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8:56 AM
Wed, Aug 2, 2023 9:51 AM
2
今天談了最近
焦慮
的問題,中途我不知道怎麼的講到伴侶,跟心理師討論一陣子之後,我說想再拉回焦慮的問題,因為這很困擾我
埃忒諮商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12 AM
Wed, Aug 2, 2023 9:43 AM
一開始我談到我似乎有追求焦慮、讓自己難受的趨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焦慮感會讓我安心。也提到在安穩的情況中我會擔心物極必反、幸福消失、太快樂會發生災難等等。
心理師說,焦慮來自於對未來的不安,但我認為這是安心,這很矛盾。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14 AM
Wed, Aug 2, 2023 9:15 AM
那時候我不知道怎麼整理最近的混亂思緒,所以急促的東講一點、西講一點,然後就提到伴了。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23 AM
Wed, Aug 2, 2023 9:27 AM
我們探討到我在感覺到卯迷帶給我的幸福,但也因為覺得我跟卯迷的付出不對等而有愧疚感。
心理師問我,我認為卯迷付出了什麼?我付出了什麼?
我說卯迷工作提供我金錢或帶我吃好吃的東西、包括諮商的費用也是她出的;我則是幫她泡泡麵、抓頭和抓背。
心理師又問,我認為付出要對等的感覺是從哪裡來的?我說從媒體上來的,許多人認為伴侶的付出應該要對等。他說這是一種命令化思考。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26 AM
我說覺得自己無法提供卯迷金錢,因為她的收入是我的好幾倍。他問我,如果有錢,你希望做什麼事?我說我希望可以跟卯迷一起讀書——我想讀研究所,她也想繼續唸書。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26 AM
Wed, Aug 2, 2023 9:27 AM
心理師說,每個人在關係中的需求不同,有人是物質生活、有人是小小的陪伴,但是這樣的陪伴對伴來說意義就很大。他鼓勵我可以用對方的角度來看我是怎麼付出的,而且這個行為的意義可能大於任何的付出。
他也說親密關係的對等付出是一種命令式的思考,但這不是齊頭式的對等,齊頭式對等會讓我們把自己綁住。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29 AM
他說在親密關係中,一個人可能需要經濟上的資源,但另一個人可能不太需要。
我有愧疚感,但是伴要的說不定就是看到我快樂就很開心。
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待,有人要的可能是物質需求、有人要的可能是生理需求,而幫伴抓頭抓背,可以滿足她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也告訴我陪伴、照顧是很難計較或量化的。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30 AM
感覺跟伴的問題談到一個段落,我就繞回去焦慮的問題,我因為這個問題有點焦慮XD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30 AM
心理師說,可能焦慮對我來說有心理意義,例如有些人會覺得「不再憂鬱就不是我」。我覺得自己可能有點這個傾向⋯⋯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34 AM
我提到有時候我平靜一兩週,就會網路上找人家筆戰、吵架⋯⋯雖然過程會帶來別的焦慮,但是筆戰之後又能夠平靜一兩週。
心理師問我,筆戰給你什麼感覺?
我說因為大學受過一點跟邏輯有關的訓練,所以我自認對這部分是有點自信的。心理師說,聽起來在筆戰中,我尋求的是一種表達自己能力的成就。
我說是,也提到自己焦慮的時候會一直看書、寫讀書心得,因為我能得到知識,甚至得出一些新結論。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36 AM
我也提了自己在安穩的狀態下會覺得自己沒在前進,可能是因為努力做些什麼的時候會焦慮,而安穩的時候沒有焦慮感,就覺得自己沒有在進步。
而沒有在進步,會讓我擔心跟朋友的距離越來越遠,我會擔心人際關係,因為我覺得自己這樣兩個月好像把人際關係當成我的生活重心,因此擔心人際關係斷裂等於生活崩毀⋯⋯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37 AM
心理師說,當我們處在平和的狀態真的是沒有成就的嗎,我是不是把努力跟焦慮綁在一起了。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42 AM
我提到努力跟焦慮的關聯時,說到以前畫圖總是花費很多心力修改人體比例和透視等等,但是當我現在跟了一位新老師後,我改變風格,也受到一些人肯定。然而這些作品創作的過程中我沒有以前那種辛苦、焦慮的感覺。因此我會想,自己真的值得這些肯定與誇獎嗎?可以嗎?
心理師說,聽起來我的新經驗跟舊經驗是衝突的,甚至價值觀不同。以前要很努力,但是現在比較輕鬆就能獲得獎勵,而事實就是我不需要那麼焦慮也能獲得掌聲。
聽到這一段,我說人際關係也是耶!以前小時候我沒什麼朋友,可是最近一兩個月認識了許多人,還不是很表面的互動那種,讓我覺得這種感覺很奇怪(逐漸放鬆所以笑了)。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44 AM
Wed, Aug 2, 2023 9:44 AM
然後我提到前幾天覺察到的——繪圖、思考、行動、諮商的成果在同一時間得到很好的收穫。
心理師問我,這是物極必反的想法嗎?我說對,也有新舊經驗的衝突。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45 AM
心理師說,可能我的生活得在重新平衡、有點應接不暇,要處理新經驗如何跟舊經驗融合、新經驗如何取代舊經驗。新經驗本來就會帶來期待和不安,但是我們可以自在的體驗。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46 AM
他說人在焦慮的時候呼吸會變侷促,但是可以試試看調整呼吸。他說有機會再帶我學習如何呼吸以及另一個(我忘了名字)的處理方式。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48 AM
然後他說他觀察到一個現象:伴對我有災難化的思考(她擔心我跟別人實踐是不需要她了),我也對伴有災難化的思考(擔心她不跟我調教是不愛我了、覺得工作比我還重要)。他說我們擔心的其實是同一件事。
因為時間不夠,這只能之後慢慢討論。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50 AM
Wed, Aug 2, 2023 9:51 AM
我提到昨天跟卯迷的
啾啾啾
溝通,心理師說一個人不常透過語言表達感受的話,要用語言表達感受可能蠻困難的。
但他覺得昨天我們的互動是很棒的體驗,這也許是她成長的一個過程。當我們還不習慣口語表達時,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他傾向把這當成一個過程。因為看作過程,我們就比較不會有挫折感,而是她的表達方式跟我們期待的是比較不一樣的。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51 AM
然後他提到,有研究表示很認真從事一項活動時,就會有焦慮,但這個焦慮不會大到無法承受。
所以我可以看看這個焦慮是適當的、增加表現的,還是大到難以承受?如果是可以承受的,不需要用負向的角度看它。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52 AM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52 AM
紀錄完了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9:53 AM
然後我最近可能會調整參加活動的頻率和類型,讓自己在新舊經驗的衝突中能慢慢消化人際關係的部分。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10:57 AM
Wed, Aug 2, 2023 10:58 AM
好像能理解為什麼諮商對平常覺得沒什麼問題的人也有幫助了。諮商幫我看到我自己和關係中的盲點,並以一種舒服的方式協助我前進。也能回應「我怎麼了?我發生什麼事?」的問題。
Aither 埃忒
@aither
Wed, Aug 2, 2023 12:54 PM
心理師說能覺察到焦慮這件事是深層的覺察,也可以更往下探索
載入新的回覆
今天談了最近 焦慮的問題,中途我不知道怎麼的講到伴侶,跟心理師討論一陣子之後,我說想再拉回焦慮的問題,因為這很困擾我
埃忒諮商
心理師說,焦慮來自於對未來的不安,但我認為這是安心,這很矛盾。
心理師問我,我認為卯迷付出了什麼?我付出了什麼?
我說卯迷工作提供我金錢或帶我吃好吃的東西、包括諮商的費用也是她出的;我則是幫她泡泡麵、抓頭和抓背。
心理師又問,我認為付出要對等的感覺是從哪裡來的?我說從媒體上來的,許多人認為伴侶的付出應該要對等。他說這是一種命令化思考。
他也說親密關係的對等付出是一種命令式的思考,但這不是齊頭式的對等,齊頭式對等會讓我們把自己綁住。
我有愧疚感,但是伴要的說不定就是看到我快樂就很開心。
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待,有人要的可能是物質需求、有人要的可能是生理需求,而幫伴抓頭抓背,可以滿足她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也告訴我陪伴、照顧是很難計較或量化的。
心理師問我,筆戰給你什麼感覺?
我說因為大學受過一點跟邏輯有關的訓練,所以我自認對這部分是有點自信的。心理師說,聽起來在筆戰中,我尋求的是一種表達自己能力的成就。
我說是,也提到自己焦慮的時候會一直看書、寫讀書心得,因為我能得到知識,甚至得出一些新結論。
而沒有在進步,會讓我擔心跟朋友的距離越來越遠,我會擔心人際關係,因為我覺得自己這樣兩個月好像把人際關係當成我的生活重心,因此擔心人際關係斷裂等於生活崩毀⋯⋯
心理師說,聽起來我的新經驗跟舊經驗是衝突的,甚至價值觀不同。以前要很努力,但是現在比較輕鬆就能獲得獎勵,而事實就是我不需要那麼焦慮也能獲得掌聲。
聽到這一段,我說人際關係也是耶!以前小時候我沒什麼朋友,可是最近一兩個月認識了許多人,還不是很表面的互動那種,讓我覺得這種感覺很奇怪(逐漸放鬆所以笑了)。
心理師問我,這是物極必反的想法嗎?我說對,也有新舊經驗的衝突。
因為時間不夠,這只能之後慢慢討論。
但他覺得昨天我們的互動是很棒的體驗,這也許是她成長的一個過程。當我們還不習慣口語表達時,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他傾向把這當成一個過程。因為看作過程,我們就比較不會有挫折感,而是她的表達方式跟我們期待的是比較不一樣的。
所以我可以看看這個焦慮是適當的、增加表現的,還是大到難以承受?如果是可以承受的,不需要用負向的角度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