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陳栢青這篇好好看
《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裡的TOP和BOTTOM - VERSE
我就問,在現實的語境中,請問有任何人是因為恨而反對同志結婚嗎?答案是:沒有。真的沒有。

有人因為愛著自己的信仰而反對同婚,有人因為愛著傳統建構出的性別與婚姻形象反對同婚,有人因為愛著異性戀才正常的社會而反對同婚。

他們都有愛,而沒有一個人在自己的故事裡是反派。可是,就是因為有愛而反同;可是,就是因為有愛而反對同婚。所以,有愛就可以了嗎?有愛就可以被原諒的嗎?
新新
《鬼家人》真正的刻板,不是操作刻板人物玩刻板形象,那些都很棒。電影的刻板在於太容易和解,似乎有愛就可以被寬容,它重重提起(一個家長反同婚的起手式),卻輕輕放下(我反對也是因為愛)。
新新
讓我再度陳述一件事實:2018年針對同婚進行全台公投時,面對「民法條文婚姻規定限定為一男一女」的選項時,同意者是多於不同意的,也就是同婚反對者是多於支持者的。你問那些反對者哪一位是沒有愛的?你問他們哪一個不是因為他們的愛投下票的?
新新
他們的每一票不但有愛,而且還有法源根據。要我說,愛才是最傷人的東西。

同志是這樣變鬼的,鬼不是因為恨,而是因為人們自以為的愛,自以為的正義,所以鬼很冤,哪有不厲的。

我傾向去解讀《鬼家人》中最該被看重的,不是愛,不僅是愛,而在於溝通,在於就算相隔陰陽界,依然有對話的可能,要像裡頭許光漢那樣耐心並同理,聽完「我也很有愛」,然後變成橋梁。
新新
新新
跳回來說,我覺得鬼家人在舒適的範圍去碰觸議題(如果可以這樣說但其實我不認為導演有想這麼多),比較類似之前討論別的書時聽過的,或許不是電影這類的大眾媒體去引領思考,而是因為社會對這樣的情況已經比較能接受,於是相關的電影才自然出現,所以當然也不能/不會涉及下半身的事。
新新
這樣說起來,或許直男許光漢到後來或許還是沒有從愛情的方面喜歡毛毛(這邊應該可以但大概也不需要寫個小論文分析),我還蠻喜歡真的只是變成「家人」這點,以及這對於一般觀眾而言或許是個更柔和可想像的接受角度,只是比起飛車特效,更扣分的點是不需要最後跟爸爸和解那麼久吧 SpoilerAlert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