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T
[書]
第四章
完美派
NEET
第四章 完美主義是大敵──克服害怕出錯的焦慮

完美派希望盡可能做出最好的選擇,1956年的心理學家首次描述此人格特質,根據此論文認為:完美派屬於一種特殊的完美主義,一定要探索全部可能選項才敢下決定,但面對大量選項時,這種強迫心理會變得不切實際。
NEET
完美派vs.滿足派(可以是光譜的概念)
(作者的舉例:在2.5小時飛機航程上,你如何選擇電影? 1.看到喜歡的就點開來看。 2.看完所有可看得電影預覽之後才決定。 1是滿足派、2是完美派)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看完所有電影預覽後,保守選擇一部已看過保證好看的舊片,你的症頭也是很嚴重

滿足派不太擔心是否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得到符合自己標準的物件後就會安頓下來。
NEET
完美派注重選擇過程,相信謹慎的選擇過程會使人生更美好,事實上並非如此。
滿足派不只能做出好決定更能安於決定(滿足不等於退而求其次),滿足派可能抱持選擇高標準但下決定後就會收手;完美派則還是會探索一切可能。
BGM:還是會

完美派會錯誤的認知只要充分探索就能找到完美對象並安於此決定,但這種可能性(完美對象+完美肯定感)並不存在。
所以當滿足派較理想
NEET
造成完美派的原因
錯失恐懼症(FOMO-Fear of missing out)/決策錯誤恐懼症(FOMTWO-Fear of Making the wrong decision)
以為探究所有選項後就可以做出完美抉擇並減輕焦慮,但其實這個症頭會產生巨大壓力,只要有一點不完美就會覺得失敗

人類歷史絕大多數時期,我們服從權威指令,所以現在自由的我們面對更多"做出正確選擇"的壓力。

完美派認為可以靠"優劣分析表"的到正確答案,但在感情關係上這不可能實現。
NEET
完美派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嗎?
此問題有兩個面向:客觀的結果和主觀的體驗as選擇成果的品質和對選擇的感受。
(作者的例子:咖啡機選購。完美派比價研究評論買了一台超讚咖啡機之後卻後悔vs滿足派去賣場挑挑看看就買一台自己喜歡的咖啡機,每天都覺得咖啡香讚。完美派的咖啡機(事實上)比較好但(主觀)感受上滿足派比較好。)

(主觀感受的延伸閱讀:今天看得DQ文
【地球圖書館】「我們都低估了社會上的蠢人數量」經濟史學者寫《蠢人基本定律》 | DQ 地球圖輯隊

不過尙有一點必須釐淸:思考湯姆的行動時,當然要採用湯姆的價値觀,但要確定迪克是損失(負數)或獲利(正數),判斷標準是迪克的價値觀,而非湯姆的。這條公平原則太常遭人遺忘,老是有人缺乏這種基本的文明素養,因而引發一大堆麻煩。)
NEET
完美派喜歡在事後不斷檢討自己的選擇,而承受雙重痛苦:做選擇前的苦苦思考+做選擇後的擔心害怕自己選錯。

完美派VS.滿足派的差異在對選擇的感受,對於相同優秀的選擇,完美派會覺得自己選不好;滿足派會覺得自己選很好。

釐清自己的目標,是感到快樂還是得到最棒的物件? 如果是追求快樂那要重視的就不是客觀物質結果而是主觀感受。
NEET
學習滿足派的智慧
完美派希望探索全部選項後再決定,但在感情上這點並不現實。

最好的選擇就是選擇快樂

一但投入某件事,大腦就會幫助我們合理化自己的選擇。
(合理化─作者的例子:冬季大衣,貴+有30天鑑賞期,你買回家就會開始評估這件衣服的優缺點和要不要退貨vs.是花車商品,不提供退貨,你就不會考慮這件大衣的缺點,反正不能退貨何必在乎)
NEET
秘書理論,培養自己成為滿足派

秘書理論,想像面試一個祕書,面試100候選人,1個接一個不要就掰不能回頭重選,如何選到最好的候選人?
數學上你應該先面試前面37個人,然後找出最優秀的一個當作標準,接下來只要有人超過這個標準就錄用他。

在"決斷的演算"這本書中提到:假設想婚男尋找對象區間是18-40歲,根據37%法則,他應該在26.1歲起,從尋找轉變成跳躍。就是在26.1歲起他要從過去8.1年的交往經驗中,挑一個基準,之後下一位優於基準的人就是結婚對象。

實際操作:母單的人沒有福了
先訂出"開始戀愛那年"再訂出"預計想投入長期關係的那年"把這段時間x37%再加上開始談戀愛那年,這就是你的37%分界,等下次遇到喜歡程度大於或等於基準的對象,get it
(BGM:10個男人8個傻...)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