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n
每日一文 → 一些思想褊狹的儒家學者,直到今天,尚在閉起兩眼,力竭聲嘶地大罵佛教,其實,到了今天的中國文化之中,除了最近進口的舶來品之外,幾乎已很少不曾摻入了佛教的色彩。(摘自 05-02 《正信的佛教》→佛教對於中國的貢獻是什麼?(1/3))原噗~
禪 心 [ctang]
:-)
ctan
續上~ 05-02 《正信的佛教》→佛教對於中國的貢獻是什麼?(1/3)~ 在文學方面:由於佛典的翻譯,刺激了中國文學的革命,從詩文的意境到文體的演變,在魏晉南北朝的時代,就已有了新的氣象。:-)
ctan
續上~ 六朝時代,由於梵文的拼音-華嚴字母的翻譯,啟悟了中國文字的反切,由反切產生四聲,由四聲而把五言與七言詩改進為律絕。中國人向來作文,都主張多讀多看,所謂「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為中國是沒有文法可言的國家,....:-)
ctan
續上~ ...但在唐朝時代,卻由印度佛典的大量翻譯,也將印度的文法輸入了中國,比如「八囀聲」,即是名詞、代名詞、動詞、助詞等,又如佛典中的「六離合釋」,就是梵文文法的一種,現代人多以馬氏《文通》是中國文法學的鼻祖,...:-)
ctan
續上~ ...其實唐朝時代,中國就已有了文法學,只是未能普遍地為民間運用而已;再如《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史上文體及作法-文學批評論的不朽名著,但它的著者劉勰(法名慧地),卻是在佛教寺院中成長的,晚年也出了家,他的作品,頗受佛教文學的暗示及鼓勵。:-)
ctan
續上~ 到了唐代以後的文體,多能近於寫實而順暢,乃是受了佛教文學的感染;經隋唐而至宋代,「彈詞小說」或「平話」的出現,那是受了佛教所用「變文」的影響;近乎語體的唐宋詩,如白樂天及蘇東坡等的詩,是因禪宗的「頌古」以及寒山、拾得所做深入淺出的新詩而來,...:-)
ctan
續上~ ...乃至梁啟超先生要說:中國古詩中的第一長詩〈孔雀東南飛〉,是受馬鳴大師所做《佛所行讚經》的影響。唐代的禪宗諸大師,創用白話的語錄體,說明佛法的要義,因此而有宋明理學家的語錄出現,完全是學自禪宗的筆法。明清的小說是由平話及擬平話而來,小說中「有詩為證」的風格,...:-)
ctan
續上~ ...散文之後以韻文作結的形式,以及彈詞裡的說白與唱文夾雜並用,明明白白是受佛經中「長行」與「偈頌」並用的暗示。由於佛典的翻譯,也為中國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新語。心得:軸心(淨、敬、應)如實,業果不妄,走過留痕,慣久成習,內外時空,當下俱足,念-今心,當下心,心不同,慧不同,鍛練心,簡、淨、輕、明,含微、攝廣,慧生活;戒定依持,不妄如實,慚懺常省,步步踏實,感恩惜福,護念觀照,心慧慎行,善己利眾。(明續...):-)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