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4:08 AM
Fri, Feb 9, 2024 4:08 AM
54
15
能夠理解「那個人是這樣的個性」,和「所以我必須包容他」,是兩回事。
願意理解別人,或試圖感受「他可能遇過某些事情,導致會有現在的態度、表達方式」,這代表我有同理心、可以共情。
但不代表,
我需要全盤接納別人的問題或缺陷。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4:10 AM
老是把兩者混為一談,
真的會讓人際邊界時常失守。
兔年的最大感想就是這樣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4:14 AM
我覺得光是願意去理解,並且基於這份理解,不做公開批評,已經算人很好了。如果再要求更多,例如「一定得全盤接納」、「維持本來的互動模式」,那真的是有點離譜。
妄想可以,但別人沒有合乎妄想也蠻自然的。
畢竟每個人的大腦和世界觀就是不同。
比方說,同樣在「處理人際挫折」這個情境裡,外向者可能會透過找其他朋友出門玩、尋找溫馨可愛的事物接觸,來排遣情緒。
而內向者,可能就會一直反復思考、回顧衝突發生的當下,試圖從那個僵局找出可能的破解方式。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4:16 AM
如果內向者無法理解,外向者獲得療癒的途徑,就是透過「把性質相通、容易勾起記憶的事物,透過與不同人經歷的形式,將記憶覆蓋過去」。
那可能就會產生下面的感受:
啊就我一個很在意,好啊,反正你外向,所以你和誰做這件事都可以。我就不重要啊。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4:19 AM
Fri, Feb 9, 2024 4:50 AM
實際上可能相反,就是因為沒辦法隨便忘掉,但是「停留在原地,啥也不做」,只會更痛苦與糾結。
與其一直停滯在不會改變的事情上,或者活在回憶裡,不如去找其他人共創新的、快樂的回憶,去覆蓋那些很深刻卻負面的。
這樣會至少重新認知到:
我不是沒有和人正常交流的能力,只要我願意的話,隨時想再站起來、走出去,都是可以的。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4:21 AM
Fri, Feb 9, 2024 4:52 AM
假設完全不在乎,甚至可能也不必做這些事去沖淡回憶。睡覺醒來搞不好就重開機,直接原地忘光。
但只看外表,
就很容易得到前述那種負面的結論。
我覺得背後是因為,
容易這樣思考的人,他可能很習慣被動承受,甚至總是被身邊的人要求接受一切。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4:27 AM
於是當遇到一些狀況和問題,是他沒有經驗、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他會傾向把情況理解成「就是自己有問題才被排除在外」。
但這個假說真的很令人難過
(也很可能不是事實)
因此為了同時接受「自己沒被算進去」、「對方沒有和自己接洽」,就只能加入「就是自己不夠好」以及「對方很無情」這幾個要素,邏輯看起來才會成立。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4:30 AM
不過事實上,對於外向的人來說,很有可能只是:
早就感覺玩不到一塊,
所以就不勉強彼此去演一齣和睦相處的假戲。
能自然玩在一起那就玩,但感覺到哪裡不舒服或很怪,就先暫且別過、各自找其他玩起來開心的人相處,這樣也不必持續內耗啦。
畢竟不能接受的地方,背後必然有一些原因。
(例如受過的教育就是讓人會那樣做判斷)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4:34 AM
有時候我覺得問題的本質可能沒很複雜,但如果加入「還不能冷靜理解,就勉強任何一方必須接受一切」這個要素,發展就會逐漸魔幻
不能接受,那就不要吧。
像我就是想一想,會覺得自己行情也沒差到,需要為了一棵樹,放棄一片森林這樣。所以可能想一陣子,轉頭就和其他朋友出門玩了。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4:39 AM
Fri, Feb 9, 2024 5:32 AM
如果真的不在意,當下可能情緒上來,仗著自己伶牙俐齒,就直接嗆爆了。講真的也不需要刻意做其他事,以轉換心情。
只是說我用的排遣方式,可能比較積極、顯而易見。自然就容易被一些悲觀厭世的人,理解為「和他們的事都還沒完,就能和別人玩,肯定是不在乎」。
那我就問一句:
你不高興也可以找其他人玩吧?
為什麼要因為我使用自己的方式排遣情緒,就在沒有溝通的前提下,拿這些對我來說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為了針對誰而做),想成都是在針對你呢?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4:42 AM
有時候覺得會這樣思考的人,首先要練習的就是:
別把自己想得太重要(非嗆,描述事實)。
你有你的重要性沒錯,這是肯定的。
但每個人在自己的星系裡,都是恆星。
身邊也會有固定的行星與衛星,繞著他轉。
如果你能在自己的星系成為太陽,別人當然也可以;如果在自己的星系住的很舒服,就會覺得別人受挫以後,回到自己的星系取暖、感受眾星拱月的溫馨,根本不是什麼特別奇怪的事情。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4:46 AM
何況有些人之所以容易被喜歡,
也不是生下來就命好。
相反地,有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缺乏關心,這個匱乏感反而使他意識到「重視別人的感受或需求,很必要」,所以他相對樂於付出。
透過無私奉獻,吸引許多一樣願意相善的人。
因此他遇到問題,表示需要幫忙,自然就會有人樂意協助。背後都是環環相扣、跬步千里的「積累」。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4:49 AM
想成全都是在針對某個人才做,
其實也過度看得起對方。
那個概念就好像看見選務流程出現瑕疵,就大喊絕對是有心人在背後作票。卻沒有意識到,作票可能要同時買通選舉會場數千名工作人員,還不能有人收錢沒辦事、完全沒有露出馬腳。
以邏輯來說,實在很難成立。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4:57 AM
我覺得不如把事情簡化為「需求」導向。
比方說A在人際關係裡,最需要的就是「及時溝通」,但是B的工作屬於輪班or不能長時間使用手機,無法滿足A的最主要需求。
那B只要理解「自己做不到的部分,交給其他人去滿足」就好了。根本不必去想「是因為B哪邊不好」,因為這也不是事實www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5:01 AM
基本上人際交往吼,
不可能有誰做得到100%滿足另一人。
有的話絕對是裝的,我自己實際經驗,能夠有70%需求重疊都算運氣好了。所以剩下30%就不要勉強,交給其他「不用假意配合,也能自然滿足這個30%需求」的人去做就好了。
多練習這樣思考,反而會覺得:
B狀況不好的時候,還有人能支撐A大約30%的需求。因此B就算不必時刻關注A,社會支援網也正常發揮功效。
這不是很輕鬆嗎!!!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5:03 AM
難道關係一定要是
全然一對一緊密聯繫的嗎
好恐怖,好像小時候上學,無論想不想or喜不喜歡,因為政府規定公民義務教育是九年。這九年你就是要和一群不由自己選擇的對象,每天長達八小時同進同出……
太窒息了吧。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5:06 AM
我覺得有些人看待人際關係,真的是當作在夾自助餐,沒有全盤性地思考需求,以及自己一些不舒服的感受怎樣來的。
只是按照慣性在做反應,但認真檢視全部言行,就會覺得:蛤?你雙重標準嗎?
例如嘴上說自己很需要獨處,但是當朋友去和其他人玩的時候,就開始吃味、覺得自己不重要。
而不是直接進入:「那麼我也去找些事情做啦」、「啊終於可以不必顧慮別人了www爽耶!」這些模式。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5:17 AM
如果是用夾自助餐的心情在做取捨,容易遇到也只想吃自助餐的人,不就可想而知嗎?
因為願意花時間和資本去高級餐廳的人,或者在家自己做飯的人,幾乎不會去吃自助餐。
所以有時未必是誰有問題,只是沒搞懂自己真實的需求。導致一直在不合需求的場所出沒,就會遇到不適合的人。
進而做出很多「一般來說,誰會希望自助餐滿足那麼多條件啊」的任性要求。
璱︎︎⊹陽光開朗大淺山🐉
@setsunanoyume
Fri, Feb 9, 2024 5:20 AM
Fri, Feb 9, 2024 8:33 AM
再說回首噗,當我知道一個專情的人,可能同時具備封閉性(不喜歡新鮮事、有固定的習慣)。
我可以理解那就是他的個性,
所以不勉強他配合我的社交需求。
同時也基於我不打算刻意顧慮、包容他,所以當我有社交需求的時候,就不會叫對方陪我做全部想做的事。
而是去找其他,也剛好想找人玩的小夥伴一起。
各取所需就好了,沒必要想那麼複雜。
載入新的回覆
願意理解別人,或試圖感受「他可能遇過某些事情,導致會有現在的態度、表達方式」,這代表我有同理心、可以共情。
但不代表,
我需要全盤接納別人的問題或缺陷。
真的會讓人際邊界時常失守。
兔年的最大感想就是這樣
妄想可以,但別人沒有合乎妄想也蠻自然的。
畢竟每個人的大腦和世界觀就是不同。
比方說,同樣在「處理人際挫折」這個情境裡,外向者可能會透過找其他朋友出門玩、尋找溫馨可愛的事物接觸,來排遣情緒。
而內向者,可能就會一直反復思考、回顧衝突發生的當下,試圖從那個僵局找出可能的破解方式。
那可能就會產生下面的感受:
啊就我一個很在意,好啊,反正你外向,所以你和誰做這件事都可以。我就不重要啊。
與其一直停滯在不會改變的事情上,或者活在回憶裡,不如去找其他人共創新的、快樂的回憶,去覆蓋那些很深刻卻負面的。
這樣會至少重新認知到:
我不是沒有和人正常交流的能力,只要我願意的話,隨時想再站起來、走出去,都是可以的。
但只看外表,
就很容易得到前述那種負面的結論。
我覺得背後是因為,容易這樣思考的人,他可能很習慣被動承受,甚至總是被身邊的人要求接受一切。
但這個假說真的很令人難過
(也很可能不是事實)
因此為了同時接受「自己沒被算進去」、「對方沒有和自己接洽」,就只能加入「就是自己不夠好」以及「對方很無情」這幾個要素,邏輯看起來才會成立。
早就感覺玩不到一塊,
所以就不勉強彼此去演一齣和睦相處的假戲。
能自然玩在一起那就玩,但感覺到哪裡不舒服或很怪,就先暫且別過、各自找其他玩起來開心的人相處,這樣也不必持續內耗啦。
畢竟不能接受的地方,背後必然有一些原因。
(例如受過的教育就是讓人會那樣做判斷)
不能接受,那就不要吧。
像我就是想一想,會覺得自己行情也沒差到,需要為了一棵樹,放棄一片森林這樣。所以可能想一陣子,轉頭就和其他朋友出門玩了。
只是說我用的排遣方式,可能比較積極、顯而易見。自然就容易被一些悲觀厭世的人,理解為「和他們的事都還沒完,就能和別人玩,肯定是不在乎」。
那我就問一句:
你不高興也可以找其他人玩吧?
為什麼要因為我使用自己的方式排遣情緒,就在沒有溝通的前提下,拿這些對我來說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為了針對誰而做),想成都是在針對你呢?
別把自己想得太重要(非嗆,描述事實)。
你有你的重要性沒錯,這是肯定的。
但每個人在自己的星系裡,都是恆星。
身邊也會有固定的行星與衛星,繞著他轉。
如果你能在自己的星系成為太陽,別人當然也可以;如果在自己的星系住的很舒服,就會覺得別人受挫以後,回到自己的星系取暖、感受眾星拱月的溫馨,根本不是什麼特別奇怪的事情。
也不是生下來就命好。
相反地,有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缺乏關心,這個匱乏感反而使他意識到「重視別人的感受或需求,很必要」,所以他相對樂於付出。
透過無私奉獻,吸引許多一樣願意相善的人。
因此他遇到問題,表示需要幫忙,自然就會有人樂意協助。背後都是環環相扣、跬步千里的「積累」。
其實也過度看得起對方。
那個概念就好像看見選務流程出現瑕疵,就大喊絕對是有心人在背後作票。卻沒有意識到,作票可能要同時買通選舉會場數千名工作人員,還不能有人收錢沒辦事、完全沒有露出馬腳。
以邏輯來說,實在很難成立。
比方說A在人際關係裡,最需要的就是「及時溝通」,但是B的工作屬於輪班or不能長時間使用手機,無法滿足A的最主要需求。
那B只要理解「自己做不到的部分,交給其他人去滿足」就好了。根本不必去想「是因為B哪邊不好」,因為這也不是事實www
不可能有誰做得到100%滿足另一人。
有的話絕對是裝的,我自己實際經驗,能夠有70%需求重疊都算運氣好了。所以剩下30%就不要勉強,交給其他「不用假意配合,也能自然滿足這個30%需求」的人去做就好了。
多練習這樣思考,反而會覺得:
B狀況不好的時候,還有人能支撐A大約30%的需求。因此B就算不必時刻關注A,社會支援網也正常發揮功效。
這不是很輕鬆嗎!!!
全然一對一緊密聯繫的嗎
好恐怖,好像小時候上學,無論想不想or喜不喜歡,因為政府規定公民義務教育是九年。這九年你就是要和一群不由自己選擇的對象,每天長達八小時同進同出……
太窒息了吧。
只是按照慣性在做反應,但認真檢視全部言行,就會覺得:蛤?你雙重標準嗎?
例如嘴上說自己很需要獨處,但是當朋友去和其他人玩的時候,就開始吃味、覺得自己不重要。
而不是直接進入:「那麼我也去找些事情做啦」、「啊終於可以不必顧慮別人了www爽耶!」這些模式。
因為願意花時間和資本去高級餐廳的人,或者在家自己做飯的人,幾乎不會去吃自助餐。
所以有時未必是誰有問題,只是沒搞懂自己真實的需求。導致一直在不合需求的場所出沒,就會遇到不適合的人。
進而做出很多「一般來說,誰會希望自助餐滿足那麼多條件啊」的任性要求。
我可以理解那就是他的個性,
所以不勉強他配合我的社交需求。
同時也基於我不打算刻意顧慮、包容他,所以當我有社交需求的時候,就不會叫對方陪我做全部想做的事。
而是去找其他,也剛好想找人玩的小夥伴一起。
各取所需就好了,沒必要想那麼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