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
對談》全球化拚出的教養焦慮:《拚教養》藍佩嘉vs.《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吳曉樂 | Openbook閱讀誌
【關於學歷,以及需要被鬆動的社會想像】

大家還記得2018年台灣迷你影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何透過虛實交錯的科幻巧思,點破台灣教育制度下,不同家庭背景與成績表現的學生,各自面臨的瓶頸與困境嗎?

在作家吳曉樂透過2014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書中教育現場的書寫,向普遍仰慕菁英教育與高學歷的台灣社會,提出犀利質問: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

長期研究教養問題的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2019年出版《拚教養》,透析台灣親職教育如何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並藉田野調查與個案故事,讓讀者深入瞭解臺灣階級差異如何製造出童年不平等,親職焦慮又如何深刻影響不同人的生命經驗。

在此刻,讓我們一起回顧這篇2019年藍佩嘉與吳曉樂歷久彌新的對談。

讀嘛讀嘛 學歷
openbook
吳曉樂回憶,曾有一位同為藍領家庭長大、念社會學的朋友問她:「你會覺得我們的成功排擠了不會讀書的人嗎?」這個問題深深觸動她。同樣是沒有什麼資源,只因為自己的成就剛好符合台灣升學教育中強調智育的部分,可能使得同樣身處藍領家庭的小孩遭父母責罵:你看人家同樣沒有資源,也是可以讀到台大,你們在幹什麼?

「能在主流價值上掙到一個空間,無形當中排擠到了別人的空間,因此我時時提醒自己:只是剛好這個社會的設計是偏向我們,讓我們可以很順利地順著這個方向流動。」吳曉樂虛心面對自身的位置。
openbook
階級的流動,本身仍存在著競逐及排他的規則,以及更多難以鬆動的命題。
然而,藍佩嘉輕靈地提醒,應該試著打破這個侷限,讓成功的定義有多重的面貌:
「我們是不是可以改變成功的定義呢?一定要讀到台大才是成功嗎?有些小孩只是剛好不會念書,但他可能會很多我們不會的事情。或許他很會修水電,或許他有其他才能。也因為這樣的分工,社會與家庭才能達到平衡並且共好,所以我們應該要挑戰整個社會對成功的單一定義。」
openbook
做了可愛的IG圖給大家看看 https://images.plurk.com/2p8OT0TVxFccwKj4Bw4IWo.png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