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何不一同解惑」
開偷偷說的目的是用匿名讓有經驗的人放心談論 精神科 身心科。
好奇的人可以發問,
有就診、諮商經歷經驗,或相關從業人員可以回答,解除都市傳說等級的精神科誤解。
比如對精神科的就診、檢查、用藥實際上的狀況等等。

警語:本私噗互動分享為主,嘴來亂不帶同理心的,秒殺不聊。無法理解沒關係請閉嘴看就好,不造口業也是功德,感恩。

首先,我先開個問卷作為開場話題,問卷會開一個月,所以這一個月可以隨時回來看回來聊
對精神科/身心科的困惑有哪些呢?
ಠ_ಠ
想發問的人請用
Q:請問( 問題)」
有經驗回答的人
請以 「回答(匿名帳號)的問題:(內容)」的格式進行。
問卷中無法說明的其他,也可以發言作為討論的起始點。
再說一次,噗主保留一切刪除亂事發言與回答的權利
因此, 有經驗的人自行決定發言,亦可拒絕回答問題。因此也請發問的人請帶著跟好奇心同等量的尊重提問。
tea6596
想請問如何去判斷跟醫師的電波合不合?
magpie6288
tea6596: 你去就診會有抗拒感就bingo  cookie2699: 腦內啡分泌結束反撲更嚴重+1
magpie6288
tea6596: 我是看診的時候聽到「嗯?」的發言,下次就換一家了
magpie6288
嚴格來說,運動就是暫時讓你遠離不爽的人事物,等你回到日常生活,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回到日常生活感覺自己只是在擺爛逃避現實,心情只會變得更差。
jaguar6642
23年前因為憂鬱症開始就醫,13年前轉成躁鬱症,長期就醫吃藥有17年導致現在身體爆爛,精神科醫師告知我一輩子需要吃藥控制讓我備受打擊,不過至今自行停藥6年,6年間沒有真的發作過。身心症有太多個人的狀況跟需要自己經歷的事......
fairy3925
老了(3、40歲)有個困擾是有些藥會影響體重,影響體重就是會影響健康
magpie6288
大學確診雙極性,中間順應家人要求停藥多次,最後都差點哭著回去找醫生,或者是搬遷換縣市才換醫生,目前用藥比較穩定,也是因為裡面有含連續半年不得停藥的藥在。
但是導致吃藥的主因還在,藥不只沒減量還增量了。
有些藥會標明副作用是增重或便秘,硬要說的話,壓力性暴食才是增重的原因。便祕喝瓶優酪乳就解決了。
fairy3925
我不知道要說什麼欸……一個是你無從我的字裡行間判斷我是不是暴飲暴食或是有便秘,總之我不會再留言了,謝囉。
ಠ_ಠ
magpie6288: fairy3925: 每個人體質不同,謝謝分享。
mint2409
Q:請問什麼情況下決定去諮商呢?雖然也有去做一些線上的測驗,但是有些問題不知是身心問題或是其他,舉例:比方覺得沮喪沒動力,事實上是正在做的事是客觀上就是無前景的事,那樣的情況覺得無力也該看身心科嗎?
ಠ_ಠ
回答 mint2409: 噗主我的經驗是,不要等,只要沮喪超過一週,在正常睡眠飲食作息前提下仍然無法恢復就可以考慮看身心科醫生了。因為沮喪的原因有環境、生理(腦部或內分泌失調)、事件衝擊(意外、離職、喪親、失婚、失戀等)等種種原因交互產生影響。醫師會先做問卷做出基本判斷分類。通常會先開一些短期的藥物協助。有不少人這個階段就可以比較平順地度過了,就斷藥了。
醫生會建議諮商的是比較需要深度討論的類型,多數是事件衝擊(意外、離職、喪親、失婚、失戀等)或是協助你脫離有害環境(比如家暴、長期創傷等)
yam8947
31年病史有需要我回答在Q我
magpie6288
有的醫生會判斷交互神經失調,不過等你開始鑽牛角尖或者親近旁人覺得你變了,最好就去一下,季節性跟短期性跟遺傳性跟自發性都很難說。 mint2409:
yam8947
會建議有上述噗主所說的狀況,先看家醫科。身心相連,有些身體的疾病也會影響心理。
如果直接看身心科遇到不是很有醫德,想草草了事的醫生的話,直接在病歷安一個不正確的病名(因為開藥方便)那某些狀況是會造成不必要的後果。
ಠ_ಠ
同意樓上。其實同樣有情緒上的衝擊或是壓力時,
有些人會直接反彈出去,
有些人會變成生理問題(比如胃痛頭痛)<-家醫科在這裡
有些人會變成精神問題(明顯言行焦慮甚至失語)<-身心科/精神科在這裡

其實最後這一種不是有問題,是吞了太多問題在自己身上
這個類型給藥只是輔助,重點仍然在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應對外界的方式。深度的諮商會對這個部分的幫助會比較大。
ಠ_ಠ
噗主的情況是慢性憂鬱症。從起源到累積發病有20年,發病後再拖著身體活著10年有。有藥物適度幫忙才終於有點助力擺脫長期憂鬱的厭世無力感,有種早知道就早點找醫生就不會浪費人生讓憂鬱磨的悔恨⋯⋯但話又說回來,現在才接觸也不是不好,因為用藥一直在進步,早十年的藥品質不一樣,吃了不見得比較好
ಠ_ಠ
說到草草了事醫生,我也在大醫院碰到過幾次⋯⋯與其說兩光,不如說感受到醫師業務量大很累了很煩想快點下班。應該就是前面噗友 tea6596: 說的不來電吧。有些醫院甚至明顯的不是精神科/身心科專長,這個情況下就先換醫生吧。
ಠ_ಠ
一邊,大醫院的諮商師很忙很難排是個現實問題。所以開這噗其實也是希望大家分享覺得OK的醫療資源,比如公立的、有精神科門診、急診的資源等等
zebra8124
各縣市社區心理諮商服務一覽表- 心理健康司
這邊推薦想嘗試諮商的朋友可以約約看各縣市區公所的諮商服務!有健保補助!台北的話是一次半小時250,其他縣市價格是不是一樣可能要麻煩大家自己打電話詢問,不好意思><
然後因為有健保補助的關係,也是有點難約&諮商師合不合的來也是滿碰運氣 但還是推薦給經濟上比較有困難但又想諮商的朋友試試!
ಠ_ಠ
我覺得最最最最主要還是要先打破「有身心症狀是很丟臉/負面」的觀念,因為有病識感本身是很寶貴的,有這個前提才能面對並照顧自己。 我們有太多長輩毫無病識感每天路上走跳了
fish5354
我個人覺得不要盲信名醫,我遇過幾位病友是因為爸媽聽信名醫比較好所以去大排長龍的抽號碼牌,但有時候名醫很忙不見得能因應你的情況做出回應,甚至有名醫給你工作表要你回去按表抄課,在發病狀態下做不到不只自己會沮喪,還會讓醫生或家人責怪你怎麼不照做就好之類的...我真心覺得遇到這種醫生就快跑吧...心靈已經很薄脆的時候大可不必被更多冷言對待!!
ಠ_ಠ
pepper2573: 可以記錄週期喔,先觀察他的情況是否有規律性或者特定條件觸發(聲音、光線、溫度、氣味、所處環境等等)
tea6741
高中發病,到現在自殺過大概十次有,才剛從病房出來。
有規律服藥,也有接受諮商。
我自己的心得是憂鬱超過一星期就要就醫。
不過不需要一開始就往精神科跑,可以先去其它科別確認是不是內分泌、甲狀腺之類的出現狀況。
scone7628
諮商過論文寫不出來的狀況...
但其實後來發現,也只是人生會逃避
逃避到一個時候,就還是要面對
tea6741
遇到會指責病人的精神科醫師就快跑,不需要沒辦法解決問題只會嘴砲的醫生
ಠ_ಠ
tea6741: 喔這實在很妙,這應該不是專業醫生的反應吧。我遇到的醫生跟諮商師用詞語氣都非常謹慎,明顯在控制語言讓患者不要有擴散性的聯想。
cocoa2534
對不起,我不知道這樣的用字對不對⋯⋯
Q:想請問有身心疾病的人,會希望已經出現厭煩(?)的家屬怎麼相處呢⋯⋯?
我的舅舅有長期憂鬱症(應該有10年以上)疫情前不久才離職,隨著待業期變長,原本沒有感覺到的「異常」變得加重,像是批評小孩的狀況也加深,變得很⋯⋯我自己會覺得沒有教育小孩卻一直貶低小孩很不好,慢慢的開始討厭、不想和舅舅相處
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身心疾病導致舅舅出現這樣狀況,我是不是要體諒他帶來的負面言論⋯⋯?
如果我用詞敘述讓人不舒服,我非常抱歉
fish5354
吃藥方面能一次就跟藥物劑量或藥品配對成功算是運氣很好,我自己一開始大概替換了三到五種藥物才正式起作用,有的病友會不願意配合吃藥或是不願意被試藥,覺得自己像白老鼠之類的,我覺得心態真的要調整一下,畢竟對藥物的反應都不太一樣,小心嘗試會比大膽使用更好啊!!
tea6741
我遇到過一次,馬上就轉走了,之後碰到的醫生都很謹慎的處理對話
有醫師執照不代表有同理心,只能說遇到快跑
fish5354
ಠ_ಠ: 我遇過陪病友去大醫院看診,說自己吃某某藥不舒服,結果醫生說那是新藥耶怎麼可能,後來病友哭了就大聲反駁不舒服的點,醫生還說病人很有力氣應該沒事吧(不在乎的感覺)
看了很傻眼啊...
ಠ_ಠ
cocoa2534: 這個類型的問題更像是長照家屬的壓力問題,這個反應很正常,而且真正最重要的不是病人這方希望如何,而是你要如何照顧與保護好你自己的精神。這裡有長照家屬可以建議調適方式嗎?
tea6741
我媽是被害妄想症患者,死都不肯就醫的那種。
平常動不動就開始怨天尤人,對我造成了極大的精神壓力。
根據這麼多年諮商下來的結論,真的無法規勸對方改善的話,就遠離對方,先保護好自己的情緒比較重要
fish5354
cocoa2534: 我覺得身心問題不是只有家人要配合,如果病人本身沒有病識感、不覺得貶低他人有問題的話就需要跟病人本身談談,男性病友在對於需要待職或是沒有收入這些點上很容易被打擊,心理復健方面也相對很重要,這不是單純忍讓可以解決的,但如果病人不願意面對,那就要先保護自己跟身邊的人,不要被一起拉進低潮裡
ಠ_ಠ
zebra8124: 謝謝分享!
prawn5643
Q:想請問如果其實大概知道自己的情緒壓力來源(例如:工作),但是在這個壓力來源本身無法改善的狀況下,去看身心科是有效的嗎?(目前自身的狀態還不到出現嚴重生理症狀,但是就是獨處的時候發現幾乎都是負面想法)先謝謝靄和其他旅人的回答(如果有人有類似經驗也希望聽到大家的分享)
magpie6288
這裡也有疑似身心症但是拒絕就醫的家屬,碰到那種時候只能建議:塊陶啊。
這種家屬顯著特徵就是不會自害,但是會害人,如果感覺到對方有發作傾向,先找藉口逃跑、保護自己為第一要點。
如果是有就醫的家屬,就跟他一起回診一次,看醫生怎麼說?如果財力可以負擔,就建議做諮商雙管齊下。
magpie6288
prawn5643: 有。開藥的部分可以協助不要鑽牛角尖、充滿負面思想。無法控制外界,那就先照顧好自己。
yam8947
不論是哪一種身心疾病,病患自我要有病識感是很重要的關鍵。
另外有身心疾病的人除了不該被醜化(上述丟臉/負面)以外
有身心症狀的人也請不要把自己當作被害者/受害者 會往這個方向想是很正常的,但當你完完全全相信這個思維時,很容易自己騙了自己,反而很難跳出泥沼。
藥物不是幫你把身心疾病醫治好藥物只是輔助讓你先回歸清醒/適度的正常作息,把握藥物幫忙你短暫OK的時間去釐清病徵源頭才是關鍵。
fish5354
回覆 prawn5643 的問題
有效,就我自己的心得是壓力會讓自己產生負面想法,但藥物或醫生開導有可能讓你理解或平衡想法,甚至可以幫助你看見正向的情況,讓自己可以跨出不適的圈圈
raisin8443
這邊在草屯療養院長期看診,前陣子醫生說我的問題可能靠諮商會比較好,就開轉介單給我在院內諮商,持續了半年,期間有一個月回診一次的話就可以繼續諮商,不需要付看醫生以外的費用
其他公立的療養院應該也可以問問看?北部叫八里療養院,南部叫嘉南療養院,東部叫玉里療養院
tea6741
我自己會把藥物作用形容成:
讓腦袋運轉速度變慢,可以在發覺自己陷進去之後緊急煞車
讓情緒不會起伏太大
tea6741
政府有提供一年八次的免費諮商,詳細的要去衛服部那邊找
yam8947
prawn5643: 有效,但只是輔助。回歸本位,拿張紙跟筆先遠離電腦 沉澱一下 自己先思考一下跟自己說話,問自己為何這個壓力來源無法改善?(不是指責,是在做釐清的動作)
(舉例:家業、需要錢不得不繼續下去等等)
那不能改善的前提下,你能做什麼減壓?(拉開距離~提醒不因工作打破自己的規律生活之類)
慢慢的一層一層的把自己"無法解決的壓力成因,可做的減壓,成效。"寫下來回頭檢視,也可以拿去跟醫生商量修正或改善的方式,如果判斷嚴重就可以往諮商的方向去。

前提是先找到對調性的醫生
cocoa2534
謝謝噗主和各位旅人的詳細回覆
慚愧的是我其實不會長期陪伴我的舅舅,只有探望外公時才會碰到與外公同住的舅舅一家
我會往「先照顧好自己的內心、情緒等等」這方面告訴表妹他們,謝謝各位的回覆
tea6741
分享一下自殺失敗在住院期間碰上的事:

有一個被眾多病友稱為庸醫的住院醫師,會開錯藥、人間蒸發、給的建議有跟沒有一樣、會質疑病人在說謊(該病友幻聽發作沒被診斷出來,是主治醫生巡房才發現)。

因為家人的問題被通報精神家暴,社會局那邊的社工一開始使用引導式的問法,說“一切都只是家人的愛”,想讓我結案,是被我強烈反駁並說出被騷擾的事件才成案。

社會局的社工在我詢問如何避免家人再來騷擾我的時候說:「跟家人碰面一次,並且錄音存證再把證據送到警察局」
tea6741
社會安全網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密,很容易從縫隙掉下去
請多方尋找支援
供參
gnu5668
我是固定回診精神科「成人自閉者門診」的人
-
有時候人要靠興趣或其他事活著,會比較開心
ibis5224
在狀況很差、幾乎躺在床上起不來、甚至想死的時候,我有打過免付費生命線
不太記得中間的對話了,但最後對方對我說:「答應我,多運動好嗎?你一定要答應我」
總而言之感受似乎沒有變得比較好。現在回憶起來甚至覺得有點啼笑皆非
yam8947
ibis5224: 多運動聽起來像笑話 但其實是他能想到幫你刺激多巴胺的一個方式吧,生命線很多都不是專業人士,只是志工而已,但就算不專業,他接到你的電話而你或許在鋼索上的那一刻他也想把你拉到安全地帶罷了。
papaya4138
yam8947: 這邊是醫學生,針對病識感補充一下:
急性憂鬱症早期可能會有病識感,但嚴重、也就是我們說的重度憂鬱症的狀況下,就會有失去病識感的狀況。
我學到的是重大事件或外在原因導致的憂鬱(比如工作變動、身邊人過世),有些病人能夠自我覺察,但如果是腦部、或內分泌影響的精神疾病比如思覺失調、失智症、重度憂鬱,病人本身是不會發現問題的,通常要等到身邊人點出才會發現。
我有一位思覺失調的親戚,他發作的時候完全不會意識到自己講話很奇怪,或是作息突然變化,帶去看醫生還會覺得旁人很奇怪。
因此平常最好還是要有幾個比較常聯絡、最好是能夠見面的親人或好友,身邊的人能夠幫助穩定或者發現一些不同於平常的狀況。
yam8947
papaya4138: 同意,因為我就是後期的狀態,偶爾會陷入"我沒發現我發作了"的狀況,所以我會停下來觀察自己請旁人觀察自己。
但目前比較常見的是"長輩有狀況但長輩自己沒有病識感就算被旁人提醒也容易帶有上一輩"丟臉羞恥"的想法,因而拒絕就醫"這是比較棘手的
papaya4138
ibis5224: 雖然對在低潮中的人聽起來很像是幹話,但不只是精神疾病,很多其他常見的慢性病、身體不適疼痛等,醫生能夠給的建議其實也不外乎「均衡飲食、作息規律、適度運動、減少壓力」
因為這些都是藥物、治療都做不到的,卻對疾病跟能不能康復有很~大~的影響,醫生也沒辦法幫,只能勸
ಠ_ಠ
睡眠狀況是「作息正常」中相當重要的指標,請問專業相關從業人員是否願意多說一些相關的事情讓噗浪困在深夜中的噗友們參考。
papaya4138
關於睡眠狀況可以從幾個方向去評估:
‧睡眠品質變差:睡醒還是覺得很累、精神不好容易打瞌睡,睡很久也不會改善
‧睡眠時間縮短1.不容易入睡、2.睡眠不容易維持、3.容易早醒
1.的話常見的症狀是躺下去一直胡思亂想,覺得有聲音讓自己睡不好,或是一躺平就胸悶不舒服,後面兩項可能已經有些疾病了建議要去做檢查
2.3.有時候會一起出現,比如說一直做夢、做很奇怪可怕的夢導致一直驚醒,醒了之後就沒辦法睡回去,可以解釋成壓力的表現
papaya4138
其實我也不太清楚所謂作息正常要怎麼定義(
有些睡眠醫學研究會主張人的生理時鐘其實不是24小時,尤其對於很多青少年來說熬夜更是比早起還要更容易,所以治療青少年作息不規律導致影響課業表現的時候,有其中一個做法是讓他每天睡覺時間往後延,直到能夠恢復上學
最重要的還是看會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跟過去的自己生活狀況有沒有差很多
就像上面講的抓個一週的時間,如果排除了各種因素還是覺得睡眠不對勁,就是時候尋求外力幫助了
papaya4138
很上面jaguar6642提到「一輩子需要吃藥控制」的狀況?
我不是當事醫生,沒看到當下的情況,也沒辦法揣測醫生當下的想法
可以推測的是,可能醫生當下結合患者表現出來的疾病樣態、對於治療的配合度,以及過去的經驗,而選擇告訴患者需要持續長期服藥。有遇過一些配合度不高(可能是疾病本身導致的)喜歡自行停藥的病人,停藥之後很可能導致疾病大復發或變得超級嚴重,告訴他們需要長期服藥有機會讓病人(或陪病家屬)比較願意配合
也可能醫生當時看到比較近似的診斷是醫學現階段難以治癒的病,但患者的症狀隨著時間而有改變,或是患者在無形中透過服藥以外的方式,改善了造成疾病的成因
這是我的經驗能給出的解釋
papaya4138
再做小小補充
目前有幾個影響憂鬱症的因子,包含缺乏營養素、血清素分泌失調、代謝廢物過多,還有慢性疼痛也會導致憂鬱。
運動有助於提升基礎代謝率,改善血液循環去代謝體內廢物,也可以增強肌肉力量,有助於改善慢性疼痛,另外對於維持體重也有幫助
有時候是憂鬱導致體重改變,但體重改變可能也會直接間接導致憂鬱,如噗主上面回應的每個人體質和生活型態不同,找到適合自己的調適方法最重要
salmon7709
不知道有沒有離題...
剛好在推特上看到一個憂鬱程度(主要是精神上的過勞?)的症狀列表,越往後面越嚴重,並不是有醫學根據的指標,但或許可以參考一下
後藤 迅斗@じぶんぽっく on Twitter
不好意思只有日文,我渣翻一下大標題
1:房間很亂、睡起來還是累(賴床、假日睡到太陽下山)、不想跟人說話、爆買、腸胃炎
2:亂吃東西(沒力氣自炊)、犯不該犯的奇怪錯誤、越來越焦躁、上班途中掉頭回家、便秘跟拉肚子交互發作
3:飲酒量增加、不好入睡、對聲音敏感、情緒消失、過敏性腸道症候群(放硫磺味的屁)
4:失去生理欲求、睡不到兩小時就醒來、想死、莫名其妙流眼淚、沒發燒卻還是覺得很疲倦
yam8947
jaguar6642提到「一輩子需要吃藥控制」
"有一些"身心症你可以想成感冒,他偶爾發作,但不是天天都發作,只是你變成慢性肺炎還是急性肺炎。

另外這個噗 我想噗主的用意是讓有相關經驗或困擾或疾病的大家交流,但應該不是來求"診斷"的
噗上的醫生、心理師相關背景等人,在沒有詳細了解你狀況之前都只能當作建議,不是診斷,如果這個噗的討論讓你有了病識感,還是請求助專門科的醫生。 老話一句 "先生緣,主人福",別遇到一個跟你不對頻的就放棄,多看幾個總會有對頻的。另一半也不是一試成主顧的
ಠ_ಠ
salmon7709:
這個可能只能僅供參考,
除了每個人各自習慣不同,光是『犯不該犯的錯誤』成因也很多。

環境造成的焦慮緊迫、事件造成的短暫情緒低落
睡眠不足、生病或前日飲食等短暫性的能力低下,
或是失智前兆都是『犯不該犯的錯誤』會發生的原因。

以噗主來說我們慢性憂鬱症者會維持另外一種平衡-
表面正常也努力存活但內心要死不活,表面看得到的上面大概只有一半的症狀。外人看來也會很像是慵懶、天生遲緩或者體力不好而已。
結論:這件事還是要自己與家人長期觀察紀錄+讓醫生看比較準
ಠ_ಠ
噗主本身的體驗是:
只要對於最喜歡的事情/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沒有感覺時,去看醫生。

憂鬱時人的感受能力會縮小、內封,很容易困在自己的苦惱中走不出來,比如不想吃飯、對一直以來最喜歡的事物失去感受力、失去對周邊乃至家人關心的意願跟能力,對談話互動感到費力、疏離人群。只要是這個程度就需要留意了。

等到房間垃圾堆起來,窗戶一週不打開,那都是已經人際關係崩壞,社會邊緣化,很後期很嚴重的事情了。
ಠ_ಠ
我再開一個話題「用藥疑慮:紅色小藥丸這件事」請專業相關的人回應
ಠ_ಠ
身邊的人害怕去看精神科。因為我沒有這個情況所以好奇他們的擔心,除了負面觀感,他們也害怕被奪走行動/判斷能力無法進行日常事務跟工作。理由之一是「怕醫生最後都開紅色小藥丸,吃了會斷片,腦袋一片祥和無法動腦或做任何事情

十年前的確有這個可能性(我十年前吃過類似的藥物,也因為無法作動很快就斷藥了,但不是紅色小藥丸),好奇的是他們所謂的紅色小藥丸是指哪種藥物,現在還會使用嗎?還是是特定某種類型的病患才在使用呢?
gemini9589
前面有講到病識感,其實我一直很想問什麼樣的表現跟反應會被認定沒有病識感?
沒意識自己出了問題?有意識到不覺得自己的狀況有問題?或者覺得自己的狀況有問題是假的(自欺欺人)之類的?
yam8947
gemini9589: 類似自我察覺,舉例來說"我好像感冒了,我好像過敏了",這種肉眼可及,會有生理反應的東西很好判別,但身心症狀就更為細微,有時候是需要停下來檢視自己才會發現的。在生活中會有一些症狀或情形讓自己(或他人)覺得你有那裡不太對。

舉例我自己(重度憂鬱症併躁鬱),我偶爾會有過度消費的情形,而且通常都在半夜發生。當我察覺到並且觀察一陣子有這樣的規律就代表"有可能"我的躁鬱有發作的徵兆。

而我對我的興趣完全無法提起勁,對任何事情都很厭世,我會去思考是不是冬天讓我少曬到太陽,我是不是最近工作壓力太大等諸多因素造成我的憂鬱發作。
yam8947
而如果我們今天是第三者,或是第二者的時候,其實人也會感覺到他人"似乎有那麼一點不太一樣"而這個不太一樣持續了一段時間或規律性的很瘋狂或很明顯在某些狀態會發生,那就可能是我們察覺了對方應該有某些身心問題(也可能是身體問題)

但當事人不一定會覺得自己有什麼,如果經過溝通對方反思也覺得的確似乎做出了超出常理的行為 那就是覺察了自我的病識感。
sundae3682
請問大家,抱歉希望不會造成麻煩

Q1. 之前聽到有健保給付的身心科醫院可以看,但是去查詢了大醫院,大部分都沒有可以線上預約的部分,這樣的情況是不是只能打電話去預約呢?

Q2. 有因為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考慮去看精神科,但是擔心順便詢問醫生心理狀況時,被檢測出來要吃藥,自己會很抗拒,想請問大家都是什麼情況下醫生安排吃藥的。

因為已經連續遇到兩個身邊的人,吃藥吃到腦子有洞(現在斷交中),所以十分害怕吃藥的部分。
yam8947
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 在此強調是我自己的經驗
我的心理師曾說過一句很有趣的話"有病的一直都不是你,但是有病的那兩位他們並不覺得自己對你所做的行為有病。沒有病識感的是他們"
pasta4992
沒看到藥名很難知道紅色小藥丸是什麼,每個藥廠供應的外觀都會有些不同
「腦袋一片祥和無法做事」的敘述看起來像是一類鎮靜安眠藥BZD,因為這種藥物相當安全,可以避免病人想不開想要吞過量藥物、或是生活無法自理到忘了有沒有吃藥的狀況,但同時也有產生失憶的副作用,只是這個副作用並不會出現在每個人身上

我覺得可以給身邊抱有擔憂的人幾個概念
1有害怕擔憂或者不舒服的感覺都請跟醫生說,旁邊的人怎麼給建議也沒有實際治療有直接效果
2非必要醫生不會一開始就開非常高劑量的藥物,到會讓人斷片的程度,甚至有些醫生覺得不需要開藥的情形也是有的
3藥物跟醫生的目的是要陪病人度過發作的時間,防止發作造成更嚴重的後果,避免不管是對病人的身體還是生活造成更大的破壞,度過危機之後就可以開始調整減少使用
yam8947
sundae3682: A1.身心科一直以來都有健保給付,你說的應該是諮商的部分吧?諮商各醫院的規則不同,收費不同,通常要掛號跟醫生評估後才知道你是否需要進入到諮商的階段

A2.試著放下成見,你把腦子有洞=吃藥造成的 聯想再一起,你潛意識下就會抗拒吃藥這件事情。這是你自己給自己的心魔,雖然這沒有對錯。
但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就好比打疫苗死了100個人可是疫苗卻救了10億人,你眼裡只看著那100個人你就會一直陷在那個恐懼中。
撇開藥的部分,訓練沉澱冥想也是一種方式(不用特別想去做什麼,就是定期定額的放空自己。觀察自己專注的時間能多久然後休息一段時間再專注,反覆的練習。 (以上是我自己的經驗不代表任何專門醫生心理師角度的立場)
pasta4992
但必須說,除了生理疾病跟短期壓力造成的憂鬱,大部分的精神疾病都要有心理準備,這是一種大腦異常的疾病,就像人體老化不可能瞬間變年輕一樣,治療不可能讓一個生病的人瞬間活蹦亂跳跟年輕人一模一樣
sundae3682
yam8947: 感謝旅人 冥想這部分也是有想要嘗試的部分,那我再觀察看看,同時提升冥想的訓練。
yam8947
pasta4992: 贊同,會冠上"病"這個字就不是單純的情緒起伏問題,而是真的在生理上有些狀況,且大多不可逆只能用許多方式去暫時性化解或者減少發生率
pasta4992
gemini9589: 不好意思又拿失智症舉例,但有個說法我覺得很好理解
有病識感的老化是:他忘記買東西,事後會「自己想起來」他忘了要買
沒有病識感的失智症是:他忘記買,「別人提醒他他才想起來」甚至是「不記得有這件事」,有被害妄想還會覺得「別人騙他,他根本沒有要買」
(想起來=產生病識感)
yam8947
我身邊倒是有幾個明知道自己不對勁但不想承認自己有病的類型 這就無解了(攤手)
ಠ_ಠ
作為附註:失智最近大家才會拿出來比較是因為對失智開始比較熟悉。我覺得這是好事。
失智跟身心症的某些症狀從外側來看會覺得很像,但成因不同。
失智是接近生理老化的機能喪失,腦部病變與認知產生狀況。
而憂鬱等其他類同的身心症則是因為精神壓力/其他生理障礙而出現的狀況,有機會緩解。但失智則是老化的結果,屬於不可逆。
ಠ_ಠ
因為本人也真的擔心自己失智過,但神經科醫生直接是用失智平均年齡駁斥這個可能性並敘述了上面的說明,直接退掛叫我去掛精神科這該說是乾脆還是(
pasta4992
sundae3682: 您對身邊的人吃藥的敘述,我的理解是藥物可能壓不住對方的症狀,或是有一些副作用讓對方的情緒受到影響,甚至有些可能是藥物沒有定時服用造成的反彈
其實您的狀況我會比較建議先去住家附近方便的診所試試看,很多精神科診所也有配合健保,熟悉、方便的環境對您應該也比較舒適,大醫院的環境比較複雜會擔心您在等候的時候更加不適
yam8947
衛生福利部
看下來很多人蠻疑慮自己是不是有"疾病"
衛服部的這個網頁解釋得很清楚
摘要一段:
請注意「精神疾病」與「精神病」雖只一字之差,但意義很不同。精神疾病包含各式各樣的腦功能障礙導致的精神病理現象,精神病只是其中的一種類別。「精神病」的病人經過治療,其症狀與功能可以獲得改善很多,外在表現上也不讓人覺得他們有什麼不同。
yam8947
自己是重度患者工作也需要涉略此部分的憨吉要去睡覺了
sundae3682
pasta4992: 是的,A同學是自行擅自停藥,事後校園環境壓力大,就會割腕跟別人說他的不爽,宣洩壓力,但是對於身邊的人來說壓力更大。

B朋友則是配煙配酒,甚至瘋到可以說出 酒配什麼藥結果精神更好 為什麼藥都沒效

共同朋友跟我討論後覺得他應該不但沒有按時吃藥 甚至一次性大量吞藥+不正常用酒配藥

因為上述,導致從高中,我就一直很怕如果去看了,要吃藥這件事。(現已大學畢業3年多的年紀)

我們這附近倒是沒有相關診所,可能要到市區,但是我會查查看,或許小環境對我幫助比較大 謝謝分析!!
ಠ_ಠ
sundae3682: 聽您這樣說我會覺得完全不是用藥的問題。用酒配藥非常危險。 用酒配藥非常危險。 用酒配藥非常危險。 有些人的症狀連血糖或血壓飆高都會有反應。更別說酒了。聽到覺得很怕。 另外酒精中毒與腦部病變記得是正向關聯並不可逆的。因此甚至可以說用酒配藥算是進入了濫用藥物的階段
sundae3682
ಠ_ಠ: 太好了,看來我只是因為遇到奇怪的人,導致害怕這件事。
ಠ_ಠ
sundae3682: 我想開噗的原因就是感受到多數人的誤解--無關善意或惡意,就是沒有經驗或沒有接觸相關的討論,更新認知而已。上面有人說過「身心症不等於自己是受害者」,我希望您也這樣看待這兩位曾經的友人,重新搜尋資料認識自己需要的資源,保護好自己。
ಠ_ಠ
只要多一個人,遭遇身心問題時不會先照身邊的人的刻板印象與揣測、害怕,而拒絕認識身心相關資源,及早就醫不讓病況拖延被病蹉跎光陰,這噗就有意義了。
rum8724
我之前因為工作、經濟跟感情壓力齊爆,當時人狀況也是很糟糕,動不動就腸胃不適,發燒然後情緒低落,也一直懷疑自己為什麼要活著等等...
但是沒有去診所,是透過一個想考心理醫生執照的友人,跟他談狀況,聊天,才一點一點走出來回到正常狀態。
ಠ_ಠ
大家午安
ಠ_ಠ
問卷中目前最高票:沒法回復「原來的樣子」覺得很糟。
這個部分我的經驗是「原本的樣子」只是你過去常用的局部,那這個部分受損了,你的其他部分與你累積的經驗與人際關係會填補進來支撐你,
即使我只是講受損的腦細胞,也是一樣的道理。

剩下來的那也還是你,沒有任何他人可以取代。
否定現在留下來的部分對自己也沒有幫助,審視自己目前有的,肯定還在支持、努力的自己也很重要
ಠ_ಠ
之前有過一部作品叫「寶石之國」,主角磷葉石是很軟的寶石,有旺盛的好奇心跟行動力,但體質卻柔軟易碎,在故事的進程中持續的破碎但又持續與其他元素融合,形成聚合物的狀態。
變強的過程也變得相對不穩定,離原本的狀態越遠。

我不知道作者是否刻意安排,但剛好能解釋原本的精神狀態被打破,再重新聚合的樣態。
ಠ_ಠ
我們本來就不會一直維持原樣,即使精神沒有破碎,也會遭遇不同的問題學到新的體驗,最終也不會是「原本的樣子」
⋯⋯何況,老化與遺傳因子與各種意外機率在你背後,這三個大絕你是躲不掉的,就不用拿來困擾自己了(自己躺平
yam8947
撇除身心疾病等相關問題。
基本上就算是一個健健康康毫無身心問題的人打從娘胎出來經過學習、社會薰陶、人生中的每次抉擇,其實每個階段都是新的自己
沒有一個人在人生路途上是做對了某些事情,治好了某些疾病就是開機重來的。最大的議題在於允許與接受
你允許自己快樂,允許自己接受這個你可能認為不完美的自己,允許自己這樣做。你承認了這個你就是你,那很恭喜你,代表你已經在往更美好的路途上邁進。
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但不是你的錯,只是沒意識到而已。
別讓考試束縛自己的思想,很多事情沒有對與錯只有允許跟接不接受。
舉例:
有個人很會情緒勒索我而我也無法跟他分開,那是我允許了他情緒勒索我,那是我接受了他情緒勒索我,當我想通了這點,我可以選擇反擊,或者讓那些東西像一陣風在每次吹起時飄過。他情勒乾我屁事
knight7983
抱歉借偷偷說分享,我的狀況是家裡有一位看身心科10年多的手足,不想家人多擔心,去看身心科也是趁家人不在的空檔去,不過能有病識感也是因為手足,所幸這讓我對去身心科就診相較他人比較沒有自我懷疑或偏見。
當時剛畢業兼離職,待業期間沒有收入只有少少的存款,仍會忍不住買非生活必需品,且因為沒事情做就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死與存在價值,平常最喜歡的畫圖、看動畫也是全部停擺,非常認同上面噗主說的自我覺察。
當時一到診所直接的跟醫生說自己不太想吃藥,我覺得需要的應該是諮商,但手頭上能用的存款不多不知道能去幾次。醫生他們告訴我如果不介意讓實習生練習這合不合法我還是不敢去查證,他們有比較低的金額可讓我安排諮商。
後來也確實是讓實習生練習,還好排到的那位電波有合到,雖然後來因為存款見底無法繼續,仍然很感謝當時能遇到他們。
ಠ_ಠ
謝謝樓上的補充與經驗,我想終究,不論如何追求的不是完成,而是平衡吧。
能完成的大概只有父母或外界的刻版期許與一個一個的短期目標。但實際上你是有機物,你不會停止變化--包括精神狀態的改變,與肉體的高峰期到衰老在內
lark8021
knight7983: 補充一下
諮商實習有醫師監督就合法
yam8947
viper5611: 可以告那個諮商師喔 如果他是正規合法的 洩漏病患個資是很嚴重的
ಠ_ಠ
上一代的精神患疾認定極端+認為精神問題是必需自力克服,是那時代他們只能這麼做。不算全錯但沒有跟上醫療進展。
ಠ_ಠ
「你不要覺得自己很可憐別人比你慘的太多了」
欸不是,
我沒有覺得,我是已經困在腦這個井裡出不去很久了。為什麼是我困在裡面還要被罵被嫌,這感覺你沒有在幫忙,而是拼命花力氣丟石頭進來砸我啊。
往往那個被害者的委屈感覺是這種外界的誤解造成,多於已經存在並共處許久的困境本身。

直到用藥我才真的拉到一條繩子並有機會爬出來。

所以我個人的建議還是千篇一律的「照顧好自己,想看醫生就去看醫生比較重要
gin1663
藉偷偷說嚎一下。
17歲吃藥吃到現在快34,然而在18~29歲都泡在疼痛的記憶出不來,就在家當米蟲(有出門沒工作)…
這幾年有出去工作,可是工作性質太高壓門檻太高(我有執照但動作很慢,而且有點害怕閱讀)。
結果連續在試用期被炒兩次,現在又重新投入國考,好懊悔之前十幾年自陷或被情緒綁架
gin1663
我一直以為要先解決情緒才能做事……
結果反而是一直陷入反芻跟想死裡面,又導致自己人生delay,感到難過QAQ
gin1663
現在只能希望生命自有出路啊啊啊QAQ(當然還是要盡量為自己負責
ಠ_ಠ
那個後悔也是會造成病情加重的反作用之一。這種要命的利息不要生出來比較好,有機會察覺時就要清垃圾丟一丟,
tea6741
生病那麼久,我的結論是習得“我就爛”大法
別人是別人,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就是一個需要特別照顧的人,我就爛👍
tea6741
阿不過自己的情緒垃圾請記得自己丟掉不要丟給別人
ಠ_ಠ
tea6741: 對,有察覺的前題下,請不要把別人當垃圾桶。
lamb1715
Q:這幾個月開始看學校的諮商,可是每次諮商中間的空檔情緒會變得很糟,這是正常的嗎?
snake1995
lamb1715: 正常喔,如果很需要談談的話,可以找個管~
papaya4138
lamb1715: 當你的情緒在不斷走下坡的時候,諮商的作用比較像是把你的情緒拉回來一點點、或是讓坡度不要下滑得那麼快,目的是讓你不要滑到危險的低點,以及引導你找到調適的方法
如果你覺得這期間的情緒變得比還沒諮商前更糟,1是妳有可能因為諮商改善之後,比較不能適應低落的情緒,這是因為你的狀態被提升到了會有更強烈的病識感,忍耐過這個階段會感覺好一些,2是你可能在諮商過程中開始對諮商師有所依賴,這個狀況建議跟諮商師討論,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轉移注意力的方法
如果這個情緒差的狀況持續很長時間,前後超過2週,建議還是找身心科醫師評估需不需要服藥或是心理治療
yam8947
lamb1715: 我的心理師在我要開始長期抗戰的諮商時,她說「這是一條很漫長很痛苦的路,你要面對許多你自己的不堪,會挖掘出許多你沒發現的恐懼,但這是必要的過程,而且越挖越深的痛反撲的東西會更加劇烈,如果你願意我們就開始走下去。」

要做資源回收的工作就是要先把垃圾倒出來,忍受那些日子放久了的惡臭腐爛,開始一一的檢視這些回收品的價值與意義。
ಠ_ಠ
也有另一種是揭開的問題是原生家庭,或是生存面與經濟的問題,不管再怎麼做放鬆,離開諮商場域後,所有的沉重就都壓回來。

因為「離開已經不舒服的現況令人更不安」
「不安」本身就是要探討的題目,
一旦抓到真正不安的點,面對並改變的過程也不一定舒適。
這都是人放棄諮商的原因之一。
但諮商在這些轉換過程中,其實是能成為助力的
ಠ_ಠ
其實人也不斷的在尋求類似的資源--宗教、社群、或者酒家、在身邊尋找感情投射或仰賴的對象。
通常結果是製造更多問題
人生八點檔經典產生過程

比起上面的選項⋯⋯還是推薦有在收費的專業諮商
以前是沒有
現在有要用
prince7993
Q:想請問,知道自己是屬於情緒不能悶著的人,只要有人可以在一旁聽著宣洩完狀態就會有所好轉一陣子(是這樣的情緒循環),曾經有像上面的想法不想將人當成垃圾桶而不願說出口
卻反被朋友說讓我一定要說出來,請問我這樣是不是不好的呢
有時候會因為這件事情感到罪惡,身邊比較要好的朋友也知道我這樣的情況,曾有看過身心科也有轉介過諮商,醫生們說過我這樣沒有不好但看旅人們討論的感覺好像我這樣不是很好,有些困惑,不好意思
ಠ_ಠ
垃圾桶是因當事人審視與討論問題方式而有不同。
負面案例:
失婚創傷鬼打牆,多年對子女循環碎唸婚姻委屈與對方黑歷史。並累積誇張戲劇化敘述,而且不接受其他觀點甚至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建議,聆聽者只有被塞垃圾直到塞滿的功能。這個情況自然不行,我們普通的旁人也會建議聆聽者拒絕甚至遠離。

有些人是可以在陳述自己的感受時,自己整頓並思考改變方法,聆聽者只要點出重點,或者放他自己播放完他自己會找到方向,那身邊的人自然樂意敞開大門給你這個位置。

會怕自己會變成塞垃圾的人,諮商會問「為什麼會擔心,有什麼不好的經驗讓你擔心」引導你看到真正的問題。
因為上述案例的子女,很可能就會害怕自己變成倒垃圾給人的人,並不是他們真的這麼做了。
所以不是「只要倒垃圾給別人就是不好」,要找出前因。
yam8947
prince7993: 應該說別讓問題跳針,我們可以(朋友願意)當你的垃圾桶,聽你傾訴。但傾訴完後以聽的人的立場會希望「你跟我說完,梳理完後,你需要改善,哪怕只有一點點。」

但如果你同一個問題跟我抱怨N次且你並沒有做出想改善的行為,身為朋友的我就會拒絕再聽你傾訴。

要讓傾訴是有改善的而不是一個行為。
我不爽我就吃,卻沒有想去面對那個讓我不爽的主因。
rum8036
目前有在身心科定期回診吃藥,前陣子有在諮商大概2-3個月左右。
其實從國中開始就已經自覺有症狀,只是覺得我可能只是憂鬱不是憂鬱症、我能壓下來撐過去,但後來覺得真的不行了27歲才去看的身心科,然後當時也遇到很多人生抉擇點就順便也諮商了。後來停掉諮商的原因是我有感覺到我有進步,可以靠著自己的步調慢慢來了。
rum8036
當時諮商師也是跟我說要讓諮商有效那我也必須努力改善,我也確實是想改善才去看的,覺得並不是無效,只是有些人單純想抱怨而不想實際行動而已。
剛好看到上面的用酒配藥...真的很恐怖拜託別這樣做
pasta4992
憂鬱症可怕、不容易被發現跟處理就是因為有這個傾向的人會有一些負性症狀:
逃避、缺少幹勁、 負面情緒、對於有趣的活動沒有愉悅感、活動力降低
特別是逃避但是又想找東西依賴的狀態,就會像上面噗主講的不應該依靠的東西當支撐
而且這些症狀其實會作為前兆,出現在很多嚴重的精神疾病,比如雙極性情感疾患(躁鬱症)、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
如果憂鬱了很久,突然某一天覺得心情很好、世界一片開闊,自己充滿了力量準備要去闖——這反而不是什麼好的開端,反而要擔心情緒抑鬱太久要開始坐大怒神了
所以真的盡量不要讓自己被情緒拋來拋去,有不舒服就盡早找幫手儘早控制
ಠ_ಠ
pasta4992: 感謝補充。
hotdog7242
沒有辦法信任人類了,所以找ChatGPT倒垃圾
就算只是跟AI講,敘述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清理,而且還不用擔心AI會對你講什麼傷到自己,就算AI講了自己不想聽的也會自我寬慰,人家畢竟只是AI
ಠ_ಠ
其實這種替代品一直都有呢,比如說塔羅牌。因為每個人個性與理解不同,塔羅牌的解讀過程往往也會呈現出當事人的內在性格。我的自我察覺多少也跟接觸塔羅牌有關。 無關靈異 沒有ChatGPT的當年
ಠ_ಠ
但就像問ChatGPT未滿18歲飲酒,同時會有酒單跟警語出現,
當事人可以選擇喝到茫或者等到十八歲。

塔羅牌帶有負面意義的牌,有可能讓當事人思索負面牌的前後關聯,找到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也可能觸發憂鬱症狀發動(。
都還是看當事人自覺到哪裡。 就於憂鬱症的前提還是建議找諮商喔
prince7993
ಠ_ಠ: yam8947: 謝謝噗主和旅人的回應,自己以前有因為傾訴的事情而導致朋友間翻臉所以變得害怕說出口,一直到自己願意去面對心理狀態並就診身心科後才慢慢有所改善
有時候去回想起以前那些不好的事情時候會覺得現在的自己有慢慢在前進就是對自己最好的負責了
ಠ_ಠ
prince7993: 人際關係本來就很難掌握,有時你就算把話藏進肺裡,該翻臉的早晚還是會翻的(
不是自己的責任想扛也扛不起來,
真的是自己的事情,想逃也逃不掉。

安心的先往前走就好。
tea6741
bee7340: 有好一點那就繼續,要記得對自己好一點
而且開始諮商後沒有走完一個流程,很容易因為稍微解開心結而冒出新的想法,然後開始了悲劇走向
ಠ_ಠ
大家午安,我找到新北市的資源,先拿過來
https://www.health.ntpc.gov.tw/...
caviar250
這裡想分享自己的一些經驗,下面有很多負面示範,希望大家別像我這樣走很多微妙的路程。我目前大概罹患憂鬱症半年左右,在前期時我其實很不想承認自己罹患憂鬱症,所以一開始只有去學校的諮商,後來因為失眠問題加上想要有休學證明(就醫證明),我才到醫院看精神科,但中間也經歷過很多痛苦的時候,藥物不適用、失眠狀況反反覆覆,而我吃藥的狀況也不穩定(當時對於藥物仍舊有排斥感),直到某次真的幾乎沒睡覺將近10天,腦袋像是快壞掉一樣,我才跑去急診,後來醫生請我去看精神科,我換了位醫師,才變得比較睡得著覺
caviar250
但當時我的壓力源還是存在著(學校生活),所以我的睡眠依舊時好時壞,最差的時候就是完全沒睡覺,而這段日子我的心是像變成碎片一樣,每天都在想著想去自殺,也嘗試跑去頂樓或是窗台,但因為我覺得很恐懼,並沒有真的實施,這樣的行為大概持續一個月才消停。那之後我雖然不再嘗試自殺,但我變得失魂落魄,每天像遊魂一樣地去學校。
caviar250
而換了醫師之後,因為擔心安眠藥的副作用,所以我的用藥一樣不太穩定,直到幾個月我休學後,因為害怕被醫師唸,所以我就直到身上的藥使用完都沒去回診。但是,我的睡眠狀況越來越糟糕,生理時鐘亂掉,原本有調整回正常睡眠時間,但後來變成到清晨才有辦法睡覺,最後我只好跑去看中醫稍微調養身體。但過程中,還是發現自己常常處在不清醒的狀態,加上腦袋的負面念頭以及攻擊念頭越來越多,所以最後決定請家人陪我到附近的身心科診所就診,而我這次不再遮掩自己的需求跟煩惱,完全老實地跟醫生說我內心最糾結的煩惱跟生理上的困擾(情緒不穩定、失眠嚴重)。
caviar250
那之後隨著醫生的藥物調整,以及認真吃藥後,睡眠逐漸變得正常。我的情緒也漸漸變得平穩,開始願意去曬太陽、靜坐,大概兩天出去散步一次,也開始嘗試一些我原本喜歡做的事情,目前的狀況跟之前相比好轉很多。
這邊想說一下,如果覺得有些困擾很難說出口,也可以用寫的讓醫師知道你的狀況跟需求哦
caviar250
另外也想分享一下,我去看眼科時,寫到自己的病史有憂鬱症,結果眼科醫師不知道為何一直試圖開導我XD 他說了一句話讓我覺得滿受用的,他說:「你可以試著把自己跟憂鬱狀態的自己分開來看,那你就可以看著它,知道"喔,這是你",然後讓這個情緒過去」 我跟家人討論過,大概就像是以第三人稱去看自己的感覺
ಠ_ಠ
caviar250: 謝謝你的分享!
我真的很希望大家對身心問題像面對外傷、燒燙傷、癌症一樣,理解並面對他的存在,早期找到正確的諮詢對象,接受治療,早一天過個順心的日子都值得~
chili8702
我現在才知道我抗憂鬱藥白吃了這麽多年(明明是腫瘤壓迫腦前葉(被誤診成偏頭痛(後來去做檢查才發現有腫瘤
ಠ_ಠ
chili8702: 有診斷出來真是太好了
chili8702
ಠ_ಠ: 雖然很想罵誤診的醫生但是其實他後來也幫了不少忙(應該感謝一下他
pirate8866
分享自己的一點體會。
不要拿自己的傷痛去跟別人的傷痛比較
就像有的人覺得打針沒什麼感覺,有的人很害怕(不論為什麼害怕,會怕就是會怕);有的人怕高、有的人怕看到血、有的人怕在狹窄的空間。
這都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痛,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完全體驗他人的痛苦到底是什麼模樣。
承認痛苦不是軟弱的表現,就像我們受傷了就要處理傷口,而不是覺得自己受傷了我好爛我不要管他。
ಠ_ಠ
pirate8866: 是這樣沒錯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