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
看BBC報導強尼喜多川性侵男童的事的紀錄片,採訪兩位出版社記者時,我在想他們幹嘛不坐著談(重點誤
柚子
看完了,我認為為這件事發聲是對的,但記者太急了也太過武斷,這樣反而會給受訪人有種難以溝通而昇起防備心的感覺(尤其是對日本人這種在社交上非常收斂的族群),採訪有技巧地循序漸進,讓對方盡情發表然後在從中找出蛛絲馬跡感覺會比較好。整篇篇幅太短,記者在影片中也說他時間不夠,整體報導份量感覺還不是很足(跟長期駐足觀察挖掘的記錄片差一圈),但願意替受委屈的人發聲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
柚子
跑去盜版商店那邊我是覺得有點違和,以及對偶像幻像的評論我個人是沒很認同,我覺得記者想點出的點是亞洲偶像文化的通病,而且偶像就是因為理想才被塑造出來,這點跟他採訪的主題重點其實不是很相干
柚子
採訪首先要先讓採訪者感覺受尊重、感覺自己的經驗與想法受到重視,而不是記者以自己的邏輯與論點不停追問,讓對方回答丟出的提問。而是讓願意受訪的人講自己的故事,記者僅是委婉引導,然後在後製剪片時突出問題點及矛盾,這樣會比較有深度。
柚子
要是發現記者沒有很care我想表達的意見,只是想得出自己的結論那我也會很想趕快草草了事
柚子
以前我有遇過一位台灣記者(報導民俗文化的),訪問過程也能感到記者的目的性很強,不是他想報導的內容就會完全忽視(真的是直接無視的地步),真的非常讓人反感又受傷,讓當時的我對記者稍微有一點陰影(那時我是個青澀研究生)。之後在某篇文學小說裡,也看到文學家寫到類似的採訪的場景,當下就感嘆原來不是只有我有經歷過這種感覺。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