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YΛ ≡
@inthecave622
Wed, Jan 24, 2024 3:38 PM
9
|Jan. 本月讀物完食|
「記者八年,夾纏在『大的』議題與議題,事件與事件之間,時間擠壓榨乾,心神無限提取,創作是極其奢侈之事,仰賴無所事事的大量走路與觀察,我很難再真正的『看見』。兵荒馬亂的新聞趕集路上總是濃雲密布,遮蔽視線,偶然才會雲破天開,突然睜眼『看見』。」(房慧真,《草莓與灰燼》)
≡ CYΛ ≡
@inthecave622
Wed, Jan 24, 2024 3:50 PM
Wed, Jan 24, 2024 6:15 PM
本來就非常喜歡房慧真的寫作風格,冷冽精煉,像是與世間萬物都刻意保持距離,卻在文字裡不難窺見她觀察這個世界的程度或許比誰都更徹底。
容我第N次附上這個連結,房慧真寫詹順貴那段看幾次都令我佩服不已,她讓自己的雙眼比起耳與筆更早開始採訪,如攝影機般地觀察到詹順貴在律師袍與正裝外稍嫌突兀的登山包,藉此捕捉那股江湖草莽之氣,接著連上綠色小組的背景。
採訪者百百種,因而也有百百種採訪方式,抓住了受訪者的哪些特點,又延伸哪些部分發展下去,便會成為選擇的交叉點,形塑出不同的書寫,其中要做到房慧真這般將受訪者特質、經歷乃至不同的時空背景全交錯連結在一起,到底該有多深厚的書寫底蘊與觀察能力呢。
《報導者》調查報導工作坊分享:人物採訪的五項心法 - 報導者開放實驗室 - Medium
≡ CYΛ ≡
@inthecave622
Wed, Jan 24, 2024 4:07 PM
Wed, Jan 24, 2024 6:16 PM
「如果他們沒有被看見,他們就等於不存在了。」
楊佳嫻的推薦序標題非常貼切:致所有裸命者之書
《草莓與灰燼》這本書裡,從街邊巷尾那不仔細看便會忽略的身影、只在夜間凌晨出沒的人群、日常生活裡偶一驚瞥卻又很快被忙碌生活拋諸腦後的事件,一路寫到納粹、寫到車諾比核災,像是大大小小的現場她都不缺席,並且要讀者也同樣停下,仔細地看見。
≡ CYΛ ≡
@inthecave622
Wed, Jan 24, 2024 4:18 PM
Wed, Jan 24, 2024 6:18 PM
我對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是房慧真交錯寫作不同人物視角、連結個人與事件的功力真的非常強,像是〈一頭虎斑貓藏身熱帶水果叢〉從自身兒時經驗出發,再從造訪香港連結到父親的生命經歷、透過同樣的街道名稱將敘事背景自香港帶回台北,並多次生動地以「一頭虎斑貓藏身熱帶水果叢」描繪跨越不同時空背景猶仍存在的前現代社會街景:遷移、差異、並蓄、邊緣。
≡ CYΛ ≡
@inthecave622
Wed, Jan 24, 2024 4:26 PM
Wed, Jan 24, 2024 6:19 PM
「在災難前,文字無以描摹,彷彿任何描述都成了褻瀆,只能直觀地『看見』。」
房慧真筆下的文字比喻精妙,絕不溫情,因此當她以鮮豔欲滴的草莓與恆常附著於上的煙灰來比喻納粹對猶太人殘酷的種族清洗,以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來比喻在災難前夕仍永不停歇的文明循環以及災難後文明的瞬間失序,看著文字的我更覺難以移開目光不去看,儘管那些歷史傷痛光是閱讀便覺怵目驚心。
得去看見,得去真正地「看見」,才能知曉在忙碌生活中自己放眼所見的那些都還只是世間的一小部分。
≡ CYΛ ≡
@inthecave622
Wed, Jan 24, 2024 4:30 PM
突然覺得封面過於鮮豔的桃紅與混濁的深色像是液體般交錯的意象設計得真好,很符合她把善與惡、光與暗並置寫作的方式,也有一種動態感。
≡ CYΛ ≡
@inthecave622
Wed, Jan 24, 2024 4:30 PM
Thu, Jan 25, 2024 1:18 AM
隨意寫寫記錄一下讀後感,有要記錄比較能督促自己再累也要抽一點時間看書
載入新的回覆
「記者八年,夾纏在『大的』議題與議題,事件與事件之間,時間擠壓榨乾,心神無限提取,創作是極其奢侈之事,仰賴無所事事的大量走路與觀察,我很難再真正的『看見』。兵荒馬亂的新聞趕集路上總是濃雲密布,遮蔽視線,偶然才會雲破天開,突然睜眼『看見』。」(房慧真,《草莓與灰燼》)
容我第N次附上這個連結,房慧真寫詹順貴那段看幾次都令我佩服不已,她讓自己的雙眼比起耳與筆更早開始採訪,如攝影機般地觀察到詹順貴在律師袍與正裝外稍嫌突兀的登山包,藉此捕捉那股江湖草莽之氣,接著連上綠色小組的背景。
採訪者百百種,因而也有百百種採訪方式,抓住了受訪者的哪些特點,又延伸哪些部分發展下去,便會成為選擇的交叉點,形塑出不同的書寫,其中要做到房慧真這般將受訪者特質、經歷乃至不同的時空背景全交錯連結在一起,到底該有多深厚的書寫底蘊與觀察能力呢。
楊佳嫻的推薦序標題非常貼切:致所有裸命者之書
《草莓與灰燼》這本書裡,從街邊巷尾那不仔細看便會忽略的身影、只在夜間凌晨出沒的人群、日常生活裡偶一驚瞥卻又很快被忙碌生活拋諸腦後的事件,一路寫到納粹、寫到車諾比核災,像是大大小小的現場她都不缺席,並且要讀者也同樣停下,仔細地看見。
房慧真筆下的文字比喻精妙,絕不溫情,因此當她以鮮豔欲滴的草莓與恆常附著於上的煙灰來比喻納粹對猶太人殘酷的種族清洗,以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來比喻在災難前夕仍永不停歇的文明循環以及災難後文明的瞬間失序,看著文字的我更覺難以移開目光不去看,儘管那些歷史傷痛光是閱讀便覺怵目驚心。
得去看見,得去真正地「看見」,才能知曉在忙碌生活中自己放眼所見的那些都還只是世間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