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對咖和樹
和DFW一起跑馬拉松
讀《永遠在上》(Forever Overhead)書摘和碎念
派對咖和樹
.總目錄

.前言
大衛佛斯特華萊士(以下簡稱DFW)是美國近代相當重要的文學作家之一,較知名的作品是《無盡的嘲諷 Infinite Jest》、畢業演講「這是水 This is Water」。最後以自殺結束了生命。本系列tag的命名緣由:深焦 這集節目 形容華萊士的行文風格是「用衝刺的速度跑一場馬拉松」。
派對咖和樹
《永遠在上》是短篇小說集。台灣沒有譯版,我買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簡體版。這本書我整整一年前就開始讀了,讀到現在只讀完了前三章、佔整本約四分之一的篇幅。前三章分別是〈永遠在上〉、〈哲學與自然之鏡〉、〈靈魂並非鐵匠鋪〉。
派對咖和樹
第一篇〈永遠在上〉似乎有被村上春樹選進一個生日主題的短篇小說選集中。這篇的長度與密度相當適合作為DFW小說文風——被某些人批評為 歇斯底里寫實主義 ——的初體驗,意思就是,在你被海量細節與均質敘述給塞得撐不下去之際,就會停止。然後覺得真他媽好看。透過一個簡單的、走上跳水台的心路歷程,濃縮了對未來之虛無的洞見。這篇被我選進我的自我認同短篇小說四選一。
派對咖和樹
我看完第一篇後跳級(?)去看了第三篇〈靈魂並非鐵匠鋪〉,成了長達半年的苦難開端。超.級.難.讀。開篇以一個國小年紀的男主角上課不專心、開始描述周遭的情景。各異的同學、窗外荒原、野狗、工友、台上老師……就在讀者快要失去耐心之際(所以說講這些幹嘛啊??)又突然天外飛來一句「數年後,對於即將發生的恐怖事件……」哇勒到底是發生了啥事!我不就只能繼續看下去了嗎!!!
派對咖和樹
這篇幾乎前60%給我的體感很像讀《永別書》第一章的爆炸感,就是等發散的敘述(發散歸發散但還是很好看,同時,我是誰我在哪?)讓你受不了時再岔出給個「之後會發生超級重要的事情、我現在講得一切之後都會成為一個超重量級事件的佐證所以給我仔細聽好」的暗示。
派對咖和樹
但到了70%左右我終於能從四散的碎片中拼湊出「真相」——原來主角隨後捲入一起老師中邪事件,還來不及逃跑被當成人質(!)直到警察攻堅後才落幕。但這個寫起來很極端的事件被稀釋在主角大量的「分心」中,隨著主角的眼睛,會使你感覺不只是這個教室,而是整個城鎮都充斥因生活的反覆擊打而凋零腐朽的死亡氣味。
派對咖和樹
但又在事件本身的前因後果呼之欲出後,主角將視角轉往對自己父親每日下班歸來的回憶,他總是看著父親靜靜地在生活裡沉默,那身影不知不覺反覆出現在他夢中,成為他的夢魘。
「總體的感覺是,這些無色、空洞、長期受難的面孔,就是某種死亡的面孔,在我死之前,早已在那裡等著我。然後,當真正的睡眠降臨時,它就變成了一個真實的夢,我失去的旁觀的視角,而是身臨其中——透視的鏡頭突然拉了回來,我成了他們中的一員。」
派對咖和樹
這篇小說我前前後後讀了快半年的原因是,我大概每讀三頁就要停下來休息,然後等再次拾起時,至少要倒退個兩頁來回復記憶 就是........這麼.........缺少劇情進展的無限量細節堆疊.................
派對咖和樹
可是等看懂的瞬間就會覺得「太頂了拔~~~~~好好看~~~~~發瘋~~~~~~」
派對咖和樹
終於熬過這篇後我回頭去看第二篇〈哲學與自然之鏡〉。這篇相對前兩篇更加輕薄短小,也很有一種寓言性質,雖然本質(或者說內核)不似前兩篇強勁,但更簡練的描述讓可以書摘的文字變多了(喂)
派對咖和樹
這篇的核心雖然有點難以言喻,但故事的大前提本身很抓人眼球:主角的母親整形失敗,整了一張看上去很驚恐的臉。小說花了部分篇幅描述這張臉的主人會遇到什麼困擾,真的讓我驚奇連連……例如走在路上時,路人看到這張臉都會先四下張望、以為主角母親肯定是「看到了什麼」才露出驚恐臉的。
這敘述真的太地獄笑話冠軍了
派對咖和樹
我只想截這一段:
「在第一次手術做完拆掉繃帶後,他們把鏡子拿給她,而後大家一開始無法確定她臉上的表情是對鏡子裡看到的東西做出的反應,還是這個表情本身就是她看到的東西,由此激起了騷動。
母親自己是個心地正派的女性樣本,只是有點虛榮、苦悶和膽小。但實話實說,她在人類致力發展的道路上,稱不上是什麼巨人,她自己起初也無法確定神經質的恐怖表情是她的反應,還是她受到了刺激。如果是她的反應,那麼鏡子裡有什麼東西會讓她做出這樣的反應呢?還是說這種反應本身就是一種表情?
這在他們給她注射鎮定劑之前,造成了無盡的困擾。」
派對咖和樹
我看這段真的看到前俯後仰...........好好笑但又好有深意的一段
派對咖和樹
好的,我要看的下一篇〈黏糊糊先生〉的字數是以上三篇的總和,就看我會不會半年後再來更新這則噗吧。
派對咖和樹
/
(還真的是)事隔六個月,終於開始看〈黏糊糊先生〉了。
DFW的巨量細節真的對於很想把思緒填滿以逃避某些事情的狀態來說是絕佳幫手
派對咖和樹
一回神發現我在捷運上讀完這篇了,收尾還是熟悉的DFW黑洞視界,被加速吸往不可迴避的深淵時被超大質量拖曳著的暈眩感(質量在這裡是專有名詞而非支語)。小說花了三分之二在經營的主角視角,在最後的十分之一全然拋棄了,鬼轉到另一個以為是路人的立場,但該路人就像是主角的前世一樣,註定會踏上與其相同的道路。(寫出來發現好像也不是很稀奇的技巧,但我在閱讀的時候就是一個「這樣也行!?」的讚嘆……)
派對咖和樹
其實閱讀前並沒有特別查過這本短篇小說集的成書年份,現在才發現這本小說的主要構成是出版於2004年的《遺忘》(Oblivion: Stories)然後它是DFW生前最後一本短篇小說集……得知這件事時我的心情就是一個哇靠修但幾類,難怪我覺得以思想成熟度來說和This is water差不多,也就是一個「他老兄差不多都把事情摸清楚了=他的生命快到盡頭了」的節點……
派對咖和樹
我前幾天才剛和六六分享了一些自己對This is water的看法,說自己幾年前看了是一種憧憬之情,因為感覺DFW的思考框架就是我努力想搞懂的框架,而且其中有種,被當時的我指認為大愛和柔情的成分(我以為那是文學人老掉牙的 心有所愛不忍世界頹敗 ?)總體來說有一個 不明覺厲但心嚮往之 の感。
近期重看了覺得自己的思考終於沾得上邊、得以更理解更接近他。一方面我過去以為的柔情(可能)並非感性而是純粹理性的呼籲。再來我(可能)變得更「清醒」,但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快樂或更有成就感……「然後我突然想起,對喔DFW最後就是憂鬱症自殺死了。」我講這句話時是用一個講段子的節奏在講,的確也起了效果(經過六六認證)。這段子我應該可以講上一段時間,講到自己笑不出來為止。
派對咖和樹
晚點提醒自己寫本章書摘(竟然完全沒介紹到劇情)
派對咖和樹
〈黏糊糊先生〉的主要背景是美國商業廣告體系中的環節「焦點小組」。公司在推出新產品前,委任廣告公司針對潛在消費者輪廓進行各種分析和調查,抽樣組成了陪審團般的客群小組。
這篇小說大概有前十頁是死亡之谷,充滿各種統計和商業名詞,直到終於開始介紹主要角色⋯⋯我就破大防了(好👌)
派對咖和樹
(看前十頁時還真有種「這樣的題材也能駕馭!?」的 不愧是你 之感)
派對咖和樹
本篇花最多篇幅描寫的主角:一位年約35歲左右的白領男子,是主持這類焦點小組的「協調員」,類似主持人之類的角色,總地來說就是個一直在做present的人(幹這行的大抵多數如此)。
他有許多引人注目、或可讓聽眾放鬆心情、或改變風向的present小技巧,與此同時他時而感到不安。在此摘要一段:
派對咖和樹
「他感覺到自己有點被整個當代市場營銷行業玷污了,受到了它的牽連,這有時會通過一種感受投射表現出來,他感覺他想盡可能坦率地與之交談的人,總認為他在做推銷或試圖以某種方式操縱他們,就好像只要受僱於龐大的美國營銷機器,無論多麼短暫,都會以某種方式影響他的整個人生,他的表達中某些本質上顯得機智或懇切的東西,其內在總顯得虛假或有一種操縱人的感覺。」
派對咖和樹
是誰又看到小說看到破大防啊~~~~~我瘋~~~~~~
派對咖和樹
至於中間的劇情,我突然覺得DFW的寫作某方面來說也算一種pwp,就是plot? what plot? 這個語源來說,真的就是沒有劇情推進的資訊與狀態交代,然後這些四散分布的資訊somehow還是可以靠讀者的腦自己拼湊出一幅圖景(更多的統計專有名詞、美國商業廣告體制將人異化的種種手段……)。
其中使我破防的主角被繼續描寫,他曾經以為自己能成為特別的什麼人。這個切入點其實也早被寫到爛掉,但DFW這篇還真能逮住各種側寫的小角度給人穿心一擊……
派對咖和樹
好吧看到最後覺得主角其實頗辣 有一種35歲靈幻新隆の感 。DFW好擅長寫中產空虛破爛男,好想給他親一個
同時這種莫名的愛憐之情也外溢到了作者身上。邊看邊覺得好想畫出DFW生前打給法蘭岑的那通電話&法蘭岑帶著DFW骨灰去小島冒險的旅程 MyBrokenDFW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