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原子
有人說一個人的行為代表著他,然而這似乎無視了一個人的不作為。一個人積極的做著事,但都不收拾整理。很難只說他是個勤奮的人,但是只看片面或作為的部分的其他人可能無法分辨。一個人選擇沉默,很難說就是默認(會說別人默認的人,往往是為了自己的方便,有種意圖剝奪別人不表態的權利的感覺。不同人對同一個情境預設的立場跟語言文化政治有關存在著差異,一樣的沉默,不同的想像。然而要是太過強化這個差異,又會讓語言更缺乏共識)。沉默會不會被當成做為,比起他自己,跟觀察他的人更有關。於是過度信奉這點的人,更可能陷入自我強化的循環,他們在觀察時不把偏見當一回事,而又認為自己帶有偏差的觀察結果代表著事實。
原子
如果說效率是成果除以成本,那麼做不出成果的話,不管成本是多少,效率都是零。
原子
看到做得比較好但態度好的人就害怕對方提高標準而討厭他對他不好看到做得比他糟但是態度差的人就害怕對方到處作亂而到處迴避他讓他得利做得好而態度糟的人也許會造成更多的危險做的糟但態度好的人可能會承受更多的危險如果照這個情況發展,整體的環境就會偏向做得不會太好,同時態度糟的人會比較多吧?做得不夠好的人擔心被做得好的人趕走,做得好的人擔心被做得不好的人佔太多便宜。但是就現實來看,為了在有限世界有一定程度的效率,充滿做得不好的人不利大家;同時做得好的人必然要分出一部份報酬給其他人。有著不同領域的差異性的話,就有交換的機會。雖然無法避免的還是會有在眾多領域努力了還是不夠厲害的人,但是同時也會受到分享的資源。靠權術趕走領域中厲害的人跟用商業行動清除社會餘剩的彈性的過度行為,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吧。
原子
人類對機率的掌握能力不好,而有的人正利用這點刻意的誇大對自己有利的陳述的可能性。沒錯,就連這點都很難搞懂比例到底有多少。而就算承認了這個狀態的存在,仍舊無法迴避有意無意的偏差影響。過度失準的陳述將會受到世界的阻力,要逆著現實而行,需要更多的消耗,要減少偏差一樣會導致消耗。在有限資源的環境下,越多人這樣做,就越容易導致資源不足,系統無法持續。於是有的人會出來干涉(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個明知道偏差存在的既得利益者,不希望偏差被校正),也有的人覺得環境很大,不差自己一個(但是大家都這樣就有差了,並且也不見得一個人就沒差),還有人就是希望系統崩潰(不過他也不見得真的知道系統崩潰會變得怎樣,到時候崩潰了可能又會後悔,但是所有人都被拖下水也來不及了)。未知是個難題,而人們的機率不準確讓問題的處力要靠一點運氣。
原子
有的人把夥伴的圈子劃得很大,然後要求夥伴要互相幫忙有的人劃得夥伴圈子很局限,但是願意為夥伴無條件付出有的人不自己劃圈子,不想幫忙也不期待別人付出有的人無法避免地被迫劃圈子,期望別人幫忙,同時相對的做付出一樣稱為夥伴的圈子,內容大不相同。
原子
自我論證我思,故我在否定自己的概念,會自己消失自我預言我認同,所以我如此行動我行動,因而認為這理所當然在這方面符合邏輯因果的概念或認同,本身不一定是真確的。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正確無誤地引用別人說的話,不管那句話說了什麼,但是這樣的正確性無法保證那句話本身說的內容是正確的。
原子
人們使用暴力來違背常理就像是對事實的說謊,為了圓這個謊需要更多的暴力,而為了圓那些暴力謊也需要更更多的暴力。
原子
對一種快速傳輸方法的隨便猜想:首先平時就維持著一個十分複雜的資訊傳輸,大概就像是猴子隨機打出一本書那樣的複雜程度,但是輸出方會留一份一樣的東西。這個東西實在是太複雜了,所以平常並不會也不太可能整個讀取出來(但是它還是能存在)。在需要取得資訊的時候,輸出方可以用特別的技術快速地找到在複雜的資訊裡符合要傳輸的資訊的部分,然後用一個對數量級的資訊來標記。接下來把這個相對原始資訊小很多的標記資訊傳給接收方,接收方就可以把持續接收到的資訊與標記組合,快速地取得完整資訊(解壓縮?),進而突破過往線性量級壓縮的傳遞速度。
原子
會常常用「一定是、絕對是、只有這個可能」之類的說法來說事情的人,更有可能是其他人的麻煩。雖然他有可能是因為過去處於麻煩的亂否定派的環境下而變成了這樣。而那些亂否定派也有可能是被更過去的這種人對待之後造成的結果。要脫出惡性循環,或許可以靠改變說話的方式。畢竟想表達的或許只是「有這個可能」跟「有其他可能」不需要說得像是「只有這個可能」跟「絕對沒這個可能」,在對方願意退讓的時候也不應該緊咬對方說「我說的沒錯吧」之類的,像是要把對方的立場打死一樣的態度,很難得到對方的認同,更難得到對方行動的支持,最終或許又會演變成暴力的結果。以一種殺雞儆猴的形式來宣揚自己,更加分化看得清問題所以厭惡他跟看不清問題但是崇敬他的兩種人,這就更加麻煩了。
原子
在資源拮据的環境下追求屠殺的狂熱團體最令人噁心的地方在於當下沒有比屠殺他們更好的選擇,需要更多的資源才能好好處理他們,否則就會被反殺,這讓反屠殺的人陷入兩難。更讓他們不滿的是,他們認為資源會陷入不足,那些支持屠殺的人反對他們過去的宣導,過度的浪費是一大原因。導致這個情況的其中一個因素,或許不令人意外的是因為人們想要自己作主。問題是作主不代表能夠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小朋友可能會堅持要逆向的走手扶梯,在現代複雜的世界裡,成人也沒好到哪裡去。當人們為了作主而變得為反而反,被說浪費就要故意浪費或是至少刻意的不去做不浪費的行為,呼朋引伴的開始非刻意但是結果上的反智風潮。由於一開始反對的事實無法被推翻,所以更難下台,發展到最後變得依靠暴力,一樣無法得到好結果,最終把問題標籤化成對方的錯,所以要屠殺對方。
原子
善良 溫柔 認真 努力 正向 積極 勤儉 忍耐 被佔便宜 反抗 被欺負 孤僻 被排擠 憂鬱 暴力 傷害 倦怠 無力 凋亡
原子
一群人因為意見不合而拆夥。然而因為外部因素他們只能選擇其中一方放手的形式進行,但留下的那一方因為認為另一方可能會把有價值的資訊出賣給對手,所以打算不讓另一方隨意離開。他們認為他們要如何處理他們的資訊是他們的自由,都已經沒有得到主導權了還要繼續吃虧,十分不滿。加上他們有交情的外部者也附和支持他們,他們決定奪取內部的某個核心單位的主控權,來跟主導者談判。他們表示,不給他們好處就別想讓分手好好進行下去。甚至直接把整體的正常運作當做人質,靠著他們控制的單位來獲取其他單位的資源,並把那些資源送到外部,以防最後失敗什麼都拿不到。這樣的做法讓主導方十分不滿,畢竟有一就有二,會靠先搗亂然後以收手當作談判手段的人,無法期望他不會一直搗亂下去。如果讓這樣的做法成為標準,那麼整體運作的效率就一定無法達到某個高度......
原子
言語的去意義化一群人把對自己不利的專有詞語扭曲到處散播,讓對該概念不夠熟悉的人難以區分,接著在反駁的人出現的時候用人海戰術,讓對方應接不暇,或是先把提出的人貼上扭曲份子的標籤,意圖將原本對他們不利的概念模糊化,讓該話題難以公共討論。這會讓其他面向的力量增強,像是暴力或是金錢權力,而非應用的知識或道德有可能是被削弱的一方。一旦這個現象越來越嚴重,所有的面向都遭受影響時,語言就失去了共通的意義,讓人們難以互相用言語溝通。
原子
人們想要了解社會,但社會卻沒有那麼想要被了解。
原子
如果在一個有奴隸的社會中,一個人宣稱他的奴隸的貢獻不如他,他一個人就貢獻了事業中兩成的部分,而他的奴隸們每個人的貢獻連一成都不到,所以奴隸們都不該跟他爭取報酬,應該乖乖聽話。情況是,他有十個奴隸,他的貢獻佔了 20% ,而每個奴隸的貢獻是 8% 。然而,這也代表了整個事業有 80% 是靠奴隸們的付出。(雖然現實中要估算付出沒有這麼簡單)這樣能算他的貢獻比奴隸高嗎?問題是,少了那 20% ,剩下的 80% 無法運作。但如果這就是最小規模的可行狀態,就算少了 8% 系統也是會崩壞。而在系統崩壞時,奴隸會更趨於劣勢而妥協。然而這不是因為他們真的認同那個人的貶低,而當外人因為愚蠢而聽信那個人的說法,並且因為利益幫他說話的時候,就是在助長社會中謠言的力量。當謠言變得更加有用的時候,就會有更多人散播謠言。
原子
極權主義的起源 第二部 帝國主義 (商周 2022)七十多年過去,讀起來就像在看現在的世界...要避免糟糕的結果,需要用人力拆解各個因素,行動前讀點書,思考一下問題吧。NATIONAL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NETWORK /整個資料庫
原子
接前文然後他們同時還不停抱怨環境不好,沒有人要把事情做好,又用這個做藉口說所以自己沒做好也不是什麼問題。要一起處理大問題需要資源的時候,又不願意出力,而是不停的說那些人只是要騙錢。雖然的確有那樣的騙子,而要減少騙子也沒有那麼容易,往往需要更多的資源,然而因為有騙子就否定所有機會,本身就是一件極端的事,更何況騙子更有可能存在於這類人之中。並且在這時候不願出資的人,在其他明明更不利的情況,像是不明的投資之類的卻十分熱衷,一點也不像真的是怕被騙。結果,問題無法又個人改善,除非個人能夠成為比反方還要有更大推力的群體,大到可以讓反方的行為只是零星個案,又或是那些負面效果本身能夠直接導致反方的減少,否則問題只會持續下去。而要導致這樣的狀態,反方根本不需要是多數,他們只要達到一定比例並且共同行動就會讓環境改變。
原子
為什麼壞風俗這麼難改變?假設一個人生活在一個身邊大多數人都不停亂丟垃圾的環境,他想要身邊的環境變得乾淨,因為那可以減少各方面的問題。像是不會那麼容易弄髒衣服,不會有怪味道,不會有那麼多蟲,不會那麼容易生病,障礙物少比較好走,外觀看起來比較順眼不需要做那麼多防範之類的。他也知道要做到需要額外的努力,要把垃圾帶著到處理的地方丟,要有合適的垃圾處理系統,要避免系統的執行貪腐,要有人力願意為系統付出,還要對這些人要有基本的尊重。總之他認真的朝這個方向努力,自己不亂丟垃圾,也想要在碰到亂丟的垃圾的時候把它們處理掉,他也試著勸導那些亂丟垃圾的人不要再丟,但是那些人並沒有要改變的樣子。垃圾多到無法順手處理,就算處理了也會被那些人當作可以繼續丟反正有人會收的理由,但是不處理,新的一代就更有可能有樣學樣。待續
原子
法律應該要明示規則的精神,也就是核心的目標方向,要說精神比起條文更重要也不為過。而司法單位的負責任者,在法條違背精神時應該要有給出特例的機會。然而為了避免被濫用,這樣的特例要能有公正的方式來判斷是否符合精神,同時負責任者也要有一定的水準。雖然不見得能做到理想目標,但是在法條上描寫其精神這點,應該更能讓一般人了解規則容易行事。故意要保留解釋的權力,讓法律對有權力與資源的人有利,反而會失去一般人對法律的信任。不只是對執行者不信任,同時也對法條本身不信任,這也反映出立法者的問題。失去信任的社會,會更容易擁抱暴力。
原子
人們不想當別人的實驗對象,但是自己的水準也沒到位,也跟別人一樣不實驗就缺乏可靠的資訊,不會願意拿出資源來對這個問題做出改進或是花時間精力研究解決辦法,卻又愛抱怨其他人都不夠水準、總是要人保證不做不知道的事、這樣的問題都沒人要合作解決。還沒什麼自知之明,不會承認自己就是這樣,而且在別人承認的時候還落井下石,讓問題更被掩蓋在人們的認知外。
原子
這不是一個多數就贏的世界,不少時候世界的運作是靠著比例不同的多種子群體互動維持穩定的,要是多數是怎樣所有其他的群體也都該變成那樣,那麼世界的平衡反而會崩潰吧?
原子
不管對什麼事直覺反應都只有兩種,全部如此以及完全不可能如此的人,很難進行良好的互動。太多需要溝通的事情都偏向大部分是如此或大部份不是如此的情況,而這些情況對於那些人的直覺而言並沒有可能存在,拿出它們存在的事證很有可能會使他們陷入認知失調,啟動防衛心理,讓溝通僵持在認定一件事的絕對性上,使得一方的焦點難以被討論。相對的情況下,在認同事情非絕對但是某個特性算是常態的前提下,一方拿出反例要對方接受,在之後卻把它當成常態地改變討論的預設立場而不是認為在這點上有爭議的保持假設討論。出現跟前者類似的情境,但核心卻不同,此時否定的一方並不是因為只接受絕對事態,而且他可能也不是要否定事證,而是無法接受對方呈現事證的同時利用比例的不明確性來進行操弄。而這種操弄法又正容易影響最初提到的直覺上只有全有全無的那類人。
原子
文化應當是能讓人們對抗會產生不良結果的本能的系統,而不該是用來使權力持續的系統。
原子
當發現現實上散布謠言根本不容易被發現而會為所欲為的人增加到一定數量,同時大眾還沒建立起新的防謠言思維,網路就成了增長世界混亂的管道。而這樣的狀態在到達極限之前感覺會像是一種正循環,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跟著這樣做,然而越多人這樣做整體狀態就會越差,而不這樣做所能帶來的對抗效果也越小,因此這是個更加惡性的行為。
原子
為了權力追求權力的人們就算得到了權力也很難滿足,同時往往把自己的精力花在權力上,而不是在了解世界上,這樣的人並不適合帶領眾人,或許說更不該把權力交給他們。把權力換成金錢也相同。
原子
社會要求他們應該保護他人,然而社會卻沒有保護對社會來說是他人的他們。社會真的能提出要求嗎?還是那是個人藉社會之名提出的?是提出的人有問題,沒做到的人有問題,還是提出的同時沒做到的人比較有問題呢?那該不該那樣做呢?怎樣算是對個人與社會有價值所以該做,怎樣才能做了達到目標呢?人們如果希望社會保護他們,而宣傳個人應該保護他人,有機會達成目標嗎?還是會流於說而不做呢?如果越多人覺得靠不了社會,要靠自己。在成本有限的情況下,他們就會保留更多資源,其他人就更難達成讓社會變得可以依靠的目標了吧。
原子
先讓事情都變得模糊,接著在模糊的事情上都宣傳對自己有利的說法,同時打擊對自己不利的說法,又花比別人多的心力在做這些訊息操作,而不是在事情的實作與調查上。把現實與轉述分隔,讓一般人無法判斷,以保持少數人的優勢。然而,要減少模糊需要不少共同支持;在描述事物的時候保持足夠的完整與客觀也不是簡單的事;在事情的實際面向上,實作要花更多的成本並且可能還要面對更多的風險。這讓事情更容易在不努力的情況下掉入前述的狀態,而在有的人刻意努力要讓事情掉入那樣的狀態下就更麻煩了吧。為什麼不想要讓事情變成這樣?最有可能的解釋是為了效率吧,不單單是對那件事情的效率,還有採用這樣的態度面對世界的社會風氣能提供的效率。然而這裡的分歧會是,就算追求真實,有時候也得不到最好的結果。不同人會因為累積的經歷不同因此有不同的信念偏向。
原子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碰到笨蛋跟視死如歸的人的時候感覺不是很有用。對笨蛋耍笨無法讓情況改善,因為他們缺的不是察覺的機會。跟著追求毀滅的人一起增加毀滅的程度則會讓對方覺得世界就是如此。如果想的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報復,對笨蛋耍笨或許會有一點效果,而對跟什麼都不想要的人來說,也許只有提前讓他滅亡才有用。(然而對於不認同讓人滅亡的人而言,就不是一個好選擇,不過這樣的人對於報復可能更會選擇去解決問題)
原子
可以寫程式來反覆執行節省時間的工作,不一定真的會被用不同參數執行那麼多次。結果寫程式花的時間跟心力,跟當下需要的進行比起來反而多了好幾倍。不知道之後自己會不會用到,情況有沒有改變?有沒有可以提供給別人使用的機會,又或是是不是實際上已經有更好的程式?但也許要使用那個程式又需要花更多的錢?做了也不是不能當作練習...沒做沒機會,做了時間就花掉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是比較好的選擇。
原子
排擠、魔女狩獵、納粹反猶這些事情的發展模式或許有些相近,但是程度上並不同。就像是放能反應,可以只是小規模的氧化生鏽,又或是當存在著能造成連鎖反應的可燃物時,就能產生大火,再更強烈的,當原料被設計能讓裂解反應連鎖時,就能變成核彈。生鏽就像衝突可能會自然發生,但是要變成自燃般的排擠情況,或許需要有點蝴蝶效應的影響。如果又剛好發生在某些條件下就能變成像是魔女狩獵般的森林大火。然而像是核爆般的種族屠殺,要能達成這種規模連鎖反應,或許很難說是自然發生的事情吧?不過這又會碰到人為算不算一種自然的問題...(就像個人行為與社會風氣相互影響那樣)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