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
出差時晚上寫完當天的工作會報後閒著也是閒著,來整理一下二月號歷史群像的日本戰後戰車發展史已經看完的部份好了
三倍速@冬馬黨中央政治局常委
YT
首先是1952年6月時,為了因應韓戰的日本再軍備化需求,由美軍提供399輛M24霞飛給警察預備隊。M24的性能在當時雖然已稱不上一流,但就「車輛」本身的完成度來說,還是比日軍在戰時研發、生產的戰車高上不少
真‧KABUKI
YT
舉例來說, 日本戰車到戰敗時還是只能搭載需要時間熟練的變速箱、舊式的差速剎車轉向裝置(Clutch Brake)等舊式的機械設計、履帶上的橡膠塊是用機械式的方式固定、履帶本體則是耐久性差錳鋼製的一體成型鑄造履帶,以及引擎在啟動時會受天候、氣溫等影響發動。

而M24採用了Hydramatic自動變速箱、轉向裝置採用了不會在轉向時失去動力和速度的雙重差速(Double Differential)設計、履帶上的橡膠塊是用接著劑固定不易脫落、履帶本體是用Wet-pin的方式組裝,最後就是發動引擎並不受天候限制
YT
基本上M24幾乎實現了日本陸軍在二戰時想做但做不到的技術,也成為當時日本的技術範本。甚至在日本導入M4A3後,也仍有將M24的75mm火炮換裝為火力更強的類型以延續服役的構想(但應該沒實現)
YT
繼M24之後導入的M4A3,這批M4A3的來源是美軍嫌棄M26在朝鮮半島的山地戰有明顯的動力不足缺點,而用來取代M26的(欸? 用76mm炮的M4取代90mm炮的M26? 你們這群老美認真的啊? 76mm打不穿T-34和IS吧?)。後來因韓戰休戰的關係,美軍就把多出來的M4A3丟給日本了
YT
M4A3在設計上比M24還舊款,基本上被日本人嫌的要死,例如:
.轉向裝置為不能信地迴旋。需要駕駛用全力拉動的差動式齒輪。
.M4A3的空間對還是倭人的日本人來說太大了,甚至有駕駛踩不到踏板的狀況。
.福特的500馬力引擎在實測上只能發揮400馬力
.交給日本的M4A3大多為飽經操作的老舊中古品
YT
但因為能發射高初速徹甲彈(HVAP)的76mm實在太香了,所以日本還是硬著頭皮用了。日本接收的M4A3數量為366輛,這批也成了日本急著開發國產戰車的原因之一
YT
就這篇文章的作者「古峰文三」的見解來說,日本到10戰車為止的國產戰車開發歷程,其實就是在逐步實現61式戰車當初想做但無法做到的各項構想的歷程
YT
就資料來說,日本是在1953年底到1954年之間開始有國產中戰車的開發想法,而在那之前的1953年則是先自製了60式106mm自動式無後座砲
YT
防衛廳在1954/2委託由民間企業組成的「日本兵器工業會」對開發國產戰車一事進行研究,而此時有不少舊日本陸軍的技術人員在戰敗後前往民間相關產業就職,因此日本兵器工業會對於國產戰車開發案的研究也受到不少舊日本陸軍的影響
YT
不過在此同時,防衛廳的陸上幕僚監部(陸幕,相當於舊日本陸軍的參謀本部)認為在已經有大量M24, M4A3的現況下,應該先充實貧弱的步兵裝備,以及日本的戰車製造技術仍不成熟而對新開發戰車一事採取反對意見。並認為用自走反戰車砲就可以取代中戰車
羊-咕噜咕噜滚下山真君
YT
陸幕的中戰車不要論受到負責戰術研究的富士學校的反對,富士學校認為自走反戰車砲充其量是防御用兵器,而戰車是攻擊型兵器,兩者任務並不一樣,而自走反戰車砲也無法正面與戰車對戰。

富士學校在1955年提出了「關於新中特車要求性能」的意見會整,主要要求為:
.可在中距離(1,000m)確實貫穿敵國戰車(假想敵為IS-III)的火力。
.具有良好機動性
.可在中距離(1,000m)抵抗75mm對戰車炮
.戰鬥重量在30噸以下
YT
富士學校的提案受到了不少舊陸軍的影響,例如上述的30噸要求是舊陸軍已測試過27噸的Chi-to車在日本國內運輸的可行性。而新中特的尺寸設定也不時會出現Chi-to、Chi-ha等舊陸軍戰車的名稱。
而且富士學校案在根本上,也可說是將1943的對抗KV-1用驅逐戰車Ho-li車檢討案的火力,加上主戰車Chi-Li的裝甲,再加上Chi-to車等級的重量的三者融合體
YT
(先這樣吧)
roxinnccu
韓戰中用的M4A3還的確很多是廢鐵重造的,而且還是在東京附近的兵工廠~嘿嘿
roxinnccu
二戰後的美軍殲滅自己部隊跟裝備的速度比任何敵人都快,韓戰剛爆發的時候,整個亞洲戰區沒有比M24更有力的戰車,以致於面對北韓的150輛T-34根本無法應對,雖然北韓使用戰車極為拙劣,經常會有一個排戰車在河邊排隊等過河結果被美軍戰機用燃燒彈整排燒掉的搞笑戲碼,但我有你沒有,剩下的數量也足以把美軍韓軍一路往東南趕,這時候美國佬才緊張起來,首先把已經在倉庫跟訓練單位裡面的M26拉出來填戰線,一開始很有效的抑制了了北韓部隊的攻勢,但是的確如文中所述,用跟雪曼一樣的引擎車體卻變成那麼重,在朝鮮半島的地面上確實寸步難行
(講歸講,海陸第一戰車營的M26A1還不是上了長津湖...所以說陸軍廢)
roxinnccu
為了伴隨步兵前進,只好在太平洋戰場各地蒐羅雪曼廢鐵,用到處湊來的零件組裝成一個又一個營的雪曼~東京附近的兵工廠就有活作了,這應該算是韓戰特需的第一筆訂單~嘿嘿~M26就退下戰線,除了被雪曼取代以外還被更新動力單元跟懸吊的M46取代。

而確實應對T-34的裝甲其實長管雪曼+脫殼穿甲彈就夠了,而且其實仁川登陸以後,不管北韓或中共也沒什麼戰車可言~
YT
在富士學校提出對新中特的構想後,日本對於新型中戰車的性能構想就定案在了以火炮威力為重心,並犧牲裝甲以維持重量,而防禦力的不足就以提升機動力來彌補。
YT
<61式戰車>
1960年代就役的61式的性能在當時屬於較平凡的水準,但日方在開發初期是充滿了要開發在符合日本國情的前提下,火力及機動力均達世界水準的優秀戰車的幹勁。
YT
日本在61式設計初期曾想大量的導入最新的設計如:
.焊接車體及鑄造式炮塔
.將扭力桿懸吊、600馬力氣冷柴油引擎以及自動變速箱整合成動力包(Power Pack)
.裝備穩定裝置的90mm戰車炮
.可裝入低矮戰鬥室的半自動裝填機
.對應ABC防禦的戰鬥室設計
原則上就是希望跨過戰後的空白期,一口氣跟上世界水準,造出世界最優秀的戰車,而在相關文件中也經常出現類似的描述
YT
而且這些概念有一部份來自於舊日本陸軍在1943年(昭18)提出的未來的戰車所該具備的設計:
.車體採用焊接構造
.鑄造式砲塔
.扭力桿懸吊
.大馬力氣冷柴油引擎
.配有自動裝填機的10cm級加農炮
.徹底改良從戰車國造以來一直無法克服的變速箱以及轉向裝置
YT
1943年提出的這些構想受到的以下因素無法實際著手實現:
.日本技術不夠成熟
.陸軍在1942(昭17)編成機甲軍,需大量生產舊式(97中、95輕)戰車以補充編制
.1944(昭19)為了擴產軍機而大幅壓縮戰車的預算
雖然在戰爭中試作Chi-to車、Chi-Ri車都有部份實現了上面提到的設計,但在戰爭結束前都無法形成戰力
YT
另外, 在日本進行新中特車的開發的同時,新型重戰車(重特車)的檢討案也在進行中,但後來考慮到技術難度太高以及重戰車的主要任務「對抗敵方中戰車以上的戰車」可以由其他的方式取代,例如對戰車飛彈以及新中特的90mm炮的改良等等。就此,新中特開始具有承擔對戰車戰主力的MBT的定位。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