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碼在於4,500年前,金山區已經有先民活動和生息。十七世紀中葉以前,本區乃平埔族凱達格蘭族金包里社群(巴賽語:Ki-taparri、Kimaurij)的聚居地。傳統上荷西文獻中被釐定為漢譯金包里的兩地「Taparri」、「Kimaurij」,學者翁佳音認為,都不是指現今的金山:「Taparri」(漢語文獻稱沙巴里)是指淡水社,位在今淡水區中心,領地為北海岸西半部,今淡水、三芝、石門等地;「Kimaurij」的本社址在今基隆仁愛區,領地為北海岸東半部,現今的基隆、萬里、金山等地。另說有人曾在磺溪發現金沙(其實是硫,金山地區不產黃金,九份與金瓜石才產金),故以「金包里」稱之,兼顧音義雙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