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
放這次主題繪的一些紀錄圖,
然後下收心得
https://images.plurk.com/1aQwk8L0BLzZo39ixNpZLO.png https://images.plurk.com/4D00LhfdV7fIOTU97RTUZW.png https://images.plurk.com/5hWKz2UC8csd4CVubK9MPF.png https://images.plurk.com/7g24Bt6p52aWGPVKptZoH0.png https://images.plurk.com/2gr6GxUsHhNXZknw3J5vza.png
(圖依照時間順序放)
Hey Man BOT
掰噗~
(筆記筆記) (p-nerd)
NaN
這次一開始定植物這個主題後,我就開始思考要畫什麼樣的構圖或什麼樣的故事。最後腦海中浮現最想畫的故事最後沒有呈現出來我覺得有點難過,但大概就是能力不足吧,以後或許會有機會?

「他蓋了一座溫室,裡面放著一個空的墓。他細心栽培那些花草植物,只為了將來他死後被安置在那個早就準備好的墓裡,所有的植物都將以最燦爛的樣子葬送他的離去。在他死後,一切都會荒廢,只留日日春仍然綻放。」

一開始假想一張是他帶著花照顧自己的墓,第二張就會是廢墟溫室裡的墓了。但後來沒有畫兩張,日日春也沒畫到

那時候會想到日日春是因為我對他有很深的印象。當時我媽要種花,我爸問他要什麼,我媽說想要日日春,因為日日春很美。我爸卻直接的說他是很賤的花水溝也能活。

但我想在荒廢的溫室裡,只有被說很賤的日日春綻放,他仍然能以顏色撐起墓園吧。
NaN
第一張現在看還是很喜歡,我覺得就算後面所有的建物架構都不畫了,只留原本已經畫好的東西,還是會很美。我覺得那或許是一種留白的美吧?也可能是我單純就喜歡而已。

那時候規劃近景應該還會有黑色的掛燈,但後來真的太累了就沒有畫了,請原諒我畫了六小的手腕真的做不到 (說實話我能力也做不到ㄚ)
NaN
畫的過程差不多是:先找一張空間感跟我想像類似的來抓視平線(因為我沒畫過這麼大張&場景圖所以這麼做)-> 找到視平線後把後面的溫室架構大概畫出跟整體構圖 -> 鋪草刻花刻植物刻墓碑 -> 刻墓碑刻到一半突然好想刻雕像於是刻了雕像 -> 不會畫光影,在光影的世界裡死去(???)
NaN
第二張是顏色都上色後的樣子,那時候人被拿掉了,因為我找不到讓人能夠被意識到的方法,感覺他會被周遭吃掉(雖然他本來好像就該被吃掉?我不知道 )。

那時候上完第二張的時候感覺有點怪怪,就是覺得整個畫面太平了。雖然在上色的時候有注意顏色的搭配、盡量製造層次,但還是會有很平的感覺。(然後裡面的植物都是有參考的本體,我現在才發現整個植物區塊的配色從上到下剛好是淺到深,我是什麼無意識配色天才嗎?怎麼好意思自我誇獎

後來嘗試了很多都抓不到感覺,就把背景調暗了(就是如此任性)。調暗的第一版(圖三)讓圓燈出現了意義,光影整體看起來也還行。睡了一覺起來後一邊跟自己說好了啦好累喔,一邊還是決定改變後面的背景顏色,讓他更有層次、更彩。並且改動了下方陰影的上法,希望能夠讓植物的層次感更加出眾。(所以誕生了4)
NaN
在四的時候其實感覺就要收手,但我不甘心(什麼鬼)想要嘗試白天。這次就比較明確的把光影打在後方。讓後方的天空大亮,光從後打過來,所以前下會是最深,雕像的邊緣會有亮光但正面很深。

為了讓前後跟上下出現差異,所以在葉子的尖端出現光穿透薄葉的閃亮光感。而下方則有少數植物有光斑的蹤影。

一開始雕像上的邊緣光是用白光下去用,但考量到附近的植物樹很多,所以光仍然有偏黃,感覺看起來比較平衡?

總之這次畫完我的相簿裡面充斥著不同時刻的溫室墓園圖 比起植物畫光影更讓人心寒,但以第一次解鎖大張跟場景圖,我已經覺得夠了啦 第一次畫場景這樣我真的很感動(不學習還敢說這種話蛤)。
NaN
順便附上參考的植物們
https://images.plurk.com/3jzABSgdtpSs2kRiSqRDds.jpg https://images.plurk.com/7wVWQ8kMhdGr0ZPOK8bUMQ.jpg https://images.plurk.com/2pCKdwNoRfPxqyKlyxSzcS.jpg https://images.plurk.com/6QLC2KGqcHo5Gx2vQHAuPP.jpg https://images.plurk.com/2U9UDlDN8i0Ap9Alzxei0L.jpg https://images.plurk.com/6pNsQEUu5GZylQihlCMpSJ.jpg https://images.plurk.com/4bIcN09hWkpiUAbHjlZFmL.jpg https://images.plurk.com/2HZP8LcNb36EnfzH3glE8x.jpg https://images.plurk.com/33V9daZc9foOVoG28oEOPd.jpg https://images.plurk.com/5blKHDsgxGB9O7cE0Dh3od.jpg https://images.plurk.com/4W160chlihf1xfilLUdcth.jpg
NaN
打完了⋯我好累⋯這段時間不想畫畫了
筑月☽
自己最喜歡第三張呈現出來氛圍!感覺像白天到夜晚間的那個短暫的過渡,給人一種等到夜晚完全降臨後將會有什麼事件或故事發生的期待感。 (?)
NaN
筑月☽ : 被你一說突然覺得很有魅力 我自己看會覺得後兩張的細節比較紮實(?)但如果要說裡面最喜歡我可能會選最一開始未完成那張 其實到後面看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好像只是畫了不同時候的畫面,但帶來的氛圍卻都蠻不一樣的?

蠻後面的感想是細節跟帶來的感受不一定成正比,細節在哪比較重要。還有我前面畫完會感覺很糟可能是他跟我想像的不一樣,後面看覺得還好是因為我已經忘記我想像中應該長怎樣了 不過比較奇妙的是我畫圖的時候其實都沒有很認真思考(欸),但很常會有「這跟想像不一樣」的感覺,但要說想像是怎樣又很常說不出來,根本是羅生門
筑月☽
其實這幾張作品一字排開的時候我有先聯想到莫內的乾草堆系列,是在同個地點做一天當中不同時間的寫生。

最喜歡第一張會不會是因為後面幾張有背景的作品裡,前景的植物需配合背景不同的天色額外加上打光、陰影跟類似空氣感的虛化,所以相較之下第一張的植物(色塊的)邊緣輪廓反而是最乾淨清晰的。
NaN
筑月☽ : 莫內的乾草堆系列好讚⋯感覺好像可以重新定義時間

的確有可能欸!!!在你說完後我又回去比對了好幾次 而且上了後面的底色跟其他效果後,反而原先植物的水彩(?)質感也變得沒有那麼明顯好可惜
筑月☽
我也很喜歡!每次看到都會產生「來畫張風景畫」的衝動,但其實我超討厭出門寫生的 (喜歡窩在舒適的環境畫圖)

不過跟第三張與第五張比對,第四張是用色塊的方式處理植物的陰影,還是有一定程度保留第一張的葉片質地。
筑月☽
順道一提很喜歡水母這些紀錄繪畫過程的文字,雖然繪畫中一定也存在著單純憑藉感受或直覺而揮筆的時刻,但繪者的「光是要保留或刪去哪些筆觸與線條,背後都是有所思考的」這件事我一直都很喜歡!

曾聽過沒有在畫圖的友人說過看別人畫畫很像魔法(指IG上很多的倍速繪畫過程影片),但那其實都是過程中數千個選擇累積而成的,無論是關於整體的畫面構成、形狀、光影、色彩 ... ... 等等,而每個選擇背後都來自於經驗與思考。
NaN
筑月☽ : 我沒有討厭出門寫生,但我完全不懂怎麼有人能夠做到快速的觀察跟判斷就畫 我的出門寫生本上只有少少的看不出是什麼的痕跡 如果要說出門寫生最討厭的事情的話,是最討厭跟別人對到眼,會覺得盯著別人看的自己很怪,跟太陽會讓我什麼都看不到跟眼睛好痛
那時候會從三改四的原因就是為了想要凸顯葉子質地的陰影!但變成五的時侯我反而不太確定該怎麼上,因為以光源在後來看前面應該會超黑,所以完全不知道怎麼上陰影了 那時候想到的辦法只有在光打到的靠近雕像那邊的葉子,加光穿透葉子的光,凸顯光源方向的這個方法而已
NaN
筑月☽ : 這個說法好有趣!之前上知識論的時候有提到「知道怎麼做(know how)/跟知道要做什麼(know what)」。前者是經驗知識,後者則是理論或能夠傳遞的知識。我現在畫圖的過程大概都是靠潛意識經驗支配,或許慢慢能夠累積成「知道怎麼做」的階段,但要到「知道要做什麼」的階段應該還超遠。

我現在很多紀錄都比較偏向心境?之前偶爾會打一些感受或覺得怎麼樣可能會比較好的紀錄,但會擔心自己是不是東施效顰亂打一通,所以可能會等做這件事不會那麼有負擔的時候再回來做。我的procreate的紀錄縮時功能一直都開著,我偶爾也會來看自己的做圖過程。通常心得只有「好神奇」跟「好醜的過程」或兩個一起的心得。希望我的魔法未來能夠好看一點
NaN
有一個好玩的事是有時候會看我的縮時然後看到中間想說欸剛剛那樣比較好看欸你怎麼改掉了,剛剛那邊很好啊 然後看到改完後又覺得嗯現在也是可以啦(?)

完全不懂當初自己覺得醜的地方跟怪的地方是什麼,只能相信那時候的自己一定有看出些什麼
筑月☽
「覺得盯著別人看的自己很怪」這點超懂,這讓我想到因為我不太喜歡被拍照的緣故,我常常覺得相機鏡頭是一種蠻有侵略性的東西(尤其是陌生人的),我連走在路上偶爾想拿手機拍個風景或偶然發現的小東西時都會覺得羞恥,好像自己正在做什麼糟糕的事一樣。
筑月☽
無論是心境還是技法的分析我都讀的很開心,不會覺得是亂打啦!反倒覺得水母在畫圖時都很清楚自己每個行動背後的邏輯,而且也很願意分享出來(畢竟打這麼多內容也是會消耗體力的)。

雖然沒用過procreate不過有內建縮時功能感覺好酷。
筑月☽
說到知識,像我目前作品常常會有很大片看起來繁複且抽象的部分(無法去指涉任何現實中存在的人事物),對此的描繪也常常是我繪製過程中最耗時且耗能的地方。

畢竟不像描繪諸如「人體」、「雲朵」或「俯視的教室場景」等擁有已存在的技術知識與參照物可以去學習(並獲得成長)的東西,我常常都只能去抓那個直覺來判斷我目前描繪的方向「是否正確」,然後再盡量把它修得美觀且符合「邏輯」。

前者說的正確完全就只能是我自己個人的體感,後者的邏輯則是指它是否能和諧的融合於畫面中其他寫實的事物裡。

這部分的描繪真心很難 ... 常常是無止盡的整片改過重來,然後產生自己是不是在胡亂揮霍寶貴時間的罪惡感。(?)但我目前又還沒找到一個方法能夠去提升自己在繪製這部分時的「準確率」。
筑月☽
突然發現自己打了好長一段個人的煩惱,希望水母不要介意 ... !
NaN
筑月☽ : 我其實一開始會想打是因為看到有影片說去分析自己的圖跟事後思考很重要,就算只是寫哪裡怪怪的都好,這樣會提升進步的可能。因此就抱持這個心態開始打了,我只是想要⋯進步啦⋯ 我記得CSP也有錄製的功能,但我沒有用過不知道會不會跟procreate 一樣有壓縮時間跟輸出全長的這兩個功能。但procreate 是可以直接預設一直開著,CSP要自己按錄製才有就是了
NaN
筑月☽ : 我覺得某種層面上來說抽象或許也是能夠找到規律的?看過一些人會從大自然裡面去提取協調感跟能夠達成和諧的元素再運用回自己創造的世界裡。但我覺得這跟人體這種有實物能夠參照的感覺比較不一樣,抽象感覺更吃內化的這個步驟。人體構造不內化雖然也可能僵硬等等,但比較容易達成客觀正確。抽象的話我覺得客觀正確的因素被拿掉了,所以能不能完美融合跟傳達反而被放大了。而且某種層面上我覺得抽象是對繪畫的人本身有重要意義而延伸創作出來的,所以畫的人本身要先達成認同(也就是自我感到合理)才能考慮觀者的感受。感覺過程很容易會內耗,畢竟創作者的認同蠻常是波動跟很依賴感覺的。

不過我並不覺得那是種浪費時間的過程,我覺得越抽象的東西越心靈,花時間把心靈的東西感應到畫面上其實是很耗能跟傷身的,能這麼做很厲害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