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晏🔥
@Lencez_
Fri, Sep 8, 2023 3:08 AM
2
節錄:結束並不等同遺忘,所以「悲慟有階段性」這個概念也並不代表悲慟會有個結局,或是遺族希望它結束消失。(中略)
有沒有可能,悲慟根本就不是一段放下的過程?它會不會其實是個讓某個人融進你內心的過程?
(中略)在生命中有著深刻連結的兩個人,他們之間的對話即使在肉體逝去後,不僅會繼續,還會更加深入並有所成長。人與人以如此驚人的方式在彼此意識中交互纏繞,就表示只要我們繼續活著和成長,與亡者的關係就會持續下去。
——史提夫.畢度夫《順應人性——活化超感知和身心系統 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千晏🔥
@Lencez_
Fri, Sep 8, 2023 3:15 AM
Fri, Sep 8, 2023 3:16 AM
節錄(緩解焦慮的方法):接地扎根
如果焦慮感沒有立即消失,你可以採用「接地扎根」這個技巧,這基本上就是透過直接的感官輸入,讓你下到第一層樓(*身體的感覺)。
首先,請注意看你眼前可以看到的三個物品,專心地仔細觀看它們,留意上面的細節。
然後注意兩個你可以聽到的聲音,一個你可以聞到的氣味。
在這些感受(看、聽、聞)中分別停留一、兩秒,這樣才可以真正地接收、感知它們,而不只是蜻蜓點水般匆匆帶過。然後,
感受一下臉上的空氣溫度,最後感覺到雙腳踩在地面上的重量。你會突然回到當下
,請保持這種感覺約一、兩秒,你會察覺體內沉靜了下來,就像樹葉或雪花在寂靜的森林中飄落。你的呼吸會變得緩慢且更飽滿,焦慮感也會平息。
千晏🔥
@Lencez_
Fri, Sep 8, 2023 3:22 AM
書後面提到在我們的成長階段很大機率會受到十大禁制令所制約,令我很震驚的是我幾乎快要全中,我知道比起童年一些更為嚴重的創傷(例如家暴)來說,我相較之下過得已經算好了,但所有的成長階段裡,那些細細的禁制令只是換個方式變成了勒在我脖子上的絲線而已。
我現在終於知道為什麼我每個階段都無意識地在自殺,而且最近一次自殺是清醒後才發現我剛剛在自殺,那時候我已經22歲了,但我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千晏🔥
@Lencez_
Fri, Sep 8, 2023 3:31 AM
書裡面提到,沒有一種情緒叫做「負面」情緒,所有的情緒都是在幫助你釐清和面對自己。
節錄一些書裡標粗體的句子:
>
情緒不會傷害你,不去感受情緒則可能會造成傷害。
>焦慮的人通常沒有與自身的恐懼過程共處過,而是想方設法地阻絕、停止它,造成恐懼無法自然消散。
>PTSD並不是創傷的自然結果,而是因為嚴重的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卻沒有機會療癒而產生的後果。
>憤怒也很直截了當,它的工作就是激勵我們捍衛自己的空間、站穩腳步,或維護我們的自我認同不被吞噬。
>憤怒的解決方法通常是盡早表達出來,而不是隱忍到真的怒火爆發。
>
我們應該只用憤怒來建立界線,而且這其實是可以非常冷靜地處理完成的。
>哭泣不是問題,而是解決方法,這意味著事情已經開始好轉。
千晏🔥
@Lencez_
Fri, Sep 8, 2023 3:34 AM
>要他人不要難過,或試著迅速修復某個無法修復的事物,都只會阻礙這段過程,讓傷痛難以復原。
>
情緒只是個過程,它就是一股竄動的能量。
ogataryu
@ogataryo
Fri, Sep 8, 2023 4:08 AM
這本書也太棒了吧!
我喜歡它給的詮釋!
千晏🔥
@Lencez_
Fri, Sep 8, 2023 4:59 AM
ogataryu
: 沒錯!裡面有很多新的想法,也說明了很多「為什麼我們會變這樣」的原因,看了可以幫助我們重新釐清自己到底怎麼了。
而且裡面的說法不帶批判,在讀的時候就算是要面對自己的創傷,你也會覺得「現在的我是安全的」。雖然他並不算是可以很輕鬆不帶腦(?)閱讀的書,但很值得一讀!讀完應該會有很多新的發現
千晏🔥
@Lencez_
Wed, Sep 27, 2023 3:09 PM
節錄【如何使用情緒】
(前略)例如,有人已經連續兩次讓你失望了,而且大概很快就會發生第三次。當你聚焦於這個事實時,感覺到身體有點發熱,肩膀可能還會有點緊繃。是的,你很生氣,生氣也很正常,因為他們沒有尊重你的需求或界線,現在是時候採取行動來做些改變了。(中略)
在任何關係中,界線都必須經由反覆測試才能得知。你生氣的對象可能會覺得羞恥或悔恨,你也超感知到他們想要真心改過;又或者是,他們表現得事不關己或狂打太極,你就會知道以後不能再信任他們。無論哪種情況,你都會變得越來越好,情緒力度也會有所減輕。
只要你開始思考,憤怒可能就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千晏🔥
@Lencez_
Wed, Sep 27, 2023 3:36 PM
節錄【十大禁制令】
(前略)(古丁夫婦)他們將父母無意識傳送給孩子們的資訊,簡化成九到十個「禁制令」。他們認為,孩子為了在家中生存下來,會服從這些指令,因為這麼做是當下最明智的選擇。然而這些禁制令很快就會變成自動執行,甚至變得難以識別,隨著我們長大成人,這些指令便在潛意識裡運作,阻止我們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十大禁制令很長無法省略和節錄,因為都很重要,簡直該讓全人類都讀一遍,但太長了我就不節了大家讀書吧QQ]
(中略)請一定要記住,這些禁制令通常都不是用說的,或是刻意傳達的,大部分反而是從父母的苦痛和深沉情緒中,以非語言的方式傳遞出來,這也是這些程式指令會如此強大,以及為什麼我們要格外小心處理的原因。
千晏🔥
@Lencez_
Wed, Sep 27, 2023 3:39 PM
(中略)弄清楚自己曾經接受到的指令為何,你就會明白現在的生活模式從何而來,不僅如此,還會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哪個傷口需要好好「舔舐」才能癒合。
理解是個開始
,能在當下探索你過去曾經接收到的禁制令的這個意識,才能進行身心整合。
千晏🔥
@Lencez_
Wed, Sep 27, 2023 3:41 PM
※補充,十大禁制令的內容簡略分類為以下十種:
不要思考
不要親近
不要感受
不要突出
不要屬於
不要長大
不要像個孩子
不要成功
不要做自己
不要健康
千晏🔥
@Lencez_
Wed, Sep 27, 2023 3:44 PM
Wed, Sep 27, 2023 3:45 PM
(中略)治療始於先感謝那個時期的自己,能夠聰明地找到這樣的生存策略,然後,現在的你決定是時候改變生活方式了,因為自己已經不再是個孩子,也不再需要依靠那個瘋狂的家庭。
童年時期的選擇,具有一種特徵性的模式,它們就像是用一堵用保鮮膜做的牆,阻止我們像其他人一樣過完滿的生活。我們看不到這座牆,卻又不斷地被這座隱形牆反彈回來。
(中略)我們大多數人至少會中兩到三個指令,通常只要能覺察到某個指令的存在,它其實就已經開始消融。
千晏🔥
@Lencez_
Thu, Sep 28, 2023 6:47 AM
Thu, Sep 28, 2023 6:50 AM
節錄【馴服頭腦中的人群]
現代大腦研究最令人震驚的發現之一,就是我們常想到的自我(我們、自己)其實並不存在。說白了就是,你並不存在。神經科學家一直在探索身體或大腦,尋找這個所謂的「自己」到的存在於哪個位置,然而「自己」的存在都不在這些地方。
生命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流動、連續性的體驗
,這有助於我們記得穿上鞋子或刷牙。是的,比起硬梆梆的磚塊,
我們更像是海浪,因為我們具有連續性,而且一直在改變
。這可能衍生出很多的影響,但其中一個是了解到「虛假的自我」很容易掌控一切,而你也可能會被這些對自己無益的虛假自我所劫持。
千晏🔥
@Lencez_
Thu, Sep 28, 2023 6:57 AM
Thu, Sep 28, 2023 7:01 AM
節錄:
觸碰帶來一種活著的感覺,具有非常舒緩的效果,腦內啡和血清素自由地流動,讓身體和大腦平靜下來。所謂的「慰藉食物」就是在消化道內壁的「皮膚」上複製了相同的效果,這是因為
消化道的內壁與人體外部皮膚相同,也因此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會用吃來代替觸摸的安慰。
我的老師,同時也是家庭療法創始人的薩提爾女士講過這樣的名言:你每天需要三個擁抱才能生存,六個擁抱才能成長茁壯。哈利.哈洛是位研究猴子寶寶的著名心理學家,他用「皮膚飢餓」一詞來稱呼這個現象,那些沒有慈母養育的猴子寶寶會變得像殭屍一樣,且發育不完全。
薩提爾的教育說到,「觸碰」肯定了你的存在,也證明了你的內在價值,並創造出活力感以及能量。觸碰也是人類表示「包容」的原始信號,它解決了焦慮也建立了信任感。
千晏🔥
@Lencez_
Thu, Sep 28, 2023 7:49 AM
節錄【振作起來】
(前略)不妨來讀佛斯特寫的這首詩吧:
你會失去一切。
你的金錢、權力、名望、成功,甚至回憶都會失去。
你的容貌會消失、摯愛們會死亡、你的身體會凋零。
看起來永恆的一切都是無常,且遲早會粉碎、隕滅。
經歷將逐漸,或不那麼逐漸地消失,剝奪一切可剝奪之物。
覺醒意味著睜開雙眼面對現實,且不再轉身離開。
如今,我們站在神聖的聖地上,
為那些即將失去但尚未失去的人事物奮鬥,
並了解到這是邁向無限喜悅的關鍵。
千晏🔥
@Lencez_
Thu, Sep 28, 2023 7:53 AM
(續上)
如今,你生命中的所有人事物都還存在,沒被帶走。
這聽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且顯而易見,
請真正地明瞭這是一切存在的關鍵、理由和方式。
無常使得你周圍的一切和每個人變得如此神聖與重要,值得你痛心地去感激他們。
隕滅已把你的生命變成了祭壇。
千晏🔥
@Lencez_
Thu, Sep 28, 2023 8:01 AM
(中略)準備失去你所愛的一切,這就是生命。但是,請運用這個知識在生活中做點什麼吧!靜心冥想周遭的事物、逝去的每一秒、你所關心的一切,有一天都會損壞和死亡,這些隕落會自然發生,你也不需要假裝。珍惜周圍事物的感受,會因為你了解生命的真理(準備失去你所愛的一切)而被強化,像是你那不完美的配偶、奮鬥中的孩子、你那笨拙的生活,以及四面八方環繞著你的整個自然世界,都會變得更加清晰。一切都會變得光亮而完美,你也不會想再多要求什麼。
載入新的回覆
(中略)在生命中有著深刻連結的兩個人,他們之間的對話即使在肉體逝去後,不僅會繼續,還會更加深入並有所成長。人與人以如此驚人的方式在彼此意識中交互纏繞,就表示只要我們繼續活著和成長,與亡者的關係就會持續下去。
——史提夫.畢度夫《順應人性——活化超感知和身心系統 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如果焦慮感沒有立即消失,你可以採用「接地扎根」這個技巧,這基本上就是透過直接的感官輸入,讓你下到第一層樓(*身體的感覺)。首先,請注意看你眼前可以看到的三個物品,專心地仔細觀看它們,留意上面的細節。
然後注意兩個你可以聽到的聲音,一個你可以聞到的氣味。在這些感受(看、聽、聞)中分別停留一、兩秒,這樣才可以真正地接收、感知它們,而不只是蜻蜓點水般匆匆帶過。然後,感受一下臉上的空氣溫度,最後感覺到雙腳踩在地面上的重量。你會突然回到當下,請保持這種感覺約一、兩秒,你會察覺體內沉靜了下來,就像樹葉或雪花在寂靜的森林中飄落。你的呼吸會變得緩慢且更飽滿,焦慮感也會平息。
我現在終於知道為什麼我每個階段都無意識地在自殺,而且最近一次自殺是清醒後才發現我剛剛在自殺,那時候我已經22歲了,但我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節錄一些書裡標粗體的句子:
>情緒不會傷害你,不去感受情緒則可能會造成傷害。
>焦慮的人通常沒有與自身的恐懼過程共處過,而是想方設法地阻絕、停止它,造成恐懼無法自然消散。
>PTSD並不是創傷的自然結果,而是因為嚴重的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卻沒有機會療癒而產生的後果。
>憤怒也很直截了當,它的工作就是激勵我們捍衛自己的空間、站穩腳步,或維護我們的自我認同不被吞噬。
>憤怒的解決方法通常是盡早表達出來,而不是隱忍到真的怒火爆發。
>我們應該只用憤怒來建立界線,而且這其實是可以非常冷靜地處理完成的。
>哭泣不是問題,而是解決方法,這意味著事情已經開始好轉。
>情緒只是個過程,它就是一股竄動的能量。
我喜歡它給的詮釋!
而且裡面的說法不帶批判,在讀的時候就算是要面對自己的創傷,你也會覺得「現在的我是安全的」。雖然他並不算是可以很輕鬆不帶腦(?)閱讀的書,但很值得一讀!讀完應該會有很多新的發現
(前略)例如,有人已經連續兩次讓你失望了,而且大概很快就會發生第三次。當你聚焦於這個事實時,感覺到身體有點發熱,肩膀可能還會有點緊繃。是的,你很生氣,生氣也很正常,因為他們沒有尊重你的需求或界線,現在是時候採取行動來做些改變了。(中略)
在任何關係中,界線都必須經由反覆測試才能得知。你生氣的對象可能會覺得羞恥或悔恨,你也超感知到他們想要真心改過;又或者是,他們表現得事不關己或狂打太極,你就會知道以後不能再信任他們。無論哪種情況,你都會變得越來越好,情緒力度也會有所減輕。
只要你開始思考,憤怒可能就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前略)(古丁夫婦)他們將父母無意識傳送給孩子們的資訊,簡化成九到十個「禁制令」。他們認為,孩子為了在家中生存下來,會服從這些指令,因為這麼做是當下最明智的選擇。然而這些禁制令很快就會變成自動執行,甚至變得難以識別,隨著我們長大成人,這些指令便在潛意識裡運作,阻止我們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十大禁制令很長無法省略和節錄,因為都很重要,簡直該讓全人類都讀一遍,但太長了我就不節了大家讀書吧QQ]
(中略)請一定要記住,這些禁制令通常都不是用說的,或是刻意傳達的,大部分反而是從父母的苦痛和深沉情緒中,以非語言的方式傳遞出來,這也是這些程式指令會如此強大,以及為什麼我們要格外小心處理的原因。
不要思考
不要親近
不要感受
不要突出
不要屬於
不要長大
不要像個孩子
不要成功
不要做自己
不要健康
童年時期的選擇,具有一種特徵性的模式,它們就像是用一堵用保鮮膜做的牆,阻止我們像其他人一樣過完滿的生活。我們看不到這座牆,卻又不斷地被這座隱形牆反彈回來。
(中略)我們大多數人至少會中兩到三個指令,通常只要能覺察到某個指令的存在,它其實就已經開始消融。
現代大腦研究最令人震驚的發現之一,就是我們常想到的自我(我們、自己)其實並不存在。說白了就是,你並不存在。神經科學家一直在探索身體或大腦,尋找這個所謂的「自己」到的存在於哪個位置,然而「自己」的存在都不在這些地方。生命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流動、連續性的體驗,這有助於我們記得穿上鞋子或刷牙。是的,比起硬梆梆的磚塊,我們更像是海浪,因為我們具有連續性,而且一直在改變。這可能衍生出很多的影響,但其中一個是了解到「虛假的自我」很容易掌控一切,而你也可能會被這些對自己無益的虛假自我所劫持。
觸碰帶來一種活著的感覺,具有非常舒緩的效果,腦內啡和血清素自由地流動,讓身體和大腦平靜下來。所謂的「慰藉食物」就是在消化道內壁的「皮膚」上複製了相同的效果,這是因為消化道的內壁與人體外部皮膚相同,也因此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會用吃來代替觸摸的安慰。
我的老師,同時也是家庭療法創始人的薩提爾女士講過這樣的名言:你每天需要三個擁抱才能生存,六個擁抱才能成長茁壯。哈利.哈洛是位研究猴子寶寶的著名心理學家,他用「皮膚飢餓」一詞來稱呼這個現象,那些沒有慈母養育的猴子寶寶會變得像殭屍一樣,且發育不完全。
薩提爾的教育說到,「觸碰」肯定了你的存在,也證明了你的內在價值,並創造出活力感以及能量。觸碰也是人類表示「包容」的原始信號,它解決了焦慮也建立了信任感。
(前略)不妨來讀佛斯特寫的這首詩吧:
你會失去一切。
你的金錢、權力、名望、成功,甚至回憶都會失去。
你的容貌會消失、摯愛們會死亡、你的身體會凋零。
看起來永恆的一切都是無常,且遲早會粉碎、隕滅。
經歷將逐漸,或不那麼逐漸地消失,剝奪一切可剝奪之物。
覺醒意味著睜開雙眼面對現實,且不再轉身離開。
如今,我們站在神聖的聖地上,
為那些即將失去但尚未失去的人事物奮鬥,
並了解到這是邁向無限喜悅的關鍵。
如今,你生命中的所有人事物都還存在,沒被帶走。
這聽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且顯而易見,
請真正地明瞭這是一切存在的關鍵、理由和方式。
無常使得你周圍的一切和每個人變得如此神聖與重要,值得你痛心地去感激他們。
隕滅已把你的生命變成了祭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