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As a Matter of Decision, a Decision Matters〉提過Free walking tour(免費步行導覽)的概念:由在地人向國外遊客介紹自己居住的城市文化,幫助遊客深入了解當地特色,以及接觸歷史與文化層面的知識。時長多介於1~3個小時,而遊客可以依照自己認定這段步行導覽的價值,提供導覽員小費。詳細可以走
If you limit your choice only to what seems possible or reasonable, you disconnect yourself from what you truly want, and all that is left is a compromise. 如果你只把你的選擇,限制在看似可能或合理的範圍內,你就會與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脫節,剩下的就是妥協。
Emotions are not tools of cognition. The men who are not interested in philosophy need it most urgently: they are most helplessly in its power. 情感不是建立認知的工具。對哲學不感興趣的人往往最需要它們:因為他們在哲學的力量之前最是無助。
The Silent Generation (born between 1900-1945), The Baby Boomers (born between 1946-1964), Generation X (born 1965-1980), Millennials (born 1981-1997), and Generation Z (born 1997-2015).
apofenia: wwww我倒是很明確的Team Iron Man 大概是我也覺得自己是個無法控制自己的人 我想大概等我讀完《源泉》全文之後才會繼續拓展這個點子,畢竟Howard Roark的存在太突兀(?)了,而1940年代的個人主義跟1940年代的集體主義(Captain America)怎麼碰撞,或者演變至今是什麼表現,是我需要再思考的
艾樂🍡哈囉!
: 對,是詩,我很喜歡夏宇這首《太初有字》,時不時會拿出來反觀自己現在處於的關係裡 Paulo Coelho在《By the River Piedra I Sat Down and Wept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裡說的「神奇時刻(magic moment)」我覺得也能闡釋類似的時刻,愛本是一種近乎奇蹟的存在,同樣很喜歡那本書 我想我可以難得樂觀地假設,儘管我們不在的時日之多,不影響實現這個奇蹟(manifest)、擁抱這個奇蹟的能力,只是當下是否會意過來:對,這就是那個時刻。
2022年最喜歡的繪本是《THE BOY, THE MOLE, THE FOX, THE HORSE 男孩、鼴鼠、狐狸與馬》,大學交情很好的學長也稱要將這本書列入傳家寶,雖然實體書壓抑了物理空間,不過這類型的作品、畫冊,目前看來還是無法脫離這個形式,除非哪天我們能不再以視覺,而是知覺去觸碰裡頭的線條與美,我想 說到這,我應該要再買一本原文版的收藏 https://www.parenting.com.tw/...
前兩天FB推了凱爾·希斯(Kyle Cease)的影片,因為整段訪談近半小時,我就惦在心上、有意在休假悠哉吃早餐時聽。有人為此剪接了中文翻譯版,我將網址放在最下,但若是情況允許,我很推薦大家將原訪談聽完,裡頭提到一個概念是「我們設定的目標,是依照當下自我的狀態(the state of ego)而論,但我們的自我又是以過去所有經驗(all the passing things)所構成,所以在不同的階段,目標自然而然會改變,因此動機(intention)才真是我們應該著眼之處」。 呼應到上頭討論目標變動在我看來是種必然,很有意思。
2/12~2/25
著手於離職手續,加之工作上的不確定性,近兩週以來其實沒做什麼正事,每天當薪偷到良心會痛
除這幾週去沒走過的城市走一遭,在四月再次出航(?)前,我會回家先把手邊的寫作/欠債/修稿都告一個段落,跟想碰面的朋友碰面,籌劃下半年的計畫
這段時間歷經許多轉變,心態面、情感面、關係面、思考面種種,偶也有遇上無法順暢溝通的場合。
除反省自己是不是過度傲慢、表達曖昧,導致業力爆發,我也逐漸意會到,無論是怎樣的溝通都與情感環環相扣,選擇承接對方的情緒、不承接對方的生命課題,需要很大的智慧。
分享一個北歐雙人樂團,我想我應該在indie folk的列表裡聽過,他們3月中會在台北演出:
結構初步如下,但頁數比我想像中的多。
我比較了一下姜峯楠的《Exhalation 呼吸》有418頁,因此在300頁以下應該都算平易近人,希望我在《Nobody's Somebody 無名小卒的重大發現》&《海魚林鳥》兩個未完成作品不會廢話太多爆字數
初步完全沒有概念印出來會有多高的成本,不過就⋯⋯都是經驗,我只是想用實體書讀讀巴比倫&德蘭尼
但109個註解真的會寫到生氣我超他媽棒,出門後發現沒帶錢包
手機有Apple pay但越南很少看到,我要怎麼在這裡度過200分鐘
這樣怎麼辦,有其他pay可以用嗎
我有帶水,附近有百貨公司的洗手間可以用,倒是還好,只是覺得自己很智障
太好了感謝科技的萬能
合起來就是飽滿其實好像蠻合理的後來我發現外送平台太久沒用(回台灣太久),把我自動登出了⋯⋯還好我平時不吃午餐,也不會餓
潾 𓅓 午夜傷心馬鈴薯 : 四百多頁感覺很多,但那本書沒有很重
可能之後會長斑,我想如果封面封底不要加太重的材質,200-300頁應該也還好回到越南後,每天的睡眠時間大約到凌晨四點就戛然而止,林林總總積累不少疲憊感,早上又稀裡糊塗弄了那一遭,方才昏昏沉沉地睡了過去。
近日我幾乎每天都做夢,但這回的夢讓我不那麼煩悶,醒時留在胸口的感覺是「好的」。
夢裡有好多段,但多少有所連結。起初是我與同學去拜訪某位「老師」,據說是靈性之人,也能為我們帶來一些指點,「老師」劈頭便叫我不要進房、叫我將自己掩於門後,表示我身上的東西會污染到他,要我盯著房中某個點看一陣子,才允許我站在門檻後頭同他面對面說話。
此間,他給了我們一些建言,我醒來時已經忘記了,但他還說到一間冰淇淋店,於是我就去了那裡。
冰淇淋店口味琳瑯滿目,包括淡藍、深藍、米白不等,我點了自己想要的在一邊吃著,就見一老先生進門,若有所思地看著櫥窗。
老先生先用說著點餐,最後用一種像廣告歌曲的調子合併成用唱的,點了最後一個口味,不料那個口味就是上頭說到的三個顏色的混合版:淡藍、深藍&米白像是緞帶般捆絞在一起,我沒有吃過,卻能輕易在腦中想像微酸帶點乳製品口感的滋味。
然後我又走到櫥窗前想點,但一時不知道要怎麼發出那個三色冰淇淋的音,只有老先生的歌聲在腦中盤旋:納的爾西(Nar-ti-er-sher)。
像一個咒語或催眠的手勢,當我在冰淇淋櫃裡總算見到那一排對應的花體字時,就醒來了。
發現ツトム這個漫畫家,是因為《おじさんはカワイイものがお好き。 大叔喜歡可愛小玩意》這部作品,日文版進度到8集了,中譯版2019已有第2集,先前也曾翻拍成日劇
故事大致上屬於小品,就是已經四十歲的男主角小路,因為外甥搬來同住,每天拼命遮掩自己喜歡可愛玩偶/周邊的秘密,維持自己菁英形象的日常奮鬥w
作者在別的作品說過,她很喜歡沒用(不器用)的大叔,不過深入探究那些角色,也非實質意義的「沒用」,而是在某些方面不合乎社會期望。但在我看來,那也是使他們看來真實且具有魅力之處吧。
靈感一閃,想寫個損友間的對話。阿納托利&伊利安大學時出外吃飯。
侍應生:請問兩位要什麼呢
伊利安:(選擇障礙中)嗯⋯⋯托利亞,你先點。
阿納托利:那就來一個今日特餐、肉醬義大利麵(Bologenese)、凱薩沙拉、起司前菜、炸魷魚卷、烤肋排和兩杯可樂吧
伊利安:(越聽越不妙)兩份主餐?你很餓?
阿納托利:沒有啊,因為我兩種都想吃,所以我連你的份一起點了,一人一半,感情不會散
伊利安:考慮一下我的意願好嗎?!!!你他媽是分蛋糕吃的小女孩嗎⋯⋯算了算了,就這樣吧(吩咐侍應生可以走了)
之後了解彼此的口味後,點餐就順暢很多了
雖然托利亞還是會照著自己的喜好點我每天也會跟我的章飛講話,這劇的內容太親切了吧,我早上離開被窩還會幫他蓋好被子
不只小女生,老人也會分食喔,老了沒辦法吃得像年輕時那麼多了
家政課是我一生中不想回憶的記憶之一對超級可愛的,幫蓋被子也很可愛wwww 我有時出門前,會把大鯨魚放在能曬到陽光的地方
推阿公出去曬太陽嗎且不論是不是大叔,可愛的東西就是有其魅力啊
分食在歐洲(或者我待過的區域)相對不是那麼普遍,可能也跟不同的民族風情有關,大家會把自己盤子裡的東西吃完,不會特別問說「你要不要試試看」,但你問了對方也(多半)不會拒絕,分一口沒問題;當然,在私下去某個人家的聚會裡還是煮很多道菜,大家拿到自己的盤子裡吃,不過出外吃飯基本上就是各吃各的,我印象中比較清晰同一個器皿真正會分著的可能就是⋯⋯就是一瓶烈酒吧
或是有草大家一起呼驚見明天是西洋情人節,但魯蛇的我在寫另一個魯蛇的故事
反正該結婚的就結婚了,其他人也沒在過這節日,我就滑順(?)地pass吧
真要寫什麼我也會拿之前沒寫完的東西出來魚目混珠草稿匣的東西就讓它躺到天荒地老吧
情人節番外等徵文比賽完補給她們我的話skip就是skip了,反正明年還有
然後不會寫的東西就是不會寫,明年還是不會寫對,真的要寫的話每個月都有情人節
妳這麼一說,我也忘了我家孩子的生日,我去翻一下在把《Fortnight》補完,用邁爾斯當第一人稱,寫著寫著自己就會忍不住笑起來,然後吐槽一句:「你(邁爾斯)這傢伙腦子真的很怪欸,你可以不要那麼奇怪嗎
孟斐斯:
-
就算小行星是真的,我覺得還是哪裡怪怪的。
這不是空穴來風,我最喜歡的廣播主持人詹森也說過:「世界上沒有什麼巧合,只有你知道箇中奧妙的,和你不知道的。」噢,附帶一提,他對仲湟爾星人與蘇聯文件深入解密的播客,這世界上所有人都該聽聽看的。
-
沒事沒事,都是分享快樂,只是臺灣的快樂是各種不同的美食,歐洲的快樂更直觀(?)
丟啊,我想到我家有機掰郎對綠色情人節感興趣就感到痛扣,那是要怎麼寫喔,去天體營?
沒事,我也常常忘記他們的生日蟲派 : 真的,酒跟草是派對的快樂泉源
在感覺尷尬之前先呼個兩口壓壓驚想在情人節當天寫個亞瑟遺失戒指的故事會不會太機車
亞瑟:(努力維持體面不罵髒話)
伊利安:你找什麼找一天了?
亞瑟:
想看偶包的化身亞瑟失去偶包原本想讓伊利安掉戒指的,但我覺得他會哭
我捨不得,所以才想說換個人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最後掉了東西的人:阿納托利(乾
隱約記得之前分享過這影片,一早與朋友閒聊時又想到,找出來看了一遍,然後以下方網友的評論作為這次的標題:「每個人的心都有兩個房間。分別住著快樂與悲傷,我們要請快樂小聲點,別把隔壁的悲傷給吵醒了。」
其實我對全世界是不是越來越多人罹患憂鬱症的命題不感興趣,因為這勢必會引起其他爭論,如「以前人知不知道什麼是憂鬱症」、「社會氛圍是否將此污名化」、「當時是否有清晰的定義與診斷機制」等等,但我對過去是什麼,遠無現在可以引導到怎樣的未來抱持濃厚興趣。
回饋機制的概念,先前James Clear也提過:「這世界越來越不習慣的遲延享樂,這也代表著,遲延享樂帶來的回報將越來越多。」或許被壓縮的時空感,也在以它們的方式壓迫我們,誰知道呢?
如噗首說的,這一個月以來各式各樣的事情接踵而來,來自宇宙意志的訊息很多樣,可能是要提醒我什麼,也可能是要激怒我,讓我知曉我還有憤怒的能力、劃分界線、找到更好的處世之道。
我不完美,有很多缺點,很多事情做不好,性格傲慢自大、充滿孤獨感、專注一件事時容易鑽牛角尖,討厭自己認定的笨蛋,卻也不夠自信到凡事都能用自己的言語講出一套道理,只能拾人牙慧,藉由往日的權威來增加底氣。
就連我也時常忘記,我應該要關心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因為那些東西確實不是我與這個世界互動時,最直覺的、最表層的事物,但在那些感覺性的事物被拋諸腦後或淡忘時,它們容易在海水之下逐步崩解我的理性,成為一種生命無法逃離的痛感。
我也希望凡事都有後來,但或許在生命中丟了又撿、撿了又丟,愛別離苦,就是一個必經的課題。
儘管我清楚不過,溝通是一切的鑰匙,但很少人能務實地回答我:如果是那種與情感掛鉤的,你可能永遠不得其門而入的情況呢?溝通的邊界在哪?什麼時候我們選擇放棄,看起來才不像個懦夫?才不會覺得,自己是維繫一段關係的失敗者?
大部分人都是想當好人的人,不見得是制定規則,甚至不見得是遵守規則的人。遑論感性與人情世故。
我想這階段無論哪個面向,我最大的議題是好好道別(say goodbye)。
過程好不好已經不論,至少這個離別要夠好,我還在努力
先前在〈As a Matter of Decision, a Decision Matters〉提過Free walking tour(免費步行導覽)的概念:由在地人向國外遊客介紹自己居住的城市文化,幫助遊客深入了解當地特色,以及接觸歷史與文化層面的知識。時長多介於1~3個小時,而遊客可以依照自己認定這段步行導覽的價值,提供導覽員小費。詳細可以走
我是在歐洲接觸到這種導覽方式,雖知台灣應有類似的形式,但直到看見這網站才發現原來有人特別做了教育課程,非常有趣,如果返台時間碰巧我也想去看看:
滑FB看到
閱讀時感觸良深,不是想合理化酒後的荒唐行徑,而是我相信,我可能就是這樣的人,只是我太知道社會希望「我是什麼樣的人」。
恰逢方才久違跟我媽通了一個小時的電話,聊到上頭的道別議題,聊到「無論何時我們都要選擇善良,就算善良不等同善解人意」,聊到那些「就算世界只會好一點,但我會好很多」的事,還有很多。
這是我許久不用藉由酒精催化,靈魂也能感到如此自由的時候了,誠心感謝生命的饋贈。
然後覺得可以跟家人好好聊一些議題,是很棒的
亞瑟:
我跟家人久久會深聊一次,包括那些平常很少聯繫的,藉此能知道他們對某些事情真正的態度、想法與情感,我覺得是很棒的
反之,我也常意外收穫一些自己已經遺忘的東西,例如昨天我媽說到,中學時代的我(滿懷理想主義?)曾告訴過她,我很想要改變世界、幫助其他人,就算對這個世界與社會微不足道,但只要世界好一點,我就會好很多
越忙就會越想一些五四三,加之越來越混亂、無法安睡的夢境,我開始構思《Wound》兩個失業人口(?)現在找到什麼樣的工作
簡言之:無聊地在現場偷薪水,卻想幫人媒合職缺(
裡頭會盡可能貼合現實存在的工作,感謝這兩個月面試的各種機會
根據(只在詳細人設出現的)故事設定,古斯塔夫在2021年春天解除了兩人的監禁關係,同年夏天成為一間瑞典私人遊艇公司駐英辦事處的約聘人員,協助母公司出差人員參加國際展會(MICE)的相關事項,也會協助傳達報價資訊給其他歐陸子辦公室的業務人員。
這份工作原是半年一約,因為遊艇展會舉辦時間在固定區間,有旺季淡季之分,而在期滿時古斯塔夫也順利被續簽成正職人員。
好耶,古斯
但這人在WFH毫無生產力,我覺得公司還給半薪對他已經很人性了因為工作簽證在2022年4月到期,2月爆發的烏俄戰爭讓經濟環境雪上加霜,古斯塔夫想想就問他要不要跟自己結婚,能以有未婚夫簽證延長六個月的停留期,然後他們就順水推舟假訂婚/假結婚(?)了。
掙扎到2022年秋天時,盧卡斯終於找到一份電子面板子公司的業務工作,雖然他對PCB與業務應酬所知不多,一切都還在上手中,但我想是挺適合他的工作
收到回台的單程機票了,感覺進度蹭蹭上升,雖然具體時間也是一個月後的事了(基於薪資月結算日、越南當地其他旅行計畫、跑公證註銷暫住證、離職津貼發放等作業的綜合評估),反正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至少提得早大家彼此有個默契,即便工作代理也不至於太痛扣,否則一個球場上12個人都是舉球員,徒增彼此之後因交接不順導致的陣痛期
返台前,決定去河內市(Hà Nội)-下龍灣(Vịnh Hạ Lon)晃晃。
因為上次去沙垻(Sa Pa)僅在河內市區短短停留一天,沿途看到的市容與胡志明市的國際性很不一樣,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老伯騎著破敗的三輪車,後面的曳車載著滿滿的、盛開的九重葛。那時已經是五月初,我腦中先是迸出了鄭愁予的《天窗》,接著是一句話:「我駝著盛放的春天,佝僂朝夏天的方向踽踽獨行。」
羅伯特.弗里茨(Robert Fritz)這一句話猶如當頭棒喝:
If you limit your choice only to what seems possible or reasonable, you disconnect yourself from what you truly want, and all that is left is a compromise.
如果你只把你的選擇,限制在看似可能或合理的範圍內,你就會與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脫節,剩下的就是妥協。
岔個沒有直接關聯的討論。
剛跟同事深聊,我倆年紀只差了一個月不到,偶爾會談談對於興趣、生涯規劃的看法云云,其中提到了「預測未來」的概念。
閱讀越來越多資訊後,我不認同一些派別認定此為偽科學的論調,但其核心概念讓我感覺很類似於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ement)與關鍵路徑(critical path)等管理科學的延展,只是要參酌的係數、風險評估變多,且其廣度不囿於特定模組,有時必須因應每個案例做出對應的新模型。
因此,未來學家通常不「預測未來」,而是「創造他們想要的未來」。
旁邊的主管聽我們講到演化這一塊時,默默地離開了現場主管:我為什麼要承受這些
喜歡看反役女主之類的反套路故事,例如中年大叔穿到反派千金之類的
沒想到有篇乍看不用帶腦的(實際上也的確不用),看完只覺得毛骨悚然,下面的評論也是各種「比起萌,覺得好可怕啊」
所以有些事,顯然只有愛是不行的呢
忽然回憶起以為是後宮向,結果是獵奇漫畫的慘烈經驗我不好意思說作者畫的大叔比其他角色都還好看&真實這篇提到的行銷概念,或說「反行銷」概念挺有趣,分享給大家。
網紅們可藉「反影響力」風潮,令自己看來真誠可信,從中建立信譽。他與其他學者進行的研究表明,Z世代消費者通常忽視自認為企業操控的促銷運動。美妝網紅Charlotte Palermino亦批評:「說一種產品適合所有人,就跟說一種產品是最差,同樣『令人震怒』。待我看到平衡得宜,才會相信我們真是在『反影響力』。」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不完全相關的主題,是求職時爬面試文看到的「經驗談」。
當然,現在很多人力網站、論壇、(聲稱)資深HR或獵人頭公司顧問在網路上分享「如何應答某些面試問題」、「辨別此職缺∕公司與你的適性相符」的標準答案,我覺得滿有趣的
上頭說的是官僚了一點,但本質上就是說「這個工作∕面試方式∕公司文化跟你合不合適,是基於什麼原因」。
這段時間回顧了現職的點點滴滴,不可諱言也無須否認,勞動的本質就是剝削,且我的工作充滿外部力量(品牌端)的變動,日常承接無效溝通與隨之而來的種種情緒調節(主要來自他人);此外,傳產業的酒桌文化也多少帶來一些非書面的壓力(不能說這跟我自己全無關係,大概就是37肇責吧x),但公平地說,我確實從中獲得許多。
其一是足夠優秀且好相處的同事,這點對第一份工作尤其重要,當你意識到「你還是能在職場上遇到正常人的」,至少會覺得到65歲前的人生不那麼絕望(?)
或許是我比較「幸運」。但關於這點,不乏有心理學期刊討論「幸運」來自某些特質,大家有興趣可以google看看。
於今看待PPT上的面試文,或我實際在面試時,這些經驗與視角也有助於我去釐清,在那些陳述者的角度中,哪些屬於「片面的事實」,說得文藝一點,就是「只看見了一半」。而我想,這種識讀能力,無論對於生涯規劃或個人選擇,都有極大的影響力,會進一步影響你的決策過程(decision-making process),以及對決策結果的解讀(readiness)。
(1)你為什麼選擇這個工作?
(2)你為什麼選擇離開這個工作?
(3)你從這個工作得到了什麼?
(4)你怎麼判斷(judge/identify),決定要赴任的下一個工作不會有相同的問題?又或說,如果有相同的問題,下一份工作的誘因有高到會讓你願意去克服or忍受它嗎?
無論如何,人都不應該為了逃離一個地獄,輕易踏入另外一個地獄。
這與有沒有選擇的自由意志(free will)、人都該有失敗的權利等辯題無關,是當你發現自己一次次都作出「自己不夠滿意的選擇」時,容易無意中侵蝕掉身而為人的自尊感,這才真是我想要我、與那些我在意的人避免的
有點累但攝取的酒精不夠讓我堅定地睡著(?),摸東摸西來跟個風好了:
測出來看那個臉挺機車wwwww
不過學藝不精,加上有些人不喜歡/不熟悉認知功能架構,同理我也不太討論星座血型那一套,所以現在不太分析其他人的人格類型了,回歸理論原型,著重討論認知功能的延展性,讓我覺得更有趣一些
發現撒謊就絕交是不至於,但我對於混亂無序及背叛的忍受程度很低,這大概是比較難克服的
隱約記得我之前有測過類似的測驗,結果是「玻璃心」
我:⋯⋯喔,行吧
朋友的想法可以理解,我遇過一個類似的情況,但不是分析、而是實際的思想操縱,這麼做的朋友事後很後悔,提出「我憑什麼決定他人的人生怎樣是『好』」的疑問,我深有感觸。其二則是,我對大多數人的人生其實不感興趣(。),對方想要了解我or我想要了解對方,不見得每回需要使用這些抽象哲學的架構,所以就當作自身興趣吧。
或許是翻譯問題?在我感覺ISFJ不會特別裝作外向,不過他們的確是很腳踏實地、具同理心且可靠的一群人,又Fe是很讓他人感到溫暖的功能,所以對於其他更內向
孤僻的人格而言,好像相對外向。(但這點在INFJ上可能也有同樣效果)聽Ayn Rand的Philosophy: Who Needs It,很有趣:
Emotions are not tools of cognition. The men who are not interested in philosophy need it most urgently: they are most helplessly in its power.
情感不是建立認知的工具。對哲學不感興趣的人往往最需要它們:因為他們在哲學的力量之前最是無助。
原文講稿:https://www.stephenhicks.org/...
Ayn Rand簡介:
東南亞的城市都很容易塞車,週末或夜裡塞在前往胡志明市區路上的情況時有所聞,之前也聽說其他人在印尼前往機場的路上塞了四個多小時。
沿途的九重葛開得明豔,在這種停滯、走走停停的空間裡,有時我感覺我在這裡,但又好像不在。
我不排斥開車,但回老家時,我媽並不是那麼樂於將方向盤的掌控權(power of wheel)交給我⋯⋯fine,這個雙關語不是那麼好笑(。)
總之,當我坐在駕駛座時,她總會更加緊繃,一來二往,我就不會刻意爭取,儘管我覺得駕駛的感覺並不壞,一旦上手我應該會蠻喜歡的
之前和河道上的朋友討論過,我一直都想開caravan從美東橫越美西,那可能是一種拓荒電影植入的迷思與狂想,也可能流落一些公路B級片的窘境,不過我覺得這是很值得付諸行動的小願望
也因此,對於系統中因研究客體的覆蓋性衍生而成的分析要件會帶來「好壞」、「優劣」之分,我持保留態度,因為我傾向解讀為那些讓人感覺能「更融入社會的」,常常會被片面解釋為「好」。
舉個不合適的例子,不同的認知功能像生活的大小空間與工具,你可能不想住在廁所、但你同樣也不會選擇在寢室中任意方便(在情況允許之下),各個空間有其「用處」,只是人們普遍還是會基於某些逆理性的心態將本不該拿來比較的「截然不同的東西」相比,試圖從中排出高低。
因為無論多麽相信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有多「正確」,當它讓接收者感到威脅時,或許就是一個需要重整的信號,不管是傳遞方式或者理論框架本身。
回到你的問題,即便CF16有相對明確的定義,我認為大部分人在NSFT四個功能上的內外傾向也像是在光譜上流動。
舉例來說,我雖是被判定為INTJ,但在一次次的文本驗證中,呈現的結果絕大多是Ti>Te、Fe與Fi不相上下,所以若要說我是不是非認定自己是某個類型不可,或許也非必然,我更喜歡説我是一個具有「什麼」特質的人,若以此為出發點,我想應該可以大大減少所謂「不適用」的情況,只是人們能從這樣的理論原型找到多少共鳴罷了。
其他認知功能主導者也或許有類似的窘境,如被Fi困在自己的情感,但也誠如這些特質「本來的樣子」,可能一輩子我們都無法得知,當其他人說他們「悲傷」時,那種悲傷是不是和我一樣大?或許他們是呈現的,但我們的接收能力是否有足夠的容量/能力(capacity/capability)去感受到呢?那又要怎麼量化以證明其存在呢?
啊,當然哲學小說是可以這樣寫,Ayn Rand的主角個個是極端的INTJ所以Apo想去釐清、找到更精確的定義我覺得很有意思,只是可能正好這是我缺乏的東西(非在優先順序的關注點),因此在理解與執行上就顯得曖昧不明,欠缺主軸。
我覺得你的「直視深淵」真正的Ti(?),很棒,我喜歡看大家的推導來建立自己的系統(Te)
我想這是T類型的功能運作時常面臨的窘境,但這在所難免,畢竟人在溝通/表達時,本質上就是以理性(T)或感性(F)為主題,如果你不使用前者、當然就是使用後者,只是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S功能都在前面三個位置為主,意即無論是邏輯系統的建立、同理心/同情心的養成,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感知累積而來,在缺乏那些經驗的情況下,無論是Ti或Fi要得到共鳴都相對困難,隨之而來的孤獨感與徬徨也是能夠理解的
不好說我的Ni-Fi撞了多少次牆壁,還好活下來了1. 按摩完:芳療師paro
不,我沒有意淫我的按摩師(男),而且在最後泰式按摩用膝蓋把我整個人頂起來做拱橋時,他開玩笑說這個姿勢要持續20分鐘時,我真的嚇到,因為前一個動作我就華麗地抽筋了;我沒有意淫按摩師,但我意淫了作為顧客意淫按摩師的伊利安,亞瑟是代打的正經芳療師
2. 看完《The Fabelmans 法貝爾曼(2022)》:每個人的角色側寫&校霸/主角的cp文
No comment. 寫出來再說
3. 在夜晚的歌劇院附近亂逛:以《Breakfast at Tiffany's 第凡內早餐(1961)》概念設計角色
《古文觀止》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退。」
所以噗神你覺得我應該來個
1~3就是上面三個,4就是別廢話先解決手邊的其他東西
別讓我失望啊噗神親友方才提起一件事,完美地召喚了我糟糕的情緒記憶。
簡言之,親友親戚要到上海,她爸堅持親戚停留的時間住在他們家,聲稱不讓人家借宿是看不起對方,然而,他們家並沒有客房。
然後就是父女間的爭執,因為親友算是高敏感類型,又與我一樣有長期的睡眠障礙,這樣打亂作息且須注意他人在生活空間走動,實在很不方便,不如她在這段時間出去住。
這讓我想到大學時遇到一個福州的交換生,人是熱情,熱情到認識隔週就買車票說要去我老家那邊看看&玩,藉故慢慢繞台灣一圈的概念。
但因我爸的酗酒問題,就算是再好的朋友,我其實從未邀請他們到家裡過;又因彰化實在太鄉下,而且對方是學生(學姊),當時只能問親戚家能否借住,幾天分別住在阿姨家,第一夜跟她同床共枕,我的壓力直線飆升。
自此若情況允許,我出外能住旅店就住旅店,大家都方便。
人在外頭昏昏欲睡,稍微談一下這幾天節奏變得比較快的創作,向河道感謝也致歉,如果覺得訊息太多自主消音完全是沒問題的,我們都擁有想要留在生活中的事物,還有除此之外的。
可能因為離職的確認,與工作上一些正常的起伏(反正工作本身就是處理一大堆異常),我回顧了那些尚未完成的故事,忽然覺得,未來已經想得夠多了,那些可以我立刻採取行動(寫下來)的,那就寫下來吧
無從得知是不是一種Se覺醒的必然誠然之前有些準備作業讓我有點心力交瘁,不過我想要再魯莽一些、即時性一些,就算這條路可能通達一個不那麼完美的結局,但老話一句:當你產生一個念頭時,你就在實現它的路上了。
這是我的短程目標,我想就做多少、算多少吧。
以第一人稱寫《Fortnight》的邁爾斯時,有種分外奇妙的感覺:我們是誰,我們認為自己是誰,或許往往與他人看待我們的樣子有極大的差異。
簡言之,就是那句老話:我們只看見了一半。
在已釋出的片段裡,孟斐斯覺得這個會計師笑得很傻、缺乏社會規則的應對,直球得令人難以招架;但同樣地,邁爾斯有著精算師資格,所以嚴格意義來說,他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會計師,只是這樣比較容易解釋、也比較安全。
當然,他在孟斐斯面前沒有隱瞞,只是那些日常的互動裡,不需要表現出他的敏銳與鋒芒,若以大智若愚形容之顯得粗糙,因為我想,大部分人都有不同面相,只是自我覺察的程度與層次不一
能夠寫寫這樣的面相,我覺得滿有趣的wwww
一早看到這張圖和下面的字面敘述,才驚覺原來亞瑟也算是Y世代/千禧世代,跟伊利安屬於同一個世代
之後好像可以寫看看沉默的一代或嬰兒潮,只是說說The Silent Generation (born between 1900-1945), The Baby Boomers (born between 1946-1964), Generation X (born 1965-1980), Millennials (born 1981-1997), and Generation Z (born 1997-2015).
看到一個挺詳細的敘述,來看看我可能會是什麼樣的反派,也歡迎自由搬運
一、愉快犯,自己開心就好,不太在乎自己的定位。很可能一邊做著自己開心的事情,一邊在正反雙方左右橫跳。
二、有原則的反派,不管和主角團鬧多厲害都會有絕對不會做的事,有絕對要守好的大後方或原則。
三、比較單純的反派,集自私自利冷酷無情於一身,利益至上,但意外一個表裡如一的傢伙,壞出自己的坦率。
四、虛偽的反派,衣冠禽獸,不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了一己之私,美化自己來掩蓋自己的罪惡,甚至將自己塑造成正派人士,指責他人引導輿論。
五、喪心病狂的反派,神仙打架百姓遭殃,除了輸贏不在意別的,不在乎傷及無辜,甚至是自己的利益。
(樓下續)
七、看破人生的反派,看多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後心灰意冷,決心放棄人性用邏輯作為引導自己的行為準則,思維超前。
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反派,明明沒做什麼壞事卻被輿論指責,受不了了最後爆發黑化成反派。
九、祖傳反派,我就靠這個過活的,因為價值觀的緣故,我做的事在我眼中是理所當然的,在世人眼中就是反派。
十、沒辦法當反派。
-
如果非要
報復社會當反派的話,我覺得可能大概率會跟古斯塔夫一樣是七,不然就是跟亞瑟一樣覺得一切都很沒意義,然後行尸走肉一樣活著或者尋死亞瑟:怎麼又我雖然我是想過要寫個跟保險、或者保險業務員有關的故事,但我沒想到會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到,還要查美國的經驗生命表簡直痛扣
祈禱我在寫鞋廠員工視角時,不要扯太多有的沒有吧
順帶分享今天寫的最喜歡的一段,這概念是我覺得很有趣的:在步入婚姻之後,長輩總是會要我們好好照顧「自己的(新)家人」,但他們(原生家庭)也是我們的家人,為什麼必須選擇一條顧此失彼的道路呢?
露薏絲現在正是花錢的時候,我不想因為任何事情影響她的課業、爸媽的退休金,和社會保險,那不是他們需要擔心的事。我對她、對他們的愛,都不該因為認識了什麼「新家人(伴侶妻小)」而減去一分一毫,因為他們也是我的家人,直白地說,他們才是我的家人。
比起我個人更青睞的佛教,我在寫作中使用基督宗教的元素更多一些,一來是求學過程中走得近的學長、教授都是基督教徒,其二是因為背景設定(歐美)關係,最後則是因為西方語境中的God雖泛指耶穌基督,但我認為其解釋的彈性要更多,可以說的是宇宙意志、薩滿,甚至是存於人性中的神性,例如這首歌提到「但如果神就像凡人一樣呢?像我們一樣糊塗不修邊幅,就像車上與我們同坐的陌生人,與我們一樣 想找到回家的路」的概念,我很喜歡,因為那似乎也意指每個人身上都有神聖的特質。
當然,或許哪天我也可以突破迷障,寫個我佛慈悲的故事,不過現階段就讓我繼續如此前行吧
跟親友碎念自己寫個懸疑故事,寫到涉及資本主義核心,夾帶太多想說的東西(哲學),越寫越懷疑世界
因為不懷疑世界,就會懷疑人生,所以還是懷疑世界好了親友:我为了写黄文,现在在思考,为啥要搞黄,以及一个正常的经济体系应该是怎样的
我:這是一種必然
親友:我不想写了 好难啊
我:
親友:我是不是应该看看金融经济相关的,理解下国家政体啥的
我:社會學對方方面面都是有幫助的,只是讀了可能會抑鬱
親友:……确实
我倆:
滑到蔡康永這篇貼文,讓我想起寫《愛是骨頭的顏色》時,思考的也是這件事,正好藉七海之口傳達出來:
「無論是孩子或是大人,做眼下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然後對結果負責就可以了。接受自己的欲求,理解並疼愛自己。善待自己,不僅是對自己,對周圍人也有幫助。主動為自己做些什麼,別人就可以不用你操心,更不用害怕你會不小心用力過猛傷到自己。相信正確的行動,是一個人的責任,咒術師也是。所以虎杖君,為了自己,就等於是為了世界。」
所以我覺得,「照顧好你自己」是一句很用心的祝福。
滑到這篇被心理師的朋友一席話啟發:「災難往往以偽裝成你心底最渴望的那個東西的方式來找到你。」
我喜歡這句話,但我也喜歡逆向思考:那有沒有一丁點可能,明眼可見的災難會引領我們找到心底最渴望的東西?
在創作上,我與自己最大的爭執是我懷疑角色歷經的苦難是否有其必要。對此朋友提供了很棒的開導,表示我算不特意「書寫」,那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也不會消失,因為那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一如我們生命經歷的一切。
我想了想,思緒回歸那句「生命發生的一切不是為了折磨你,而是召喚你」,若巨大的悲傷是被巨大的欣喜喚醒,反過來說,是否也有其道理呢?我們最渴望的東西,其實藏在以為是厄運的那些,像隱匿於暗夜的星子——
這麼想著,人生好像浪漫了許多。
這句話讓我直觀想到許多孩子常感覺自己是「錯的」,實際上,常常是父母將自己的企圖包裝在「對的」與「愛及關懷」之下,所以許多人都懷抱著這種扭曲的、不安的靈魂長大了,終其一生都在面對&治癒這些偽裝成「你想要的(愛)」的「災難(傷口)」
發現1月下旬至今的噗數意外的多,先與河道感謝與致歉,年節結束勢必是大家開始起步的時候,過多的資訊量希望沒有帶來困擾,若有請隨時不吝提出or使用匿名提問箱反應,也歡迎告訴我想看到怎樣的創作、思考討論、資訊分享⋯⋯etc
綜觀這個月的創作,個人向的反響(無論原創或二創)要比我預料的高,我很開心,因為這是一種能更好安放所思所感、生命哲學的寫作形式。
想要特此感謝轉噗&按心&評論&閱覽過的各位,謝謝你們善待了我對創作的任性,與一點點反骨。
三月完成手邊的稿件後,我會統整一下年初的來自思緒/生活轉變/人際關係的混沌,好好梳理一番接下來的寫作方向
美國隊長如何憑藉超人能力與道德模範地位凌駕憲法,規避政府機關的權力制衡,同時得到美國人支持。
看到這篇討論非常有趣,《Civil War》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主題,漫畫裡Cap與Iron Man的討論比電影具體許多,以及那些不得不選邊站,喪失祕密身分保護後的英雄們的生活(對,我說的就是後來以愛情跟未出生的孩子作為代價跟惡魔交換Aunt May生命的Peter Parker)。
言歸正傳,延續上面引用的段落,故事中Cap認為復仇者拯救世界不應受政府牽制,因為這樣的概念就如同聯合國維和部隊,是由一些掌握權力的人決定誰有被拯救的權利,而他在先前搗破被九頭蛇滲透的神盾局時,更認清了「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與危險」的概念。
基於上述,Iron Man與Cap交手時,曾吐露了自己反對的最大理由是「因為我們都不是你(美國的良知)」,兩方都是為各自堅守的正義努力,無論是程序正義、或是結果正義。
獵奇實驗性的心態,試圖將個人主義代表的Howard Roark,Ayn Rand《The Fountainhead 源泉》的主角,跟《Civil War》電影Xover,非常快樂wwww「何不說說你對我的看法?建築師。」
「我對你毫無看法。」
東尼笑了出聲,不是諷刺的那種。
那雙帶有堅毅色澤的眼睛掃過所有人的面容,態度裡沒有蔑視、沒有高高在上,卻同樣沒有他們。
史蒂夫·羅傑斯知道,這種彆扭感源於何處。
霍華德·洛克並不是明面所見的傲慢自大,他是字面意義的目中無人⋯⋯那代表著,他們這些「超級英雄們」僅存於他的視界,而非他的世界。
最可怕的是,他並不在乎。
這樣子的一個人,若非聖徒,便是個瘋子。
大概是我也覺得自己是個無法控制自己的人我想大概等我讀完《源泉》全文之後才會繼續拓展這個點子,畢竟Howard Roark的存在太突兀(?)了,而1940年代的個人主義跟1940年代的集體主義(Captain America)怎麼碰撞,或者演變至今是什麼表現,是我需要再思考的
HE
先說,這樓的附文跟主題缺乏直接關聯,我只是想表達我有多喜歡以科學元素講述人文議題(人是什麼、人想要什麼)的作品,比如說姜豐楠,也或者是這段文字:
每一個同溫層的氣泡,對一件事的詮釋角度,似乎都很有道理,然而因同溫、同聲、同勢,終必流於偏頗,最後形成許多的主觀喧嘩的群組。這等氣泡,在虛擬的宇宙中,有的是死星,並不活躍;有的卻是恆星,像銀河系或超銀河系裡的無數發光的太陽,而每一個恆星的氣泡,都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這點在《φύσις》給我很大的發揮空間,接下來也想用動力學或熱力學來寫點什麼,忍不住想,如果早點對這些東西產生興趣,我說不定就考上航太系了(
因為睡眠狀況太糟糕,睡不到五點就醒來、傍晚六點就感覺快要power off,又這週班表輪到晚上要去巡廠區(9點後繞廠區,基本上大約半小時到40分鐘),所以同事建議我六點瞇一下,晚點才不會精神不濟造成危險。
然後我就播著BBC一邊瞇,但今天的內容都挺⋯⋯激情?激烈?先是一對曾在ISIS領地生活的夫妻(丈夫是間諜的樣子),妻子説到最後一直在哭;然後是廣播劇,聽來是那種鄉村故事,老婆跟老公吵架說「不要叫我『女人』」,也有歇斯底里的老婆婆聲音,我沒有細聽,但總之也沒睡著
至少眼睛有休息一下,從床上爬起來時感覺有好點,慣例檢查一下email,發現研究所讀的其中一間學校發了信,雖然內文是加泰蘭語看不懂,但那句「Bon dia(早安)」莫名讓我開心起來——早安啊,世界
時隔許久,終於又開始用Readmoo,果不其然又被開頭那句「請問是否要同步一年前的閱讀進度」重傷
Anyway,序言與前言就有許多能讓人感到治癒的敘述,之後聽完(為避免眼睛疲勞,如果可以用聽的我就改用聽的,但統計學之類的可能先不要)有什麼感觸再寫吧。
小語工作辛苦了,雖然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默默希望小語的睡眠狀況可以好一些
然後沒有跟上的我正在慢慢看小語先前對英雄主義與其他事物的分享,即使想說什麼但感覺自己的才疏學淺決定默默地看著![](https://emos.plurk.com/8924ef543290cba40cad134ebae3ca55_w48_h48.png)
然後今日的BBC也太刺激......感覺會聽見什麼很看運氣,我自己比較喜歡聽考古節目,那種渾厚平緩的廣播方式很能放鬆
大概和老師講課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的工作⋯⋯因為種種原因,是這三年最空閒的時機之一,所以我對此投注的精力與憂慮倒不是太多,我也不知道睡眠障礙的主因是什麼,可能回台灣收個驚吧
lol 不用一定要追完or回應,隨時覺得有趣都能聊,我就是想到什麼就會寫點什麼,一直很謝謝河道包容我這麼多有的沒的
混亂邪惡思想謝謝朋友你把我誇到飄飄然,我也想從你擅長的隱喻&畫面構圖得到一點靈感⋯⋯今天可以睡得好一點w 還有很多想要嘗試去寫的主題,希望能慢慢將它們文字化(雖然我預見會寫註解寫到瘋掉)
我通常聽BBC Worldwide,所以主題很多元,國際新聞&派駐記者的調查佔比很大,常常有跨國連線訪談,先前也有一些「邪惡(evil)」與「民主」的定義爭辯。但同樣地,BBC的商業廣告可能也植入上頭說到的廣播劇(也可能是有聲書?),屆以增加新書或其他頻道影劇的宣傳,所以遇到這種情況,乒乒乓乓(?)的機率就比較高,難以捉摸
巡廠前想先把這個分享給大家:
女兒問老爸最受用的寫作建議是什麼,老爸說:「先寫一遍,再重寫,然後再寫一遍,永遠不要放棄。」
雖然初稿都是shxt,但當你啟程,你就在抵達目的地的路上,不管你坐的是經濟艙或頭等艙。
Readmoo的書目真的很多
然後我也可以趁機偷買自己寫的書沒人知道嘿嘿(誤原來是這樣,沒關係,相信總會找到的
可以去收驚(大誤我也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小語的分享真的都很有趣,不像我一堆幹話(欸
偷買自己的書也太可愛w 可以光明正大地買起來啦,我也很想要喔
去廟裡&海邊走走,應該就能慢慢不藥而癒了
wwww怎這麼說,我很喜歡看河道上的生活分享,每個人的閱歷不同,一人的日常可能另一人的偉大冒險,我很開心能旁觀這些不同的視界&世界,大家都在以某個方式圓滿了我的人生、我沒看到的世界的某一面,我很感激願意分享的你們,你們是我的另一雙眼睛
Google小姐的聲音真的比較適合工具書或是專業領域的書籍,如果是純文學或小說感覺真的超出戲
哪呢
,也比較不那麼黑歷史(偷偷說那本書的封面是我自己做的~我也是個很愛看河道的人XD
如果害羞洛可以在私噗告訴我是哪幾本,我等信用卡結帳日過了就去入手
wwwww好耶,我們可以是彼此的眼睛
記兩個「a-ha」的念頭,可能不會獨立成文。
1. 小提琴
中學學過短時間的琴,最近走在路上時而想起架起琴、拉弓的手勢,所以想寫寫這個元素,但跟音樂本身關聯性不大,更偏向是結構性的敘述
2. 百合
應是《 Sturm und Drang 》的後續,長大的秦莘遇到一個過去交過男友、但第一次對女生產生好感的女孩,想要寫初次約會時,女孩羞赧地說自己不知道該做什麼打扮,因為過往的經驗只告訴她如何討好男孩子(男性喜歡的扮相),她不知道秦莘會喜歡她怎樣打扮。
秦莘:如果讓我們在一起的原因是因為我喜歡妳是妳,我也是我,那我們在一起後,妳當然也不需要改變什麼,不用煩惱我喜歡什麼……妳很好,夠好了。
終於活起來的人lag的硬要參與幾天前的測驗。
然後看到後面科學跟人文交織的想法很有感,最近剛好讀墨馬拉松在科學主題,覺得每次看那些知識都會產生很多腦洞。某種程度上科學就是人類觀照自己慾望後的投射,很有意思
科學及人文巧妙結合的文篇是我想要前進的方向,其實後來回顧那些不太熟悉的理化學科,發現其中心思想都是想藉由那個學門的理論,來探究人類在世界上的定位,所以科學本身就具有人本思維,若能藉此寫出更能讓人產生共鳴的故事就好了
這討論也讓我翻了以前寫的東西自戀了一番,快樂涘晰 : 欸嘿,謝謝洛,或許哪天福至心靈時這個故事就會慢慢顯化了
之前分享過了,但我猜這應該是我離開越南前最後一次吃到這個,分享一下這裡特殊的玉米蛋糕,應該是少數我會懷念的食物:
詳細介紹可以走這邊:
跟親友提到光看這篇文的附註,大概分不出我寫的是商管雜誌報導還是虛構小說,雖然討論間不乏有「註解多成這樣會不會有掉書袋的嫌疑」,但我想,預設「其他人(讀者)都知道」是不合理的,有違我對於「我們都只看得到一半的世界」的信條,因此即便繁瑣
增加不必要的頁數,我還是想要這麼做然後我看著我的註解:阿,自己選的路,爬也要爬完
我不想說邁爾斯的精算師身分讓我增加了多少障礙,我還不想思考業務部需要做什麼,阿彌陀佛不知最近嗑了什麼,YT推了個酷東東給我,一開始單純想說「喔?看起來截圖滿復古的」,後來發現發行時間:1995年。
我:靠 是真的古
我都還沒出生這音樂的tone非常適合當代,奏樂下去我還以為是9m88之類的,沒能繼續下去真是太可惜了(雖然繼續下去可能也沒有如今的五月天了,因為鼓手是冠佑),秒速用Apple music把整張專輯收到資料庫
如預期般感冒了,沒有很難受,只是清涕多&扁桃腺有點痛
等等上班打個招呼我就要說我要回去宿舍躺了扯多了,跟風是這個:
我的⋯⋯嗯,滿合理的雖然是ENTJ,但沒有一起熄滅的火花是挺???這種火花是最難激起的吧
然後離題放個昨晚巡廠看到的貓貓,總共看到五隻,守衛都很習慣了,牠們也會在守衛亭鑽來鑽去
然後我4臭俗辣型火花
第二隻貓貓想說他是乳牛貓,不過似乎又沒那麼乳牛,半張臉是黑的好像戴了小面具,魅影是你(不對),可愛www
臭俗辣火花wwww 我們可以一起綻放啦
誘導對方表白感覺很有趣
第二隻貓貓我已經是第二天遇到牠了,看到我不會跑(可能是我也沒有嘗試靠近牠,會繞道走),第一個晚上在廠區一條僻靜的走道上遇到,牠走在前頭,是真的滿像Phantom的
這篇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我想不只解釋了為什麼人習慣聽青少年時代接觸的音樂、也認為某些音樂人「曾經」的作品要比「當今」好
聽力亦會隨年齡變化,特別是對響亮及高頻聲音的容忍度降低,也是某些人對新音樂興趣減少的原因之一。而且成年人亦可能因為有更多責任在身,難以再像年青時一樣花時間去探索音樂興趣。
一個人的音樂品味很可能是受到青春期首次接觸的音樂影響。之所以在青春期建立音樂品味,首先是因為大腦在當時已發育至能夠完全處理收聽內容的程度,其次是因為青春期情緒高漲,會形成強大而持久的記憶紐帶。
音樂品味其實單純是一種多巴胺反應,源於大腦的識別模式,即聽到曾引起快樂的音樂,就預計能引起快樂感覺。
因為TikTok在歐美最近引起的隱私議題眾多,讀這篇時比起爭議我更是因為撰文者的直白笑了出來,裡頭淺述了這平台成功的原因:「演算機制幾乎決定了用戶對世界的認知,而在社交媒體的語法中,這透過互相凝視同時決定了用戶對自己的認知。」
但我想分享的是這段精彩的評論
笑完上班去「抖音的用戶都是白癡」,這已經是著名的網絡迷因。
事實是沒有哪一個平台的用戶是特別蠢的,因為蠢材遍地都是。蠢材一直都存在,分別只是你有沒有看見他們。特定媒體平台更有效地可視化蠢材,也讓蠢材互相發現大家,壯大了連帶感。看起來聲勢浩大,就令外界覺得這裡的蠢材特別多。
沒有哪一個平台是特別蠢的,因為真正蠢的其實是人。
我在看FB的抖音搬運影片的時候,我爸都會叫我不要再看廢片了我阿公阿嬤和我媽在看Line上面的廢片時,我有類似的感覺但不會說但如果叫我看:好啊,那轉去歐洲電影台我們一起看一部文藝片
來啊互相傷害啊我媽:
海巡到公河上因學測放榜,部分旅人針對自身經驗簡略做系所分析,覺得很有趣&有意義,蒐集了一些分享給河道上的考生、學生,甚至是對轉行感興趣的朋友們,人生什麼時候想學什麼都不晚,大家可以自行過濾一下需要的資訊
當然,如果有人對航運、旅遊管理,或鞋業感興趣,也歡迎用提問箱or私噗,我很樂於分享個人經驗讓大家覺得是不是適合嘗試的一條路
我就廢但我不說先釐清一下我是讀航管不是航海/商船,但能回答的我就盡量回只是海上生活類似輪班制,而且有緊急狀況可能全船都要進入備戰狀態
例如遇到海盜或者POC臨時檢查,偏向高風險高報酬的工作,不壞啦只是很吃個性但你對我的消極表現滿寬容的啊wwww
apofenia: 我是想過要去作飛機,不想跟人打交道,但
理工腦不足所以現在退而求其次是想要找一份「可以一直坐飛機」,不用停留在一個地方太久的工作了另一方面,如果是想離開人類而做某些選擇,可能也會遇到其他想要/不得不離開人類所以做出同樣選擇的人們,那些
妖魔鬼怪偏差值可能也是值得評估的風險之一【假設其他需要離開人類而做出同樣選擇的人可能會是有趣的人】我相信多數人應當還是有趣的,只是各群體裏都有離峰數據(至少在我聽來的大部分不太光彩,不排除是壞事傳千里的加成),因此在選擇非大眾職涯的基數小的時候,相對的異數比例就高,奇型種也多
現在出家或成為居士也是一種生涯規劃喔,之前處理家裡的喪葬事宜時遇到滿多師傅有理財、保險的觀念,他們也是以入世的方式遺世獨立,所以不見得是不可行的
晚上出沒的魅影貓貓,氛圍好像隨時會開口問:你想成為魔法少女嗎?(錯棚)
雖然最近因為看節目跟在演算法浪聽很多新歌,但不小心點開老歌的時候,真的是會讓人ㄉ一ㄠˊ住,然後如果聽到新歌使用一些復古的元素也會讓我的多巴胺特別活躍
另一方面,說不定我們內建程式(?)就是喜歡某些音符&groove,而新舊不過是種相對概念?像蟲說的新歌中的復古元素,或曾經也是新歌的老歌,畢竟不見得會喜歡所有型式的老歌,那就是某個調調特別打中心頭,而從古至今那東西一直存在
我的生涯規畫是一堆亂麻,這跟我對想把自己放在哪個「位置/頭銜」毫無頭緒有關,雖然會採取「社會定義的成功的手段」,但終極目標是「作為一個我想要成為的人」,其核心概念極模糊,因此我覺得很多途徑都能到達同樣的終點,那就各方面都試試看,反正沒有自我實現也有錢能買快樂
艾樂🍡哈囉! : 這兩個解釋我都很尬藝
是的,反正樹林裡什麼鳥都有,不限於職場,而職場又因勞動本質的機械性,更激化且催化了那些奇奇怪怪的案例,一言難盡
潾 𓅓 午夜傷心馬鈴薯 : 無論對方是什麼類型都能戀愛好耶
看起來是潾是相處起來能讓彼此感到自在的性格,對於黏人的類型可能比較苦手,不過是包容性很強、也挺穩重的性格
但我同意存在即合理,存在即正義的概念,活著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沒什麼「不夠好」,只有「好」與「更好」。
wwww待我
想不開打算要寫個《官場現形記》or《千禧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時會update Apo的Ether💙 : 「認為對方迎合自己是理所當然的」這點洛覺得準確嗎?我覺得你是個很體貼對象的人呢w
用YT聽歌時很喜歡滑到評論,認識到葡萄牙語中一個很有趣的概念,我覺得美且心碎,像是和亞瑟在一起時的珊曼莎,在《Sometimes When We Touch》寫過他們的故事。
「Eu sinto sua falta」直譯是「我感覺到你的不在」,語意表達卻是「我想你」,讓我忍不住想,是不是她意會到他倆永遠都這麼近、但又那麼遠呢?
所以,夏宇才會寫「他並不常存在/我也是 不常/有些稀有時刻/剛好都在/就慎重地稱之為愛」嗎?
讓我想到這首歌:
我 留著你在身邊 心 仍然很遠
我想伸手拉近點 竟觸不到那邊
就欠一點點 但這一點點 卻很遠
哇嗚……?
然而完全不想改讓我想到或許很多次印象深刻的瞬間,回想起來或許都有某個特定的對象或是關係,但是為其冠上任何形容都顯得不夠貼近或是適恰,所以我們姑且將它稱作愛來表達
而那些稀有的片刻也同時在提醒:大部分的狀態下,我們並不一直都在一起
Paulo Coelho在《By the River Piedra I Sat Down and Wept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裡說的「神奇時刻(magic moment)」我覺得也能闡釋類似的時刻,愛本是一種近乎奇蹟的存在,同樣很喜歡那本書
我想我可以難得樂觀地假設,儘管我們不在的時日之多,不影響實現這個奇蹟(manifest)、擁抱這個奇蹟的能力,只是當下是否會意過來:對,這就是那個時刻。
樓上提到這本書,我尚無餘裕為它寫出什麼,因此借助網路書評推書,也或許它無須我做多餘的詮釋,我很幸運在20歲時遇到它,在這種溫柔的文字陪伴下寫《七月的訪客》,那也是我的奇蹟時刻,只是我當時不知道。
我抽出了一隻手,將杯子放在桌沿。
「它要掉下去了。」他說。
「是啊,我要你把它從桌邊彈下去。」
「打破這只杯子?」
是的,打破這只杯子。一個簡單的動作,其中卻隱含著我們並不全然理解的恐懼。這是一種象徵性的儀式,我想說。有些事是被制止的,玻璃杯是不應該打破的。
請打破這只杯子吧,讓我們得以從所有的規範中掙脫,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不再需要去做經過別人贊同的事。
「打破杯子。」我再說了一次。
托利亞的動物形象是兔子,因此看到這個繪本的主題(旅行的兔子)時,覺得很有趣:
2022年最喜歡的繪本是《THE BOY, THE MOLE, THE FOX, THE HORSE 男孩、鼴鼠、狐狸與馬》,大學交情很好的學長也稱要將這本書列入傳家寶,雖然實體書壓抑了物理空間,不過這類型的作品、畫冊,目前看來還是無法脫離這個形式,除非哪天我們能不再以視覺,而是知覺去觸碰裡頭的線條與美,我想
說到這,我應該要再買一本原文版的收藏https://www.parenting.com.tw/...
前兩天FB推了凱爾·希斯(Kyle Cease)的影片,因為整段訪談近半小時,我就惦在心上、有意在休假悠哉吃早餐時聽。有人為此剪接了中文翻譯版,我將網址放在最下,但若是情況允許,我很推薦大家將原訪談聽完,裡頭提到一個概念是「我們設定的目標,是依照當下自我的狀態(the state of ego)而論,但我們的自我又是以過去所有經驗(all the passing things)所構成,所以在不同的階段,目標自然而然會改變,因此動機(intention)才真是我們應該著眼之處」。
呼應到上頭討論目標變動在我看來是種必然,很有意思。
原影片:
看到在英國讀書的大學同學去了Liverpool⋯⋯古斯塔夫的家鄉啊啊啊
我也好想去Dublin,酒吧看起來好棒
可惡今年不知道能不能排個假去歐洲過聖誕節
不然三刷Amsterdam也好啊嘶,波羅的海三小國好像也很棒,但轉機
有些東西就是擔心還沒去就因為天災啪唧一下就看不到了,所以我說不定應該要先去希臘(?可以可以,之後直接衝一波日常糾結OC要怎麼活下去,會不會被裁員wwwww想去的地方還好多,美洲和大洋洲都還沒去過,真是難以抉擇
無聊
逃避寫作所以開了個公河噗,歡迎大家去踏踏:這串上頭説到,或許人的內建就是喜歡某些調調,我雖然聽過《巴黎草莓》,但真的對這種live studio的funk缺乏抵抗力,這跟我幾歲時接觸這種類型的音樂可能沒有太直接的關聯,因為青少年時期聽日本流行音樂&樂團比較多(跟接觸的動畫作品有關),當時喜歡シド、ViViD,還買了他們的唱片。
現在則更偏好Jazz、R&B還有alternative rock一些,或許更講求肢體與情感流動的groove?我不知道,也還是喜歡一些流行歌,只是歌單多數還是可以一邊播、一邊入眠的東西
這首我每次聽到都會跟著哼
潾 𓅓 午夜傷心馬鈴薯 : 啊對,The Beatles在Liverpool發源的,我看大學同學住的青旅賓館有很多相關的佈景裝飾,感覺很有趣
拍拍,疫情真是打亂了所有人的步調,我那時也沒想到會有一年回家一次的情況
不過現在漸進式開放,一切都有更多機會了,等潾升學確定後,大學有很多機會能去交換or寒暑假也有比較長的時間可以安排旅行
然後覺得不管哪個國家,大城市的名字歌單真的很多www
是呢,國際城市的曝光度(?)可能也使之給創作者有更蓬勃的靈感&創作空間,我想?雖然我跟Barcelona很不熟&去過幾次都戰戰兢兢(怕被偷東西or搶劫),也覺得至今所及的相關曲目好像比較⋯⋯fluffy?蓬鬆自在了一點?但我大概能理解大家對這些城市的嚮往來自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