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Fiction,最初的原意不是虛構、虛假的,是「被製造出來的東西」。

過去使用Fiction歸類的作品指的是非韻文的所有散文作品,然而Fiction被認為相對於詩歌是更真實的,詩歌的敘事規範表明它具有脫離真實的形式。所以非寫實主義的小說,甚至不會被認為是小說、是Fiction。

因為小說被強調的特質是真實的內容,過往在討論小說時人們傾向以他的題材內容對真實道德的影響,作為價值衡量的基準。

但也因此只要小說的文學批評無法進入形式上的討論,就無法成為文學的一部份。隨著新批評在詩歌上取得的成就,關於如何分析小說,獲取了新批評的經驗與觀點,從敘事學開始。

弔詭的是小說的虛構性越被證實,一方面讓其趨向詩歌獨佔的藝術領域,一方面又消減其在真實層面上被賦予的特殊意義價值。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傅萊使用epos(口頭傳誦的史詩)和fiction(虛構作品,小說)為文學做區分。

epos是為了說和唱給聽眾的;Fiction 是為了閱讀而寫的。另外還有為了表演的戲劇分類。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恰巧側面顯示了小說的出現和印刷術的關聯性。過去沒有那麼多閱讀的機會和需求,過去人們口傳,因此能長久保留的總是最顯眼被記憶的固定情節組,傳送者個人的即興發揮是無法被保存的。

於是能夠保存更多資訊的小說文字,就好像更能反映真實一點。

不過傅萊的觀點,已經開始將Fiction作為有形式特徵的文學作品來談論。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傅萊把虛構作品(fiction)定義為某種為其自身所創造出來的東西,而非某種好像很真的假東西,可以證明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僅僅代表虛構作品的一個種類,同時還存在著其他種類,他們也值得注意(21)。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覺得讀這個很重要的可能是知道Fiction這個詞在不同時代的演變,還有同一個時代甚至同一個理論家在使用這個詞時的混用意義(趴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不過傅萊認為散文虛構作品的各種形式是混合在一起的。
他將長篇小說、羅曼史、解剖、懺悔錄做成四個框架象限的集點,以內傾、外傾為X軸,以個人、心智為y軸。

這麼做的貢獻是讓羅曼史能被追回至Fiction的類別:羅曼史自有一套如何理想化的成規,不應未符合寫實主義而被挑剔。他讓羅曼史成為一個獨立文類。且解剖和懺悔錄被歸類到Fiction,也讓人意識到文學的虛構性是存在這些紀實性高的作品裡的(原處翻譯是散文,但我覺得再用散文就太複雜了自己改了一下)。

所以敘事是一種寫作方式,一部特定的散文如長篇小說,不用從頭到尾都是敘述,可以包含描繪、解釋以及戲劇化的呈現出來的對話。

不過需要注意他的XY軸四極分類基本上不只小說根本就可以包含所有文學作品,有些批評家詬病因此它無論如何都會成功。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但我想在那個「小說到底是不是文學作品?非寫實主義的小說值不值得被以文學批評的方式討論?」類似這樣的問題會出現的年代。

把這個一定會成功的文學作品詮釋框架拿來說明「Fiction」,是不是反而因為證明它在「Fiction」中的可行性,所以測試出了Fiction的文學性呢?
河沓‎☆不瘋魔不成活
需要注意傅萊還是跟同輩的人對長篇小說持相同意見:是寫實主義的文類。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