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分
【今日練習】
Beginning Theory's:
Structuralsim
Post-Structuralism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緣分
Structuralism is an intellectual movement which began in France in the 1950s and is first seen in the work of the anthropologist Claude Levi-Strauss and the literary critic Roland Barthes.

The essence of structuralism is the belief that things cannot be understood in isolation--they have to be seen in the context of the larger structure they are part of.
40
緣分
結構主義是大約在1950年代發跡的學說,首先見於李維史陀跟羅蘭巴特的作品中。結構主義相信,我們無法理解單獨存在的事物,所有事物都必須放在脈絡中理解,我們要看這些事物在結構中的位置。

這裡的結構指的是某種「方式」、「作法」、「規則」、「安排方法」。比起實際存在的建築結構,更像是讓建築藍圖得以運作的方法;像是文章內容的安排方法。

這種安排方法顯示出某種我們理解事物的方式、偏好、價值排序。
緣分
The structures in question here are those imposed by our way of perceiving the world and organising experience, rather than objective entities already existing in the external world.
40
這邊強調our way, "rather than objective"點出結構並非什麼獨立自存的東西,而是我們理解事物的方法
緣分
而在作為結構主義典範的結構語言學中,所有字詞的意義都是人類任意加上給字詞的,字詞本身並沒有獨立自存的客觀意義。

. . . for Saussure, langauge constitues our owrld, it doesn't just record it or label it. Meaning is always attributed to the object or idea by athe human mind, and constrcuted by and expressed through langauge
44
這段話還顯示出語言,或者語言結構,基本上就是我們理解世界的方法,我們的世界是由語言組成的,我們的任何想法都總是透過語言建構或表達
緣分
Performative utterance:認為語言不只是單純表達外界事物,而在使用語言表達的當下就已經對要描述的事物造成某種效果的學說。
J L Aus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直接看Judith Butler的reference源頭
緣分
李維史陀將索敘爾的結構語言學帶入人類學之中。他將索敘爾對parole實際用的語言跟langue作為文法結構規則的語言兩個概念用來詮釋各種神話。於是各自獨立存在的神話與讓神話得以有意義的神話文法規則結構變成了他的理論中心。

Levi-Strauss尋找神話結構的作法是:他先在各個神話故事裡面尋找重複的母題、元素等等,像是英雄的父親。然後將所有具體的內容抽象化,像是Creon、Laius、Zeus、Hades什麼的,都把名字拿掉,只取他們的父親身分或形象。之後再去看這個父親的身分形象有什麼意義:父親跟其他元素、角色之間有什麼互動?如此一來,他就能在結構中找到差異:父親跟母親不一樣,於是父親跟母親就各自有了意義。

這就是結構主義者的套路:從具體到抽象,將個體放到更廣大的結構系統中檢視其意義。
緣分
如此一來,在我們檢視文化現象的時候,就好像我們在看語言如何運作一樣。
緣分
李維史陀的差異結構中,產生差異的不同概念叫做dyadic pairs,通常是兩兩一組互相對立的。這種二元思考方式就是後來會被後結構或解構主義者詬病的地方。

結構可以在作品本身、作品所用的傳統中找到。結構更可以在作品中許多的dyads二元對立的象徵、母題中找到。

不過本書作者認為,structure or signifying system可以指的範圍很廣,而且特別強調了:it means any organised and structured set of signs which carries cultural meanings。只要你有辦法把你說的東西變成一套文化論述,都算是結構。而這邊算是誘隱微地強調了結構是建構出來的。
緣分
羅蘭巴特的神話學就是這樣一種將生活中的普通東西用一套看起來很厲害的結構論述的作法。

大概是在第一篇文章裡面,羅蘭巴特就比較了拳擊比賽跟摔角比賽的文化意義。他先將兩種不同的運動表演的特色稍微提一下,然後找出兩個運動的共同特色:運動員會在台上承受痛苦。

接下來透過點出兩種運動對於痛苦的差異來呈現兩個運動對法國觀眾的意義:拳擊選手會盡量隱藏痛苦,摔角選手則是會盡可能哀號。

而巴特又近一步將兩個差異抽象化,或是將這種對痛苦的態度放到文化脈絡中去解釋:彰顯痛苦是要呈現善惡之間的掙扎,因為摔角通常是有劇情的,有正派有反派。而拳擊就只是技藝的展現。因為人類需要目睹這種掙扎、或是喜歡看這種努力到最後邪不勝正、正義拚盡全力還是輸了的劇情,所以才那麼多人去看摔角、摔角有這麼多文化上的重要性等等。
緣分
結構主義:相信文化系統、文學作品都必須放在結構中去檢視、分析的學說。結構指的是我們理解、安排事物的方式、規則。在結構中事物的意義來自於他們與結構中其他事物的差異。而每個事物都會因此被抽象化,每個事物都不再以自己本身的樣貌去被理解,而是用他們在結構中的位置或是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聯來理解。

結構主義常用的結構:文類傳統、跨文本指涉、普世皆有的敘事結構、重複出現的母題等等。
緣分
結構主義者會認為敘事結構是靠二元對立的關係呈現的。而這種二元對立的結構是所有文本都有的。

結構主義會抽象化事物。

要支持結構主義,可以從「克漏字」測驗當例子。在克漏字測驗裡面,一個句子的一個字會被挖掉:This is a _____。在這種測驗裡面,空白處所能填寫的東西很多,但是不管怎麼樣都應該有點規則去指引,像是在這個題目裡面可以填的有 pen、pig、monkey等等,但是通常不能填beautiful、three、run。因為這好像不太符合文法,根據英文文法,這邊應該要填的是名詞。

不過這種對答案的限制畢竟還是基於某個人、某些人的結構,以此去排斥其他人的結構也是結構主義為人詬病的地方。同樣是克漏字的例子:beautiful、three、run其實硬要解釋的話都是可以通的
緣分
this is a beautiful可以用詭異的方式表達某物很美
this is a three可能是某些人在評價別人的外貌什麼的
this a run可能是指一次speed run或是跟別人解釋某個東西很可怕,看到就要趕快跑之類的

其實克漏字測驗有很多可能性,可是正確答案常常是只允許一種思考方式,這就是問題所在。而台灣考試更變態,我記得克漏字測驗還只能有一種答案,連在同一種規則下產生變化的機會都不給你。
緣分
Post-structuralism: 後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認為結構主義者雖然以語言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但是忽略了語言的特性。比方說,結構主義者提出了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就已經被語言影響了,這是說我們在用語言描述事物、或思考的時候,我們的思考就已經被語言塑造過了。語言會影響我們如何描述,也會影響我們描述的意圖:我們要描述什麼?

因為語言的這種特質,因為結構的這種特質,所有知識或是結構都只是人為建構出來的、沒有客觀性的不穩定結構。價值不是客觀的,所以二元對立的高低不是客觀的;關係不是穩定的,所以結構中的關係也是不穩定的。舉例來說,對我們來說,石頭可能就只是石頭而已,但是對於對石頭有需求或有研究的人來說,石頭可以分成很多種類。於是乎,同樣是石頭,就可以用不同的結構關係去理解。
緣分
用來殺人的石頭、用來建築的石頭、用來打水飄的石頭,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 結構。因為同樣是石頭卻有這麼多種理解的可能,所以有這麼多結構只向我們傳達了意義的任意性以及知識的非客觀。
緣分
因為有這麼多種結構的可能性,我們在任何一個結構裡面,都要面對不同的意義可能。這些不同的意義可能會讓我們失去原有結構中的位置。比方說,作為遊戲玩家的我在玩家社群中可能是個同好朋友甚至是重要的人,但是在那些只知道賺錢的傢伙眼中,我就是個不事生產的人。於是乎,我原先在自己結構中的位置會被別的可能性給取消掉。

或是認為只有賺錢才有用認為其他事物都沒意義的人,可能會發現自己原先覺得沒有用的東西其實可以拿來賺錢,於是他原先那套什麼東西有用什麼東西沒用的結構就其實不太準確,甚至他可能會發現所有東西都可以拿來賺錢,於是乎他自己原本的分類方法就根本沒有用了。

作者說這種對於結構的鬆動、僵固定價值瓦解的過程就是解構。
緣分
因為結構主義將自己的立論基礎建立在語言上面,於是後結構或解構者就以語言為例顯示結構的不穩定性。在一般情況,我們都對於自己使用的語言文字被誤解、或是自己說出來的話被別人聽出了別的意思的可能性感到焦慮,這代表著我們對於語言系統、語言結構、語言使用是沒有控制能力的。解構就是要顯示,我們對結構也沒有這種控制力。因為結構是我們自己給事物套上我們的理解方法,所以說我們的理解方法會被揭示出沒有控制力,而既然沒有控制力,那就可能達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甚至呈現出我們想避免的結果,就跟詞不達意的語言或是被人誤解的語言一樣,讓人很焦慮。
緣分
結構主義者認為我們是透過語言建構世界的,甚至於我們沒有其他理解世界的媒介。正是因為我們的生存與理解就是不斷地使用語言,所以結構主義者將語言當成理所當然的日常來對待,不會對「一切都仰賴語言」這點感到害怕或絕望。

後結構主義者承襲哲學傳統,會對知識的確定性提出質疑並感到焦慮。他們害怕我們會因為什麼都必須透過語言思考而導致我們沒有任何知識。這裡的知識應該就是JTP加上實在論跟實證論。

後結構主義者認為語言都不是百分百純粹的,對立的兩個詞語彼此相互包含。因為夜晚不能不透過白天定義、好不能沒有壞。其實我覺得老子早就提過了,高下相傾、有無相生、美醜什麼的。總之就是因為這種二元關係的兩端彼此相互包含,所以二元對立不可能是真的全然二分的
緣分
後結構主義者,像是晚期羅蘭巴特,會認為文本本身無法被作者意圖或是脈絡或是任何結構給固定意義。
緣分
巴特強調文本本身的力量,認為文本本身是獨立存在的,而不是作者的產物。文本更像是讀者的產物、語言本身的產物。這樣做可以讓作者不再是唯一的權威,這樣就不會有唯一的結構、唯一的理解方式等等,反而可以讓文本有各種不同的結構們、詮釋們
緣分
去中心顯示於這種單一結構的瓦解。一戰瓦解了「歷史一直在進步」的結構,這種結構認為歷史上發生的一切都是指向更美好的未來;二戰瓦解了「西方文明是文明世界中心」的結構,因為猶太大屠殺顯示了西方文明感覺非理性、不文明、野蠻的部分。
德希達,接受尼采、海德格、佛洛伊德的影響,認為這種去中心的世界是liberating的。Nietzsche沒說過但顯然這麼想的那句話: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變成了無中心的世界運作方式。沒有任何一個結構或詮釋有高於其他結構的權威

順道一提,羅蘭巴特在SZ裡面提出了解讀文本的五種結構:動詞、情節、懸疑、象徵*2
緣分
解構式的閱讀會顯示出沒有固定的結構,挖出某個對世界的解釋所不能解釋的東西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