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cream風聆
蘿蔔刀入侵校園⋯⋯我們這好像還沒看到?
但其實不知道這東西有什麼好禁的,畢竟一堆文具用品的危險性都遠比這東西高上百倍。

然後再細想,這裡頭其實蘊藏了一些校園裡(大人們)不喜歡的元素,把這些元素拆解開來,就會發現觸碰到的禁忌點其實是「動作的外部形式」。
或者說是兩個要素,一個是「器物的擬真程度」;另一個是「行為的擬真程度」。

比方你拿一把紙做的手槍,在校園裡碰碰邊喊邊開槍。
大人們會皺眉,但還在接受範圍。因為雖然行為有點擦邊,但器物本身的擬真程度低。
但如果換成外表相似槍枝的玩具,即便它是軟綿綿的材質,只要它擬真程度高,加上學生擬真的行為,這東西肯定短時間就被禁。
Bart
現在的教育真的奇妙,話說我小時候因為衛子雲演的小李飛刀很紅,小孩們就喜歡買一種塑膠製的小李飛刀丟來丟去,其實那個也還好,是後來有小孩玩瘋了扔到有人眼睛受傷才禁。
icecream風聆
或者可以拿兩種情境來比較。
一是具有殺傷力的美工刀,但學生使用時的動作是美勞切割,基本上大人頂多只有提醒課堂要留意。
二是沒有任何殺傷力,但形式上近似的蘿蔔刀,但學生的動作像是在甩刀,大人們的小警鈴這時候就會嗡嗡響了。

你知道的,前者可能的殺傷度絕對比後者多。
但你接著就會聽到「弄到眼睛怎麼辦」之類的⋯⋯即便任何你可以想到的生活用具碰到眼睛都不行,你還是會聯想到甩刀的那個動作然後覺得危險。

然後如果再加上「抖音很紅」、「對岸傳過來的」這個要素,基本上就是禁定了。
icecream風聆
Bart : 以前那時代大家都很野蠻,拿著水鴛鴦就衝出去互丟、找個罐子跟打火機就燒糖或者爆米花什麼的。各種遊樂器材也都有問題,一不小心就撞頭夾手什麼的,我們還會每天書包帶鐮刀去學校割草⋯⋯或許是事情發生多了,後來大家愈來愈注意安全,朝著一個方向走漸漸地就走火入魔了。
畢竟安全程度少了會有事,但多了絕對不會。
我 剎那
新聞的測試看起來很蠢
不過從幾個鏡頭看起來
雖然是塑膠
但是有開鋒的樣子
Liyukong(´・ω・`)
因為蘿蔔刀設計來的用途就是互搓玩耍 而不是像美工刀有其他功能
所以小朋友會容易被影響 覺得拿刀互搓很好玩 之後就開始用其他東西搓 比較容易發生憾事吧 小朋友的思考認知還在構築中 所以我覺得禁止蠻正常的
icecream風聆
基本上校園裡的概念就是,不禁可能有事,禁了一定沒錯。
(我覺得從旁觀的角度細想是有問題的,但如果我是主事者,我應該也會禁,就風險考量來說這CP值最高)

撇開這些,我在想裡頭最關鍵的元素還是「行為」而不是「器物」,這或許可以延伸出一些很有趣的討論話題。(指給學生)
Liyukong(´・ω・`)
因為學校需要擔責任 家長不用(ry
mimi
簡單來說,我不想跟我的退休金過不去,不想因為這種東西被家長告或賠錢,既然可能在玩耍過程中導致受傷的東西就該禁,這跟是不是對岸過來的沒有關係,小紅書工程師都出來說抖音、小紅書這些東西有統戰的功能了,當然該禁
icecream風聆
我想到的是置換裡頭的一些元素,讓大人或小孩感受一下觀感跟標準是否有改變。
比方如果風靡這玩具的不是對岸,而是美國甚至於北歐的孩子?(臺灣對北歐又有著奇妙的觀感XD)
又比方動作如果不是甩刀,而是切菜、整個柔捏、割腕、理髮,甚或者宗教化的儀式,那各自又會有什麼結果?
再比方外型相同但更改材質?或者材質維持但更改外型?(甩刀的動作依舊)

只要裡頭的元素稍有變化,我們的觀感就會改變。
透過這個過程,或許可以探查校園的「標準」是什麼。(商人應該有興趣XD)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