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n|委託開放中
@spscenarioy
Tue, Apr 9, 2024 4:21 AM
4
5
原創BL
耽美
台耽
偵探懸疑推理
網遊
AI
年齡差
轉噗感謝
【
三分之一的距離
】
「總有一天,AI也學會新生是建立在毀滅上。破壞舊有的架構,可以從中創造出更完美的作品。」
4.
感知
5.
公式‧上
固定每周二、五更新
Rann|委託開放中
@spscenarioy
Tue, Apr 9, 2024 4:22 AM
【節錄】
Rann|委託開放中
@spscenarioy
Tue, Apr 9, 2024 4:23 AM
4.感知
他總是能透過簡單的觀察,或者微不足道的一句話,連結事件解讀出更多資訊。
這並非預知,也不一定是真實發生的事,而是依循事物本質延展而出的脈絡捕捉規律,推導各種可能性後所做的聯想。
舉例來說,一滴雨落在手心,一般人獲得的訊息是——下雨了,必須找地方躲雨。
浮現在汪心遠腦海裡的卻是一片汪洋。在那個瞬間,他會聯想到無數模糊且不真實的畫面,比方說幾億年前,像這樣的一場大雨匯集成海洋、孕育出生命,緊接著,各種生物的演化路線岔開,形成數不清的分支。
汪心遠想過,為什麼這些影像總是不受控制地侵佔他的思緒。他猜想,也許是他曾經從影視或書本吸收過相關資訊、又或者是他接收訊息的方式比較特別,因此和外界互動時,他優先感知到的是過去、未來、規律、意義,影響程度遠超出「此時此刻應該如何反應」。
Rann|委託開放中
@spscenarioy
Tue, Apr 9, 2024 4:24 AM
5.公式‧上
「AI的創作不會融入自己的體驗也缺乏意義,說真的這樣的創作滿無聊的。所以吶,我覺得人類的創作不可能被取代。AI也不會創新,不像人類懂得破壞現存架構,從中發展出新概念,你塞一堆理論給它,它也不會從既有和弦研究出新的和聲啦。」說著,白襄宇又低頭扒了幾口飯,「有些事只有人類做得到,所以我們還是需要人類的創作。」
汪心遠咬著嘴裡有點硬的雞肉,逐漸忘記咀嚼,眉頭緊蹙,從腦海中提取出模糊的構想。
「假如有一天AI突破了自己與人類之間的距離呢?」
「嗯?」
汪心遠思緒頓住,試著詳細描述腦中閃現的模糊想法。
「總有一天,AI也學會新生是建立在毀滅上。破壞舊有的架構,可以從中創造出更完美的作品。」
Rann|委託開放中
@spscenarioy
Tue, Apr 9, 2024 4:24 AM
Rann|委託開放中
@spscenarioy
Tue, Apr 9, 2024 4:42 AM
略提一下心遠的狀況,是因為從前的經歷導致他沒有辦法相信任何人。和人交流的時候可以透過細節察覺對方的意圖和真相,發現對方在說謊/不真實的反應會讓他壓力很大。
他的另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能夠快速連結事件解讀資訊,
預見
事情結果(複數),有些事明知道失敗機率很高但還是勉強自己去做。
Rann|委託開放中
@spscenarioy
Tue, Apr 9, 2024 4:49 AM
Rann|委託開放中
@spscenarioy
Tue, Apr 9, 2024 10:49 AM
因為要參加活動,《三分之一的距離》今後只會在角角者的網站連載,歡迎訂閱追蹤~
載入新的回覆
【三分之一的距離】
「總有一天,AI也學會新生是建立在毀滅上。破壞舊有的架構,可以從中創造出更完美的作品。」
4.感知
5.公式‧上
固定每周二、五更新
他總是能透過簡單的觀察,或者微不足道的一句話,連結事件解讀出更多資訊。
這並非預知,也不一定是真實發生的事,而是依循事物本質延展而出的脈絡捕捉規律,推導各種可能性後所做的聯想。
舉例來說,一滴雨落在手心,一般人獲得的訊息是——下雨了,必須找地方躲雨。
浮現在汪心遠腦海裡的卻是一片汪洋。在那個瞬間,他會聯想到無數模糊且不真實的畫面,比方說幾億年前,像這樣的一場大雨匯集成海洋、孕育出生命,緊接著,各種生物的演化路線岔開,形成數不清的分支。
汪心遠想過,為什麼這些影像總是不受控制地侵佔他的思緒。他猜想,也許是他曾經從影視或書本吸收過相關資訊、又或者是他接收訊息的方式比較特別,因此和外界互動時,他優先感知到的是過去、未來、規律、意義,影響程度遠超出「此時此刻應該如何反應」。
「AI的創作不會融入自己的體驗也缺乏意義,說真的這樣的創作滿無聊的。所以吶,我覺得人類的創作不可能被取代。AI也不會創新,不像人類懂得破壞現存架構,從中發展出新概念,你塞一堆理論給它,它也不會從既有和弦研究出新的和聲啦。」說著,白襄宇又低頭扒了幾口飯,「有些事只有人類做得到,所以我們還是需要人類的創作。」
汪心遠咬著嘴裡有點硬的雞肉,逐漸忘記咀嚼,眉頭緊蹙,從腦海中提取出模糊的構想。
「假如有一天AI突破了自己與人類之間的距離呢?」
「嗯?」
汪心遠思緒頓住,試著詳細描述腦中閃現的模糊想法。
「總有一天,AI也學會新生是建立在毀滅上。破壞舊有的架構,可以從中創造出更完美的作品。」
他的另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能夠快速連結事件解讀資訊,預見事情結果(複數),有些事明知道失敗機率很高但還是勉強自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