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翌 /小島誌
https://images.plurk.com/51BCM3xXmRiyUCTXz6CK33.jpg
01
週五去台經院開會,討論原創角色授權經濟,許多問題多年前都反映過,但凡涉及跨產業經濟鏈,真的不是單獨民間企業或個人創作者能輕易克服的。

跟出版產業情況類似,需要政府的地方在於打通各產業的跨行門檻,並且建立相對能互相溝通的「平台」。

有資訊流通溝通才有機會資源整合,執行更大的合作。

02
會中印象深刻的討論:
▪️作品跟創作者的關聯高,對於品牌化不一定是好事。比如有時一個角色成功了,但因為作者不畫了(累了煩了膩了都有可能),這角色就死了,這對於簽經紀約一路培育的經紀公司來說非常傷,也影響到未來公司簽約評斷。

▪️有規模的創作者,台灣市場就養得活,不一定會想出海。又或者出海是否必然,也是開放性問題。

▪️個人創作 > 品牌化 > 公司化
左翌 /小島誌
03 在台灣集資平台端的觀察:
▪️小團隊化
近年來多數「原創角色」提案者,是團隊;人不多大概 3-5 人,但有內部分工。

▪️短線變現
集資內容多以短期可交付、快節奏的產品為主。

▪️內容多元但以死忠粉為主
這類集資標的其實蠻多元的,如:模型、卡牌甚至虛擬線上音樂會等。

數據上支持者九成以上為原先品牌粉絲,擴圈難度高。

這當然跟原創角色集資案本質吻合,粉絲向的經濟明確,再加上群眾集資需要大量的數位行銷操作,執行成效也影響宣傳外擴效益。

▪️海外(韓國)相比
以上幾點,在韓國的集資平台上,跟台灣不同處:韓國有些原創角色(內容)品牌的經紀公司,在集資平台上是以類似專區的形式操作;其次集資標的上,跨界授權、跨產業合作等,一次可見到 2-3 個不同產業的串連作品,規模不小。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