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ery
跟風
2023年初沒想到的 (dice10) 件事
Ellery
1. 我還在研究韓國
雖然進入到平緩期,但還是持續深入這個國家與文化中。
Ellery
同樣被歸在第一點,真的沒想到的是,韓國在進步當下、美學發展神速、急於擴展世界的十年,書封還是如此之醜XD
日台德真的是書封設計世界前三。
雖然說軟體需要很長時間的培養,但也同時想著書的本質和書的包裝。重外表而不重內容,重內容而不重外表,過與不及都會失衡。不過與其有華美的外表,我會優先選擇豐富的內容和適於閱讀的排版。
醜,還是會買。
美,買了不讀也沒用XD
Ellery
日本是兼重,怎麼買都不用想太多。好看又適於閱讀。德國也是。
台灣就差了一些。好看但難以閱讀的比例很高。製作書的設計著重在外表而非適讀性。排版著重在展現設計而非書的本質。
與讀者不契合。孤高的自我展現設計居多。所以買的時候需要多加考慮。美麗的包裝只是賺你消費的一秒,隔年就會被遺棄。
Ellery
昨天才聽到頗負名聲的設計師一稿多投。價格昂貴,卻沒有辦法(或省事?)針對個別書籍進行專屬的封面。如此對待自己的專業,實在不堪又可惜。
Ellery
2. 沒欲望出國
以為自己在解封/疫情和緩之後會想去哪,結果沒有XDDD
也可能是一種疲乏。應該會慢慢恢復。 而且還要去日本還願
Ellery
其實在疫情前,出國的方式和以往就不太相同了,但疫情後更明顯。比起出去「玩」,比較像是出去「生活」。比起跑很多個國家或點,更像是在當地過日子。
現在開始雲球迷💙明
上次去逛獨立出版社的小書展,真的覺得不少書只著重設計沒有在乎適讀性,字又小間距窄、段落之間也沒有適當留白、頁首頁尾又看起來很擠 只看幾眼就超疲乏了,遑論讀完整本書
Ellery

周末的時候討論了紙本書和電子書的差異。
我是絕對的紙本書派。所以實體書店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就算是在網路買書,單看封面是不夠的,我必須要確定版型才能下手。
電子書其實完全沒這問題,也沒有這要求。彈性上而言,電子書依照讀者需求因而人異的變化性很大。但紙本書的設計和適讀性是封閉的,所以對此的專業度要求更高。
Ellery
因為喜歡書,所以要求只會越來越高,每本入手的書都會有不同的原因。依照不同原因在基本值當中尋求更好的作品。用什麼方式去詮釋書本身,讀的過程舒適又享受,既專業且值得嘉賞。
書的手感和重量也會是衡量的一點,所以單單網路上的下單,即完全無法達到買書收藏書的需求(苛刻)。
Ellery
製書,是門專業。開本也很重要。這些在電子書中會逐漸消失。就像是我們不斷遺失很多重要過往對專業度的細節。美,變得單一。美,轉為便利。能把一個東西做到好的堅持,會越來越稀有。
Ellery
現在開始雲球迷💙明 : 最近對設計師們的自我意識高於作品本身,感到有感XDD 他們都是藝術家,不是設計師。為了彰顯自我,高於彰顯商品。書本身也不再是書,只是他們的作品而已。非常可惜www
Ellery
能把自己設計才華和累積的美學實力善加運用在商品上的設計師真的很少。所謂的專業,已經單單只偏向個人美感的展現。
現在開始雲球迷💙明
十分認同Ellery 自我意識真的高於作品本身,明明書最重要的就是書的內容本身,結果設計整個比內容搶眼
Ellery
現在開始雲球迷💙明 : 每次講到各種專業問題,最後大家都免不了用:「錢很少。」來當作一個擋箭牌。但身在業界,開高價的人不算少,能提供高額預算的業主越來越多,但專業度始終沒辦法提升,自我隨著開價膨脹的設計師也越來越多XDDDDD
問題可能出在,對設計「師」稱號和金錢地位的喜愛,大於自己對「設計」專業提升上的喜愛吧。
Ellery
專攻或者精於書本設計的設計師也很少。遇到多數的設計師都是通吃 (因接案須幅度廣而辛苦也能理解),但自己內修專精什麼卻很茫然。
如果喜愛,平面設計的範疇真的很廣,必然會加強與某處或擅長於某處?All in one的好處在通吃,但也疏於即使是設計本身,差異性都非常大。海報、看板、店內刊頭、立體柱子,雜誌、圖文書、文字書、燈箱設計等等,如果喜愛設計,自身研究或加強鑽研於哪些方面,接案多年後也會傾向自己所喜愛的區塊 (這樣?
Ellery
很喜歡《最完美的離婚》 (韓版) 提到的,雖然是在描述愛情。但我覺得對任何事物的喜愛都很適用。
台詞大致上是:就是因為喜歡,所以無時無刻都會想著。看到什麼都會想到你。不管在做什麼都會想到你。遇到什麼事的時候,也會不自覺想到你。
我遇過的達人或專業領域的人,的確都是如此。
Ellery
在平面設計中圖像和文字本身的平衡非常重要,就像是商業攝影中的商品一樣。
上星期和澳洲回來的朋友聊到,台灣設計師普遍來說喜歡非常非常小的字。
很常聽到的回饋是:這樣才好看。
但朋友不解,無法運用大型字體的設計師,能稱為專業嗎?在澳洲的設計中,字體很大但是非常美。
無法將手中擁有的元素盡情運用,而是只能偏向自身狹隘喜好,是專業嗎?
讓我思考非常久。
Ellery
稱社會不重專業,但自己不要看輕自己的專業啊 (遙望
Ellery
有朋友也提到設計在台灣已經偏向玄學 (?)。入行無門檻,或門檻不高,所謂的美學則是種意境,任何設計都可輕易用上的一句台詞,「是你們不懂。」
近期和業界討論,對於「不改稿」的設計師越來越多,但整體程度能達到不改稿的設計師卻很少。自我肯定的程度很高,但實質有否這種高度的人卻是個問號。
可能是對於業主無限改稿的厭煩 (台灣不管出錢或收錢的人都吃人夠夠的文化),所造成的反向反撲。
不過無論是什麼樣的反撲,都沒關係。倒不應足以成為停滯於自身的滿足才是。
現在開始雲球迷💙明
以前跟朋友聊過,朋友說她早期剛接觸設計時也會有那種那是你們不懂的心態,後來看多了後,心態慢慢改變,她逐漸變成:如果你的設計無法符合大眾的喜好、無法讓人看懂,那這設計就只是孤芳自賞而已
Ellery
現在開始雲球迷💙明 : 朋友好厲害。我覺得自省真的是很困難的過程。
設計和藝術有很大的差異,在於設計是有明確指向性。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充滿藝術,設計也不例外。只是設計的本身,不會以藝術為出發點。
設計的指向性就是大眾。為大眾所存在,為大眾所使用。而在這些存在與使用的門檻與基礎上,以美來包裝,以貼心來更貼近使用者,是設計專業上很重要的一環。
Ellery
藝術則否。某些藝術甚至是為了破壞設計本質而存在。藝術具有批判性和內心無法兼容的美的過程。設計是為了服務人而存在,藝術則是理解身為人而存在。
Ellery
設計的專業度是建立在使用和傳達上。所以如果因為重視美而失去這兩點,設計就沒有意義了。一個非常具有美感的房子,但卻無法住人。一個以傳達藝術理念為主的書,卻無法閱讀。一個設計出來只能遠看,卻無法讓車輛順利運行無阻的道路。一個在畫面上擁有強烈的設計感,卻沒有人知道在賣什麼商品。
吸睛,卻曇花一現。
Ellery
台灣很有趣的一點是,很多設計師喜歡國外精品的「品牌形象」,而不是設計本身。
品牌形象打造的是氛圍。但這些精品在基本設計中,包含網站、行銷、櫥窗都依然是以商品為主,以販賣為主。並沒有失去焦點。
Ellery
以網頁來說,各大精品的網站都非常親民,很容易找到商品,很明確介紹商品,甚至有非常多商品的細節和近照,模特兒甚至是中性的站姿、無表情。商品本身的視覺性和服務客群的力道很強大。
但如果是選物或自營的網站,就可以看到裡面幾乎都是情境照。似乎賣的是氛圍、賣的是夢,而不是商品。很複雜的背景畫面、律動的模特兒,商品本身是附屬的。
Blackbee
Ellery : 真的!台灣有些設計師服飾飾品品牌官網靠北難用!雖然網站看起來很美很有質感,但無法讓顧客很直覺的就可以馬上找到自己想要購買的商品或是相關資訊就是個無用網站
Ellery
Blackbee : 沒錯啊,賣東西的網站的目的是要展現自我美感,還是要賣東西? XDDD 設計基準點要先達到再討論美學吧
Ellery
3. 離歐美日越來越遠
雖然任何階段也都只是其中必經之路,不過目前沒有跡象要回頭。
Ellery
或許從踏入俄國、中東、韓國的時候,就已經進入到別的異世界了。現在重新再回頭看歐美日的東西,感受不太到過往的意識。研究的興致很低迷。即使還是會想著,說不定有更深層的東西在等我挖掘,不過也或許時機還未到。被歐美日文化養大的我,如果人生更長一點,有天會再回顧一切的吧。
Ellery
把之前落下的《三角窗外是黑夜》繼續看下去,是滿確定所謂日系的任性和拯救,距離我無敵遙遠。想到以前有朋友說,從小看日系漫畫,每個人都很喜歡冷僻的邊緣人角色,因為日本總是把他們塑造的非常美好。但回到現實,大家都沒意識到其實他們吸引人的地方是因為長得很好看,並不是因為個性。而活在現實的我們,還以為這樣個性的自己就會是吸引人的主角,然後渴望被一個絕對愛著你的人拯救。
Ellery
在長大之後也能理解,越強調的東西,其實代表越缺乏。
設立無數標語的地方,代表沒有人遵守規則。
任性,在真實社會裡只是討人厭而已。所謂的包容,只出現在對別人的高度要求上。用包容和忍受來衡量愛不愛的我們,實在太辛苦了。
Ellery
比起陷入在歐美日的養成,認定這些不管是文化或情緒或所謂的理所當然就是一切之外,也許我在這幾年是想要看看其他人怎麼活著吧?
遇到相同的人生問題,其他世界的人是怎麼看待和怎麼消化。
在相同的孤單下,在普世的情感問題下,在對人生、宇宙、生死的疑問下,在我們之外的一切,是什麼?
「醒醒吧,不是所有人都這樣活著。」
我們,並不等於全世界。
Ellery
不過因為這整部都是關於詛咒,讓我想起了咒這個特殊的文化,據說是從日本傳進韓國的。有機會遇到文獻的話要記得多多研究~~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