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正在
Wed, Apr 3, 2024 7:17 AM
Wed, Apr 3, 2024 7:32 AM
27
17
【為何我沒收到地震警報? 地震早期預警的科學挑戰】
(前略)
預警地震的方式有兩種,一種叫做
區域系統(regional systems)
,透過地震區域中安裝的多個地震儀/加速度儀收集參數,再用特定區域地面運動預測方程式來估算遠方的震動強度和S波到達時間。
另外一種叫做
現場系統(onsite systems)
,是利用儀器收集到P波初始部分來預測S波的較強地震搖晃。這種系統比較快,但是比較不精確。(以下接文)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Wed, Apr 3, 2024 7:18 AM
台灣在2002年建立了全國性的早期預警網路,由中央氣象局部署了約500個傳統地震儀,用來分佈預警警報,並連接到PWS上,反應時間在20秒內。然而,此系統無法在離震央近的地方提供警報,這稱為盲區。因此台大從2010年開始建立了另一個P-Alert早期地震警報系統,主要被視為現場系統運作,來填補中央氣象局系統之不足[1]。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Wed, Apr 3, 2024 7:27 AM
Wed, Apr 3, 2024 7:28 AM
根據過往數據建立的模型,P波的前3秒(Pd3)和峰值地面加速度(PGV)之間有一定相關性,因此可以用P波前3秒作為前兆(precursor)來預測地震大小,以及是否要發出警報。但這種方法在規模6.5以上就較容易失真[2]。
而且,對於比較大的地震而言,影響範圍大,破裂波所經過的岩層並不均勻,當經過較脆弱的地方,可能會瞬間產生一個更大的的位移,讓能量釋放增加。因此涉及到較長斷層,或較大面積滑動時,搖晃的時間長,準確預估釋放能量也更困難。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ailinhuang
Wed, Apr 3, 2024 7:29 AM
另外,要不要發送簡訊(現在是設定4級這個門檻),主要根據「基於風險的決策模型(Risk-based decision-making model)」,在發送警報的成本與預防危害的好處之間取得平衡,這也必須依照一套固定的SOP去執行,而今天系統確實是照著設定的邏輯在運作[2]。
Facebook
沃夫☆當年剿匪不力的還不罷之
@wolfgangc
分享
Wed, Apr 3, 2024 7:31 AM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地震的律動哪裡來?認識地震波
載入新的回覆
(前略)
預警地震的方式有兩種,一種叫做區域系統(regional systems),透過地震區域中安裝的多個地震儀/加速度儀收集參數,再用特定區域地面運動預測方程式來估算遠方的震動強度和S波到達時間。
另外一種叫做現場系統(onsite systems),是利用儀器收集到P波初始部分來預測S波的較強地震搖晃。這種系統比較快,但是比較不精確。(以下接文)
而且,對於比較大的地震而言,影響範圍大,破裂波所經過的岩層並不均勻,當經過較脆弱的地方,可能會瞬間產生一個更大的的位移,讓能量釋放增加。因此涉及到較長斷層,或較大面積滑動時,搖晃的時間長,準確預估釋放能量也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