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影/速記 】2023金馬-2
《所有謊言的起源》(The Mother of All Lies)
《開展在即》(Showing Up)
《莊園魅影》(The Eternal Daughter )
https://images.plurk.com/3gwT539Kl3BYfoXPWCwqpl.jpg https://images.plurk.com/4SvgY68nvCYNwG62Umto1A.jpg https://images.plurk.com/4u0qNpYWeTFFoczqKleNu7.jpg
更新完畢!
有劇透可能,請斟酌後點開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所有謊言的母親》(The Mother of All Lies)
https://images.plurk.com/3cSijWKhMCAvsNscyQAxXJ.jpg
雖然用這個詞可能會把期待導向錯誤的地方,但看完的第一個反應是「很驚人」。
這是一部關於政治暴力的片,卻把「影像」和「再現」這兩個電影的大命題處理得異常深刻。這部其實可以和《絕世奇機》對著看,當《絕世奇機》警告觀眾影像的欺騙潛能時這部卻在哀悼影像的缺失,因為影片中的人甚至沒有期待影像要忠實(faithful)或是紀錄某種真實,影像對他們來說代表的只是一種回憶的權力,而他們沒有這個權力。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1981年摩洛哥發生Casablanca Bread Riots。物價上漲過於離譜,市民再也忍受不了於是上街抗議,結果被政府血腥鎮壓。受難者中不乏與抗議完全無關的民眾,包含女人和小孩。導演一家就住在被鎮壓的其中一個社區,好多鄰居因此喪命或是入獄,但祖母這一輩子卻都是當局的擁護者,不管怎麼問當年的事情她都說「不知道」、「沒有看到」、「你們閉嘴」。
事件過後祖母把家裡所有照片都燒掉、不再允許任何家庭成員照相。家中唯一倖存的相片是國王哈桑二世的肖像,祖母小心翼翼對待它,甚至會向照片獻吻致意。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所以導演拍這部片時面臨的挑戰是她要想辦法拍出一部沒有畫面的電影、沒有紀錄的歷史,而她想到的辦法是——做娃娃屋。導演跟她爸爸把社區中每棟房子做成模型屋,每個居民做成人偶。她用娃娃屋來演家裡的故事、演當年的事件,也邀請身為倖存者的鄰居來重現他們的遭遇,並讓祖母在旁邊觀看。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於是電影有很多畫面讓人想起逐格動畫,但開始想說為什麼不乾脆拍成動畫的時候真人的大手或是身軀便又出現,提醒觀眾看到背後那雙手的重要性:一切都是演繹,歷史只能「再現」,這點便因為真人的中斷以及人偶的變形而展露無疑。電影也常常出現一種鏡頭,是從玻璃板底下往上拍擺在玻璃上方的人偶或是污漬。這可以解讀成死者在地下的視角,或歷史被掩埋等待重見天日的視角,而中間阻隔的玻璃卻提醒觀眾隔閡(gap)的存在,人偶永遠沒辦法真的代表死者,而歷史的現場也不可能歸返。
但這種隔閡與變形並不會讓觀眾輕視「只能」再現的價值,而是凸顯出為再現打造舞台的過程、過程中終於得到抒發的苦痛,以及「允許回憶」這件事本身的力量。過程即是價值所在。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而娃娃屋另一個非常獨特的性質則是它將歷史具象化為實體,製造出一個奇異的空間,讓「歷史」跟「現在」得以同時存在。歷史在影片裡不是「過去」,它沒有過去,歷史屹立於現在。影片中所有出場的角色都能字面意義上的置身於歷史時空,或說還沒有擺脫歷史時空。有好幾次,導演的鏡頭從娃娃屋的窗戶拍出去,窗戶後面是祖母的眼睛。即使祖母選擇不聽不看,但兩者確實存在於同一個景框內,誰也擺脫不了誰。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說到底這其實是一部挑釁的作品。當家族中象徵威權的祖母宣布「大家都不準擁有記憶」時導演自己創作出歷史與記憶;祖母說「大家都不準照相」的時候導演跑去學電影,而且將祖母拍進電影;祖母說「我什麼都沒看到」的時候,導演的畫面說「你明明都看到了」。導演拍這部片大概有很大一部分是想藉機逼祖母正視那些暴行。但影片最後,模型屋在重演鎮壓現場的過程中被破壞,導演一家為了重新開始離開了原本居住的公寓。祖母喃喃唸著,換一個地方「牆後就沒有耳朵了」。然而導演把娃娃屋版本的「家」也清空時,祖母卻取下哈桑二世的迷你肖像,親吻它、把它藏進懷中。她盯著攝影機,表情很神秘,依舊看不出來她的unwavering loyalty 到底源自於根深蒂固的洗腦還是根深蒂固的恐懼。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但祖母不能接受拍照可是願意被錄影也是件有趣的事。難道老人家的認知中拍照和錄影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嗎?XD
-攝影非常美!導演應該還算新人,未來無可限量。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開展在即》(Showing Up)
https://images.plurk.com/1BJe1VbOpa83ckMWIgZ8aQ.jpg
好看的小品!難得看到跟藝術還有藝術家有關的片這麼平淡(是稱讚)
沒有恢宏複雜的藝術思辨或是讓人overwhelmed 的壯觀美學體驗,也沒有關於藝術家的電影中常常出現的酒精、煙癮、床戲,或是 screwed up 的人際和情愛關係。女主角Lizzy 只是個認真想要趕上開展死線的藝術家,但過程中遇到各種阻礙,所以看起來一直處在睡眠不足跟一不小心就會有點暴躁的狀態,非常有親切感(欸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反觀主角的房東Jo,其實也是個年紀輕輕的藝術家,但已經買了房子可以當人家房東、一次有兩個展覽在進行、被大型展覽邀約、可以跟朋友party、善良又悠閒到會撿受傷的鴿子來照顧,看起來總是超級chill ,所以她一出現Lizzy 就很煩躁。雖然房東做過最壞的事就是不修熱水器,但她卻像這部電影裡最大的反派XDD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然而即使人生很崩潰,Lizzy 還是會抽出時間關心貓咪、關心鴿子、關心接待奇怪客人的爸爸、關心狀況很糟的弟弟——她很善良,而這種善良在描繪藝術圈的作品中說不定也是另種難得的寫實。畢竟善良、負責、關心別人又願意努力趕死線的藝術家算是電影裡的稀有物種吧,但難道每個藝術家真的都狂放不羈、古怪難搞嗎?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Lizzy的展品是小小的瓷偶,目測最大不超過三十公分。這些雕塑是各種樣貌的女子,線條跟質地奔放、用色鮮豔,充滿生命力。不是什麼張牙舞爪的才華,但有特色也有自信。女主角在藝術學校工作,媽媽是那裡的老師,電影因此有非常多藝術學校的鏡頭,於是幾乎出現在螢幕上的每個人都用各種不同的媒材在創作。大家平靜而認真,還會彼此讚美。創作在那裡只是一種平淡的日常生活。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唯一的異類是主角的弟弟,他說著玄妙的話、挖開後院的土地,宣稱那是他的創作,說「洞是大地的嘴巴」。他也許是傳統印象中最符合「mad artist 」形象的角色,但他沒有工作、沒有朋友、沒有作品,比起無人賞識的天才,更像個需要幫助的人。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但開展那天也是弟弟捧著痊癒的鴿子,帶牠走到外頭,放牠展翅飛翔。受Lizzy和Jo照料的鴿子在開展那天痊癒、飛向自由——康復的鴿子未嘗不能是女主角的藝術,甚至可以說是Lizzy、弟弟跟房東一起完成的共同創作。Lizzy和Jo最後追著鴿子一起走出展場,鴿子沒有再回來,但這兩個人在路上似乎和解了。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雖然開頭才說電影沒有要問太嚴肅的問題,但也許終究還是有探索「藝術是什麼?」的野心。電影裡時不時揶揄片中藝術家的中產生活,而片中會有第一人稱的鏡頭當觀眾的眼睛,帶觀眾欣賞藝術品,後面也用了同樣視角的鏡頭在看天空、樹和電線桿;而Lizzy的創作媒介是陶,陶的本質還是泥土,燒過的土算藝術的話,弟弟在庭院裡挖的洞又能不能算藝術。可能有點超譯,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確將藝術的範圍拓寬:對藝廊外人、事、物、土地的善意與關心也該是一種作品或藝術,或至少該與藝術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畢竟藝術家們最後還是走出展場了。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其實鴿子會受傷是Lizzy的貓害的,壞貓咪!很壞!但那是一隻非常稱職的貓貓演員,很會喵也很會討關注,貓貓演員的表現可以給一百分。橘貓好棒啊QQQ

-電影開場時鏡頭帶我們看了Lizzy貼在牆上的草稿圖(應該是?),電影結束前看到一尊尊完成的作品時真的有種跟Lizzy一起走完過程的感覺

-散場的當下本來覺得喜歡歸喜歡,但沒什麼特別想說的。沒想到還是可以寫這麼多XD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莊園魅影》(The Eternal Daughter)
https://images.plurk.com/3hLfkz1UkXbEi8WnLdhZ0d.jpg
朋友看過同位導演的另部作品,評價很低,加上購票前姑且還是看了一下爛番茄跟IMBD,這部分數也低。但題材太有興趣了還是抱著踩雷也得踩踩看的心情購入,結果沒抱太多期待看下來的結果意外的覺得不錯XD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雖然背景設定是英國莊園,看來是經典的English Gothic,但覺得整部片都在用力致敬Hitchcock,題材上像《驚魂記》,色調跟構圖是《迷魂記》。綠色調跟綠光一直一直打,不想聯想起《迷魂記》都不行。最後跑credit時非常戲劇化的音樂跟陰森樹林畫面也像極好萊塢film noir的美術風格。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但跟上述reference 不同的地方是,《莊園魅影》前五分之四的部分拍的都不是實景,而是內心景象。故事中一個很重要但被隱藏的資訊是女主角Julie的母親已經死亡,所謂的母女旅行只是Julie的想像或幻覺。雖然說刻意模糊資訊,但觀眾應該很快就能察覺這件事:母親與女兒兩人都是Tilda Swinton扮演、房間的預訂更改過、有個在病榻前握手的畫面不時閃現、兩人點一樣的餐點、對話經常彼此重複、旅館員工的態度、想避開親戚的邀約……更何況影展手冊都直接提到「喪親之慟」了。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以粗淺的心理學知識來說,Julie大概還在悲傷五階段中denial 的部分,沒辦法接受媽媽死亡的現實。她想避開所有哀傷的可能,甚至想強求不存在的母親也「要快樂」。但有趣的是照理來說媽媽存在於她的腦海裡,理應按她的意志行動並且「be happy」,這個幻影卻能分享Julie不知道的回憶(不確定是不是透過媽媽的書信和文件得知)、說出Julie不想聽的悲傷事件,最後甚至不配合Julie要她「多少吃一點東西」的要求。虛構的存在居然有主體性去說「不要」,甚至反過來用哀傷的眼光看著放不掉幻象的女兒……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在這裡,與其說媽媽是幻影,自己更傾向將她理解為回憶的化身:雖然有部分是女兒的建構,但也有部分是真實存在過的人。而這種不完全虛構,且不完全屬於回憶持有者的特性讓回憶本身有了意志和個性,這些東西並不會因為沒有實體而向有實體的存在屈服。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Tilda Swinton在黑暗中端出蛋糕,並獨自將蠟燭吹熄的一幕的確做到令人印象深刻、毛骨悚然。蠟燭熄滅的時候媽媽終於消失。Julie沒有辦法繼續綁架「回憶」,幻象離去,裊繞莊園的迷霧也才散開,原本沒有其他人的空間終於出現人,電影才終於從半虛半實的景象徹底轉為實景。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片中好幾次Julie想用相機或錄音筆捕捉媽媽的影像或故事,電影沒有給我們看她錄到的成果,但照理來說應該是一片空白吧。然而離開莊園前,Julie突破writer’s block,終於動筆寫下故事的開頭。也許當客觀的機器(如相機和錄音機)都無法作用時,主觀的回憶、敘事與想像成為補捉沒有實體的事物時唯一可行的方式。而既然Julie是film maker,我們也預期這段文字日後會轉成電影,於是原本觀眾看見、聽見,但電影世界中的客觀視角看不見、聽不見的,便又會再度被賦予影像與聲音。這種媒介之間、虛與實之間的轉換無疑很有趣。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這部片對「回憶」的探討是特別的,並不是回憶綁架活人,而是活人試圖綁架回憶且最後以失敗告終。但不得不說有個令人在意的缺失是太多鋪陳最後沒有回收:半夜的噪音、狗狗失蹤的事件、女侍出門約會的情景……拍得煞有其事,結果卻與後來的劇情沒什麼關係,好像有點淪為營造不安氛圍的工具。偏偏中間花了很長的篇幅在做這些事,容易讓人覺得冗長……不會散的霧還有各種不祥的聲響聽到最後其實有點讓人不耐煩,導致觀影體感偏無聊。而不是實體的媽媽居然可以跟其他工作人員也聊上幾句不知道為什麼,也許真的是以半虛半實的狀態存在嗎,或說那段也只是內心風景?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不適合所有人的電影,甚至自己的喜愛程度也普普而已,但確實有啟發某些思考。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
Part 2 更新完畢!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