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Sun, Apr 23, 2023 1:35 PM
Sun, Apr 23, 2023 2:02 PM
1
現量、比量、非量、證量
一直聽到這個詞,但對它們的定義有點模糊。
// 用自身直接的經驗而對某事物產生的正確認知,是「現量」;依靠正確的理由,從而對某事物產生的正確認知,是「比量」。//
現量與比量
「現量」、「比量」、「非量」的區別? –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Sun, Apr 23, 2023 1:38 PM
Sun, Apr 23, 2023 1:48 PM
簡單來講:
「現量」就是親身體驗、親眼所見事情是這樣的;
「比量」則是按照邏輯推理,推斷出事情是這樣的(沒有親眼所見)。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Sun, Apr 23, 2023 1:40 PM
現量不只是凡夫式的看到,包括神通式的。
例如:一般人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個人的外在相貌,但有神通的人可以穿透他的身體看到內臟等東西,他是親眼所見「原來萬事萬物是這樣組成的」像X光一樣可以看透一切。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Sun, Apr 23, 2023 1:41 PM
Sun, Apr 23, 2023 1:44 PM
而比量則是:他雖然還沒有辦法像X光一樣,能夠看穿人體的內部,但他經由他人的經驗、正確的認知、及對萬事萬物之間的關係來邏輯推演,判斷出宇宙運行的道理確實是這樣的。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Sun, Apr 23, 2023 1:43 PM
所以,比量看空性是偏模糊的,因為他沒有親眼證實,要不斷的學習禪定和智慧才能達到現量證空性的境界。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Sun, Apr 23, 2023 1:50 PM
所以基本上我(還有大多數的人)都是在一個接近比量的狀態,知道道理,但沒有親身證得事物的本來面目。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Sun, Apr 23, 2023 1:51 PM
Sun, Apr 23, 2023 1:52 PM
這也是為什麼聖嚴師父會說,禪宗不管次第的原因吧?
因為比量是在喝水前,不斷的透過環境來分析這杯水可能是什麼味道;但現量是,想知道這杯水的味道,那就直接去喝那杯水,不需要分析。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Sun, Apr 23, 2023 1:54 PM
Sun, Apr 23, 2023 1:54 PM
問題是,禪定並不像喝水那麼簡單XDD,所以才會有次第。
否則我們可能在實際喝到那杯水之前,就放棄喝水了,因為要喝到那杯水太困難了,所以我們要透過分析來證明、且相信這杯水是確實有的,這樣就可以增加我們的動機和信心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喝到水)。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Sun, Apr 23, 2023 1:56 PM
某方面來說,修行人真的是很特別的一群人,願意放棄所有世間樂,就是為了證明那一杯水的存在,然後讓大家都能喝到那杯水,有夠艱辛的一條路XDDD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Mon, Apr 24, 2023 12:22 AM
Mon, Apr 24, 2023 6:37 AM
文字釋義:
「量」是認識
比量的比是「比度」、「比較」;量是「衡量」。
藉著比較、計算、衡量得出一個形而上的理論就是正量(正確的推量)。
古印度學者會針對可見&不可見的現象去衡量,因此成為「量學」。
*陳那論師是代表人物;護法論師是唯識學代表。
(玄奘大師的老師是戒賢大師;戒賢大師的老師是護法論師)
願光🌕Secretbox
@secretbox06
Mon, Apr 24, 2023 5:48 AM
Mon, Apr 24, 2023 6:51 AM
中華民國阿底峽佛學會
要澄清一下我前面的舉例,只是一種比喻
神通不會證得空性,是第六識的心識所證
心法才可以有現量證
載入新的回覆
一直聽到這個詞,但對它們的定義有點模糊。
// 用自身直接的經驗而對某事物產生的正確認知,是「現量」;依靠正確的理由,從而對某事物產生的正確認知,是「比量」。//
現量與比量
「現量」、「比量」、「非量」的區別? –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
「現量」就是親身體驗、親眼所見事情是這樣的;
「比量」則是按照邏輯推理,推斷出事情是這樣的(沒有親眼所見)。
例如:一般人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個人的外在相貌,但有神通的人可以穿透他的身體看到內臟等東西,他是親眼所見「原來萬事萬物是這樣組成的」像X光一樣可以看透一切。
因為比量是在喝水前,不斷的透過環境來分析這杯水可能是什麼味道;但現量是,想知道這杯水的味道,那就直接去喝那杯水,不需要分析。
否則我們可能在實際喝到那杯水之前,就放棄喝水了,因為要喝到那杯水太困難了,所以我們要透過分析來證明、且相信這杯水是確實有的,這樣就可以增加我們的動機和信心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喝到水)。
「量」是認識
比量的比是「比度」、「比較」;量是「衡量」。
藉著比較、計算、衡量得出一個形而上的理論就是正量(正確的推量)。
古印度學者會針對可見&不可見的現象去衡量,因此成為「量學」。
*陳那論師是代表人物;護法論師是唯識學代表。
(玄奘大師的老師是戒賢大師;戒賢大師的老師是護法論師)
要澄清一下我前面的舉例,只是一種比喻
神通不會證得空性,是第六識的心識所證
心法才可以有現量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