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因為電影最後,God 特別對Bella 說明,她是自己的造物:Bella 才是自己的母親與女兒。這個故事讓「創生」的權力再次回到女性手上,而且不需要男人的精子,女人自給自足就能完成「生育」 ——讓人想起Bella 和她閨蜜在妓院時說的,「we are our own means of production」。這個故事中不再有追逐與彼此傷害,因為大家都是自己的造物者與被造物,各自為自己的幸福與苦難擔起責任。
而要再進一步討論時空逆轉的意義,必須先認識兩個時期的特色以及各自的女性處境。維多利亞時期以保守、壓抑聞名,對女性的制約特別強,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大概是詩作〈The Angel in the House〉,詩名本身就描繪出維多利亞時期的理想女性形象。另一方面,雖然浪漫時期用來規範女性的禮節同樣多,但浪漫派作家們的衝撞力道強大,所以也留下許多「大膽嘗試」的事蹟。更重要的是,浪漫時期是女性作家開始可以靠寫作賺錢的年代:珍·奧斯丁、瑪麗·雪萊,還有寫歌德文學的安·羅德克里夫都是代表人物。在此之前,女性基本上沒有機會在文學界揚名。
更別說,瑪麗·雪萊的母親Mary Wollstonecraft也是在這個時期發表了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這本書是早期女性主義最重要的墊基石之一,西方近代女性主義的誕生幾乎可說是從這本書開始起算。於是,浪漫時期對女性文學而言是生氣蓬勃的「初始」之時。「維多利亞」的死亡與「科學怪人」的誕生等於是讓Victoria/ Bella 反轉沙漏,讓後悔的可以重來,從「壓抑的成年」回到「初始的童年」。 (還是說明一下,維多利亞時期也有許多厲害到不行的女性作家,維多利亞藝術家們也實施過不少驚世駭俗的生活實驗。但「初始」的意義卻是浪漫時期獨有)
而有這樣的父母與丈夫,瑪麗·雪萊又是寫出第一本科幻小說的女性,她的晚年卻過得異常「守規矩」。除了Godwin 活到瑪麗約39歲,其他親人很早便離她而去:Wollstonecraft在生下瑪麗後難產離世、波西·雪萊在她25歲時死於船難,而她生了四個孩子,只有一位存活。因此瑪麗曾在日記中提到,波西·雪萊過世後她感到非常非常寂寞。跟她的雙親還有波西·雪萊不一樣,她並不是一個想改變世界(reform the world )的人,但她雙親與丈夫的離經叛道,以及隨之招來的惡名卻使她深受影響,在社會上感到孤立無援。於是瑪麗的後半生非常努力想贏得社會認可,也致力於讓自己的行為舉止符合社會規範。她曾在日記中感嘆,她做人無愧於心,但為了被社會接納,她所行的都只是「簡單的正義」(simple justice)。
當瑪麗·雪萊與Bella因為Godwin Baxter 這個名字,以及Wollstonecraft 跳水的身影重疊起來時,我忍不住想,這部作品多少也是向瑪麗致意與獻上祝福吧。這個故事中Godwin的女兒遊歷世界、交朋友、享受性、愛身體、與愛她的男人和女人快樂的生活在一起。她不孤單、她不用為了被接納而迎合社會規範,她甚至不用知道什麼是社會規範。她沒有reform the world ,但她致力於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她變得「更好」、她相信improvement,而不是像《科學怪人》裡的creature 那樣,讓世界和造物者毀掉他。
上週末去二刷《可憐的東西》。我真的很喜歡這部,喜歡到二刷時全程帶著微笑看完。也因為很喜歡,想專心享受這種喜歡的感覺,本來沒有特別打算寫東西。
不過前幾天看到噗友轉的下面這篇評論,加上看到有男影評人把這部片形容為「一本名為『如果科學怪人是正妹』、副標是『讓你的孩子認識性』的兒童繪本」,有些想法實在不吐不快XDD
-有劇透
-不看噗首評論直接看內文也可以
-文長(五千多字XD)不習慣用噗浪看長文的話可以拉到最下面,已補上Medium連結。也附上可以看圖片的IG連結~
瑪麗雪萊出生於1797年,死於1851,1818年出版改變文學史的《科學怪人》,是浪漫時期的作家(對,不是「維多利亞」!)。《科學怪人》的故事是,男性科學家Frankenstein 用屍體創造出一名男性怪物。沒有名字的怪物心善且聰穎,但因為可怖的外表受人欺凌,原本善良的心也在過程中消磨殆盡,開始為惡,並對創造自己的「父親」充滿憤怒。Frankenstein 下定決心為世人除去自己創造的「惡」,最後造物者與被造物互相追逐、互相折磨,至死方休。
我猜這個「運氣好」的感想大概源自兩個點:第一是,Bella不覺得痛苦,一切對她來說都是冒險,好玩又好笑,於是我們沒有察覺到她運氣「沒那麼好」;二來則是,她總是能從困境中脫身,最後開心回家。
而眾多reference 中必須特別講一下壯遊。18世紀左右,英國貴公子的成年禮通常是一場歐陸旅行,在旅途中鍛鍊心智,同時去歐陸的文化重鎮學習語言、歷史,並和來自各地的貴公子交流。旅行的重點大多會擺在巴黎與義大利各城市,走遠一點的人可能會到希臘,而眾城市中,又以巴黎最具代表性。當然,壯遊的主角一直以來都是男人。而《可憐的東西》便讓Bella進行了一場戲仿的壯遊。Bella周遊列國,而重頭戲正好安排在巴黎XD
(還是說明一下,維多利亞時期也有許多厲害到不行的女性作家,維多利亞藝術家們也實施過不少驚世駭俗的生活實驗。但「初始」的意義卻是浪漫時期獨有)
雖然「相信」只是一種心態,能以行動衝破體制的重圍當然再好不過。但不能的時候,或革命尚未成功的時候,至少「心智」(mind)要先自由。當心智是自由的,連束縛妳的武器都能為妳所用:這次被乙醚迷昏,下次就把乙醚拿來迷昏不讓妳出門探險的未婚夫;前夫用槍挾持妳,還想對妳下藥動手術,那就用他的槍還有他準備的鎮定劑奪回妳的自由,換妳幫他動手術。當心智自由時,連時空也不再是限制——Victoria都能活成Bella。一切都來可以「從頭」來過。
-我知道原著的年代設在維多利亞後期,以及電影雖然把設定移植到某種半虛構時空,維多利亞的元素依舊存在,也很重要。但明明台灣影評都有點出這個故事在跟《科學怪人》對話,卻沒有人提起浪漫主義,而是把文本釘死在維多利亞我真的有點意外。甚至連簡單對照《科學怪人》都沒有……只看到維多利亞而沒看到浪漫主義就急著套理論對我來說等於少了一半以上的思考材料哇QQQ
也可能我印象中熟讀拉岡的人通常都會碰點文學所以才有這種先入為主的期待XD
而且好想大膽臆測這位作者是直男哦,畢竟直男把這些特色分明的衣服全都簡化成「反正都禮服啦」的機率肯定比較高吧這才應該是寫論文的心情啊
也附上朋友的補充給大家參考
然後我好喜歡你對於所謂「運氣好」的回應,真的就是因為她面對一切困境都不覺得痛苦、而是覺得好玩,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才能夠發掘更多可能性,能夠將束縛自己武器反過來用以保護自己
btw 我今天跟薛修看完討論,我們對於前身的妻子是不是真的以殘忍為樂、還是其實是丈夫一廂情願的誤會,感到超級存疑的XDD
突然發現《科學怪人》好像是那種大家都聽過,大家都略知一二,但實際讀完的人不多的作品XD 但這部跟《科學怪人》對著讀真的會有很多想法
「運氣好」這點我也是後來才想通。剛走出電影院時我第一個反應也是她運氣好。但冷靜一下,再拉回《科學怪人》去想就整個改變想法。
我覺得丈夫有可能誤會(或說謊)但從僕人的反應看她的確也不是受歡迎的女主人。存疑但沒證據推翻Q
原著設定維多利亞晚期,但電影明明是虛實交雜的時空(有提到Wilde,但維多利亞晚期的里斯本應該沒有空中纜車吧),這種資訊要講清楚。不是說原著設定不能參考,但必須評估可以參考到什麼程度,不然就要說明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設定依然適用。尤其時代對他的分析來說又很重要,在這種地方取巧(疏忽)會讓整篇文章的基礎不穩。把資訊交代清楚(而不是隱瞞或扭曲)也是對讀者的基本尊重......
如果不知道這件事要仔細處理的話就算了(其實也不太妙),但如果是因為對論點有利而直接做這種移植,那真的......要加油。
也是提醒自己,大家共勉之。
(作者看來受過相關訓練,應該有能力辨識我才會講這種話,不是相關領域的朋友隨意看看就好~)
一起補充給大家
雖然一開始是想回應別人的評論才寫這篇,但medium修成了比較利於單篇閱讀的形式。
本來躍躍欲試想放圖,但電腦壞掉,平板的medium又不太能編輯圖片,只好放棄
但變成文章完全塞不下QQ自己很喜歡這部電影,明明一堆細節都很重要,但噗首的評論完全沒注意到,反而用自己熟悉的學術框架來縮限解讀空間,替作品感到可惜......
如果這篇有讓大家多些新的角度去欣賞電影那我就功德圓滿了
寫的很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