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
@Whilen
Sun, Sep 24, 2023 5:16 AM
寶可夢朱紫DLC前篇心得(有雷)
whi.
@Whilen
Sun, Sep 24, 2023 5:24 AM
還沒破完就被討論區標題雷到
急急忙忙破到出現後篇待續就開始翻心得文,結果竟然後面還有任務?!
提高通關速度就失去了在中間悠閒閒晃的樂趣,雖然破關後還是可以四處閒晃但感覺不太一樣,畢竟後來發現隨著故事進度居民說的話也都會不一樣
偏好每次發現新對話就要跟整張地圖NPC問話(?)一次也是蠻累的
因為有版本限定怪加上自己又是邊緣人(?)從來沒有把全圖鑑當作目標,結果網路上竟然那麼多人全圖鑑><現在比以前好了可以在討論區徵人交換但還是覺得好麻煩
whi.
@Whilen
Sun, Sep 24, 2023 5:37 AM
碧之假面以日本鄉村為背景,某些設定讓我連結到過年回鄉的經驗
好比說那個慶典攤販,攤位數很少甚至還重複,但考量到本篇堆疊了那麼多建築物想必不是礙於技術做不出來,所以個人覺得是為了凸顯鄉村的對比感,而且我去花蓮東部那種在地小夜市時也有類似的感覺...「怎麼攤位數那麼少又那麼不特別、東西又貴、還不是每天都有開!!!」這樣XDD
居民會館也是,說是新建成的、「很華麗」,但考量本篇的技術力...就是很簡陋XD連新建成的都如此簡陋的對比感,還有居民一直說「不輸給都市吧!」的自卑感。
新角人設也讓我連結到鄉下的親戚,姊姊丹瑜就是那種「我是為你好」亞洲式父母的感覺,霸道、粗魯,把你當自己人時會很照顧你對你很好,把你當外人時就很機車。一開始的形象以為承襲本篇姊弟兩人一個是對戰狂一個是被霸凌的,結果大概是學校的關係兩個都是對戰狂。
whi.
@Whilen
Sun, Sep 24, 2023 5:45 AM
因為本篇角色塑造實在太出色了,所以對於DLC角色也是以「編劇讓角色這樣一定是有原因的」的角度在思考,如果沒有本篇的背書(?)而直接看目前的角色表現……可能會覺得有點莫名其妙XD兩位角色都不算討喜吧,但對我來說很真實。會覺得相對而言丹瑜對待弟弟的方式並不恰當,但現實世界其實蠻常見的。
這讓我想到<躍動青春>在主角升上高二後,有一話是阿姨小直和人喝酒提到,看到主角那麼燦爛的青春,想到自己的青春期卻是那樣(因為性別氣質而被霸凌),內心會覺得十分難受,我自己覺得這也是反應很多觀眾可能會有的情緒,畢竟現實常常不是那麼美好(附帶一提,作者在這裡的處理是,跟小直一起喝酒的人說,但他知道即使小直這麼難過、還是會跟主角說恭喜並幫助他、這就是小直溫柔的地方)。
whi.
@Whilen
Sun, Sep 24, 2023 5:53 AM
回到朱紫,我覺得DLC中有股自卑感,鄉村對於城市的排外和自卑,對於自己被霸凌的自卑,之類的。
兩位新角色,可以看到一個是向外歸因一個向內歸因。姊姊對戰時贏了會認為理所當然是自己很厲害,輸了則是認為是對方太強而不是自己太弱,弟弟則很沒有自信、輸了會認為是自己太弱的關係,但其實姊弟的實力差距很近,甚至後期弟弟等級是超越姊姊的,但心態上仍然是很自卑。
弟弟後期的崩壞,因為他遇到那麼多難解的情況,那個年紀無法被消化理解的情緒,加上就讀學院實力至上的價值觀,和向內歸因的思考方式,最後全都轉化成「是自己不夠強、像主角和姐姐都強者贏者全拿而他作為輸家想要的東西怎麼樣都拿不到,所以要變得更強」其實挺現實的吧,個人經驗覺得這種思考在東亞教育不少見吧。
whi.
@Whilen
Sun, Sep 24, 2023 6:00 AM
甚至有人猜測,從溫和的美納斯竟然會暴動攻擊人類,說不定是受到太晶能量的影響,而烏栗常常接觸到山中的太晶能量說不定也是因此而失常的,我覺得蠻合理的(?)。
個人對烏栗的想法和這個噗主差不多,我也有爬網路心得文,然後對於大家討論的爭點感到......那不是真正的爭點吧的感覺。
@dongdongmilk - #pkmn 朱紫碧之假面捏 都是烏栗我瘋了 看到了三年後寶大師的幻覺 謝...
上篇斷在這真是太邪惡了,應該要上下篇一起玩的,不然僅憑上篇的內容還太多伏筆了,光就目前所知去把角色罵成這樣......
話說希望烏栗下篇的造型不會變得太難看(?)
whi.
@Whilen
Sun, Sep 24, 2023 6:09 AM
我自己不會想譴責烏栗這個角色,儘管有些需要被補充說明的地方但情感上我是可以理解的,再加上考量姊弟倆的年紀我真的覺得各種不成熟都是合理的,誰的成長過程一開始就是成熟不會犯錯的呢。
這讓我想到,「對於一個行為,是要去理解他的脈絡、因個人情況而有不同標準,還是要用統一的標準,才是合理才是公平?」其實我本來傾向於前者,但幾年前接觸的諮商師給予我的概念是,「不管有什麼樣的理由,不該做的事就是不能做。」所以我漸漸變得傾向於認為要依據所謂的「統一標準」,但這是思想上的倒退嗎?我一直以來教育所學不就是要理解那些難處的脈絡?
但其實,這句話應該被更具體的討論「不該做的事」範圍是什麼?是指犯法的事嗎還是人倫上的事?而且說不定當初諮商師也不是那樣的意思是我理解有誤,即使是那樣的意思我也不一定要概括全收他的概念...
whi.
@Whilen
Sun, Sep 24, 2023 6:10 AM
玩個遊戲就會想得很深der me。雖然等下篇出來以後這些感受我大概已經忘光光又要重跑一次上篇回憶了。
whi.
@Whilen
Sun, Sep 24, 2023 6:17 AM
說到想得很深,丹瑜的性格我覺得就是不會深究想深的,他不會去理解弟弟為什麼這樣,都歸因於所謂的青春期。...就跟我概念中的亞洲父母一樣。
但其實人在現實處境中確實很多都只看得到片面所以也沒有足夠資訊或能力想得深、也不一定有印證機會而淪為先入為主的猜測。
<其他前面沒提到的零碎point>
。那種怎樣都打不贏的挫敗感,讓我連結到就像每次考試到新的學校總會遇到那種怎麼考也考不贏的對象,如果自我價值感建立在排名上,那怎麼樣都考不到前面名次時......自我價值感等等就會瓦解,心理狀態變得很不健康
。烏栗最後眼睛失去光芒的模樣說不定類似於我同事這週看我的視角(X)
whi.
@Whilen
Sun, Sep 24, 2023 6:29 AM
突然想到,「對於一個行為,是要去理解他的脈絡、因個人情況而有不同標準,還是要用統一的標準,才是合理才是公平?」其實討論的是「如果當事人做出這樣的行為了,要怎麼去評價?這是可憫恕的還是不是?」
但其實,當事人會做出這個行為是有累積的成因的,情緒面的現實面的,根本上將那些累積成因找到更好的宣洩出口,甚至從根源去移除它使得不會生成,才是能根本解決這件事的方向。討論要歸責於當事人多少,比較像是對既成的傷害是要放在哪一邊的問題,是要放在當事人(或許是社會結構的受害者,社會事件的加害者),還是被害人(社會事件的受害者,大概也是社會弱勢或是一個衰小的民眾)。
whi.
@Whilen
Sun, Sep 24, 2023 6:30 AM
扯遠了,下篇快出吧
載入新的回覆
急急忙忙破到出現後篇待續就開始翻心得文,結果竟然後面還有任務?!
提高通關速度就失去了在中間悠閒閒晃的樂趣,雖然破關後還是可以四處閒晃但感覺不太一樣,畢竟後來發現隨著故事進度居民說的話也都會不一樣
偏好每次發現新對話就要跟整張地圖NPC問話(?)一次也是蠻累的因為有版本限定怪加上自己又是邊緣人(?)從來沒有把全圖鑑當作目標,結果網路上竟然那麼多人全圖鑑><現在比以前好了可以在討論區徵人交換但還是覺得好麻煩
好比說那個慶典攤販,攤位數很少甚至還重複,但考量到本篇堆疊了那麼多建築物想必不是礙於技術做不出來,所以個人覺得是為了凸顯鄉村的對比感,而且我去花蓮東部那種在地小夜市時也有類似的感覺...「怎麼攤位數那麼少又那麼不特別、東西又貴、還不是每天都有開!!!」這樣XDD
居民會館也是,說是新建成的、「很華麗」,但考量本篇的技術力...就是很簡陋XD連新建成的都如此簡陋的對比感,還有居民一直說「不輸給都市吧!」的自卑感。
新角人設也讓我連結到鄉下的親戚,姊姊丹瑜就是那種「我是為你好」亞洲式父母的感覺,霸道、粗魯,把你當自己人時會很照顧你對你很好,把你當外人時就很機車。一開始的形象以為承襲本篇姊弟兩人一個是對戰狂一個是被霸凌的,結果大概是學校的關係兩個都是對戰狂。
這讓我想到<躍動青春>在主角升上高二後,有一話是阿姨小直和人喝酒提到,看到主角那麼燦爛的青春,想到自己的青春期卻是那樣(因為性別氣質而被霸凌),內心會覺得十分難受,我自己覺得這也是反應很多觀眾可能會有的情緒,畢竟現實常常不是那麼美好(附帶一提,作者在這裡的處理是,跟小直一起喝酒的人說,但他知道即使小直這麼難過、還是會跟主角說恭喜並幫助他、這就是小直溫柔的地方)。
兩位新角色,可以看到一個是向外歸因一個向內歸因。姊姊對戰時贏了會認為理所當然是自己很厲害,輸了則是認為是對方太強而不是自己太弱,弟弟則很沒有自信、輸了會認為是自己太弱的關係,但其實姊弟的實力差距很近,甚至後期弟弟等級是超越姊姊的,但心態上仍然是很自卑。
弟弟後期的崩壞,因為他遇到那麼多難解的情況,那個年紀無法被消化理解的情緒,加上就讀學院實力至上的價值觀,和向內歸因的思考方式,最後全都轉化成「是自己不夠強、像主角和姐姐都強者贏者全拿而他作為輸家想要的東西怎麼樣都拿不到,所以要變得更強」其實挺現實的吧,個人經驗覺得這種思考在東亞教育不少見吧。
個人對烏栗的想法和這個噗主差不多,我也有爬網路心得文,然後對於大家討論的爭點感到......那不是真正的爭點吧的感覺。
話說希望烏栗下篇的造型不會變得太難看(?)
這讓我想到,「對於一個行為,是要去理解他的脈絡、因個人情況而有不同標準,還是要用統一的標準,才是合理才是公平?」其實我本來傾向於前者,但幾年前接觸的諮商師給予我的概念是,「不管有什麼樣的理由,不該做的事就是不能做。」所以我漸漸變得傾向於認為要依據所謂的「統一標準」,但這是思想上的倒退嗎?我一直以來教育所學不就是要理解那些難處的脈絡?
但其實,這句話應該被更具體的討論「不該做的事」範圍是什麼?是指犯法的事嗎還是人倫上的事?而且說不定當初諮商師也不是那樣的意思是我理解有誤,即使是那樣的意思我也不一定要概括全收他的概念...
但其實人在現實處境中確實很多都只看得到片面所以也沒有足夠資訊或能力想得深、也不一定有印證機會而淪為先入為主的猜測。
<其他前面沒提到的零碎point>
。那種怎樣都打不贏的挫敗感,讓我連結到就像每次考試到新的學校總會遇到那種怎麼考也考不贏的對象,如果自我價值感建立在排名上,那怎麼樣都考不到前面名次時......自我價值感等等就會瓦解,心理狀態變得很不健康
。烏栗最後眼睛失去光芒的模樣說不定類似於我同事這週看我的視角(X)
但其實,當事人會做出這個行為是有累積的成因的,情緒面的現實面的,根本上將那些累積成因找到更好的宣洩出口,甚至從根源去移除它使得不會生成,才是能根本解決這件事的方向。討論要歸責於當事人多少,比較像是對既成的傷害是要放在哪一邊的問題,是要放在當事人(或許是社會結構的受害者,社會事件的加害者),還是被害人(社會事件的受害者,大概也是社會弱勢或是一個衰小的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