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2:57 PM
Tue, Aug 13, 2024 2:34 AM
21
3
【
尿簡報告
,書】
讀嘛讀嘛
不讀會死
《行動改造大腦:行為如何形塑我們的思考》(Mind in Motion: How Action Shapes Thought)
(Barbara Tversky,2020)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2:57 PM
一直想要提升思考能力,粗略找了下方法,搜尋到的資料大多推薦寫文章,於是開始寫。
閱讀心得、觀影心得、或是找一個小題目,整理想法並轉成文字。寫了一陣子,開始不確定這些付出的成效。以為思考能力提升是會有感的,而經過了一年半並沒有體驗到那種感覺。期間像在執行一個固定流程,譬如走路、吃飯、睡覺,那種人們經常做但不代表會逐漸進步的事。當然也可能是練習的質與量不夠,這段時間付出的心力並不足以使能力成長。
猜想,當問到如何提升思考能力時回答多寫文章,就像問如何提升繪畫能力時回答去畫素描一樣。沒錯,但也不夠明確。模糊地想著需要別的,更清楚、易於操作的方法。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2:57 PM
看過幾本關於腦科學的書,知道身體跟大腦會互相影響,既然沒辦法從腦子這端精進,或許可以從身體這端著手,因此想要進一步知道行為可以怎麼影響思考。最好詳細但不艱深,如果行文能帶點趣味更好不過。就跟這本書一樣。
書中提到思考是概念間的聯結,是對心理物體(概念)做的心理行動。光憑這點便釐清許多事,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做什麼。整理想法時把想法分類,像將不同類型的物品放入不同抽屜;同一類的想法裡,有關連的放一起、關聯薄弱的放遠一點,如同把蠟筆依照漸層排好。我喜歡整理物品,將物品分門別類排列整齊總是好玩,建立秩序與規則對我而言是種娛樂,很高興能把這項興趣延伸進腦子裡。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2:57 PM
書裡也提到如果腦子裡放不下了,將思考外化是個好方法,把想法輸出成圖、文、模型、動作,都有助於思考,有時也助於別人思考。
見此,更了解心智圖的用途與好處。之前便常用心智圖這方法,明白此法能有效幫助釐清交雜的想法,但不確定一直以來對其背後運作的機制理解得正不正確,現在確定了,心智圖透過將思考外化來整理想法。又是跟整理物品同樣的邏輯,先將所有東西通通攤開來,再找出合適的位置放好。沒料到收納類書籍跟影片們會在這時派上用場。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2:57 PM
作者列出認知九大定律
一、好處必有代價
二、行動形塑感知
三、感覺先行
四、心智能蓋過感知
五、認知反映感知
六、空間思考是抽象思考的基礎
七、心會填進遺漏的資訊
八、當思考超出心的負荷,心便將思考放入世界
九、我們怎麼組織心裡的東西,就怎麼組織外界的東西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2:58 PM
試著結合這些定律把一些想法整理出來。有些是受到書中內容激盪,有些可能與思考或書籍內容沒那麼相關,只是恰巧飄過腦海就抓出來。寫筆記時沒考慮太多,把書裡的摘錄跟自己的解釋混在一起寫,結果寫心得時就不知道筆記裡哪些是書中原句哪些是自的提問與解釋,總之先憑直覺猜了(欸),下次記得兩者格式要分清。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2:58 PM
Fri, Feb 16, 2024 2:58 PM
【一、好處必有代價】
想要得到好處必須付出代價,反過來說也就代表付出代價必有收穫。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2:58 PM
Fri, Feb 16, 2024 2:58 PM
「生命說起來就是一連串交換」
我將一連串交換延伸理解成一連串決策。生命就是不斷在代價與收穫之間取捨,大多時候難以全盤皆贏,只能盡量爭取最大利益。
每個人心中的利益都不大相同,於決策過程中熟習外界與自身,掌握可能的變因,確定自己的決策符合自身需求,也是種自我探索的方法。
面對生命中的交換並做出決策,能引導自己思考。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2:58 PM
【二、行動形塑感知】
行動形塑感知而感知能影響認知,這也是為什麼改變行為可以讓人改變認知。「換個角度想」不只是一種描述,改變身體的角度確實能影響思考。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2:59 PM
「行動透露的訊息有時比語言多」
對這點頗有感,之前在了解人類透過哪些方式透露自身狀態以及資訊時將傳達管道大略分成三類:姿勢、表情、語言(透露出的資訊量由多到少也是同樣的排序)。
覺得這層收穫在滿多地方都派上用場,例如畫漫畫,尤其是沒台詞的漫畫時,會花比較多心思設計角色的肢體。緊繃或放鬆、收縮或展開、軀體及眼神及指尖及腳尖朝向的方向,只要姿勢設計合宜,即便沒有台詞,也能讓讀者明白角色狀態;
寫文時透過描述角色姿態暗示其心境,而非直白寫出角色感受,寫起文來多了一種藏寶的樂趣感;
觀賞影視作品時更能理解角色情緒,記得以前看Hannibal時透過醫生的肢體動作跟表情察覺到他對記者的報導感到惱怒時的滿足,之後漸漸比較能觀察出角色情緒,並搭配鏡頭語言、畫面色調、敘事節奏來解讀作品。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2:59 PM
「我們是他人的一部份,他人也是我們的一部份」
除了自己做出行動,觀看他人的行動也能對自己產生影響。人透過在自己身上模擬自己看到的行動來理解這些行動,並為其賦予意義。
人對身體的內在感知是由「行動」和「感覺」形塑,可以透過觀察、想像他人的行動及感覺經驗來與他人協調。我們能夠把別人的身體和行動對映到我們身上,也能藉此知道他人做動作的感覺與意義。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2:59 PM
【三、感覺先行】
辨認和情緒屬不同系統,彼此並不直接相通。情緒會先作用並有渲染力。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2:59 PM
【四、心智能蓋過感知】
【五、認知反映感知】
覺得兩項定律有些相似。人會尋找能支持自己論點的證據,將中性的資訊導向自己想要或是比較能理解的方向。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3:00 PM
【六、空間思考是抽象思考的基礎】
語言中有很多與空間相關的用詞,透過具象的方位或是動態來表達抽象的概念,例如首相、領導人的左右手、攤開來看,擺在一邊、拆開來看、提起……等等。將抽象思考具象化,更利於描述及討論。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3:00 PM
延伸補充
格式塔原則
:人類如何理解看到的東西,並將其編碼成資訊。可反向成為視覺設計的原則,在需要看的領域都擔綱要角。
格式塔原則中與視覺設計相關的要點:
。相似性:觀者會將外觀相似的事物歸類成同類。可利用字型、顏色、物件方向來創造視覺關聯性
。相近性:空間上相鄰的物件會有關聯性。可利用排列的間距來為物件分組
。連結性:直接將有關的物件連在一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線連在一起
。包覆:直接將同類的物件用圖形包在一起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3:00 PM
【七、心會填進遺漏的資訊】
覺得這翻譯有點不切題?如果沒找錯的話,這項定律的原文應該是「The mind fills in misinformation」,我理解的意思是「大腦會填入錯誤資訊」,跟書中的內容較相關。
人在估量時常有一項謬誤:把組內差異估得比不同組小,例如認為松山機場位於台北、桃園機場位於桃園,而台北比桃園更北邊 ,所以覺得松山機場比桃園機場更靠北(用詞),但其實桃園機場才是最北邊的機場。(書中是用美國地理舉例,我沒概念所以拿台灣地理亂舉例(幹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3:00 PM
也有其他填入錯誤資訊的時候,例如放大自己在意、熟悉的東西。這點在畫圖上頗有體會,太專注畫某個地方時,往往會把物體畫得比原先還要大。在認知中也同此理,像是覺得自己身邊的人每個人的長相都不一樣,但覺得外國人都長一樣。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3:00 PM
【八、當思考超出心的負荷,心便將思考放入世界】
一般認為同時多工做事會增加認知負荷,但邊比手勢邊思考並不會,反而能表現得更好(單指思考本身,並不代表思考的方向及結果正確)。
盲人也會比手勢。重點是在空間中做出這些動作,而不是看不看得見這些動作。
可以說,增加認知負荷反而能減少認知負荷。
想到這張XD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3:00 PM
【九、我們怎麼組織心裡的東西,就怎麼組織外界的東西】
觀察一個人如何規劃他的空間與時間,似乎便能一窺他是如何思考。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3:01 PM
「提升經濟級數的關鍵是能在世界上移動得更遠」
移動能夠開啟新視野、增加新觀點、帶來新知、知道更多條路、地圖更大、有更多機會。不論是真實世界裡的移動或是心的移動都能帶來新事物,將其與舊有概念產生連結,可以創造更多可能性。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3:01 PM
耶拉線------------------—
你尿
@youpee
Fri, Feb 16, 2024 3:01 PM
學習新知讓人知道天底下有更多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知道更多=更多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更多自己不知道的事物=知道更少
知道更多=知道更少
所以我越寫越覺得自己變得更笨是件很合理的事ㄅ(
載入新的回覆
《行動改造大腦:行為如何形塑我們的思考》(Mind in Motion: How Action Shapes Thought)(Barbara Tversky,2020)
閱讀心得、觀影心得、或是找一個小題目,整理想法並轉成文字。寫了一陣子,開始不確定這些付出的成效。以為思考能力提升是會有感的,而經過了一年半並沒有體驗到那種感覺。期間像在執行一個固定流程,譬如走路、吃飯、睡覺,那種人們經常做但不代表會逐漸進步的事。當然也可能是練習的質與量不夠,這段時間付出的心力並不足以使能力成長。
猜想,當問到如何提升思考能力時回答多寫文章,就像問如何提升繪畫能力時回答去畫素描一樣。沒錯,但也不夠明確。模糊地想著需要別的,更清楚、易於操作的方法。
書中提到思考是概念間的聯結,是對心理物體(概念)做的心理行動。光憑這點便釐清許多事,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做什麼。整理想法時把想法分類,像將不同類型的物品放入不同抽屜;同一類的想法裡,有關連的放一起、關聯薄弱的放遠一點,如同把蠟筆依照漸層排好。我喜歡整理物品,將物品分門別類排列整齊總是好玩,建立秩序與規則對我而言是種娛樂,很高興能把這項興趣延伸進腦子裡。
見此,更了解心智圖的用途與好處。之前便常用心智圖這方法,明白此法能有效幫助釐清交雜的想法,但不確定一直以來對其背後運作的機制理解得正不正確,現在確定了,心智圖透過將思考外化來整理想法。又是跟整理物品同樣的邏輯,先將所有東西通通攤開來,再找出合適的位置放好。沒料到收納類書籍跟影片們會在這時派上用場。
一、好處必有代價
二、行動形塑感知
三、感覺先行
四、心智能蓋過感知
五、認知反映感知
六、空間思考是抽象思考的基礎
七、心會填進遺漏的資訊
八、當思考超出心的負荷,心便將思考放入世界
九、我們怎麼組織心裡的東西,就怎麼組織外界的東西
想要得到好處必須付出代價,反過來說也就代表付出代價必有收穫。
我將一連串交換延伸理解成一連串決策。生命就是不斷在代價與收穫之間取捨,大多時候難以全盤皆贏,只能盡量爭取最大利益。
每個人心中的利益都不大相同,於決策過程中熟習外界與自身,掌握可能的變因,確定自己的決策符合自身需求,也是種自我探索的方法。
面對生命中的交換並做出決策,能引導自己思考。
行動形塑感知而感知能影響認知,這也是為什麼改變行為可以讓人改變認知。「換個角度想」不只是一種描述,改變身體的角度確實能影響思考。
對這點頗有感,之前在了解人類透過哪些方式透露自身狀態以及資訊時將傳達管道大略分成三類:姿勢、表情、語言(透露出的資訊量由多到少也是同樣的排序)。
覺得這層收穫在滿多地方都派上用場,例如畫漫畫,尤其是沒台詞的漫畫時,會花比較多心思設計角色的肢體。緊繃或放鬆、收縮或展開、軀體及眼神及指尖及腳尖朝向的方向,只要姿勢設計合宜,即便沒有台詞,也能讓讀者明白角色狀態;
寫文時透過描述角色姿態暗示其心境,而非直白寫出角色感受,寫起文來多了一種藏寶的樂趣感;
觀賞影視作品時更能理解角色情緒,記得以前看Hannibal時透過醫生的肢體動作跟表情察覺到他對記者的報導感到惱怒時的滿足,之後漸漸比較能觀察出角色情緒,並搭配鏡頭語言、畫面色調、敘事節奏來解讀作品。
除了自己做出行動,觀看他人的行動也能對自己產生影響。人透過在自己身上模擬自己看到的行動來理解這些行動,並為其賦予意義。
人對身體的內在感知是由「行動」和「感覺」形塑,可以透過觀察、想像他人的行動及感覺經驗來與他人協調。我們能夠把別人的身體和行動對映到我們身上,也能藉此知道他人做動作的感覺與意義。
辨認和情緒屬不同系統,彼此並不直接相通。情緒會先作用並有渲染力。
【五、認知反映感知】
覺得兩項定律有些相似。人會尋找能支持自己論點的證據,將中性的資訊導向自己想要或是比較能理解的方向。
語言中有很多與空間相關的用詞,透過具象的方位或是動態來表達抽象的概念,例如首相、領導人的左右手、攤開來看,擺在一邊、拆開來看、提起……等等。將抽象思考具象化,更利於描述及討論。
格式塔原則:人類如何理解看到的東西,並將其編碼成資訊。可反向成為視覺設計的原則,在需要看的領域都擔綱要角。
格式塔原則中與視覺設計相關的要點:
。相似性:觀者會將外觀相似的事物歸類成同類。可利用字型、顏色、物件方向來創造視覺關聯性
。相近性:空間上相鄰的物件會有關聯性。可利用排列的間距來為物件分組
。連結性:直接將有關的物件連在一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線連在一起
。包覆:直接將同類的物件用圖形包在一起
覺得這翻譯有點不切題?如果沒找錯的話,這項定律的原文應該是「The mind fills in misinformation」,我理解的意思是「大腦會填入錯誤資訊」,跟書中的內容較相關。
人在估量時常有一項謬誤:把組內差異估得比不同組小,例如認為松山機場位於台北、桃園機場位於桃園,而台北比桃園更北邊 ,所以覺得松山機場比桃園機場更靠北(用詞),但其實桃園機場才是最北邊的機場。(書中是用美國地理舉例,我沒概念所以拿台灣地理亂舉例(幹
一般認為同時多工做事會增加認知負荷,但邊比手勢邊思考並不會,反而能表現得更好(單指思考本身,並不代表思考的方向及結果正確)。
盲人也會比手勢。重點是在空間中做出這些動作,而不是看不看得見這些動作。
可以說,增加認知負荷反而能減少認知負荷。
想到這張XD
觀察一個人如何規劃他的空間與時間,似乎便能一窺他是如何思考。
移動能夠開啟新視野、增加新觀點、帶來新知、知道更多條路、地圖更大、有更多機會。不論是真實世界裡的移動或是心的移動都能帶來新事物,將其與舊有概念產生連結,可以創造更多可能性。
知道更多=更多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更多自己不知道的事物=知道更少
知道更多=知道更少
所以我越寫越覺得自己變得更笨是件很合理的事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