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16🍙
@deletemyown
Sun, Mar 12, 2023 2:25 AM
Sun, Mar 12, 2023 2:26 AM
11
@cat90459 - 三小?真的對桃園神社出手了? 改變也太快太敢了吧。
沒忍住說了一堆,因為太多想說了決定不打擾人家,自己引用開個噗。
在修復完成初期就已經進去過的我,也很喜歡桃園神社新年活動的我。
自己的看法其實覺得,雖然變成忠烈祠真的很怪,但其實這是臺灣走過的歷史的一部分。
我個人認為,將日本神祇請回來卻讓他們住在社務所很怪。
現今的桃園神社已經不是一個宗教的神聖場域,也喪失它原本單純供奉日本神的調性,那麼這些神祇被請過來居住在這樣的地方,其實跟原本神社的調性(比如參拜路徑、神聖空間形塑、信仰)沒有太多關係,好像就是為了說「我們這裡有日本神」而被請來。
我自己認為神祇請回去沒有不好,但作為一個同時承載神社歷史的場域,希望還是能繼續有許多關於日本文化體驗或宣傳神社文化的活動。
薰/16🍙
@deletemyown
Sun, Mar 12, 2023 2:27 AM
很喜歡桃園神社一些日本文化活動的設計,真心期望它不要受到政治影響喪失這個既是忠烈祠又是神社的調性。
無論哪方功能消失了,桃園神社都缺失了一塊。
薰/16🍙
@deletemyown
Sun, Mar 12, 2023 2:28 AM
p.s神社不會拆!!!修神社超級無敵貴
薰/16🍙
@deletemyown
Sun, Mar 12, 2023 2:29 AM
再p.s 忠烈祠跟神社拜殿是同一個建物空間,所以無論哪方都不會去動神社本體啦!金錢也不會允許(
薰/16🍙
@deletemyown
Sun, Mar 12, 2023 2:30 AM
政治我不懂,但這些小可愛(文資)我很愛
薰/16🍙
@deletemyown
Sun, Mar 12, 2023 2:30 AM
我只希望這些小寶貝都能好好的被對待
薰/16🍙
@deletemyown
Sun, Mar 12, 2023 2:31 AM
如果我說過什麼最新的政治資訊原諒我,因為我幾乎不看政治。我只知道這個孩子修復跟後續運用的情形
薰/16🍙
@deletemyown
Sun, Mar 12, 2023 2:42 AM
如果以時間來說,它是忠烈祠的時間其實比它是神社的時間還要長,超尷尬的...
現今修復後能好好回復神社外觀同時保有忠烈祠使用真的很感謝,雖然有些做的時候的小意外,但也很可愛。
薰/16🍙
@deletemyown
Sun, Mar 12, 2023 3:50 AM
剛剛跟朋友聊聊,如果日本神也能像臺灣神明出巡(?)那種感覺定期的短暫時間過來作客(巡領地?)好像也蠻有趣的
(但一點也不日本
Ashi阿寺🦉全力以赴
@ashi_2023
Sun, Mar 12, 2023 4:05 AM
覺得你的想法很特別欸
目前看到的談話
不管是哪一方都只希望對方完全消失(
ㄇ吃(´︶`*)D1-O24
@piya7474
Sun, Mar 12, 2023 7:45 AM
不好意思路過打擾!很同意噗主的想法
我自己是桃園人,也參觀過現在的神社,現在的神社安排的確有很多疑慮的地方
活化很好,但也需要尊重歷史的脈絡,而不是只是為了「日式」而擺出來⋯
另外也想分享一些想法,神社身為一個特殊歷史淵源的古蹟,現場卻沒有太多的解說導覽文字,導致民眾不清楚神明的來頭以及地方歷史
以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去現場實在是不知道在參拜什麼,當下真的蠻納悶的
⋯,體驗日式文化卻有點不到位,我想這也是有點可惜的部分,希望神社未來可以變的越來越好
薰/16🍙
@deletemyown
Sun, Mar 12, 2023 4:13 PM
ramy_1105
: 謝謝你
我覺得大家可能都有看中的點,但看中的點就是要讓另一方消失這點很...特別?
神社或忠烈祠都是我們對於這棟建築的理解,無論那個理解他在歷史上確實都存在,所以我認為若要談論實在沒辦法切割它說「他是神社」「他是忠烈祠」這樣二分法的解釋。
以我自己來說,基本上尊重歷史的。既然歷史讓他留下了痕跡,那就讓他繼續發展或許也不錯?
尤其文資的活化再利用其實與地方息息相關,如果以理想狀況來說,現今修復過的文資,不僅是for觀光,而是能夠持續跟地方產生互動是最棒的!
畢竟居住在附近的人們才是最常也是最容易接觸到這塊土地的,當然觀光人潮或許也是其教育、推廣等作用最直接體現。
除去了觀光的新鮮朝,後續如何營運管理(定時舉辦活動嗎?誰來舉辦呢?誰會來這裡呢?)或許更值得思考。
薰/16🍙
@deletemyown
Sun, Mar 12, 2023 4:14 PM
期望這樣的討論對現今桃園神社帶來的是正面積極的影響,而不是成為爭論的犧牲品。
Anki_安起
@ipismaupos
Sun, Mar 12, 2023 4:42 PM
怎麼說呢,「建忠烈祠」當初本來就是政府為了拆神社而打的幌子,只是被仕紳強烈反對才作罷,本身就是受政治影響才變成又忠烈祠又神社、在神社裡面供俸「抗日英雄」的怪模樣
我個人是覺得這些「英雄」可能也不想住這啦,不如擲茭問一問
,且除了供俸台灣抗日犧牲者和丘逢甲之類的確實來過台灣的清朝官員,還供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跟二次革命這種跟桃園乃至台灣一點關係都沒有的牌位,就很奇怪(??等於是一個被硬塞進來的歷史,跟在地文化毫無關連性。如果忠烈祠供俸的真的都是台灣先烈、跟在地有一定的情感共鳴,那跟神社自然產生文化交融甚至共鳴,大概還比較能讓人接受,可惜它不是。
Anki_安起
@ipismaupos
Sun, Mar 12, 2023 5:00 PM
如果荷西、開港通商時期的教堂沒有被強制改為抗荷英雄忠烈祠、也沒有被驅逐宗教信仰,我覺得沒道理日治留下的神社也要被擅改。真的要祭抗日保台先賢先烈,桃園還有乙未保台紀念園區,比神社遺址適合得多。更何況目前桃園神社的狀況牽涉到多方的契約,政府帶頭做出違反契約精神的事情就,已經滿難堪了
那個國際觀感
,希望可以即時止損(當初可以把神社改成忠烈祠,現在改回去也未嘗不可(或是另建偏殿供俸忠烈),營運的部分希望廠商可以更用心一點吧,或是另請宗教法人管理,台灣本來就是宗教多元的地方,多一個神道教也沒什麼(且桃園在地日本人其實滿多的,若好好發展成為另一個信仰中心也不無可能)
桃園神社那一帶在神社重新活化之後是肉眼可見的增加不少生氣,我是很不想看到那裏又變成一潭死水、治安死角的樣子,那完全就是地方政府改朝換代的犧牲品
Anki_安起
@ipismaupos
Sun, Mar 12, 2023 5:03 PM
至於會不會拆神社......本桃園人持保留意見偏悲觀,畢竟某些人為了個人利益擅改市政、基礎建設發展方向甚至偷拆古蹟也不是一次兩次了QQ
西决
@stephencold
Sun, Mar 12, 2023 5:04 PM
Anki_安起
: 這也是台灣藍綠支持者對於轉型正義的不同看法。一個是忘記228,一個是忘記日本皇民化、霧社事件等(1972年日本和中華民國斷交,台灣政府開始以「清除日本殖民遺跡」來報復。桃園神社如果不是因為「忠烈祠」護身也早就拆掉了)
Ashi阿寺🦉全力以赴
@ashi_2023
Sun, Mar 12, 2023 5:08 PM
Anki_安起
: 桃園忠烈祠有桃園相關的烈士喔
不過也有些烈士的確不是桃園人,甚至不是過世於桃園
如果稍微了解請來神社的大國主神,日本當時建造神社,祭拜大國主神也是政治上的意識形態
所以二戰後,民國政府(?)才又因為意識型態改成忠烈祠
這裡本身已不是單純宗教信仰的地方,如今桃園神社變成跟忠烈祠並存的存在,除了建築本身還有背後乘載的歷史
可以理解因為中國侵略,所以大家對相關文化會明顯排斥,不過背後的脈絡,其實跟近年來拆除威權意念的銅像(蔣家、國父)有些相似
差別在於,近年來日本已不是威脅,所以會因為日本受到傷害的人已是少數,可歷史意象還是存在
Anki_安起
@ipismaupos
Sun, Mar 12, 2023 5:08 PM
西决
: ㄜ乙位抗日保台紀念公園就是在綠色執政時期落成的,你確定這是「對轉型正義的不同看法」嗎?我同意神社是有忠烈祠護身才留到現在的,但這跟這塊護身符當初本身就是拆除令不相沖
西决
@stephencold
Sun, Mar 12, 2023 5:17 PM
Anki_安起
: 日本二戰戰敗後,朝鮮半島將日本殖民時期的遺跡幾乎都拆光了。而這回也不是說拆除桃園神社,只是說把2022年鄭文燦當時請來的日本神道教神明請回。現在桃園神社早就不是宗教場合了,對神明也不尊敬。而且這個神社也是當時皇民化的一部分。
Anki_安起
@ipismaupos
Sun, Mar 12, 2023 5:24 PM
ramy_1105
: 謝謝我知道裡面有在地烈士,但非在地非相關的也是非常多。神社跟忠烈祠過去是政治意識形態而成的,但它未來可以不是(更何況現在已經委外經營)張善政政府的做法就是重新把神社跟忠烈祠拿來當政治籌碼。我沒有強調要驅一留一,但當前政府的做法就是。如果百年前、八十年前、五十年前構築的歷史很重要,那昨日乃至於未來創建的歷史也都很重要。而且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張善政這樣搞會讓桃園在未來損失掉非常多與國外合作的機會,一個毫無契約精神的政府是難以受到青睞的,偏偏桃園是一個非常吃重國際資源的地方(
Anki_安起
@ipismaupos
Sun, Mar 12, 2023 5:35 PM
西决
: 早就不是宗教場合...但有忠烈祠...?對神明不敬的地方是我覺得目前可以改善的點,該進拜殿就進拜殿,該設忠烈祠就設忠烈祠,把忠烈祠設在拜殿內對哪方都不尊重,把神明迎來不到三個月就請回也沒有尊重吧。如果要效仿韓國拆除殖民時期的遺跡也可以,那就都拆,慈湖靈寢、西式教堂、中式廟宇、日式宿舍都拆光,我可以回家拜阿立祖,保一拆一甚至拿「忘祖背宗」來說嘴就只是二次殖民而已。
Ashi阿寺🦉全力以赴
@ashi_2023
Sun, Mar 12, 2023 5:51 PM
Anki_安起
: 如果要這樣說的話,那現今的威權意象,大家希望能夠除去的舊時代產物,就不能讓他的未來不再被意識形態綁架,非得要拆除?
歷史意象的東西,不是說抹滅就消失的東西,只是日本已經結束對台灣的侵略,所以相關人士的傷痕會撫平,才說兩者可以共存是很特別的存在。
說得誇張點,堅持要供奉大國主神,才是對桃園那塊土地的褻瀆,不管是民國政府,還是日本都是侵占了原本台人的土地(
至於你說損失掉與國際合作的部分,說白了就只是腦補,實際上並不知道市府他們是怎麼談的,或是兩國之間如何協商。
在講下去就偏離原噗主要討論的,我自己也是覺得神明請回沒有不妥,但桃園神社接下來怎麼活用才是重點,雖然我本身是不抱期待(幹
之後就不回了,畢竟不是我自己的噗
Anki_安起
@ipismaupos
Sun, Mar 12, 2023 6:05 PM
Sun, Mar 12, 2023 6:11 PM
ramy_1105
:
結果您也是希望其中一方完全消失的一員阿。按這樣說,聖母堂、教堂要不要拆?開漳聖王、玉皇大帝要不要請回?都是侵略者帶進來的阿。光慈湖園區在就已經夠褻瀆我的故鄉了,日本二戰後受到懲處,KMT受到什麼懲罰了嗎?一個已經結束侵略、更久遠的政權相關遺跡受到比尚未結束殖民的政權更嚴格的檢視,這合理嗎?不再受意識形態綁架的前提也要這個政權不能再主導台灣的歷史解釋權吧。還擁有操控意識形態能力的政權談什麼「不受綁架」
至於您說我腦補,不好意思我是業內人欸,桃園很多文史在地相關專書、刊物、活動都是敝公司包的,麻煩不要腦補我腦補好嗎
抱歉了黎,占用你的噗講這麼多。
薰/16🍙
@deletemyown
Sun, Mar 12, 2023 6:05 PM
ㄇ吃(´︶`*)D1-O24
: 謝謝你
我很喜歡「活化很好,但也尊重歷史脈絡而不是只是為了「日式」而擺出來」這句話。
其實在討論文資或老建物再利用的時候對它的作用性討論要如何定位其實非常的重要。
許多洋樓、老宅現今變成了咖啡館、書店。或許依照一些歷史延續的角度來說不是最優解,但確實是讓這棟建築有了延續。
桃園神社/忠烈祠同理,委外經營的團體能夠舉辦這麼多相關活動其實真的很感動。
因為在台灣現今是沒有一個地點有辦法體驗到這些日本活動的,所以很新鮮。
但也像你說的說明性跟導覽可能還沒做好,但或許廠商也是第一次經手這樣特殊的案例,也期望無論經營權怎麼換都還是能夠繼續朝一個比較穩定的方向努力...
薰/16🍙
@deletemyown
Sun, Mar 12, 2023 6:21 PM
ramy_1105
:
Anki_安起
: 沒事的,但我人在外縣市跑,還沒完全看完所以沒辦法完整回覆。
(我慢慢看慢慢回....今天有點太晚了抱歉
謝謝你們討論這個案例!
文化本來就不能用是非對錯來探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生長環境及價值觀,看待事物的點或許都有所不同,也因為每個案例的差異性及個人接觸到的面向而有所影響。
儘管在這個案例我可能說「希望其兩者共存」,前文也說過,那就是我個人的觀點,說是個人的時候我其實就也帶著有色眼鏡在看待這個案例。
無論它迎來什麼樣的改變,自由的去思考、去闡述自己的觀點,也是臺灣這塊土地上特有的一個有趣氛圍。
期望這樣的氛圍能帶來更多正向的引導發展及討論,至少不是用隨便擺爛的消極等方式來應對,而是能夠更重視這個問題,就好。
薰/16🍙
@deletemyown
Sun, Mar 12, 2023 6:22 PM
好了我要睡了,明天醒來也是征戰的一天!
感謝大家,明天再繼續讀完大家的留言
Ashi阿寺🦉全力以赴
@ashi_2023
Sun, Mar 12, 2023 6:23 PM
Sun, Mar 12, 2023 6:32 PM
Anki_安起
: 雖然說不回了,但想澄清一件事
我從來就沒說希望哪一方消失
不管是民國政府帶來的傷痛,還是日本帶來侵略,都各自有不妥之處
我甚至不知道那段讓你覺得我希望全部消失?
如果是指最後一段,我想說的是,請回大國主神,就如同你們想要拆除威權產物一樣,都帶著意識形態,為了不讓人傷痛,所以選擇將這些帶有傷害意味的東西去除。(這樣要覺得希望全部消失的話我也沒輒)
所以我也說因為二戰後,日本已經結束侵略,因此大家會比較能接受參拜大國主神,只是背後考慮到日本當時的意識型態,所以覺得請回沒有不妥
至於你是相關人士的話,那的確是我失言,如果日方的態度就是如你所說,那的確市府是賠了自己的未來
如果你公司是第三次創業那間的話,老實說滿不意外的。最後就是我單純覺得DPP的文創比KMT好很多,所以才說不抱期待
Anki_安起
@ipismaupos
Sun, Mar 12, 2023 6:52 PM
Sun, Mar 12, 2023 7:13 PM
ramy_1105
: 如果今天是在地日本時代受害者遺族出來反對,那我可以理解。但今天是一個加害者、一個侵略政權出來說「你不可以拜上一個政權的神明,因為這對我的政權/祖宗不尊敬」,這不是「為了不讓人傷痛而去除」,這是再次殖民;不是去除意識形態,而是加重意識形態。這之間的認知差異是我認為您只想移除大國主神而偏幫的原因,若您沒有這個意思,那我很抱歉。補充:「堅持拜大國主神才是……」這句也是原因之一,「才」的字義帶有「反面來說則不是」的意思。
另外不知道您誤會我是哪間公司,可惜敝公司專營地方刊物&小型文史活動,建物經營、古蹟管理不在我們的範疇內,跟桃園神社也沒有關係,雖然我是很想做啦。至於施政單位的態度,我們這些廠商都會看在眼裏,手上的案子可以開始考慮續約與否了
。
Anki_安起
@ipismaupos
Sun, Mar 12, 2023 6:54 PM
薰/16🍙
: 黎辛苦ㄌ!晚安!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4:10 AM
早安!
沒想到出門走了兩天,
事情變化/傳播的速度真的有夠快...
雖然因為在外面其實有非常多內容都沒辦法細細求證,但總之來緩慢回覆一下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4:48 AM
Anki_安起
:
有點難詳細解釋,但其實無論發生了什麼,基本上簡單來說就是盡可能的不去破壞它歷史變化的痕跡,在古蹟的修復上跟後續的營運上這都需要非常詳細/嚴肅的判斷。
雖然在神社供奉抗日的先人很妙,但我想因為確實當時臺灣經歷著民族、政權的轉移及改變,當時神社大多被拆建/挪用成忠烈祠的案例其實真的非常多,該處也並非單獨個案,只能說在歷史上它就是發生了,我們也無法公正評判歷史。
從這個轉變來說,桃園神社是見證神社&忠烈祠兩者之間真的在空間使用上有挪用、真的一個場域可以既有神社又是忠烈祠最好的實際案例。
對於神道教我個人並沒有太詳細的研究,無法肯定的回答在信仰的變化,如果要從信仰的改變去探討對忠烈、對日本神的議題或許不是我能說上一句話的,這方面或許需要更多研究者的考據,我個人也盡可能避免謠傳歷史。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5:04 AM
Anki_安起
: 營運部分因為其實是公開招標出去的,只能說委外經營的管理團隊如何看待這塊土地,如何判斷它的定位,對於後續桃園神社的經營也有許多影響,畢竟契約也沒有公開,無法得知政府跟廠商間的協議為何。
舉辦許多日本文化活動帶來了許多人潮,但我自己思考的是,這是「活動」帶來的觀光潮?亦或「日本神信仰」帶來的參拜潮。
至少以現今狀況,大略偏像活動觀光潮更多一點。(可能要看實際數據啦...這我也不能完全肯定)
當然因為好的空間整飭讓居民們也更願意貼近這個場所是非常好的,但這就要考慮的其他空間調性的問題。
當時神社修復完成我其實就有去過,當時空間的調性與現今舉辦活動的空間調性差很多,大家可能更喜歡體驗,活動也是更好吸引人潮的方式,以活化來說也確實蠻有趣。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5:12 AM
Anki_安起
:
但是否在此加上信仰參拜這點我個人比較問號,我個人認為這些神祇大概不是為了觀光利益而請到此處。
如果要建立神道信仰的一個據點,或許真的請宗教團體介入去服務或許會呈現更好的方式。
但在以觀光導向的情況下,這些神祇的存在就很微妙且尷尬。
至於會不會拆,我只能說不會。
因為出錢修復的不是廠商而是政府,以很實際的金錢利益來說,他們就不可能去動這個建築物的主體。
這兩天有看到裝飾被拆的文章,但那些裝飾其實是廠商後加上的,後續有更好的利用方式或其他活動或許也會有不同裝飾,這些裝飾的存在與其文資指定主題沒有關聯性,而是屬於後加的裝飾。
所以也不用太悲觀,畢竟擅自拆文資,他們還是要負責蓋回去且要花錢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5:23 AM
(此留言內容非常偏激且主觀,大家看看就好)
為什麼要把日本神請回來卻不好好的,完整呈現跟對待!!!
讓他們成為觀光的養分住在不適合的房子還要被看來看去真的有夠憋屈...
沒有自己獨立的小神龕(本殿)還要跟參拜人類距離那麼近!
(p.s因為日本神社參拜基本上離神明是有一個殿的距離的,且每個神明會有自己的小房子)
我熱愛日本文化,也覺得神道信仰很有趣,但這樣的呈現方式連正宗的神道信仰的邊都沾不到的呈現方式真的很失望。
我認為這塊地點確實可以作為一個呈現神道教文化傳播的場所,但僅僅作為一個觀光體驗場所就讓這些神祇來到此處的做法是不是有點怪!
拜神社不是拍照打卡晃晃搖鈴捏!既然要讓神明過來,是不是也要好好讓人知道在真正神社參拜的狀況?
這點來說我覺得超級可惜啊啊啊!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5:39 AM
(繼續偏激主觀的部分)
他變得很熱鬧很多人真的很棒,但廠商在掌握神社氛圍及傳達文化這點真的可以再加油!
不要披著文化皮做觀光...
我真的很希望這個美好的場域能夠好好的也更完整的傳達文化...
尤其涉及到神祇跟信仰,真的希望每個決定都能謹慎。像是請神、送神、神明的日常或參拜...
不管政府或廠商哪方都...
拜託尊重一下這些神祇好不好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5:39 AM
雖然現在都被送回去了我也只是馬後炮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5:51 AM
但希望未來做關於宗教信仰的規劃能夠更謹慎也更小心。臺灣不是不能有神道教,而是其地點、呈現、參拜,或許都需要更多更仔細的安排,而非作為一個觀光活動來進行安排。
當然也很謝謝日本神官的指導,也幫助我們現在有這樣的機會在臺灣見到日本神祇的參拜。
但在臺灣方這邊,真的希望能更謹慎的對待信仰這件事情,無關立場。
當然信仰的呈現因為地方也會演變成各自很在地化的樣貌。
但有許多事物的安排,我想不會是因為某方決定直接改變,這應該是雙方在迎來神祇之前就應該妥善溝通討論的。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5:59 AM
西决
: 嗯...前一句話,因為我對政治的策略及公民運動參與幾乎沒有碰觸。
我不確定對轉型正義的解釋及運用到底該怎麼看。
但確實,當初選擇挪用建物而非改建建物讓這座建築被保留了下來,我個人希望的也是繼續保留其這個大特色。兩者都是的這個特色。
但在歷史事件上我認為並非忘記,而是我們現在大多數都並非當事人,所以我們才將它做為一個歷史事件來看待。
不過因為這些跟噗首我自己想說的比較遠,這邊就先不回覆更多。
也很謝謝參與討論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6:00 AM
大家討論的內容也太多,一則一則回感覺會被斷代(??)我一次看完好了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6:21 AM
看了一下,大家討論到後面常常提到意識形態這個詞,嗯對,我自己科系的背景讓我不大敢用這個詞,提到意識形態的討論感覺又會更複雜,所以這方面我先不做太多回應,實在不好意思
但如果回歸這次的事件,其實大家討論的事物因為關注層面或接觸層面的不同而有各式各樣的看法,我覺得都很好。
文資的再利用真的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及關注,而不是變成政府跟廠商之間的交流而已。
這次問題的產生有點感覺是政府跟廠商間協調出了問題而導致,當然詳細合約內容我們不是很清楚,但直到事件產生大家才去討論這件事情其實就很妙。
以自己接觸文資的狀況來說,其實最怕的就是一群人把這些寶寶當作一個戰場,沒有多方獲得信息或參照多方說法的去引起一些話題,而後拍拍屁股就走人,只能留下一些苦逼的專家學者善後。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6:37 AM
我不是說這次的事件就是這樣產生的,只是因為看到的很多案例真的是...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一些議題跳出來說話,無論改變結果為何,這些人就拍拍屁股走人,也沒有後續參與或繼續協助。(有點反正我就嘴巴上講講,反正做也不是我做這種感覺)
也許因為我自己就是對文資有接觸的人,當然我看待的角度也很片面很主觀,只是真的很不希望大家把這些文資或還不是文資的擁有豐富歷史的變成一個嘴巴上說說,完了就走的地方。
民眾參與的方式有非常多,地方上也有許多工作者,關注它的話多去走走看看多給建議也很棒!
這樣這些廠商也好政府也好才能去修正決策做法。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6:46 AM
臺灣並不獨裁,換一個團隊換一個做法的事情常發生,也側面證明了對於這些事物的觀點上來說,主觀的想法大於集體的共同討論。至少在台灣我認為這點一直很少以去打破或突破。
因為短暫的時間可能要做一些事情,反而喪失一些長程規劃這真的很可惜。一個區域時不時就需要迎來一些改變,而非共同討論一個方向,哪怕不同人、廠商、政府都能繼續延續這條主軸前進。
大家或許因為先前活動關注桃園神社,也許因為這次事件關注桃園神社,亦或像我因為科系原因接觸到桃園神社都很好。
但文資之所以為文資絕對並非優先考慮觀光這些外部影響/收入而指定。我個人也很不希望大家對於這些可愛寶寶的關注度偏離掉它本人。一棟有形的建物被指定成文資其背後承載的文化意涵跟其歷史意涵十分重要以外,地方社區的看法及參與同樣也十分重要。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6:53 AM
希望大家討論它的時候也能多點想像,如何讓它未來能夠更好也更適合。
在說這些看法的同時,我自己腦中會去勾勒一下它如果這麼做未來會是怎麼樣,或者說在我評斷它這樣不好的時候,我會思考它未來或許怎麼樣會更恰當,透過留言或其他回饋方式給予建議。
文資這些寶寶不比其他新興的觀光,除了拍照打卡發限時之外,大多都富有歷史的見證、紀錄及一些教育傳達的功能,如果大家去到這些地方除了外部新增的活動或設施能夠多看看它本人更甚至去了解它的歷史那我會非常非常感動。
很謝謝大家的討論,希望大家對於文資的好奇能繼續延續,也繼續關注這個地方會怎麼進行,該批評就批評,該稱讚就稱讚,如果因緣巧合或能力允許下能夠提供一些協助那也很歡迎!
這些孩子們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6:58 AM
Tue, Mar 14, 2023 7:08 AM
寫起來覺得有夠官方(乾
但我真的真的很愛這些寶寶,也希望他們能持續存在且越來越好,但光靠一個人或一些專家學者真的真的是不夠的,期望大家都能多接觸多參與並且不要去破壞它。
這次的事件也是個起頭,期望未來遇到相關類似問題的處理能夠更圓滿更完善。
也希望臺灣在文資再利用的做法上除去較普遍的觀光還能有更多其他想法跟出路。雖然除了觀光或舉辦活動的收益外其他經營要獲得持續營運下去的經費可能真的需要無私的大愛(乾)
但希望未來真的能有更多有趣的做法,我們都還需要繼續努力!
Anki_安起
@ipismaupos
Tue, Mar 14, 2023 7:08 AM
薰/16🍙
: 有個小小的矛盾點,如果要好好迎請神祇,那必然要把現在被挪用成忠烈祠的本殿整理歸復成原先的拜殿功能,但這又跟「不破壞歷史痕跡」的角度相悖。當初廠商只能讓神祇住在社務所,大概也是因為廠商無權動用忠烈祠。
另外是以業內的角度來講,廠商的權力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大(EX我們連刊物內要寫日本/日治/日據時代都要主管機關首肯),這次事件廠商到底有沒有置喙的能力還是只能聽令,我個人是滿懷疑的,與其說是政府與廠商之間的協調出問題,不如說是政府與政府之間交接的權力覆蓋,人亡政息這事桃園人熟的很,但記取教訓的人不多也是很無奈。拆古蹟這件事,我想是不會明面上提出拆遷,但可能會有完全改建,
或是萬用的自燃
Anki_安起
@ipismaupos
Tue, Mar 14, 2023 7:21 AM
剛剛順手翻了一下桃園市的決標紀錄,109年至112年環境教育、文化推廣相關的非建物維護案總計4件,經費分別只有98萬、95萬、133萬、35萬。能有現今的發展,想必是廠商、市府與多方協調而來的,也包含支援的日方神社、在地人與市集的攤商等等,這其中受到各方各界的協助,一朝幻滅真的是滿令人唏噓。
可能是接觸群體不同的關係,我個人體感上會到桃園神社的人除了觀光,也不乏真的熱愛神社文化的群體,包含幾個比較熟識、會跑神社市集的出攤大大。假以時日,單純的觀光行為可以蛻變成文化,觀光與文化並存也不是什麼少見的事,只可惜現在這個機會看來要被扼殺在搖籃裡了。
PS神還沒回去((((( 目前不知道是廠商會聽令請回或是另地安置
高雄神社近年也在修復中,不知道有沒有機會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7:26 AM
噗浪一個更新剛剛打好的文字都沒了
Anki_安起
@ipismaupos
Tue, Mar 14, 2023 7:30 AM
薰/16🍙
: 有辦法復原文字ㄇ!!!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7:40 AM
Anki_安起
:
這也是委外的一個很困難的點,單就契約來說光OT這個點就代表他契約時間結束是要歸還政府的。也就是說廠商是沒有權利變更大項,如果說像是這次活動有些軟性的不破壞的裝飾那當然可以,但只要動到文資本體絕對需要跟其主管機關溝通。
有點類似租房子沒辦法隨便拆人家東西、蓋東西或改東西,至少都要跟房東說一聲。
會說是政府跟廠商間的溝通是因為訂定契約大略是以政府的名義而非縣市長個人名義,但臺灣就是很容易出現一次選舉之後整個大改的狀況。不只文資,都市計畫乃至各政策都是如此。
這也是臺灣現今需要討論的。當然這樣的多元觀點也讓臺灣更豐富。
但我個人來說,房東沒換人只是突然換想法我一定覺得很???這次的事情也讓我再次關注到,文資再利用因為縣市長更替而產生的問題。
期望未來在再利用計畫上未來也能多些改善吧...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7:41 AM
至於拆古蹟這點,他在未被指定文資身份前自燃確實可以讓它灰飛煙滅。但他在指定修復完工後,已經留下了詳細的調查資料及圖面,不說人為因素,哪怕他因為地震倒了,只要它沒有失去文資身份,都得去再把它蓋回來。
當然這些時間跟金錢一定又會讓事情拖的又長又久。這就是臺灣。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7:53 AM
Anki_安起
: 神明還沒送回去的話,或許有更多很棒的安置點!希望啦...
怎麼說呢,政府就是一個很微妙的,我要推廣我又不給你太多錢的單位。但這其實也是蠻...正常的。
例如日本的許多傳建地區,都是從地方自發性的公民參與開始才有後續被關注,在臺灣現在其實也有很多地方開始努力,我想或許關於神社文化也可以是努力的一部分。神社修好其實才經歷了很短的時間,要將神道教,不說信仰好了,光說要將神社文化導入其實現在就還是在一個小寶寶階段,還需要更多的考量及努力。文化與觀光並存絕對是可行的,國外許多教堂其實也是如此,只是在空間動線分級上做出分別,不影響其功能又能體驗文化觀光。
文化的形塑是需要長時間的,而非一朝一夕能達成,例如今年的神社敲鍾活動,至少在台灣現今是沒有看到的,未來如果能繼續舉辦繼續經營也不失一個節日特色。
Anki_安起
@ipismaupos
Tue, Mar 14, 2023 7:55 AM
Tue, Mar 14, 2023 8:05 AM
薰/16🍙
:
雖然是多少多了一點信心,但還是希望張善政政府可以至少有點底線,不然那個一直在推重建的顧問實在有夠瘋。
主事者換人大受影響這點最近真的深有體會,會說是政府與政府交替的問題,主要是政府交接時若沒有但書保證,拿下游廠商開刀幾乎就是必然的事(( 而這點是不會有人簽在廠商合約裡的
去年我手上也有案子因為桃市變天導致原訂計畫整個臨時中止(大概提前1週通知),身為乙方根本沒有反應的餘地,也只能終止合作。北市的案子也因為換人當家突然被電(?不是說柯先生比較好,只是他原本不管這塊(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7:57 AM
Tue, Mar 14, 2023 8:04 AM
我個人認為或許不需要太過悲觀的看待。
大家現在注意到了這些事情,也有許多方式能夠去推廣它。或許從地方開始是一個比較有趣的做法,雖然這次的事件有些爭議,有些人覺得不妥之類的,都好。
但它無疑打響了一個開端。
能有各種聲音各種看法,就會讓更多人關注這件事,也希望廠商跟政府皮都繃緊一點好好處理。
以下我自己因為這次的事件突然很疑惑的!
神道教為何在臺灣沒有辦法傳遞?(或許有只是現今沒有看到比較明顯的趨勢,有人研究嗎我好想知道,來個人寫論文?)
美國或其他國家其實也有神社,甚至也經營的很好。
但在近期的臺灣似乎就沒有什麼新設的神社,究竟為什麼這點我也很好奇。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7:58 AM
Anki_安起
:
我失去我原本打的了 但還好大概記得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8:00 AM
Anki_安起
:
跟要層層傳遞的機關做事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常常又帶很多個人觀點。
我之前做設計還不是政府,光一個學校單位主任換來換去中心做事一直改我就很崩潰...
(還好我只是個領打工錢的...
薰/16🍙
@deletemyown
Tue, Mar 14, 2023 8:19 AM
p.s 啊... 對 總之享受這種怪怪的東西全部混在一起,大概就是臺灣這塊土地吧
臺灣真的怪的很可愛怪得很珍貴。
載入新的回覆
沒忍住說了一堆,因為太多想說了決定不打擾人家,自己引用開個噗。
在修復完成初期就已經進去過的我,也很喜歡桃園神社新年活動的我。
自己的看法其實覺得,雖然變成忠烈祠真的很怪,但其實這是臺灣走過的歷史的一部分。
我個人認為,將日本神祇請回來卻讓他們住在社務所很怪。
現今的桃園神社已經不是一個宗教的神聖場域,也喪失它原本單純供奉日本神的調性,那麼這些神祇被請過來居住在這樣的地方,其實跟原本神社的調性(比如參拜路徑、神聖空間形塑、信仰)沒有太多關係,好像就是為了說「我們這裡有日本神」而被請來。
我自己認為神祇請回去沒有不好,但作為一個同時承載神社歷史的場域,希望還是能繼續有許多關於日本文化體驗或宣傳神社文化的活動。
無論哪方功能消失了,桃園神社都缺失了一塊。
現今修復後能好好回復神社外觀同時保有忠烈祠使用真的很感謝,雖然有些做的時候的小意外,但也很可愛。
目前看到的談話
不管是哪一方都只希望對方完全消失(
我自己是桃園人,也參觀過現在的神社,現在的神社安排的確有很多疑慮的地方
活化很好,但也需要尊重歷史的脈絡,而不是只是為了「日式」而擺出來⋯
另外也想分享一些想法,神社身為一個特殊歷史淵源的古蹟,現場卻沒有太多的解說導覽文字,導致民眾不清楚神明的來頭以及地方歷史
以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去現場實在是不知道在參拜什麼,當下真的蠻納悶的
我覺得大家可能都有看中的點,但看中的點就是要讓另一方消失這點很...特別?
神社或忠烈祠都是我們對於這棟建築的理解,無論那個理解他在歷史上確實都存在,所以我認為若要談論實在沒辦法切割它說「他是神社」「他是忠烈祠」這樣二分法的解釋。
以我自己來說,基本上尊重歷史的。既然歷史讓他留下了痕跡,那就讓他繼續發展或許也不錯?
尤其文資的活化再利用其實與地方息息相關,如果以理想狀況來說,現今修復過的文資,不僅是for觀光,而是能夠持續跟地方產生互動是最棒的!
畢竟居住在附近的人們才是最常也是最容易接觸到這塊土地的,當然觀光人潮或許也是其教育、推廣等作用最直接體現。
除去了觀光的新鮮朝,後續如何營運管理(定時舉辦活動嗎?誰來舉辦呢?誰會來這裡呢?)或許更值得思考。
我個人是覺得這些「英雄」可能也不想住這啦,不如擲茭問一問,且除了供俸台灣抗日犧牲者和丘逢甲之類的確實來過台灣的清朝官員,還供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跟二次革命這種跟桃園乃至台灣一點關係都沒有的牌位,就很奇怪(??等於是一個被硬塞進來的歷史,跟在地文化毫無關連性。如果忠烈祠供俸的真的都是台灣先烈、跟在地有一定的情感共鳴,那跟神社自然產生文化交融甚至共鳴,大概還比較能讓人接受,可惜它不是。那個國際觀感,希望可以即時止損(當初可以把神社改成忠烈祠,現在改回去也未嘗不可(或是另建偏殿供俸忠烈),營運的部分希望廠商可以更用心一點吧,或是另請宗教法人管理,台灣本來就是宗教多元的地方,多一個神道教也沒什麼(且桃園在地日本人其實滿多的,若好好發展成為另一個信仰中心也不無可能)桃園神社那一帶在神社重新活化之後是肉眼可見的增加不少生氣,我是很不想看到那裏又變成一潭死水、治安死角的樣子,那完全就是地方政府改朝換代的犧牲品
不過也有些烈士的確不是桃園人,甚至不是過世於桃園
如果稍微了解請來神社的大國主神,日本當時建造神社,祭拜大國主神也是政治上的意識形態
所以二戰後,民國政府(?)才又因為意識型態改成忠烈祠
這裡本身已不是單純宗教信仰的地方,如今桃園神社變成跟忠烈祠並存的存在,除了建築本身還有背後乘載的歷史
可以理解因為中國侵略,所以大家對相關文化會明顯排斥,不過背後的脈絡,其實跟近年來拆除威權意念的銅像(蔣家、國父)有些相似
差別在於,近年來日本已不是威脅,所以會因為日本受到傷害的人已是少數,可歷史意象還是存在
歷史意象的東西,不是說抹滅就消失的東西,只是日本已經結束對台灣的侵略,所以相關人士的傷痕會撫平,才說兩者可以共存是很特別的存在。
說得誇張點,堅持要供奉大國主神,才是對桃園那塊土地的褻瀆,不管是民國政府,還是日本都是侵占了原本台人的土地(
至於你說損失掉與國際合作的部分,說白了就只是腦補,實際上並不知道市府他們是怎麼談的,或是兩國之間如何協商。
在講下去就偏離原噗主要討論的,我自己也是覺得神明請回沒有不妥,但桃園神社接下來怎麼活用才是重點,雖然我本身是不抱期待(幹
之後就不回了,畢竟不是我自己的噗
至於您說我腦補,不好意思我是業內人欸,桃園很多文史在地相關專書、刊物、活動都是敝公司包的,麻煩不要腦補我腦補好嗎
抱歉了黎,占用你的噗講這麼多。
我很喜歡「活化很好,但也尊重歷史脈絡而不是只是為了「日式」而擺出來」這句話。
其實在討論文資或老建物再利用的時候對它的作用性討論要如何定位其實非常的重要。
許多洋樓、老宅現今變成了咖啡館、書店。或許依照一些歷史延續的角度來說不是最優解,但確實是讓這棟建築有了延續。
桃園神社/忠烈祠同理,委外經營的團體能夠舉辦這麼多相關活動其實真的很感動。
因為在台灣現今是沒有一個地點有辦法體驗到這些日本活動的,所以很新鮮。
但也像你說的說明性跟導覽可能還沒做好,但或許廠商也是第一次經手這樣特殊的案例,也期望無論經營權怎麼換都還是能夠繼續朝一個比較穩定的方向努力...
(我慢慢看慢慢回....今天有點太晚了抱歉
謝謝你們討論這個案例!
文化本來就不能用是非對錯來探討,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生長環境及價值觀,看待事物的點或許都有所不同,也因為每個案例的差異性及個人接觸到的面向而有所影響。
儘管在這個案例我可能說「希望其兩者共存」,前文也說過,那就是我個人的觀點,說是個人的時候我其實就也帶著有色眼鏡在看待這個案例。
無論它迎來什麼樣的改變,自由的去思考、去闡述自己的觀點,也是臺灣這塊土地上特有的一個有趣氛圍。
期望這樣的氛圍能帶來更多正向的引導發展及討論,至少不是用隨便擺爛的消極等方式來應對,而是能夠更重視這個問題,就好。
感謝大家,明天再繼續讀完大家的留言
我從來就沒說希望哪一方消失
不管是民國政府帶來的傷痛,還是日本帶來侵略,都各自有不妥之處
我甚至不知道那段讓你覺得我希望全部消失?
如果是指最後一段,我想說的是,請回大國主神,就如同你們想要拆除威權產物一樣,都帶著意識形態,為了不讓人傷痛,所以選擇將這些帶有傷害意味的東西去除。(這樣要覺得希望全部消失的話我也沒輒)
所以我也說因為二戰後,日本已經結束侵略,因此大家會比較能接受參拜大國主神,只是背後考慮到日本當時的意識型態,所以覺得請回沒有不妥
至於你是相關人士的話,那的確是我失言,如果日方的態度就是如你所說,那的確市府是賠了自己的未來
如果你公司是第三次創業那間的話,老實說滿不意外的。最後就是我單純覺得DPP的文創比KMT好很多,所以才說不抱期待
另外不知道您誤會我是哪間公司,可惜敝公司專營地方刊物&小型文史活動,建物經營、古蹟管理不在我們的範疇內,跟桃園神社也沒有關係,雖然我是很想做啦。至於施政單位的態度,我們這些廠商都會看在眼裏,手上的案子可以開始考慮續約與否了
沒想到出門走了兩天,
事情變化/傳播的速度真的有夠快...
雖然因為在外面其實有非常多內容都沒辦法細細求證,但總之來緩慢回覆一下
有點難詳細解釋,但其實無論發生了什麼,基本上簡單來說就是盡可能的不去破壞它歷史變化的痕跡,在古蹟的修復上跟後續的營運上這都需要非常詳細/嚴肅的判斷。
雖然在神社供奉抗日的先人很妙,但我想因為確實當時臺灣經歷著民族、政權的轉移及改變,當時神社大多被拆建/挪用成忠烈祠的案例其實真的非常多,該處也並非單獨個案,只能說在歷史上它就是發生了,我們也無法公正評判歷史。
從這個轉變來說,桃園神社是見證神社&忠烈祠兩者之間真的在空間使用上有挪用、真的一個場域可以既有神社又是忠烈祠最好的實際案例。
對於神道教我個人並沒有太詳細的研究,無法肯定的回答在信仰的變化,如果要從信仰的改變去探討對忠烈、對日本神的議題或許不是我能說上一句話的,這方面或許需要更多研究者的考據,我個人也盡可能避免謠傳歷史。
舉辦許多日本文化活動帶來了許多人潮,但我自己思考的是,這是「活動」帶來的觀光潮?亦或「日本神信仰」帶來的參拜潮。
至少以現今狀況,大略偏像活動觀光潮更多一點。(可能要看實際數據啦...這我也不能完全肯定)
當然因為好的空間整飭讓居民們也更願意貼近這個場所是非常好的,但這就要考慮的其他空間調性的問題。
當時神社修復完成我其實就有去過,當時空間的調性與現今舉辦活動的空間調性差很多,大家可能更喜歡體驗,活動也是更好吸引人潮的方式,以活化來說也確實蠻有趣。
但是否在此加上信仰參拜這點我個人比較問號,我個人認為這些神祇大概不是為了觀光利益而請到此處。
如果要建立神道信仰的一個據點,或許真的請宗教團體介入去服務或許會呈現更好的方式。
但在以觀光導向的情況下,這些神祇的存在就很微妙且尷尬。
至於會不會拆,我只能說不會。
因為出錢修復的不是廠商而是政府,以很實際的金錢利益來說,他們就不可能去動這個建築物的主體。
這兩天有看到裝飾被拆的文章,但那些裝飾其實是廠商後加上的,後續有更好的利用方式或其他活動或許也會有不同裝飾,這些裝飾的存在與其文資指定主題沒有關聯性,而是屬於後加的裝飾。
所以也不用太悲觀,畢竟擅自拆文資,他們還是要負責蓋回去且要花錢
為什麼要把日本神請回來卻不好好的,完整呈現跟對待!!!
讓他們成為觀光的養分住在不適合的房子還要被看來看去真的有夠憋屈...
沒有自己獨立的小神龕(本殿)還要跟參拜人類距離那麼近!
(p.s因為日本神社參拜基本上離神明是有一個殿的距離的,且每個神明會有自己的小房子)
我熱愛日本文化,也覺得神道信仰很有趣,但這樣的呈現方式連正宗的神道信仰的邊都沾不到的呈現方式真的很失望。
我認為這塊地點確實可以作為一個呈現神道教文化傳播的場所,但僅僅作為一個觀光體驗場所就讓這些神祇來到此處的做法是不是有點怪!
拜神社不是拍照打卡晃晃搖鈴捏!既然要讓神明過來,是不是也要好好讓人知道在真正神社參拜的狀況?
這點來說我覺得超級可惜啊啊啊!
他變得很熱鬧很多人真的很棒,但廠商在掌握神社氛圍及傳達文化這點真的可以再加油!
不要披著文化皮做觀光...
我真的很希望這個美好的場域能夠好好的也更完整的傳達文化...
尤其涉及到神祇跟信仰,真的希望每個決定都能謹慎。像是請神、送神、神明的日常或參拜...
不管政府或廠商哪方都...
拜託尊重一下這些神祇好不好
當然也很謝謝日本神官的指導,也幫助我們現在有這樣的機會在臺灣見到日本神祇的參拜。
但在臺灣方這邊,真的希望能更謹慎的對待信仰這件事情,無關立場。
當然信仰的呈現因為地方也會演變成各自很在地化的樣貌。
但有許多事物的安排,我想不會是因為某方決定直接改變,這應該是雙方在迎來神祇之前就應該妥善溝通討論的。
我不確定對轉型正義的解釋及運用到底該怎麼看。
但確實,當初選擇挪用建物而非改建建物讓這座建築被保留了下來,我個人希望的也是繼續保留其這個大特色。兩者都是的這個特色。
但在歷史事件上我認為並非忘記,而是我們現在大多數都並非當事人,所以我們才將它做為一個歷史事件來看待。
不過因為這些跟噗首我自己想說的比較遠,這邊就先不回覆更多。
也很謝謝參與討論
但如果回歸這次的事件,其實大家討論的事物因為關注層面或接觸層面的不同而有各式各樣的看法,我覺得都很好。
文資的再利用真的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及關注,而不是變成政府跟廠商之間的交流而已。
這次問題的產生有點感覺是政府跟廠商間協調出了問題而導致,當然詳細合約內容我們不是很清楚,但直到事件產生大家才去討論這件事情其實就很妙。
以自己接觸文資的狀況來說,其實最怕的就是一群人把這些寶寶當作一個戰場,沒有多方獲得信息或參照多方說法的去引起一些話題,而後拍拍屁股就走人,只能留下一些苦逼的專家學者善後。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一些議題跳出來說話,無論改變結果為何,這些人就拍拍屁股走人,也沒有後續參與或繼續協助。(有點反正我就嘴巴上講講,反正做也不是我做這種感覺)
也許因為我自己就是對文資有接觸的人,當然我看待的角度也很片面很主觀,只是真的很不希望大家把這些文資或還不是文資的擁有豐富歷史的變成一個嘴巴上說說,完了就走的地方。
民眾參與的方式有非常多,地方上也有許多工作者,關注它的話多去走走看看多給建議也很棒!
這樣這些廠商也好政府也好才能去修正決策做法。
因為短暫的時間可能要做一些事情,反而喪失一些長程規劃這真的很可惜。一個區域時不時就需要迎來一些改變,而非共同討論一個方向,哪怕不同人、廠商、政府都能繼續延續這條主軸前進。
大家或許因為先前活動關注桃園神社,也許因為這次事件關注桃園神社,亦或像我因為科系原因接觸到桃園神社都很好。
但文資之所以為文資絕對並非優先考慮觀光這些外部影響/收入而指定。我個人也很不希望大家對於這些可愛寶寶的關注度偏離掉它本人。一棟有形的建物被指定成文資其背後承載的文化意涵跟其歷史意涵十分重要以外,地方社區的看法及參與同樣也十分重要。
在說這些看法的同時,我自己腦中會去勾勒一下它如果這麼做未來會是怎麼樣,或者說在我評斷它這樣不好的時候,我會思考它未來或許怎麼樣會更恰當,透過留言或其他回饋方式給予建議。
文資這些寶寶不比其他新興的觀光,除了拍照打卡發限時之外,大多都富有歷史的見證、紀錄及一些教育傳達的功能,如果大家去到這些地方除了外部新增的活動或設施能夠多看看它本人更甚至去了解它的歷史那我會非常非常感動。
很謝謝大家的討論,希望大家對於文資的好奇能繼續延續,也繼續關注這個地方會怎麼進行,該批評就批評,該稱讚就稱讚,如果因緣巧合或能力允許下能夠提供一些協助那也很歡迎!
這些孩子們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但我真的真的很愛這些寶寶,也希望他們能持續存在且越來越好,但光靠一個人或一些專家學者真的真的是不夠的,期望大家都能多接觸多參與並且不要去破壞它。
這次的事件也是個起頭,期望未來遇到相關類似問題的處理能夠更圓滿更完善。
也希望臺灣在文資再利用的做法上除去較普遍的觀光還能有更多其他想法跟出路。雖然除了觀光或舉辦活動的收益外其他經營要獲得持續營運下去的經費可能真的需要無私的大愛(乾)
但希望未來真的能有更多有趣的做法,我們都還需要繼續努力!
另外是以業內的角度來講,廠商的權力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大(EX我們連刊物內要寫日本/日治/日據時代都要主管機關首肯),這次事件廠商到底有沒有置喙的能力還是只能聽令,我個人是滿懷疑的,與其說是政府與廠商之間的協調出問題,不如說是政府與政府之間交接的權力覆蓋,人亡政息這事桃園人熟的很,但記取教訓的人不多也是很無奈。拆古蹟這件事,我想是不會明面上提出拆遷,但可能會有完全改建,
或是萬用的自燃可能是接觸群體不同的關係,我個人體感上會到桃園神社的人除了觀光,也不乏真的熱愛神社文化的群體,包含幾個比較熟識、會跑神社市集的出攤大大。假以時日,單純的觀光行為可以蛻變成文化,觀光與文化並存也不是什麼少見的事,只可惜現在這個機會看來要被扼殺在搖籃裡了。
PS神還沒回去((((( 目前不知道是廠商會聽令請回或是另地安置
高雄神社近年也在修復中,不知道有沒有機會
這也是委外的一個很困難的點,單就契約來說光OT這個點就代表他契約時間結束是要歸還政府的。也就是說廠商是沒有權利變更大項,如果說像是這次活動有些軟性的不破壞的裝飾那當然可以,但只要動到文資本體絕對需要跟其主管機關溝通。
有點類似租房子沒辦法隨便拆人家東西、蓋東西或改東西,至少都要跟房東說一聲。
會說是政府跟廠商間的溝通是因為訂定契約大略是以政府的名義而非縣市長個人名義,但臺灣就是很容易出現一次選舉之後整個大改的狀況。不只文資,都市計畫乃至各政策都是如此。
這也是臺灣現今需要討論的。當然這樣的多元觀點也讓臺灣更豐富。
但我個人來說,房東沒換人只是突然換想法我一定覺得很???這次的事情也讓我再次關注到,文資再利用因為縣市長更替而產生的問題。
期望未來在再利用計畫上未來也能多些改善吧...
當然這些時間跟金錢一定又會讓事情拖的又長又久。這就是臺灣。
怎麼說呢,政府就是一個很微妙的,我要推廣我又不給你太多錢的單位。但這其實也是蠻...正常的。
例如日本的許多傳建地區,都是從地方自發性的公民參與開始才有後續被關注,在臺灣現在其實也有很多地方開始努力,我想或許關於神社文化也可以是努力的一部分。神社修好其實才經歷了很短的時間,要將神道教,不說信仰好了,光說要將神社文化導入其實現在就還是在一個小寶寶階段,還需要更多的考量及努力。文化與觀光並存絕對是可行的,國外許多教堂其實也是如此,只是在空間動線分級上做出分別,不影響其功能又能體驗文化觀光。
文化的形塑是需要長時間的,而非一朝一夕能達成,例如今年的神社敲鍾活動,至少在台灣現今是沒有看到的,未來如果能繼續舉辦繼續經營也不失一個節日特色。
主事者換人大受影響這點最近真的深有體會,會說是政府與政府交替的問題,主要是政府交接時若沒有但書保證,拿下游廠商開刀幾乎就是必然的事(( 而這點是不會有人簽在廠商合約裡的
大家現在注意到了這些事情,也有許多方式能夠去推廣它。或許從地方開始是一個比較有趣的做法,雖然這次的事件有些爭議,有些人覺得不妥之類的,都好。
但它無疑打響了一個開端。
能有各種聲音各種看法,就會讓更多人關注這件事,也希望廠商跟政府皮都繃緊一點好好處理。
以下我自己因為這次的事件突然很疑惑的!
神道教為何在臺灣沒有辦法傳遞?(或許有只是現今沒有看到比較明顯的趨勢,有人研究嗎我好想知道,來個人寫論文?)
美國或其他國家其實也有神社,甚至也經營的很好。
但在近期的臺灣似乎就沒有什麼新設的神社,究竟為什麼這點我也很好奇。
我之前做設計還不是政府,光一個學校單位主任換來換去中心做事一直改我就很崩潰...
(還好我只是個領打工錢的...
臺灣真的怪的很可愛怪得很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