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少女之愛:台灣ACG界百合迷文化發展史(2023增修版)
by 楊若暉(楊双子)
https://images.plurk.com/4yDKiW8HdpZ8bPqle2aHXF.jpg
以碩論改寫而成,而且還是將近十年前的作品,原本有點擔心看不下去,確實引經據典到有點影響閱讀流暢度,不過清楚解答我對於 GL/百合/Les分類的困惑並清楚爬梳流變。
提及台灣發展現況讀得有點著急,最後附錄增補提到粉紅緞帶才鬆了口氣,關於客群的分析更是讓我非常開心~
少女之愛:台灣ACG界百合迷文化發展史(2023增修版) - 楊若暉(楊双子) | Readmoo 讀墨...
book ebook Readmoo
新新
❝BL迷群以異性戀女性為大宗;GL小說的讀者與日後的百合迷群其核心乃是同性戀女性與雙性戀女性。❞

雖然是將近十年前對於百合作品的觀察,卻意外在其中被指認出來,今年真是雙性戀者閱讀好年
新新
新新
日本動漫畫全球化的關鍵在於迷文化的發展,強調日本動漫畫產業得以全球化,除了本身的生產特色、以及全球傳媒的介入,動漫畫同好形成的迷文化更是支撐日本動漫畫屹立不搖的梁柱。
新新
迷(fan)不只是接受者,同時也是行動者,迷對於動漫畫持有自我的解讀與實踐,使迷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擁有生產力與實踐力的可能,而迷的文化與文本特色的結合將會超越傳播機制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就是在全球各地生根、形成文化實踐的真正動力。
新新
邱佳心、張玉佩共同歸納出BL的閱讀快感原因有四,分別是想像空間的追求、文本線索的意義重組、滿足幻想的愉悅、理想愛情的實現、性慾想像的滿足。

以文化研究角度觀察,上述著作頗能說明推動BL迷文化發展的內在力量,但皆未能正面肯定腐女觀看BL作品實能得到以女性為主體的情慾滿足。筆者認為情/慾同時得到滿足才是凝聚BL迷文化的主要力量,百合迷文化也同樣如此。
新新
日本原生的「百合」一詞在傳播過程中,如何受到受容地區,也就是華文圈ACG界所理解與吸納,致使華文圈百合迷群在為「百合」定義之時,得出了與日本原生文化不同的定義,產生華文圈百合迷群內部獨特的「百合」、「GL(Girls' Love)」與「女同性戀」三者的區隔。
新新
《同人用語辞典》〈百合〉條目:

即所謂的女同性戀。但是,在同人世界(ACG界)中所稱之為百合者,乃是專指女性作家為了女性所創作的作品。語源自作為象徵男同性戀的俗語「薔薇」的對照語,最初由男同性戀雜誌《薔薇族》的編輯長伊藤文學所採用。
新新
根據該系譜所示,百合作品乃以「大正昭和時代的少女小說」作為起點,接著是「一九九○年代的少女漫畫」、「少女取向的熱門小說」,以及百合的「漫畫專門誌」。
新新
其中「大正昭和時代的少女小說」以吉屋信子《花物語》、《屋根裏の二処女》(閣樓的兩個女孩)以及川端康成《乙女の港》(少女的港灣)為例,被稱為「S」的少女情誼乃是吉屋信子、川端康成等人創作少女小說的主題。

// 劃這段只是想說花物語的台版即將上市!!
花物語【書盒典藏版】(日本文壇百合小說先行者——吉屋信子百年經典初登場)
新新
「一九九○年代的少女漫畫」以武內直子《美少女戦士セーラームーン》(美少女戰士)為代表性作品

美少女戰士 完全版(01) - 武內直子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新新
「少女取向的熱門小說」則以今野緒雪《マリア様がみてる》(瑪莉亞的凝望)最為著名

瑪莉亞的凝望 (1) - 長沢 智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新新
《美少女戰士》之於百合文化更具一種啟蒙意義,此即開啟「歪讀」(queer reading)少女漫畫的可能性。如同學者張小虹透過歪讀方式解讀張愛玲小說,在異性戀作家的異性戀作品中,讀出同性情慾的曖昧流動,相似的歪讀方式也存在於次文化中。
新新
https://images.plurk.com/6rsbzUYCrVZf3PdZyWAoPY.jpg
新新
對華文圈百合文化而言,最早具重要影響力的作品實是《瑪莉亞的凝望》,筆者認為這便是華文圈ACG界狹義「百合」被定義為「友達以上、戀人未滿」之女性愛的緣故。
新新
華文圈「百合」一詞彙在引進之初,便因《瑪莉亞的凝望》而被賦予精神戀愛的聯想,此時同樣象徵女性之間戀情的「GL」,便很容易傾向女性明確的愛戀與肉體關係。

尤其當「GL」是相對於當時明確描寫男性之間戀情與肉體關係的「BL」之時,這樣的聯想便益加地受到鞏固,於是乎,華文圈百合迷群口中所謂的「百合」與「GL」,遂各自指涉不同的意涵。
新新
設站於中國的「百合會論壇」是華文圈「百合」與「女同性戀」不能畫上等號的原因之一。「百合會論壇」管理組織非常介意觸碰到「百合控是否等同同性戀」之類的問題,推測其動機可能意在迴避中國官方網路管理員所規範的敏感議題。
新新
避談女同性戀一事,恰巧可以說明追認經典的時間點何以停在《美少女戰士》為止,此前頗具多元情慾流動的少女漫畫,反而因其接近女同性戀的故事描寫,皆極罕為百合迷群所討論,更遑論被納入華文圈百合迷群所謂「百合經典」之中。
新新
文圈百合迷群認可為「百合經典」的作品諸如《美少女戰士》、《少女革命》、《瑪莉亞的凝望》等的共通性,則皆指向女性之間不明確的曖昧關係。

然而,描寫到女性戀情的「百合」作品,實際上很難與「女同性戀」切割,因此令人聯想到女性之間戀情與肉體關係的「GL」再度派上用場,成為「女同性戀」的對照語。
新新
迷群的能動性,從文本的解讀來看,同人創作與「百合閱讀」都能顯示迷群並非被動接受文本,而是自有一套詮釋文本的方法,此即文化理論家米歇爾.狄塞托所謂的「文本盜獵」(textual poaching),讀者可以在閱讀中挪用、支配文本,解讀出屬於自己的理解。
新新
BL文化在台灣興起於九○年代,當時台灣社會有幾個文化現象可供觀照女性情慾的日漸檯面化,即被批評為「色情小說」的台灣本土言情小說的出現,以及少女漫畫的情色化,這兩種女性讀物頗為當代台灣社會所關注,並一度引起衛道人士的批判。

這些現象同時指向台灣女性對於舊有傳統認為女性(應當)沒有性慾──更精確地說,乃是女性無法公開地表達自己的情慾需求──此一概念的棄絕,並開始正視女性情慾的存在。
新新
「女性消失」此一BL作品的特色,格外突顯出女性迷群反抗父權社會對女性氣質的要求。在男性本位思想下的傳統BG作品,雖偶有例外,但大多情形是女性形象極其單調,幾無內涵、層次可言,大多屬於男性的附屬品。

BL作品捨棄女性角色,可說是對蒼白的、空乏的女性花瓶的揚棄,作品中的女角經常不具意義,甚至沒有,進而產生「女性消失」的情況。如以正面態度觀察,這其實是具備批判精神的敵視態度,展現出女性對傳統女性既定形象的抗拒。然而這樣的反抗是消極的,女性角色的消失,只是在試圖逃逸女性所面臨的困境時,選擇放棄自我的逃避行為,並沒有實際地衝撞困境。
新新
ACG界幾乎沒有以女性情誼為主題的作品文類,次文化對於男性之間友情的描寫,屬於少年漫畫關注的重點,也是主流體裁,但女性情誼的描寫則闕如,包括淑女漫畫及少女漫畫,其中固然有涉及女性情誼的橋段,但始終不是主題焦點,普遍狀況下強調的多是競爭關係。

或許是由於淑女漫畫與少女漫畫在嘗試建立女性主體的過程中,女性乃是透過女性「他者」(other)的存在來形塑「自我」主體。
新新
魔法少女的三項特徵:魔法、戰鬥、變身。

魔法少女的多段變身,其實只是強化魔具,抑或是裝備更多的魔具,據此魔法少女的「變身」突顯了兩件事:一是女性想要擁有力量,二是女性本身沒有力量。
新新
性別本質化

魔法少女雖然帶來女性樣貌多樣化的可能,但並非線性的發展狀態,仍有許多作品在在強化性別刻板印象。華麗的變身畫面,毋寧更像是登台表演的換裝,而非上戰場的武裝過程,也因此女性特質再度受到強調,更加鞏固了性別刻板印象。

當然,反過來看,女性將用以打造華美嬌弱形象的女性用品來「武裝」自己,也可視作反向的自我強化,呈現出即便是柔弱的女性也可以很強悍的畫面。但不可否認地,這樣的變身畫面仍在強化女性的「社會性別」,無法擺脫「女性就應該像個女性」的傳統思維。
新新
叛逆的百年物語──「百合」、「S關係」與「女同性戀」/郭如梅
新新
友愛、S關係、或是《瑪凝》的姊妹關係,實際上都複製了男尊女卑的性別位階,並將女女親密關係收編回父權家庭框架內。
新新
為了不違反社會期待,少女小說因此大多遵循著同樣的公式:少女隻身外出,與美麗的女性建立親密關係,但旋即被迫分離。這套情節發展公式,顯示少女小說的作者與女性讀者,比起看到故事主角們的感情修成正果,更偏好離別帶來的悲劇浪漫色彩。短暫且必定結束的女性親密關係,不影響少女婚後成為賢妻良母,也因此受到雜誌編輯與社會的默許。
新新
百合常被性別研究者解釋成「讀者逃離既有性別框架的出口」,或是揹負著「鬆動父權結構」等期待。
新新
同樣的期待放到台灣來看,便產生違和感。台灣既有明確的「女同志文學」傳統,批判既有性別框架的力道也相當強勁且多元。如果台灣已有逃逸的出口或批判父權的路徑,台灣百合迷群又為什麼需要消費百合?
新新
「愛情框架」作為一種困境:關於百合創作的幾點思考/楊双子
新新
以單偶制浪漫愛羅曼史為基底的GL小說,其衰亡跟台灣本土言情小說帝國殞滅有同樣的理由,那就是純粹環繞「愛情」主題所打造的敘事框架,在網路世代與分眾市場崛起的新世紀裡,已經無法招睞足夠的讀者了。
新新
「單偶制浪漫愛」的想像,正是當代對於「愛情」的常規預設。而這樣的「愛情」主題作為一種敘事框架,勢必使主角的愛情關係與故事發展同始終。這個框架是雙面刃,一方面精準吸引偏好愛情主題的讀者,一方面則排除所有對愛情主題不感興趣的讀者──事實是,純粹愛情主題的百合作品,十之八九無法跨出核心迷群同溫層「出圈」吸收大眾讀者。
新新
BL迷群以異性戀女性為大宗;GL小說的讀者與日後的百合迷群其核心乃是同性戀女性與雙性戀女性。──二者迷群的人口基數比例之懸殊可想而知。
新新
動輒百萬字的網路愛情小說則要不斷在「遭遇困難─克服障礙」過程裡推陳出新,令主角如遊戲闖關反覆歷險晉級,從而拉長並強化主角的成長曲線,甚至形成新的子類型如「宅鬥」、「宮鬥」,比方桐華《步步驚心》(連載始於二○○五年)、流瀲紫《後宮甄嬛傳》(連載始於二○○六年)、關心則亂《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連載始於二○一○年)等,毋寧說是女性以愛情為名的冒險成長小說。
新新
日本知名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曾經撰書《創作的基因》(2023),指出「創作」與「文化記憶」之間的關係:「不同於生物學基因(GENE),MEME意指將文化、習慣、價值觀等不斷傳承下去的資訊。故事可說是MEME形態之一,文化在訴說、閱讀當中得以傳承下去。正如遺傳資訊(GENE)能透過人與人的連結傳承,MEME也能透過人與書籍、電影的連結流傳下去。」
新新
編輯加註說明:「現今MEME常見的使用語境,是網路迷因,但原始意義如本文後述,是可由模仿而傳遞、轉移給他人的文化記憶。」換句話說,具有代表性的創作最終會構成一個文化內在自我傳遞的共同體基因,而創作者,正是打造這個文化共同體基因/文化記憶的關鍵群體。
新新
二十一世紀一○年代中期以降,電視劇對同性戀情的描繪不再引發群情激憤。儘管電視劇並非ACG界所涵蓋範疇,而現實世界也依舊存在對性少數的歧視偏見,但是台灣本土的同性愛文本,明顯減少了千禧年前後對於同性戀情之罪惡、歉疚、墮落感等負面描寫,關鍵正是這樣的敘事手法已經顯得陳舊過時。
新新
這個觀點當中,並不是意味著本土百合類型要強調現實與寫實的「台灣元素」,而是要強調台灣創作者的核心關懷──也就是此際當下我們在意的事情是什麼?什麼命題觸動我們?什麼樣的故事能打動我們的讀者?我們想要透過創作,跟我們的讀者開展什麼樣的對話?
新新
網路上月經周經或者日復一日的相關筆戰,無法真正動搖本土百合的發展路線,在漫長的文化史上也難以留下痕跡。

真正介入文化現場最有力的做法,其實是投身商業市場──成為創作者,或者成為評論者──直到一個或者一群現象級的創作者與作品誕生,敲下這個世代的定音之鎚。這也是百合文化在地化的必經之路。
新新
新新
不能免俗地(?)趁機推薦一些私心喜歡的百合作品
新新
台灣作者
新新
薄本
《175160》 by TaaRO

BOOK WALKER (@BOOKWALKER_TW) on X

可可愛愛的學園短篇故事,剛剛花了大概十分鐘猜這兩個人的身高差,然後就有一本漫畫叫作身高差百合救命
新新
新新
小誌
《百年百合》 by 李屏瑤
「你們覺得同婚難還是冥婚難?」
「當然是同婚,今年五月才過的同婚,冥婚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吧,當同志比當鬼難多了。」

Facebook
《百年百合》短篇小說小誌 | 瑯嬛書屋
@haruspring - #book #zine 《百年百合》 by 李屏瑤(違章女生) x 寫字練習...

全文線上公開,也可購買小誌
新新
小說
《臺灣漫遊錄》 by 楊双子

臺灣漫遊錄 - 青山千鶴子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haruspring - #book #ebook 《臺灣漫遊錄》 by 楊双子 除了主角(們)真的吃...

出版時有過一些爭議,但無論自以為多麼灑脫都無以擺脫的被殖民者和殖民者之間的心裡落差,我還是蠻喜歡有臺灣的故事寫到這一點
新新
日本作者
新新
歐美作者
新新
新新
新新
歡迎推薦
小荷
碩論改成也太酷了吧!我來研究中國同性小說的演變史好了www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