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看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
內文:獵巫 -不信有神,群眾運動還是能崛起和擴散,但不信有魔鬼就做不到。-艾瑞克·賀佛爾(Eric Hoffer), 書名:狂熱份子《群眾運動聖經》
掰噗~
說的真有道理 (p-wink)
March
前一章描述的現象,有時被冠以「毛主義」、「麥卡錫主義」、「雅各賓黨」或「獵巫」之一名,其中最重要的是「獵巫」。在使用這些詞語的人看來,我們見到的校園現況其實是社會學家研 「究已久的現象:一個社群因為太執迷於宗教和意識形態純淨,從而相信自己必須揪出並懲罰内賊以維護團結。歐洲從十六到十七八世紀* 經歷了好幾波獵巫,這些風波主要是因宗教改革後的宗教戰爭和衝突而起,黑死病一再爆發的恐懼也推波助瀾。 無辜枉死的民眾在數萬、甚至數十萬之譜,而他們喪 命前往往遭到「偵訊」(實為拷問),熱油淋身,烙鐵炙灼,螺釘碎指。
March
美國史上最有名的獵巫事件發生在麻州賽稜(Salem)。一六九二年一月,兩名少女突然開始 痙攣、顫抖,她們的長輩認為是巫術所致。接下來幾個月,有幾十個人聲稱自己被女巫折磨,或 是自己或家裡的動物遭到下咒。以巫術罪名送上法庭的至少有一百四十四人(其中三十八名是男性),十九人被吊死,一人遭重石壓身而死。
對於女巫審判的歷史學和社會學分析通常認為:這些事件之所以爆發,不是因為群體對外界 懷有被威脅感,就是因為內部出現分裂或失去團結。賽稜幾年前才經歷慘烈的邊界戰爭(地點在今日緬因州內,當時屬於麻州),浴血對抗法國人及其美洲原住民盟軍。鎮民們對那場血戰餘悸猶存。那麼,從二〇一五年秋不斷搶占頭條的校園事件,是否同樣符合這個社會學框架呢?
March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的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是喬在歷史上最喜歡的思 想家之一。在涂爾幹看來,團體和社群在某些方面就像有機體:社會實體長期需要強化自身内部的 凝聚力,提高共同的道德秩序感。涂爾幹說人類是「雙重人」(homo duplex)——雖然我們非常 善於當追逐日常目標的個體(涂爾幹稱這個層次為「俗」〔profane 〕或凡常),但我們也有能力轉化,暫時進入他稱為「聖」(sacred)的更高集體層次。他說,只有在我們成為集體的一部分時,我 們才能體驗一股類似於「集體亢奮」(collective effervescence) 的感覺。
March
他將這種感覺描述成社會 「電流」,在團體成員齊聚並達成團結時萌生,你在參加團隊運動、合唱團或宗教敬拜時, 歌唱、舞蹈或吟誦,又尤其有力集體層次,讓他們在團體中凝聚,再帶著強化的團體認同和忠誠回到日常生活。儀式如果包括齊心 體驗過這種感受),人可能一天裡在兩個層次之間來來去去。。。。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