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閱讀前並沒有特別查過這本短篇小說集的成書年份,現在才發現這本小說的主要構成是出版於2004年的《遺忘》(Oblivion: Stories)然後它是DFW生前最後一本短篇小說集……得知這件事時我的心情就是一個哇靠修但幾類,難怪我覺得以思想成熟度來說和This is water差不多,也就是一個「他老兄差不多都把事情摸清楚了=他的生命快到盡頭了」的節點……
至於中間的劇情,我突然覺得DFW的寫作某方面來說也算一種pwp,就是plot? what plot? 這個語源來說,真的就是沒有劇情推進的資訊與狀態交代,然後這些四散分布的資訊somehow還是可以靠讀者的腦自己拼湊出一幅圖景(更多的統計專有名詞、美國商業廣告體制將人異化的種種手段……)。 其中使我破防的主角被繼續描寫,他曾經以為自己能成為特別的什麼人。這個切入點其實也早被寫到爛掉,但DFW這篇還真能逮住各種側寫的小角度給人穿心一擊……
讀《永遠在上》(Forever Overhead)書摘和碎念
.前言
大衛佛斯特華萊士(以下簡稱DFW)是美國近代相當重要的文學作家之一,較知名的作品是《無盡的嘲諷 Infinite Jest》、畢業演講「這是水 This is Water」。最後以自殺結束了生命。本系列tag的命名緣由:深焦 這集節目 形容華萊士的行文風格是「用衝刺的速度跑一場馬拉松」。
「總體的感覺是,這些無色、空洞、長期受難的面孔,就是某種死亡的面孔,在我死之前,早已在那裡等著我。然後,當真正的睡眠降臨時,它就變成了一個真實的夢,我失去的旁觀的視角,而是身臨其中——透視的鏡頭突然拉了回來,我成了他們中的一員。」
這敘述真的太地獄笑話冠軍了
「在第一次手術做完拆掉繃帶後,他們把鏡子拿給她,而後大家一開始無法確定她臉上的表情是對鏡子裡看到的東西做出的反應,還是這個表情本身就是她看到的東西,由此激起了騷動。
母親自己是個心地正派的女性樣本,只是有點虛榮、苦悶和膽小。但實話實說,她在人類致力發展的道路上,稱不上是什麼巨人,她自己起初也無法確定神經質的恐怖表情是她的反應,還是她受到了刺激。如果是她的反應,那麼鏡子裡有什麼東西會讓她做出這樣的反應呢?還是說這種反應本身就是一種表情?
這在他們給她注射鎮定劑之前,造成了無盡的困擾。」
(還真的是)事隔六個月,終於開始看〈黏糊糊先生〉了。
DFW的巨量細節真的對於很想把思緒填滿以逃避某些事情的狀態來說是絕佳幫手
近期重看了覺得自己的思考終於沾得上邊、得以更理解更接近他。一方面我過去以為的柔情(可能)並非感性而是純粹理性的呼籲。再來我(可能)變得更「清醒」,但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快樂或更有成就感……「然後我突然想起,對喔DFW最後就是憂鬱症自殺死了。」我講這句話時是用一個講段子的節奏在講,的確也起了效果(經過六六認證)。這段子我應該可以講上一段時間,講到自己笑不出來為止。
這篇小說大概有前十頁是死亡之谷,充滿各種統計和商業名詞,直到終於開始介紹主要角色⋯⋯我就破大防了(好👌)
他有許多引人注目、或可讓聽眾放鬆心情、或改變風向的present小技巧,與此同時他時而感到不安。在此摘要一段:
其中使我破防的主角被繼續描寫,他曾經以為自己能成為特別的什麼人。這個切入點其實也早被寫到爛掉,但DFW這篇還真能逮住各種側寫的小角度給人穿心一擊……
同時這種莫名的愛憐之情也外溢到了作者身上。邊看邊覺得好想畫出DFW生前打給法蘭岑的那通電話&法蘭岑帶著DFW骨灰去小島冒險的旅程 MyBrokenD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