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想寫一個原創文手的主人公,為了在現實世界和自己的OC見面,進而領養一個孩子並取了和自己OC一樣的名字,從方方面面讓孩子造著OC的模板走。

孩子長大成人後,在某天發現了這個秘密,原先對主人公領養的感恩之情轉變成了憤怒,最後殺了主人公

這中間主人公其實也對孩子心有愧意 在捏造的過程中發現孩子有自己的個性和興趣 最終選擇放棄這個計畫

但最後還是被殺了
butter5215
我覺得聽起來沒什麼問題
durian3098
想蹲整個過程+後續孩子心境發展
gnu8721
憤怒到想殺了主人公的原因是第一段嗎?好憤怒吖
ಠ_ಠ
butter5215: 這裡面有問題的是文手本我寫不出來哈哈哈
ಠ_ಠ
durian3098: 我也在蹲的說(甚麼
ಠ_ಠ
gnu8721: 是啊 就是第一段說的那樣 被當成了替代品所以化悲憤為力量
ಠ_ಠ
會這麼發想是因為前幾天和朋友聊到
作為後媽親媽比起孩子本身 更希望見到孩子他們自己
然後想到最可行的方法大概就是領養然後塑形
但後續發展是覺得孩子知道真相後最有可能的反撲
juice702
那會不會有殺掉了很久之後(好幾年之後),孩子去整理舊資料時才發現其實後來中途就放棄計畫了,但一切已經都無法挽回這種虐心劇情(到底想看到什麼東西)
ಠ_ಠ
juice702: 也可以哦 我喜歡這個(小虐怡情
查看資料也可以 又或者孩子會從主人公的朋友口中知道 主人公怎麼看待他還有自己後悔云云 想要好好教養孩子之類的話然後痛苦不已
jujube2276
覺得被當成代替品去到要殺人中間還差點什麼,畢竟史金納的女兒也沒有要殺了史金納
ಠ_ಠ
jujube2276: 可以說一下史金納是什麼故事嗎?
jujube2276
ಠ_ಠ:
Facebook
jujube2276
我也聽過教授說其他關於把孩子完全塑造成父母想要的形象的故事,當然長大後有鬧得很僵,但真的沒有要殺人。除非那孩子本身精神狀況有異。
而且父母之於孩子,會把他們往「好」的方向塑造,所以多多少少也會成就他們。
若要去到殺意,那文手可能要是一個虐待狂,自己的OC要美強慘
ಠ_ಠ
jujube2276: 看完分享的文章了
都是某個人為了某種慾望或是求知而強制一個人的人生
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文中的女兒沒有殺了史金納是他女兒的選擇 並不代表其他人的選擇也是如此

而至於為什麼一定要虐待後才產生偏差的價值觀又或者說美強慘 我就不是很理解這塊了
juice702
我覺得造成父母想要的形象跟捏成OC有點差異,一般父母想要的形象都是社會上某種人格特質這種比較抽象的概念,但是捏成跟某個角色一模一樣是比較具體特定的,可能在教育時會刻意重現某些OC設定中出現的橋段,甚至可能包含一部份生理上的調整(譬如哪裡有疤、斷肢殘缺、或外型特徵),而這個過程不一定是虐待,也可能會包裝成意外,之後更有可能是以正向的方式掩蓋掉。
jujube2276
juice702: 這樣填補我覺得更理想
butter5215
何不直接訂製一個人造人呢?
juice702
譬如因為自己的OC遭遇某種意外一眼失明,就創造出相似的狀況讓孩子也失去一隻眼睛,事後可能會安慰他不要在意意外,媽媽/爸爸還是很愛你會支持你,諸如此類,但這其實都是捏塑的過程之一,這樣之後發現真相大概就蠻崩潰的。
jujube2276
juice702: 同意這個背景引發的殺人動機更合理
ಠ_ಠ
juice702: 我覺得這樣真的比較合理了
ಠ_ಠ
butter5215: 我在等2038年
參照底特律變人遊戲的時空背景
squid9458
比起史金納更應該提約翰華生吧?畢竟他是搞出little Albert,還說出經典語錄的男人(但那段話本身需要上下文,單純擷取會有爭議)。
約翰華生:「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讓他們生活在我設定的特殊環境裡——你們可以隨便挑選其中一個孩子,說出你們想讓這個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醫師、律師、藝術家、政客,我都能讓你們的想法實現。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
不過推薦噗主去查一個當代心理學者和他的養子:戴浙。
squid9458
另外在小孩身上搞出疾病或傷痕則推薦噗主查詢「代理性孟喬森症候群」,雖然概念不完全一樣。如何造成孩子內在創傷則建議看哈洛和他的恆河猴研究,不要看近期科普文章談的依戀風格,那些已經越講越歪了。
jujube2276
squid9458: 哈洛那人渣……想起大學時那些不好的回憶
ಠ_ಠ
看完little Albert的相關報導 只想說可憐的孩子
戴浙應該是教授的名字 那孩子的人生也是個悲劇QQ

但是關於「代理性孟喬森症候群」
維基百科的解說:例如英國一位被稱為死亡天使的兒科護士貝弗麗·艾里特(Beverley Allitt), 在工作期間,她向病童注射會導致心臟停止跳動的氯化鉀和造成低血糖的胰島素。共造成了4名兒童死亡,至少5人受到傷害。

單看描述我只覺得是一個人起了惡意要傷害其他人 博取關注也是如此 卻說是一種症候群 所以算是照顧方生病了嗎?感覺很微妙

看完恆河猴研究 但是內在創傷是約翰華生比較嚴重吧
squid9458
代理性孟喬森症候群後來用來談論父母將孩子裝成病人,孩子也以為自己真的生病這樣的案例,噗主可以參考下面的連結
迪迪·布朗夏爾謀殺案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依附關係研究後來對那些小猴子帶來非常嚴重的創傷,噗主可能沒有查到這個部分。從小只有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的小猴子就算長大,也沒能學會跟其他的猴子產生互動,並有自殘、憂鬱等等跡象。哈洛後來有讓一些成長後的母猴生育,她們無法撫育小猴,甚至有傷害小猴的行為。我想這些內在創傷沒有比較不嚴重。
ಠ_ಠ
squid9458: 有的 在查詢症候群的時候我有看到女兒殺死母親那篇相關報導
令我在意的地方是 這被當成了症候群 也就是說是一種疾病 是“生病狀態”
照顧者為了博取同情而誇大孩童病症 是一種生病狀態
但難道不是照顧者單純地想要“引人注目”
而不是患上了“代理性喬孟森症候群”嗎?
還是說 只要想要引人矚目 都算是 代理性喬孟森症候群?

抱歉我可能在一個很奇怪的點上糾結 對這方面沒有研究

有的 我有查詢到(捂臉
可能是因為對於恆河猴來說 對於人類嬰兒有更大的感觸 一不小心忽略了文章後面提到的 猴子有自殘憂鬱和傷害小猴的行為
的確是同等的嚴重程度
squid9458
不是誇大喔,是孩童本身沒有疾病,但會用各種手段導致看起來有各種疾病,例如讓孩子只剩下幾顆牙齒、長期坐輪椅因而腿部肌肉萎縮、刻意營造出營養不良的身形,這些都會對孩童身體造成實際的損傷。當考慮精神上的疾病時,需要考慮什麼才叫做「正常」。喜歡引人注目是正常的,但為了引人注目而去傷害自己的孩子,博取他人同情,這不正常。社會風俗、文化背景、當代價值觀,這些都幫助心理學家去畫出一條「正常」和「異常」中間的線,這也是為什麼精神疾病的定義和診斷標準一直在改變。舉例來說,1973年之前,同性戀在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上都是一種病,所以需要治療。
ಠ_ಠ
squid9458: 謝謝旅人詳細的解釋 我大概可以理解這其中的關係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