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 outsider
https://images.plurk.com/13w0cF4ySUTWa6BtUxBPxk.jpg
《囤積癖: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 Clutter: An Untidy History》
Jennifer Howard
日日 outsider
作者在母親健康惡化後接手了房子也接手了屋內大量的物品。
有用的,沒用的,不知道在屋內一角待了多久的。
前面幾篇在探討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工業革命,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潮和資本主義,曾經苦過的人可能什麼都捨不得丟,經歷缺乏資源的人買得起時可能買的太多。
購買管道也有巨大轉變,郵購、電視購物、加上網購的便利。
囤積造成的生命危險。
斷捨離風潮造成的另一種情況。
日日 outsider
囤積,只要沒蔓延到屋外,基本上無法可管。
但囤積很可能真的會死人,費城消防局稱為「厚重內容」。
想像一間堆滿東西的屋子,如果還有大量易燃物,一旦失火情況就會一發不可收拾,而你可能還無法自行脫困。

「在我們多數人都選擇逃離時,他們卻跑向危險。」
日日 outsider
作者在處理大量物品時,找了專門清理業者來載運。
業者提到,極簡、斷捨離被當成了一門行業也是幫了他們,因為他們不用承擔客戶的情緒。
還有斷捨離極簡風潮的崛起,其實也造成了另一個問題。
多數人會採取捐贈,我沒有浪費掉,物品有第2次機會。但其實在某個場所正「堆滿」這些「捐贈」。
慈善機構無法消化,因為人們正在甩掉很多東西。於是一些東西無可避免地被放棄掉了。

最終還是回到根本
「用光、穿破、湊合著過、或者沒有也行。」
在最後還是有部分物品正待在作者自家某處等著處理,而且他說到,囤積也可能轉移,例如「虛擬厚重內容」。
其實為物品拍照當另一種收藏,好處是這種做法通常不會有實體。有天不需要時,只要按下刪除鍵就能清理掉了。
日日 outsider
「物有其位,物歸其位」比頓夫人

禁止小擺件 William Morris

「在你的房子裡,不要有什麼東西,是你不認為有用、或者不認為有美感的。」
日日 outsider
這本一開始看有點悶,我預想內容是涵蓋整個清理過程。但作者單純從文化轉變說起,物質從無到有的時期,浮誇的客廳擺設年代,轉為現今SNS上的炫耀。也沒怎麼提到自己的清理心路歷程。

探討囤積帶來的現象,幫助人放下物品成了一門行業。還有囤積造成的風險。
一直很困惑為何沒提到母親會這樣囤積物品,讀到最後才知道為什麼。
對我來說是倒吃甘蔗,即便對開頭消費文化的篇章沒興趣,還是值得一看。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