本問題,就是周遭自然資源的耗竭導致的社群徹底傾覆(從諾魯的經濟破產也能看到同樣的曲線);

這種社群若未能在己身自然資源耗盡前,達成需求與經濟轉型,就很難打破自己的命運。

曾躍升全球富國!諾魯靠鳥糞致富 過去的「太平洋科威特」如今瀕臨破產 | 諾魯與台斷交 | 要聞 | 聯合...
Dian・小黛
在「人口與自然環境維持動態平衡」為統計趨勢的馬爾薩斯世,群體的最重要任務是堅持活下去

因為必須要有延續性,才能維持住社群內部的「技術累積」,抵抗人口衰退跟技術衰退;

唯有技術伴隨著文化累積到一定程度,
社會中,擁有更先進知識與技術的人力資本到達一定比例,才有機會讓社會內蓄積足夠的動能,像整壺水沸騰作蒸汽那樣,在相對極短的時間內,生活形態躍遷式的變化普及整個社會,打破馬爾薩斯世原本的生活水準平衡。
Dian・小黛
(與書籍內文無關)
我個人覺得很有趣的觀察點,在於:量變「到達全社會一定比例」一次產生質變,有沒有可能,部份解釋了工業革命為何是從英國引爆了chain reaction的原因?

如書中提到,十八世紀的英國,得益於印刷術的普及與識字率上升,以及大航海時代打開了外國技術流入的管道,在當時擁有相當比例的優秀技術人力資本;

而島國的天生優勢(與劣勢),在於:
土地與社會規模侷限;
人口相對技術,遷徙流動性更緩;
最新技術普及整個社會,納括的範圍、成本都相對小。

這就可能使得技術人力資本,在島國社會中,要累積到達質變比例的門檻,比人員流動性高的同期歐洲內陸更容易達標。
Dian・小黛
Dian・小黛
4章起,開始討論一些傳統史觀裡,對工業革命時代的刻板印象,並對其拆解,如:

-童工的使用,是工業革命時代獨有嗎?
-教育的作用與內容屢次轉換
-工農社會中,教育普及的支持與反對方
-重視「量」的家庭,與重視「質」的家庭

還蠻有趣的,從「社會的技術與市場需求」層面,解讀一些社會動力趨向,像是「立法禁止童工」、「教育普及化並由公家提供」;

我們乍看會認為是「人道意識崛起」導致的,但其實,真正能夠推動全社會規模的改革驅動力,是剛好搭配上社會從「生產物資」到「技術轉型」的推動力:道德脫離不了經濟的實質支持。
Dian・小黛
當時的市場,對於大量技術型人力資本的需求,遠勝過勞力型人力資本;

機械技術的革新,淘汰了大部分簡單勞力型工作,使得成人與童工的收入拉開;

孩童比起早早進工廠從事勞力工作,接受教育,成為技術型人力資本,投資報酬率對工廠主和對家庭都更好;

這直接反映在統計數據上:在英國政府1832年正式對童工處境立法的十年前,童工受僱於各工廠的比例便已開始下降。
旅人🧿錨定而後動
沒有資源會退化回動物本能,這是重要的認知呢。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