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her俺のいない日本でな
@estherlingyun
Sat, Oct 8, 2022 9:48 AM
Sat, Oct 8, 2022 9:55 AM
11
1
如果要以高校的排名部份,可以先看京都府各高校的偏差值:橘高校大概位於中上:
京都府の高校情報(偏差値・評判・入試情報)|みんなの高校情報
可以看到,京都府排名第一的是洛南高校。
至於全國各高校偏差值排行榜:
全国の高校偏差値ランキング 2022年度最新版|みんなの高校情報
第一名是灘高校。
不過,開成高校還是雄踞最多學生人數進入東大的第一名寶座。
另外,橘高校的「橘」和貴族姓氏沒有關係。
從橘大学的wiki來看:
京都橘大学 - Wikipedia
quote: 京都橘学園の前身である京都女子手藝学校が京都御苑の西に位置したことから右近の橘に象り、「日本の文化に根ざした香り高き人材を育成する」誓いを託し、「橘」と命名された。
其取名之典故就是「左近之櫻,右近之橘」。
esther俺のいない日本でな
@estherlingyun
Sat, Oct 8, 2022 9:50 AM
Sat, Oct 8, 2022 10:35 AM
而如果從橘中學校及高等學校的學校沿革史來看:
京都橘中学校・高等学校 - Wikipedia
学校沿革 / 校歌・応援歌 | 学校紹介 | 京都橘中学校・高等学校
創校的時候是在明治時期,地點還不是在現今地點,是在上京區。其創校的目的就是呼應明治時期的女子教育,還有實業教育:女性學習女紅製作,一方面得以進入職場成為當時輕工業發展的人力,另一方面也得以開始進入職場養活自己和家庭。
一直到戰後,高等學校改制,還是繼續走實業路線。
1957年則改名為「橘」,當時還是女子校。
quote:
1957年(昭和32年)5月1日 - 校名を京都橘
女子高等学校、京都橘女子中学校と改称
真正進入升學的路線,要到1990年代之後。
esther俺のいない日本でな
@estherlingyun
Sat, Oct 8, 2022 9:50 AM
Sat, Oct 8, 2022 9:52 AM
持平而論,台北第一女子高等學校和橘高校的設立,最早的立基點是新式的女子教育。
高等女学校 - Wikipedia
而高等女學校的成立,最初的目的也還是「賢妻良母」。
即便得以升學,
quote: 女性の「社会進出」という側面が現代に比べて制限されていた時代の教育であり、高等女学校からの進学先は、高等女学校の専攻科及び高等科・師範学校の女子部・女子高等師範学校・女子専門学校・一部の私立大学などに限られ、実際にこれら高等教育機関に進学した者は第二次世界大戦期を通して1%に満たなかった
真正進入到高等教育的,也不滿百分之一。
這時就想到,當時進入台北帝国大學的第一位台灣籍女性:杜淑純女士(杜聰明先生之女),這是如此不容易啊。
esther俺のいない日本でな
@estherlingyun
Sat, Oct 8, 2022 9:50 AM
Sat, Oct 8, 2022 10:36 AM
而在臺灣的狀況下,戰前的高女出身者不論在學識、家世,都是少數的菁英等級,其所聯姻者,至今都是臺灣社會中中產階級以上的家族。
可看陳柔縉女士的書籍,其所謂的「高女世代」就是講這些極少數的特殊女性們。
https://www.cw.com.tw/...
以上述杜淑純女士的例子來看,父親杜聰明先生是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其母親出身霧峰林家,而其夫婿則是出身板橋林家。
戰前的高女是以學識和家世在同一階層中的聯姻,維繫家族繁榮之際,亦得以延續其所學及才能。
現今所重視者,是指其背後投入的資本所能反映的自我實現,以及其畢業之後在其家庭、家族,及社會中產生的影響。
esther俺のいない日本でな
@estherlingyun
Sat, Oct 8, 2022 12:47 PM
Sat, Oct 8, 2022 12:48 PM
上述引用的偏差值是指國中生如果要考進橘高校時,需要的成績range。至於橘高校的升學狀況部份:
京都橘高校の進学実績 | みんなの高校情報
再比較一下洛南高校的升學成績:
洛南高校の進学実績 | みんなの高校情報
多少還是可以看出差距。
有數據分析的話,比較清楚知道升學狀況。
エオルゼアの冒険者
@kagawarei
Sat, Oct 8, 2022 1:14 PM
看了一下吹奏部的歷史,真心覺得好老師難遇,而且是真正熱愛音樂又充滿品味的優良教師
esther俺のいない日本でな
@estherlingyun
Sat, Oct 8, 2022 4:07 PM
エオルゼアの冒険者
: 指導者很不容易,學生也很受教,才有很棒的演出
載入新的回覆
至於全國各高校偏差值排行榜: 全国の高校偏差値ランキング 2022年度最新版|みんなの高校情報
第一名是灘高校。
不過,開成高校還是雄踞最多學生人數進入東大的第一名寶座。
另外,橘高校的「橘」和貴族姓氏沒有關係。
從橘大学的wiki來看:
其取名之典故就是「左近之櫻,右近之橘」。
創校的時候是在明治時期,地點還不是在現今地點,是在上京區。其創校的目的就是呼應明治時期的女子教育,還有實業教育:女性學習女紅製作,一方面得以進入職場成為當時輕工業發展的人力,另一方面也得以開始進入職場養活自己和家庭。
一直到戰後,高等學校改制,還是繼續走實業路線。
1957年則改名為「橘」,當時還是女子校。
quote:
1957年(昭和32年)5月1日 - 校名を京都橘
女子高等学校、京都橘女子中学校と改称
真正進入升學的路線,要到1990年代之後。
即便得以升學,
quote: 女性の「社会進出」という側面が現代に比べて制限されていた時代の教育であり、高等女学校からの進学先は、高等女学校の専攻科及び高等科・師範学校の女子部・女子高等師範学校・女子専門学校・一部の私立大学などに限られ、実際にこれら高等教育機関に進学した者は第二次世界大戦期を通して1%に満たなかった
真正進入到高等教育的,也不滿百分之一。
這時就想到,當時進入台北帝国大學的第一位台灣籍女性:杜淑純女士(杜聰明先生之女),這是如此不容易啊。
可看陳柔縉女士的書籍,其所謂的「高女世代」就是講這些極少數的特殊女性們。
https://www.cw.com.tw/...
以上述杜淑純女士的例子來看,父親杜聰明先生是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其母親出身霧峰林家,而其夫婿則是出身板橋林家。
戰前的高女是以學識和家世在同一階層中的聯姻,維繫家族繁榮之際,亦得以延續其所學及才能。
現今所重視者,是指其背後投入的資本所能反映的自我實現,以及其畢業之後在其家庭、家族,及社會中產生的影響。
有數據分析的話,比較清楚知道升學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