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n Seul / Wildtrack - Felix Blume
錄音師在收集聲音的荒謬與孤獨,以及正在被製造的「真實」聲音

好愛此作.....每一個都loop好久
◐❍◑
Son Seul / Wildtrack #06 Festival Belluard Internati...
從聽到聲音到纜車交會的瞬間很喜...
Son Seul / Wild Track #2
引用驢子往前走的裝置也很可愛
◐❍◑
Walkie Talkie #2
這是偏音樂性的另一個計畫
但我實在很愛鏡頭拍下錄音動作的absurdity
suzie
好好聽⋯⋯!!!
◐❍◑
是在尋找聲音藝術的時候看到2018TIDF電影耳的計畫找到的!(我當時在台北...居然錯過,真的機緣難料。

Gabriele de Seta: Against Sonic Naturalism | 數位荒原
-原文-
為了這篇文章還特地去找了作者使用的自然主義是什麼意思,不過看起來他反對的聲音自然主義是偏向用聲音認識世界,並認為因此可以認識到世界本質的意思。而Son Seul這個作品就因為打破了這層「錄音下的自然」而被作者認為有突破框架的價值。
《電影耳》:另一種技術物的提問 — ARTalks
◐❍◑
其他提到的聲音作品
Sound from Dangerous Places
聲音地景,我喜歡到核污染的車諾比錄下受干擾的類比聲音。
山林 (Forest), by Yannick Dauby 澎葉生
電影耳的策展人,但專門在台灣創作的作品是上文反對的教科書等級聲音自然主義XD 我覺得問題在於語意聆聽-重述歷史(敘述者的位置相當溫和、鄉愿?)-森林環境音的組合出現一種「對於聲音缺乏反身思考、中庸美學的扁平作品」
Lost Shadows: In Defence of the Soul (Yanomami Shama...
很棒的作品......我覺得很愛.....
我喜歡上文中提到「在不明白的語言環境中的施予、宛如新生兒的狀態。」
◐❍◑
suzie : 還有搭配影像對於聲音的認識更超越聆聽的部分這點很喜歡!
◐❍◑
聲態學:「電影耳:記錄聲音/聲音紀錄」作為跨域事件 — ARTalks
可以這麼說,這不僅彰顯出策展人蒐集海內外民間聲音的部分成果(例如「ARTE 廣播電台」、「台灣聲音本事」等),更是意欲藉此展現出一種以大自然為依歸的聲音主張。顯然,前者呼應了從半世紀前的「民歌採集運動」到四年前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的路線。後者則進一步讓聲音與生態緊緊地扣連在一塊,同時誘發著聆聽者的身體滑入離人們生活似乎愈來愈遙遠的地景與音景。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