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have the right car, you hear the right music, driving down the right street. You are beginning to understand what a place is all about." 吐槽果然出於酸葡萄,因為我確實很想這麼做但沒辦法
魯爾區:「對我來說它們的相反就像美國中西部」 "It is actually always a departure into a future, in which one expects something different. With which one also associates utopias, but from a void." 老天,他為什麼可以講這麼好 順帶一提:魯爾區就是《愛麗絲漫遊城市》中愛麗絲外婆的家所在,那部就真的是他的半自傳吧
"The American dream that could still be imagined. Still on the trail of what nobody has told me about: I found it myself, that was exciting for me." 很事後諸葛地說一聲:最好。(美國針對德國的文化行銷 但懂那個感覺:就像我會說綠洲是我發現的一樣,它永遠是屬於我的那種的樂團
"If I should say: 'Who is Wim Wenders?' The I guard against the question because, I don't want to know. I really don't want to know. I see the guy shaving every morning, that's enough for me." 看看這個人……我同時想說「這傢伙真的很誇張」又因為他講完開始笑而忍不住「他好可愛」
"It's doesn't have to be perfect, let's start. We go out and do it, whether we can or not.... Stop admiring others, do something yourself. And if it's only three chords, it will work out." 上面那位先生講龐克精神
→像瘋子開拓新疆土並走紅,同時個性作為雙面刃(學生時期的沉默和內斂)、自我中心、糟糕脾氣等開始放大(這段先後出現1976年《公路之王》、1977年《美國朋友》、2020年《Two or Three Things I Know About Edward Hopper》、2011年《碧娜鮑許》、2008年《帕勒摩獵影》) →迎接大成功(1984年《巴黎,德州》) →廣受好評(1977年《美國朋友》)之下被沖昏頭,出於個人的盲目而事業失敗、朋友決裂、夢想一敗塗地(1981年《神探漢密特》、1982年《事物的狀態》) →在看似一無所有的時候幡然醒悟、與自己和他人和好、重獲希望(1982年《事物的狀態》、1984年《巴黎,德州》) →結尾前的那幕:回歸精神故土(2020年前往《巴黎,德州》拍攝地)
亂丟垃圾的結果是在沙漠昏倒
文溫德斯 狂野旅程
拜託不,你會覺得亂搞是理所當然並破產
「基於永續性原因,那個塑膠瓶有被妥善處理」?
笑死www
因為這樣你才能在時間和經費內拍完啊他開的是GM的車,還有令人懷念的吊帶褲造型
我還以為他第一個去找的會是點唱機
你們不是鬧翻了嗎
(被當黑歷史???不過也沒放《尋找小津》,它不夠公路電影嗎
知道了,這部就是來炫耀的
吐槽果然出於酸葡萄,因為我確實很想這麼做但沒辦法「他從來不停歇」(這也是我敬佩你的原因,女士
可是其實我已經看過Kathe Geist的研究把他罵翻了。碰到一面倒稱讚就想懷疑的職業病
還是我太習慣吐槽他了但我實在太在乎一張廢片就等於把二十塊丟進水裡,於是就算了
"It is actually always a departure into a future, in which one expects something different. With which one also associates utopias, but from a void." 老天,他為什麼可以講這麼好
順帶一提:魯爾區就是《愛麗絲漫遊城市》中愛麗絲外婆的家所在,那部就真的是他的半自傳吧沒錯!(在講學校、文化、父母的教導
再加上覺得自己的國家出了問題:沒人往後看,每個人卻都驚慌地想往前走
很事後諸葛地說一聲:最好。(美國針對德國的文化行銷
但懂那個感覺:就像我會說綠洲是我發現的一樣,它永遠是屬於我的那種的樂團好的www
這難道不是他大部分的角色這部我沒看過!但才三秒鐘我就笑了,它(超莫名的感情戲)感覺很好看
對美國的美好想像
對電影的美好想像
對美國電影的美好想像
而可喜可賀它們和德國的現實一點關係也沒有
(上面這段是荷索講的,如果不是稱讚它聽起來有夠毒
很不幸的這就剛好和Rüdiger Vogler有在演的時間重疊,我大概還得再看幾部提起興趣去補的導演接下來這段是講德國新浪潮嗎
不過我怎麼記得《巴黎,德州》因為某些版權關係不能在德國電影院放映?
導演和演員從卡車後車廂出來www 溫德斯那時候留長髮
還有解釋為什麼荷索會出現:命運的巧合。
我們聽溫德斯在《尋找小津》碎碎念一個半小時,簡直像《里斯本故事》的老佛一樣。在這裡終於看到臉了(當時的照片):錄音機、耳機、還留鬍子
溫德斯:吭(笑
跟《第三類接觸》的楚浮說
好喔wwwww(那這部你會看嗎
荷索:那裡有攝影機和電視。我記得我把電視關掉,我大概是唯一這麼做的
溫德斯:那你記得你脫掉你的鞋子嗎?
荷索:呃……這……我模糊地記得。我是想:如果能脫鞋肯定更好
(什麼鬼wwwww
「電影是即將死去的媒體嗎?是」
「串流媒體取代電影了嗎?是」
「電視死去後,電影存活的機會多少?沒有」
「電影有未來嗎?沒有」
這傢伙有夠悲觀的(BTW後面的電視在播看起來有年紀的日本動畫
銀幕上播的是Gary Cooper演的《Man of the West》
是說他年輕時期定下未來志向的決定確實走得有夠坎坷,某種程度上這也和Edward Lachman前面說他拍出全世界能共鳴的「青春的焦慮」有呼應?
我好羨慕
但同時知道我在酸葡萄「我可以、也能夠(做個畫家),但其他的夢想該怎麼辦呢?因為我無法決定,所以我找到了那個唯一和所有東西都有關的職業」
從那發明方法,之後只能再一次發明第一部作品的方法
很侯孝賢?(新浪潮特色?
在講三年的電影學院訓練沒人教過演戲
看看這個人……我同時想說「這傢伙真的很誇張」又因為他講完開始笑而忍不住「他好可愛」
那個時候一群都好年輕啊(打鬧的感覺),不管是玩攝影機、電話亭還是抽菸(嗯?怎麼都是劇裡角色在幹的事?
像小高和剛就像竭盡全力把東西搖下來的那種,因為他覺得那是他唯一一次的機會(《槍彈辯駁》
嘿!為什麼我在《事物的狀態》就會叫他夢露,在《里斯本故事》就會叫他老佛,這兩人明明都是同一個人演的Friedrich Monroe
我失職了!!!
(順帶一提他現在是在延續溫德斯的前任助手Dagmar Forelle說的「他的沉默讓人難以忍受,因為你可以看到他感受很多」,在講他有多執念
像是《事物的狀態》嗎(是我的話也會
報導的是主角演員Bruno Ganz過世,享年77歲
例如《愛麗絲漫遊城市》中John Ford過世的新聞
溫德斯:……好了!(拍一下
需要劇本→贊助→拍攝
他在《慾望之翼》前根本沒劇本
然後不耐煩地去打擾其他人
(天啊這傢伙在能照自己的方法拍的時候就已經執著於真實性到可怕的地步,照產業拍法難怪他會瘋掉
壓力好大(我寧可寫論文
好不容易超過一個小時,這部我怎麼看這麼慢
我未來三十年應該還是繼續龜在圖書館裡頭
演過《帕勒摩獵影》
上面那位先生講龐克精神
《帕勒摩獵影》的配樂
又一句溫德斯經典名言:「錢出現在那裡就是為了被花掉」
好浪子回頭故事裡的小兒子(誤)……還有我開始覺得我會喜歡溫德斯,有部分是因為他身上那種很廢
萌的賭徒個性Klaus是誰?
為什麼要跳剪
(可是他在好萊塢拍的片子不大好看以為自己會變美國人,當時還跟美國人結婚(好喔
"Free falling gets you closer to targets - Lots of them died"
這個人居然可以把片子擠出來,然後沒被自己的同事打死真是奇蹟
Patti Smith:「即使最後沒有降落傘,他也會長出翅膀、安全降落並活下來」
可惡這傢伙真的是被命運眷顧(你是在羨慕什麼
還是這部對這人的描寫確實讓人羨慕又想吐槽
還是這人就是讓人羨慕又想吐槽反轉:其實三十年來他一直在拍片長以小時起跳的拍立得廣告(誤在美國之內,但並非出自美國
這是一幅只有熱愛美國的歐洲人才能擁有的美國圖像
「迷人、有吸引力、有趣……能給這個案子(改編犯罪小說)帶來一些誠摯之情」柯波拉你好能講
他給我的印象是一直很神經質、「把這玩意弄好!」、「嘎啊啊啊啊」(以上都不是他講過但我覺得他可能會講)血壓很高的感覺
我知道對當事人簡直是災難,但看他們在吵為什麼成品會變這樣這段莫名喜劇
雖然原作者海史密斯不喜歡)一邊覺得老天溫德斯你在幹嘛www
嘿www
(雙重意義上的,用得真好你實在是跟我腦海中那個在《教父》片場大喊「我要血流如注」的導演太不一樣了,這一定是歲月的洗禮
(大爆笑
有夠痛wwwww
這邊回放當時他們開會的帶子,柯波拉:一臉不爽、碎碎念進度、直接當著溫德斯的面(還不是對他說)一句:「文應該被炒」
(就這時候最像德國人)順帶一提柯波拉現在的說法是搞不好他那時候不插手他們確實可以搞個很棒的作品出來
老天這整段能吐槽的太多我笑到快打不下去柯波拉:「有很長的時間,在德國人人都以為我表現得就像那個製片角色(《事物的狀態》)一樣」
一個歐洲人在美國電影路線之爭可以那麼好笑到史詩「你在另一個時空肯定是隻狗,你有那張像狗的臉,你看著別人,你只是想讓我有罪惡感」天啊wwwww
我看到這句狂笑真的很沒良心
你害我很想重看《事物的狀態》(恐怖到當年把我嚇得要死),你知道嗎?
有點悲哀但還是很好笑,雖然還是滿悲哀的
「我知道我永遠無法做到。但我可以在美國拍一部讓自己快樂的電影」
柯波拉:(超長的沉默
柯波拉:……還有「注意那個女人」!(指溫德斯在《神探漢密特》拍自己當時的太太
好喔我真的是不知道該怎麼看這一整齣了見德國父老心中無愧回鄉的作品結果後面超好笑
這是「一部馬丁史柯西斯電影,由文溫德斯領銜主演」!!!(大聲不曉得有沒有人曾經看著溫德斯,想著「這人真像史柯西斯電影裡的混帳主角啊……」
至少看完這部之後我目測編劇+導演這樣想過(不要唬爛
大稱讚它只要出現人物都會標人名和職業,畫面都有附年代,看上去是一部很清爽的紀錄片,感覺該知道的都會知道。但仔細去對出現年代,會發現它根本不是線性結構,時間前前後後挪移。而段落以主題分配,讓情緒銜接,所以感覺劇情連過去了
intro:溫德斯本人的人生哲學(浪漫)+其他人的推崇傳達出他是個成功人士……即便這種生活方式隱隱約約讓人感覺很有事
→年輕時代夢想巨大無比,但也看得出來這個人本身有可能成事的敏銳眼光。痴迷之物(美國)作為最大的動力與盲點
→發展期對從事行業有別於創新想法,並且蒐集伙伴(1970年代德國新電影+1986年《666號房》+2020年和荷索對話)
→迎接大成功(1984年《巴黎,德州》)
→廣受好評(1977年《美國朋友》)之下被沖昏頭,出於個人的盲目而事業失敗、朋友決裂、夢想一敗塗地(1981年《神探漢密特》、1982年《事物的狀態》)
→在看似一無所有的時候幡然醒悟、與自己和他人和好、重獲希望(1982年《事物的狀態》、1984年《巴黎,德州》)
→結尾前的那幕:回歸精神故土(2020年前往《巴黎,德州》拍攝地)
溫德斯,你雖然無法成為一個正港美國人,但你的人生故事飽含貨真價實的美國精神、活脫脫出自馬丁史柯西斯敘事、一次教科書式美國夢的破碎(抱歉總覺得好像沒太大安慰效用想想《蠻牛》的主角對自己說「你是冠軍」
《賭國風雲》的主角出獄回歸老本行,榮光盡失但還是喜歡那份工作
《華爾街之狼》的主角出獄回歸老本行,榮光盡失但找回所熱愛的工作的本質
《巴布狄倫:迷途之家》的巴布狄倫出院回歸老本行,恢復最初高高興興唱歌的單純
溫德斯被描寫得既混帳又迷人,可以理解他的魅力,同時明白他的生命裡大有問題。他幾乎盲目般執著於美國,身無長物與漂泊的浪漫、自由、比現實還要真實的虛構影像。而觀眾會逐漸意識到他逃了一輩子,逃避德國生活、德國電影界、德國歷史和自己的德國人身份
有點悲哀的是以上聽起來荒謬到好笑,但從Kathe Geist的研究可以知道這在戰後德國一代不是稀有品種,而是普遍現象。有推力:年輕一輩主動放棄根,為了遠離父母那輩的納粹歷史。也有拉力:失根的鄉愁嫁接到美國,事實上還跟美國對外計劃性的文化輸出有關
「我知道我永遠無法做到。但我可以在美國拍一部讓自己快樂的電影」
真的很痛
電影結尾就切在這裡。漂亮,真的是太漂亮了,我整個快裂開了,尤其是當想到這個人的履歷幾乎都建立在拍攝「想要回家」的電影……
但顯然還是偏愛的Kathe Geist也就是說這部前半段被採訪人每個迷弟迷妹濾鏡開到200%,連跟他鬧翻的柯波拉都出現美言幾句,天知道我看下來有多超現實
我(努力適應前半段):目前講比較正經話的大概就Rüdiger Vogler(認真的人)和荷索(損友)……還有溫德斯時不時的自爆
三更:果然在不可靠這點溫德斯一如既往的可靠
這部最好一次從頭到尾看完不然中間會被氣到,像是:這傢伙怎麼可以過那麼爽???
美國夢破滅的標準流程要記得跑完,跑完之後就會跟我一樣裂開,但覺得真好看原本對「有人給溫德斯出傳記電影?」
(三更:已經不知從何吐槽起了)抱持懷疑,而且背後出品人北德廣博公司屬於公共廣播公司,擔心容易變單純推廣本國導演……沒想到我看了一部劇情片好吧我三次元的品味果然在朝二次元靠近以及柯波拉,我知道你找溫德斯來當你的同事,但你對他的形容簡直像形容一個很討厭但很吸引人的角色,你確定你真的是對跟他共事有興趣?還是對角色有興趣?我明白了,要成為傳記電影的主角就得先作好被罵翻的打算,無論是不是阿伯拍的突然忍不住好奇溫德斯對這部的回應,不過他應該不會看這部……吧?還是不要吧?
(也有可能他因為看到很多故人的錄影會哭。其實邊看也會滿感慨,雖然年紀都已經超過七十歲,但很多人逐漸凋零還是……Bruno Ganz錄完不久就過世了。同時也會想稱讚這部收錄的訪問,看著Bruno Ganz最後的一些錄影,就會想到(又是)史柯西斯拍《義大利裔美國人》秉持的口述歷史精神。這時真實性的辯論放置一旁,我只會想回去看看阿公阿嬤那輩,把握更認識他們的機會)
史柯西斯式混帳敘事,我不會說這種寫法比通盤收錄讚揚之辭的寫法真或客觀,從服膺某種敘事流程的寫法、排除一部分的說法、音樂的使用等皆可看出它是一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高度編排的故事。我寧可說這種寫法精彩很多,或者就剛好很對我的頻率最有意識到剪輯,是表現柯波拉和溫德斯兩造說法的片段。明顯感受到完全不同的觀點,透過剪輯在不同空間裡一來一往爭鋒相對(而且兩人即使過了多年,還是多少有點火大)。此外,插入《事物的狀態》的台詞真的很好笑,不過也可以發現它並非來自任何一方的意見,而是作為編導的評論(這是他們說「溫德斯很像會用眼神給人罪惡感的狗狗」的方式)
2020年→1960年代→1970年代→2020年→2010年代→1984年→1977年→1982年→1984年→2020年
只為了符合那個敘事,然後我還被唬到仍不禁有點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