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學 @ 噗浪
Facebook
Yubin Chiu
最近周克任 在寫年輕時候的社運參與,包括野百合在內;竟然看見很多人敲碗,滿有趣的。
多年來,吾輩大抵都不太想多嘴,我猜大抵是兩個因素:一個是當年的學運環境是以社團為主力,我們認為社會運動是公共財,多數不會把運動當作自己豐功偉業(這也是為什麼那個律師把「野百合發起人」寫進履歷會被笑死的原因)。
二是如果常常掛嘴邊,會被年少我們幾代的朋友酸,說老人不好好搞運動,只剩下利用當年的光環云云。
不過我大約在十五年前開始教書之後就看開了,有機會說我就盡量說。因為我發覺,我們客氣不講,社會裡的保守力量是沒在跟你客氣的。各個世代,有必要呈現不同時代裡社會改革力量的面貌,那是一種責任。特別是,若干社運的技術/知識,可以透過這樣傳遞,累積。...
群學 @ 噗浪
是應該要說出來。記憶中最詭異的一件事是:太陽花學運過後沒幾年,覺青竟然天旋地轉變成了污名。
群學 @ 噗浪
剛好在網路上看到一句話:
思想是一項每分每秒都在進行的活動,到生命的某一點,人是否應該知道思想不可以轉交給別人管理,應該為此努力。
群學 @ 噗浪
邱老師的眉批有一段話放不上去 (噗浪的字數限制):「我慢慢想清楚,即便不認同有些野百合朋友把球做給李登輝賴清德,那也不代表我就要潔癖地閉嘴。」
*他當然也注意到「做球」的事情。這種事很可能(事實上也發生了)被批評,但至少仍可以討論。但如果都不說出來,討論的空間就消失了。
黑啤配烤雞尻
真的不能不講欸,我(25 歲)總是覺得自己對野百合的認知比二二八或美麗島還要空白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