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最近在看一本叫<人類死亡史:從瘟疫到失智症>的書,目前閱讀進度還在很前面,但覺得這本真的滿有趣的,想分享一下我覺得有趣的部份

聊天串
ಠ_ಠ
在1592年,因為瘟疫的關係,倫敦有安排每個教區找兩個婦人充當驗屍員,來看校區內死亡的遺體並記錄死因,但因為這些婦人都不具備很專業的醫學知識,再加上屍體的家屬不會希望被記錄自己的家有人是因為瘟疫死亡,所以實際上那些婦人的紀錄都很凌亂,死因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範例有以下哪些
https://images.plurk.com/2Sz9e96SB3o3UlfWDHNL1m.jpg https://images.plurk.com/6YageDLiRCBgiJZxxQBVvd.jpg https://images.plurk.com/KZ1kXgkqwj3AumlpZdcOG.jpg

我覺得被聖吉爾斯教堂釀酒坊的麥芽漿燙傷這個很好笑,既然會有辦法單獨開一個這個類別那就代表很多人被燙傷
ಠ_ಠ
然後這個叫做<死亡率報表>的東西是要到了1662年才開始被好好的利用,原因是因為金融相關的風險管理,由一個叫葛蘭特的人為了要計算人壽保險的成本而利用。
那時候其實大家根本不知道一個城市有多少人,而且國家也沒有特別說要記錄,大家都覺得倫敦人口不是600萬就是700萬,但結果最後算下來才40萬,少超級多。
ಠ_ಠ
按照這個計算,最後發明了一個叫生命表的東西,他會顯示每一個年齡層有多少人死亡
https://images.plurk.com/7xmRRTcK4U5JziKZwpAEi9.jpg
但根據這計算和其他數據,出生和死亡的人口其實根本不成正比,理論上城鎮的人口是正在減少的,但實際上相反,主要是依賴了鄉村人口會一直往城市跑,才導致人數不減反增。

可是好笑的是城市比鄉村更不健康,當時的倫敦煙霧瀰漫,也非常的臭,很影響壽命 真的是從古至今都是資本主義的勝利
ಠ_ಠ
最後葛蘭特再自己做了一個死因分類統計
https://images.plurk.com/5fMdX4b4VT0od9liRiOuct.jpg https://images.plurk.com/55wy48hSDrANlHGbvE1L0u.jpg
以前的小孩能活過5歲真的好了不起,看著數字突然真的感覺到社會有多進步
而且竟然有因為嗜睡而死的人,我再也不偷懶覺了嗚嗚嗚
連續意外還滿好笑的,而且人數不少,是要怎麼不幸才能判定成連續意外而死
ಠ_ಠ
可以看到在這之前的死因都是寫的人爽怎麼寫就怎麼寫,我們現代看到的明確死因是後來是因應公共衛生的需求,和了解各時代死因的轉變,從19世紀才開始分門別類製定的,主要要處理的問題是

1.同一種疾病採用很多種不同用語
2.命名模糊或不方便
2.以併發症而不是主要病症作命名

雖然我覺得現代有些病名也長到或怪到不是很方便
ಠ_ಠ
最後大家吵了一大架後,兩名叫法爾和伊斯派恩的人各自上交了以不同的原則分類的死因清單

法爾是以五大群組:流行病、體質病、局部疾病、發育疾病、暴力導致的疾病。
伊斯派恩是以疾病的本質,比如會影響血液等等來分類。

最後兩個提案都被採取,合拼起來看,總共列出了139種死因定義。

我本來看前面分享的死亡統計以為會沒多少,結果意外的好多種死法
ಠ_ಠ
但結果因為這是由<死亡報表>為基礎的,所以爭議太大,最後只有在法國、德國、瑞士實踐。
吵來吵去還是沒有實際用上

後來在1898才再有「貝提庸死因分類」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國際疾病分類」的確立
ಠ_ಠ
最後根據分類,確立了死因醫學證明怎麼寫。這段我看了覺得有一些些的亂,不是很確定自己理解的有沒有錯。
https://images.plurk.com/6eHg0PGRTXaHIJVO9mutXf.jpg

然後會這樣寫
https://images.plurk.com/7prm8InBfoCRlrJ5JjJkoc.jpg
ಠ_ಠ
在確定分類後,才有準確可靠的死亡數據,這是在2019年世界前20大死因的統計
https://images.plurk.com/QSdk2Vf0VujxWQ6Kq55Tf.jpg
我比較好奇阿茲海默和失智會導致直接死亡?!
duck8528
失智我覺得會 我家老人一開始失智就衰弱得很快
ಠ_ಠ
死亡的定義相關的部份就是到這裏,之後是和壽命相關的章節。

首先是一個叫預期壽命的東西,這詞語的定義是在現階段死亡率不變的前提下嬰兒出生時平均可以指望存活多久。
聽起來好殘酷的定義
ಠ_ಠ
然後兩性各自的預期壽命和現代一樣,男性的死亡機率都會比女性的更高,2014年到2016年英國男女死亡人數和年齡是這樣的
https://images.plurk.com/49VNZUMDCz9RXmVQ2EXBzp.jpg

然後為了得知古希臘時的死亡人數和年齡,學者去挖了雅典和科林斯這兩座大城的墓穴,得到B.C.650-350的數據
https://images.plurk.com/7JRdJZ2FFs7PP4vEOoPWUO.jpg
意外的活很久欸,我以為兩個應該是在30-35左右,結果男性平均有到40
ಠ_ಠ
而在數據中有看到女性平均死亡年齡比男性小,而且男性人數比女性高一大截,推測可能是因為女性骨骸腐爛的速度比男性的快一些而導致的數據偏差,也有可能因為殺嬰習俗殺了很多女嬰,也有可能因為女性骨灰除非是權貴,不然普遍不會裝在骨灰甕裏。
總的來說數據有一定的不可靠性,不能完全相信。
ಠ_ಠ
女性骨骸原來會腐爛得比較快欸,這小知識也太酷了吧,很好奇動物也是如此嗎,抑或是只有人類
ಠ_ಠ
然後學者研究羅馬帝國後弄了這樣的統計圖。
https://images.plurk.com/6zZ3o4mHguVyJZGpwg5kRl.jpg
統計圖中可以看出,有50%的羅馬女性只活到12歲,50%的男性活到7歲。
ಠ_ಠ
後續有提到羅馬帝國有一個很古老的存活生命表,名為<烏爾皮安生命表>,存在的代表意義不明,學者猜測可能是用來計算遺產稅的,這部份主要是計算奴隸的價格,在當時奴隸被當作財產,他值多少錢要看他能工作幾年,所以預期壽命就成了很重要的計算手段。
https://images.plurk.com/3aOZfnbv4cMTVp1bE3sUB9.jpg
比如27歲的奴隸因為預期能再工(活)作25年,所以所課的稅會比65歲的奴隸多5倍。
ಠ_ಠ
歷史學家最後將各種數據彙總起來,最後得到共識是中世紀的預期壽命介乎於30-40歲之間。這是在黑死病出現前的事,但情況在黑死病出現後變得更加糟糕。

提一個小小插曲,書中有將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的愛德華與艾莉諾的生育記錄拿出來舉列,這是一對超級恩愛的夫妻,艾莉諾至少懷孕生存過16次,其中至少有10個子女夭折,只有一個孩子順利長大成人。艾莉諾死後愛德華有再娶並再次生下3個孩子,一共19個孩子平均壽命只有18歲,這已經是一個王國最好的資源所養出來的結果。

然後這段有提到艾莉諾13歲嫁給愛德華一世,49歲死亡,代表大約每隔1年都生下一個小孩。她之所以能更頻繁的生育原因可能是因為貴族婦女產後都會雇用奶媽餵哺孩子,所以就迴避了哺乳所帶來的避孕效果。

我第一次聽說哺乳原來有避孕效果,就上網查了一下,是真的欸
ಠ_ಠ
在討論完很久以前的人的預期壽命後,就來討論近代的預期壽命了。
https://images.plurk.com/2RCoomHaBNxPa3JIe8aZPp.jpg
這張圖可以看到法國的預期壽命,在晚期也就是接近現代時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是人口轉型現象的一部份。

在看到這部份後我才知道少子化背後原來可以追溯到這麼大的背景原因
ಠ_ಠ
簡單來說,就是世界的進步便國家處於低死亡率、低生育、高預期壽命的狀態。

低死亡率部份,主要是指嬰兒而非老年人。整體世界有更好的政府,民主政府數量越來越多、行政措施自然較注重人民利益,提供了衛生和健康照護、避免戰爭和飢荒、這些改變實際上受惠最多的是嬰兒。
ಠ_ಠ
低生育的部份,是因為預期壽命的提高。預期壽命低的時候人們會預料小孩會夭折,為了讓自己家的小孩存在、或者說是能指望養兒防老,人們就會多生幾個。但當預期壽命高的時候,大多數的人只會生兩個小孩。
這部份的數據可以參考這張圖的數據。
https://images.plurk.com/455KCHlnpaHIRZrHGfZz38.jpg
ಠ_ಠ
高預期壽命部份, 是指人沒那麼容易死
社會的進步使慢性病、營養不良、衛生條件、居住條件等這些問題都有所改善,死亡率降低導致人可以活更久,預期壽命就提高了。

人口轉型是死亡率降低在先,之後過很久生育率才會降低,通常是需要一個世代生出來的孩子幾乎全部都長大成人後,下一個世代就會選擇生育較少的孩子。

所以這樣看來,死亡率下降和生育率下降之間的時間差,就是造成少子化的其中一個原因,上一世代造成了人口遽增,人又比較難死,但下一世代卻較少生育,加上女性教育普及、避孕手段更好等,所以又更少小孩出生,就加遽了少子化。

這種生育方式的改變就是人口轉型,和地區、文化、歷史無關,所有國家都發生類似的改變,只是差在甚麼時候開始轉和要轉多久才完成。
ಠ_ಠ
值得一提的是,人口轉型會有一個弔詭的現象,高預期壽命反而造成人口下降,目前已完成人口轉型的國家之所以人口沒有出現大問題,是依靠輸入大量移民來避免人口減少,這部份和很前面提到的倫敦靠着鄉村搬到城市才得以維持人口是同理。

學者有提到預測維尼國人口在2100年時會從最高峰砍半只剩7億人
ಠ_ಠ
最後有提到預期壽命的提高和收入的相關性意外的沒有很密切。下圖中可以看到GDP低,預期壽命卻高的國家其實不少。
https://images.plurk.com/7pgwQxT9ySzWtwyG4RZZun.jpg
為了取得更有用的資訊,學者再將GDP轉換成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得出下圖。
https://images.plurk.com/ZKXKAd0OLnKqdgkEzpCWF.jpg
結果看來,健康上支出越高的確對健康越有利,但也不是絕對的。
ಠ_ಠ
預期壽命要達到75歲,每年人均醫療保健支出需要一千美元。
預期壽命要達到80歲,每年人均醫療保健支出需要三千兩百美元。
可以看出想要將某個國家的預期壽命延長到70歲,政府只需要付出不高的成本得到極大的效益。

不過兩張圖都可以看到一樣的現像,數據的曲線會逐漸平緩,也就是指投入健康上的錢累積到某個臨界值後就很難得到更多的效益了。
在此讚嘆台灣的健保
ಠ_ಠ
至此上面的都是本書的第一部份,討論了人類歷史上對死亡的定義和人口的變化,之後的就是第二部份的傳染病了,等之後再來繼續

因為可能會分享得很長,防止打斷或回覆得很亂所以就開了聊天串,旅人不介意的話可以來聊聊天鴨

ಠ_ಠ - <人類死亡史:從瘟疫到失智症> 聊天串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