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當今想紅、想被看見的人,確實得懂得經營,無論是互動、曝光頻率還是各種形象安排,這些的確是基本功。但我不認同這些就等於要扮演小丑。大眾來看,是為了快樂、療癒沒錯,可這不代表創作者就得壓抑所有的悲傷與負面。這種「你不能難過,那些難過你得私下處理」的邏輯,本質上是把創作者當成服務業的娛樂工具,而不是一個完整的人。這是過去影視圈的那一套塑造完美無瑕的偶像人設,包裝得像夢境一樣。但現在不同,觀眾變聰明了,不再只迷戀光鮮亮麗的外殼,反而更在乎你有沒有一顆像人的心。現在真正穩定、長遠的做法,是敢於適度展露真實,讓人知道這個人也會累、會掙扎、會低潮。這不是脆弱,而是一種讓人願意靠近的誠實,像個朋友一樣,而不是完美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