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好手氣
原子
可以寫程式來反覆執行節省時間的工作,不一定真的會被用不同參數執行那麼多次。結果寫程式花的時間跟心力,跟當下需要的進行比起來反而多了好幾倍。不知道之後自己會不會用到,情況有沒有改變?有沒有可以提供給別人使用的機會,又或是是不是實際上已經有更好的程式?但也許要使用那個程式又需要花更多的錢?做了也不是不能當作練習...沒做沒機會,做了時間就花掉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是比較好的選擇。
原子
排擠、魔女狩獵、納粹反猶這些事情的發展模式或許有些相近,但是程度上並不同。就像是放能反應,可以只是小規模的氧化生鏽,又或是當存在著能造成連鎖反應的可燃物時,就能產生大火,再更強烈的,當原料被設計能讓裂解反應連鎖時,就能變成核彈。生鏽就像衝突可能會自然發生,但是要變成自燃般的排擠情況,或許需要有點蝴蝶效應的影響。如果又剛好發生在某些條件下就能變成像是魔女狩獵般的森林大火。然而像是核爆般的種族屠殺,要能達成這種規模連鎖反應,或許很難說是自然發生的事情吧?不過這又會碰到人為算不算一種自然的問題...(就像個人行為與社會風氣相互影響那樣)
原子
過度吹捧之後不被信任,然而在充滿誤導與謊言的環境中,說實話也一樣不被信任,甚至得不到一絲關注。在這樣的時候,也許人們比起容忍誤判,更會想追求驅除惡行,因而變得支持權力集中。也因此,貪求權力的人也有可能就是暗中破壞環境的罪魁禍首。不過要做事也一定需要一部份權力,因此想藉行動來改變現況的人也就一樣有了被批評的口實。要判斷對方是想做事還是想要有權力就需要更多更深入的資訊,而不是捕風捉影。然而,公開太多資訊很容易被攻擊,而不公開資訊又很可疑。就連公開資訊本身也無法簡單的處理。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處理解決的話,人們就更有可能會處理不了,變得需要依靠群體的力量。所以,建立有深度的現實關係吧。雖然能建立的數量也有限,並且也很看運氣。讓自己與環境雙方互相有意義,更有可能改變得了環境。
原子
香茅就是香茅,可以不要再說它是檸檬口味嗎。
原子
使用網路的人從學界漸漸轉變成不限對象,並且廣告行銷成為大量贊助來源之後,會被搜尋引擎找到的東西變多了,但是無用資訊增加的速度要比有用資訊快得多了。雖然這有可能有點懷舊感作祟,以前找得到的資料也不見的品質真的比較好,或是沒有壞念頭,但是那個雰圍是非常明顯地跟現在不同。有可能因為過去出於好心分享資訊的心態,被越來越多商人心態影響,讓好資訊變得不公開。像是常見的把好用的東西一次買下來壟斷之後再分別賣給不同人的手法。也有可能出現各種只是因為有熱度,所以被其他人利用來做宣傳,亂七八糟的內容。加上匿名性,讓糾察行為變得很困難,更難維持環境品質。或許要建立一種不同基本協定的網路,才有機會改變這點。然而,網路需要各方的合作,不是個人弄出個規範就能夠發展起來。除非像是比特幣那樣能吸引人賺錢的東西...?
原子
當一個人常用大道理作為理由影響別人,要看他在其他適用那個道理的事情的時候,是不是會為了自己的意圖用其他的道理來做理由,並且不接受他之前說的那個道理。如果是的話,那他有可能並不相信他所說得道理,也不會把它作為自身行為的指引。他只是想要找說詞來增加自己的力量,也因此說出來的話更加不可信。同時這有可能會傷到那個道理,如果對方對該事物並沒有足夠的接觸,接受了他的說法,結果因為那只是藉口因此沒有照道理發展。而這時簡單的藉口就是在這時候說那是對方做得不對,所以才沒有如想像的發展。那麼對方就更有可能會留下道理不可信的印象,但實際上不可信的是那個人。進一步的傷害是,當遇到不少這樣的人之後,受到傷害的人更有可能變得直接不相信說道理的人,進而拒絕了所有講理的機會。
原子
在有匿名性又很大眾化的平台上看著文,然後開始覺得沒有意義。因為平台太出名,有利益團體花錢在上面做操弄的可能性也大得多,不管發文是要支持或否定什麼說法的,都有可能只是為了之後推翻發言的鋪路,又或者只是過度刻意的選擇性呈現。由於沒有可以足夠制衡與簡易檢驗發文者與發表的內容的方式,不管事看到支持或否定自己的想法的內容,都很容易變成自我強化而已。並且實際上最終的目的比起讓人們去相信某個說法,操弄者的目標更有可能是讓個人疑神疑鬼的什麼都不相信,這樣他們就變得孤立而無法對抗操弄者的組織,更容易被用暴力控制。然而要是為了對抗混亂而變得盲信,又會產生另一種問題。甚至有可能變得對操弄者盲信,而不是相信世界自然的道理。
原子
如果說經濟談論的是稀少性,那麼以沒有匱乏作為根本條件的自由概念,就難以跟經濟相容吧。這意味著當人們需要談論某方面的經濟時,代表在那方面缺少自由。那麼在處處都要考慮經濟的世界裡的人談論的自由,很難是完整的自由。而這些不完整的自由,在不同人的心裡有著不同的面貌吧?
原子
「你相不相信運氣?」這個問題有點不太明確,要是運氣指得是影響要素無法控制跟預測,那麼這個概念本身並沒有問題,所以該回答相信?然而更多時候這個問題可能是想問,你相不相信無法控制的影響是能夠被控制或預測的?像是人們說「正在走好運」,或是占卜顯示未來運勢會旺之類的,那麼答案可能會是不一定。相不相信有不一定的嗎?這是因為,就結果來說,人們認為無法控制或預測的事情是有可能被控制或預測的。舉例來說,一個人說他最近很沒上路的運氣,到哪都塞車。雖然他說是運氣,但那只是因為他不知道最近附近有活動管制,所以導致處處塞車。在他個人的認知裡,這驗證了他的交通運氣不好。從這個面向出發,對於引伸的問題似乎可以回答相信,但是跳脫了他個人的層級,還是該回答不相信,因此才說不一定。
原子
沒有人應該有權力用暴力對待他人,但是這並不能完全避免暴力的發生。有些困境不使用暴力的結果會比使用了暴力還要糟糕。於是人們需要一種對暴力的妥協,授予一個象徵在那些不得不使用暴力時出手的權力,並禁止一般的暴力,來避免每個人都想要用暴力先下手為強。然而這樣的象徵也可能被人利用來作為實踐自己想要的暴力的藉口。而想要這樣做的人也有可能會宣稱,前述的說法是想要阻止他人做,那是為了讓自己可以獨佔權力。(這就跟不管好人還是壞人都會讚頌善行有點相似。)所以需要更多的限制來讓它更難被惡用,但是更多的設計就更難被理解,變得更加複雜,這也讓更多的尤其是難思考不思考的人更容易被帶風向。隨意地宣稱別人必須要歸屬自己的象徵,就如同要對方放棄對暴力規範的自由選擇,這樣的象徵並不能代表人們對暴力的妥協,反而就是用在對人們使用暴力。
原子
Existential Comics
原子
有個東西,吃過不少糟糕東西的人會認為那是個好吃的糟糕東西,甚至不再算是糟糕,但是對於不用吃糟糕東西的人來說,那就只是個糟糕的東西,最多也就只是不糟糕,算不上好吃。接著他們就吵起來了。
原子
沒有合理的標準,就很難說什麼是獎勵什麼是懲罰。名目上的獎勵可能只是人人都有的標準,因此沒收獎勵可以說是一種實質的懲罰。名目上的懲罰可能人人都符合條件,成為一種降低實質水平或是權力者選擇性執行操作的手段。在缺乏對標準的共識的情況下討論獎勵跟懲罰,很有可能得不到好結果。
原子
一個陳述要被肯定一般比否定困難,例如說:「用手丟這顆球會飛十公尺。」正確的機會比錯誤的機會要小的多。從條件機率來看,條件越多,滿足的機會一定不會變的更高。這或許跟人們說話的習慣有關,雖然可以用相反的方式說:「用手丟這顆球不會飛十公尺。」而讓機率比較容易高。但要是平常都這樣說話,言語的效率會差很多。而也因此,人們更有可能追求讓自己的陳述更準確一點。
原子
人們追求的兩大基本價值,自由和公平,很容易互相衝突。然而,自由與公平,兩者分別來看也很難完全滿足。期望眾人隨時能在兩者之間達到平衡並不切實際。因此,只看著一個微小的細節,說那不是完美的公平或缺少完全的自由,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可以說大部分的情況都不可能滿足那樣的目標。但要包含更多的情況,也有可能碰到選擇性忽略,或是記憶問題。於是,人們想要追求客觀的紀錄,但紀錄也有不得不把現實發生的事簡化而造成偏差的問題。所以人們打算先討論如何紀錄,然而每個人的過去經驗差異是複雜的,因此連形成共識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原子
當越多人偏好用短淺暴力的做法,團體就越難建立起長遠的制度。
原子
不是因為同為一家人所以就理所當然的要為別人付出,而是因為互相願意為別人付出所以才有一家人的樣子。始於群體暴力束縛的家人關係,也會終於暴力。其他團體亦同。
原子
斷線的思緒,就像水流中突然消失的水,帶走了與它相連的所有,形成的空洞漩渦把周遭的一切吸入。於是新灌注進主流的水越積越多,而消失的思緒也越去越遠。
原子
事情發生的時候因為情況緊迫,充滿壓力聽不進意見,狀況越來越糟。然而在沒有事情的時候,又說那不重要,不要煩他,自己也不會發覺之前的狀況是有機會改善,碰到可能有用的資訊也視若無睹。也許這樣的人已經陷入了充滿壓力的狀態,但是當他因此無法學習消除壓力的辦法,而環境正是壓力的來源,那還有什麼救呢?
原子
上課困境沒有聽完課,就不知道有沒有上自己不知道的內容,但是上完了才發現,花掉的時間就回不來了。簡單的說,不做一定不知道,但是做了也不見得能夠知道。可以推衍到許多事情上,像是看書、做研究、努力等。同時,就算不知道,亂猜也還是有可能猜對。有的人用奇怪的推論猜對了幾次之後就以為自己知道了,接著就到處宣揚聽他的就對了。要是跑去當老師,就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了。在未來的不可知性中,又要如何知道,哪個老師傳授的內容比較值得相信呢?如何選擇該不該上哪堂課呢?要是邏輯上都無法絕對相信,平時人們又是怎麼做出選擇的呢?他們又如何宣稱自己是怎樣做出選擇的呢?人們又有辦法好好說清楚嗎?
原子
可以用簡單的認識去應對事情,並不代表事情本身就是簡單的。在安排好的廚房裡完成食譜的料理或許很簡單,但是無中生有的做出相同料理是另一回事,甚至碰到一點問題或是想做一些調整就會失敗。依某些人的說法,那一定不是他們的問題,不想花時間聽解釋,也不想改變做法,因為那應該要是簡單的東西。但是其他人要負責解決,他自認已經做了他該做的。絕對不能縱容這種傢伙。食材、廚具、流程、能源...各種複雜的面向都因為有其他預先的處理,才能造就最後的簡單。
原子
認為會有大改變,計劃做出小改變來阻止,卻因為執行不想改變而小改變失敗,最終沒有阻止大改變。在會改變的環境裡,不可能完全不改變?
原子
並不是說給了別人選項就是交出權力,所以對方就不能有怨言。老闆說:「明天吃飯,我讓你選要哪間餐廳,A餐廳(味道很糟糕)跟B餐廳(衛生很糟糕)選一家吧。」為什麼我只能在這兩間都不想要的餐廳裡選一間?說起來,為什麼我明天要跟你吃飯?有什麼事不能先說嗎?還是你是要設局讓我待在那兩間餐廳?對老闆缺乏信任的員工心裡這樣想著。
原子
「預設」不等於「默認」,製作者「預」先「設」定的參數,跟使用者只要沉「默」就被當作「認」同的設定參數是兩回事。兩者顯示了製作者的不同立場,「預設」不對使用者施加隱含的權力,而是對自己的作為表態。「默認」則是以一種製作者隱藏自己的權力,刻意略掉主體來把自己的意圖當作群體的立場,來取得言語的力量的說法。簡化一點來說:前者偏向「我不知道用的人怎麼想,但是我先這樣設定」;後者偏向「我先這樣設定,但是我不這麼說,我要說的是大家都該同意這樣的設定」。更簡化一點來說,用「預設」比較偏向個體獨立性,而用「默認」則是偏向去除個人性。
原子
喜歡跟不討厭對一個人來說是不同的,但是要看出別的是喜歡或是不討厭並沒有那麼簡單。從選擇來看,一個人選擇了 A 而不是 B 並不直接代表他喜歡 A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他在當下比起 B 跟其他選擇,直覺要他選 A 。可能他喜歡 A ,也有可能他討厭 B ,或是他覺得做出其他選擇會對他不利,像是可能會被其他人排擠攻擊。從表態來看,他可能為了當下的利害關係說謊,或是他也還不清楚自己對該事物的偏好會不會容易改變。成癮狀態又該怎樣描述呢?對方真的有那麼喜歡做他的癮頭行為嗎?如果要避免用詞的失準,是不是該多斟酌一下使用的情境,或許用客觀一點的說法,像是說看到對方比較常怎樣做比較不會引發一知半解造成的問題,例如其他人聽了比較不會誤會,以為對方真的「喜歡」某件事。
原子
邏輯跟理性在處理比例與機率的事物上,不像在只有是非的環境中那麼絕對有效。但是缺乏理性與邏輯,就放棄了參考的機會,完全是在賭運氣吧。而正因為有效,所以有仿冒者也不意外。
原子
一個人擁有絕對權力,也不見得能事事如意,自然法則與環境資源的限制是高於權力的存在。兩個擁有絕對權力的人碰在一起,有辦法讓雙方的事事如意度都變得更高嗎?還是會變得更差呢?有沒有一套穩定的方法,能讓眾多不同的絕對權力擁有者在互相碰面之時的事事如意度都會提升呢?這些法則又該以什麼為基礎呢?不准對方謀害自己(死了就無法繼續做事了),不允許獨佔公開的有限資源(在乎自由的程度),說話要算話(為了能保持溝通)之類的?但是要是有一方做不到、刻意不做、或是做失敗了,又該怎麼辦呢?
原子
當需要闡述的是一群相互關聯的概念組合,摘要或許很難派上用場,因為只看了一部分也無法感受到事情的整體,反而令人產生疑問。例如說語言,就算看得懂拼音,讀得出文字,記了一些範例,也還不算是個能順利使用語言的人吧。專業領域很有可能都歸屬於這樣的範疇,然而要是不能簡單的測驗出一個人的程度,又如何分辨出假扮專業的人呢?難掌握的複雜領域,驗證起來也一樣不容易吧。有些新聞事件跟書本內容也是,不是只看標題速讀一下或懶人包就可以理解的。
原子
VIP 服務: 有專人應對,會考量對方的感受,把對方當成有能力的個體看待,盡力尊重對方的招待模式。開放式: 不以個體而是以群體來看待市場,因此不會刻意去著重分佈在邊界的個體,而是期望對方不會進入市場增加麻煩。假 VIP 會員,真行銷模式:打著 VIP 的名號,但是實際上並不是 VIP 服務而是開放的販售形式。之所以要建立會員系統,可能是為了做市場資訊的量化分析,同時進行行銷操作。謊稱不是但是是會員模式:不經意的要求客戶提供可辨識的隱私資訊,並據此建立會員紀錄。缺乏資訊時仍舊可以先建立資料記錄,等取得資訊時再統整串連。像是那些說不用加入會員只要報手機的店家,又或是自動辨識車牌然後可以報發票折抵的特約停車場,或是跟 line 有關的一些服務,以及要在手機安裝 app 之類的服務。
原子
想要別人自主行動,卻又不能接受對方做出自己不想要的行動,這樣還能算是自主行動嗎?如果想要的是在某個範圍內自主行動,那就要先確定雙方都對這個範圍有共識才能確保結果吧?否則無法避免的機率性意外發生的時候誰該負責呢?都是階級權力劣勢的那方吃虧的話,那麼他們在一開始就不會想合作也是可以想見的。又或者,得到這個共識是哪一方該做的事,雙方想要的、付出的跟能得到的,怎樣才能被雙方都接受呢?而這個接受又怎樣才夠合理而非一時興起,或是不成熟(?)或是被誤導(?)的選擇?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