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工作坊
【超級長文:AI生成的繪畫是藝術品嗎?】

昨天爬到了一篇新聞,花了點時間寫了分析,分享給plurk上的噗友們

新聞連結:
The Verge:
An AI-generated artwork’s state fair victory fuels a...

正文開始前先講我的結論:是的,它是藝術品。

不認同這個觀點的朋友,希望妳/你可以耐下性子看看我下面的文字,或許我們可以產生些良性的交流,認同這個觀點的朋友,若與我有不同的原因,也歡迎留下你的想法。
小人物工作坊
最近藝術界,或細分成繪畫界較大的一個新聞,應該是一位名為Jason Allen的人應用Midjourney這套AI軟體算出的圖,拿下了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藝術獎〔Colorado State Fair fine arts competition〕的首獎,並抱回了最高額的獎金。

不出所料的,這對繪畫界丟下了一個震撼彈,加上這位參賽者的參加項目為「數位藝術〔Digital Arts / Digitally-Manipulated Photography〕」,而在參賽者本人公佈自己的圖畫是使用AI生成之前,評審表示對此完全一無所知,而最終,比賽主辦方也表示Jason Allen的行為並無不妥,因此沒打算追回獎金,使地電繪圈激起了不小的浪潮。

相關新聞最近在中文媒體中也開始發酵,正反兩方的意見皆有
小人物工作坊
而在看到這個新聞的第一時間,我就透過熟悉Discord的親友試玩了一下Midjourney這個程式,簡單地說,Midjourney可以透過使用者輸入數個關鍵字或一個句子,去生成4張AI認為符合文字描述的圖像,使用者可以透過調整文字敘述、結構,讓生成的圖像變得更加完整,精確。

作為偏學院藝術教學與手作〔hand made〕堅持者,老實說我完全不認為Jason Allen的行為有任何問題,其原因我們可以先釐清「藝術」到底是什麼?
小人物工作坊
由於藝術是一種信仰,去問100個藝術家可能會得到100種答案,為達客觀我特別去翻了一下目前本國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藝術定義,出自劉文潭,2000年12月,教育大辭書。內容很長,簡單節錄最重要的一段文字:
「『藝術』乃是一種有意的人為活動,或是再現事物,或是構成形式,或是表現經驗。此種出乎再現、構成或表現的作品,必屬能夠激發快感、情緒或是驚駭者。『藝術品』定義為:藝術品或是事物之再現,或是形式之構成,或是經驗之表現,凡此均能激發快感、情緒或震驚。」

上面的定義其實已經進行了脈絡與類型的整理,將人類歷史上所出現的數種藝術進行聯集所得的結論。簡單地說:藝術是「人為的」、「有意識的行為」,可能包含了事物的「再現」或重新「構成」(這邊可理解成構圖、或將已有的東西打散重組),它必定能激發人的「感官」或「情緒」。
小人物工作坊
在這個定義下,我們可以再深入探討: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根據上述,關於藝術每個必要條件的交集都回到了「人」身上,這也是我總是在灌輸學生的觀念,當代的藝術不是你的技巧多好,而是作為創作者的「人」如何說服觀眾「這個是藝術」。

以這個新聞為例,參賽者(人)透過Midjourney程式生成圖片,再用Photoshop修飾後以Gigapixel加大像素(有意識的行為),所完成受到評審肯定(從感官或情緒影響人的認知)的作品,其實已經具備成為藝術品的條件。
然而在這個現象的背後,連帶產生的問題是什麼?
小人物工作坊
1. 藝術真的死亡了嗎?

成品為「物件」的創作者勢必會遇到的問題,打從攝影開始,「藝術已死」或「藝術將死」的聲音就不曾斷過,幾年前3D列印興起時也喊過一次,現在是AI繪圖,都可以預計下一波搞不好很快就會是AI雕塑了。而畫家、雕塑家至今仍未滅絕,攝影更催生出新的職業「攝影師」,而硬體設備的進步與3D列印的普及也下修了3D建模的門檻,事實上引入了更大量的產業人口,而當技術門檻下修了以後,對於品味的追求便有機會上升,實質擴大了市場。就像現在人人都可以手拿單眼,然而真正頂尖的攝影師依舊可數。然而確實可能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
小人物工作坊
2. 手作與機械製造的界線模糊:

高呼:「藝術已死」的人分成兩種,一種是恐懼自己在這個產業的位置消失,另一種是對於自己的藏品價值產生疑問。然而這個現象是不可能阻止的。過去數十年,繪畫相關產業從手繪逐漸轉變為電繪,不只增高了效率,也讓視覺設計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在界線模糊的同時,創作者還是必須回頭審視自己的「創作核心」是什麼?套句葛林柏格(Clement Greenberge)過去評論現代藝術的說法:使用一門學科的特有方法,對學科的批判目的未必是顛覆,反而可能鞏固它在獨特領域中的地位。
透過重新自省的過程,或許作為創作者的我們可以釐清出自己真正的核心價值。
小人物工作坊
3. 藏家的權益與期望:

這點才是我真正覺得比較有疑慮的問題,這邊指的藏家並非純投資型藏家,而是喜愛藝術品本身而購買的藏家。這類藏家在收藏作品時,可能考慮到的不只是成品本身,也包含了作者在創作過程時的背後故事,其概念類似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現代神話」。
因此若當藏家預期自己所收藏的作品為人工繪製,然而事實卻是由AI生成時,創作者便可能有欺瞞或欺詐的疑慮,這可能會讓未來作品的交易必須附帶更多的原作證明(例如過程草圖或是縮時影片),同時也可能會壓迫到資源不多或難以轉型的創作者。
小人物工作坊
4. 畫家權益:

透過工程師友人才得知,現在AI的圖像訓練基本上就是把一堆圖丟給AI讓它去作大數據學習,舉凡像Gigapixel AI這類號稱無損放大圖片的程式,也是透過圖像學習將不同的細節塞入像素模糊的區間。(若上述有錯再麻煩專業指證)
因此,若AI繪師想要訓練AI進行某種特定風格的繪圖,勢必要收集大量同類型風格的圖來給AI進行學習,然而過去圖片的買賣並不包含提供AI學習的選項,因此在門檻下修的情況底下,勢必會出現盜用大量圖片訓練AI的情況發生。雖然如今以教學為目的使用網路上的資源在法律上並無不妥,然而若學習的對象從「人」變成「AI」的情況又更加複雜。
這時,原本樂意在網路放上自己作品交流的繪師們,可能在無形中變成為了整個產業的受害者。
小人物工作坊
結語:

我覺得吧~這個世界變化得很快,個人並不排斥任何新的技術出現,只是當涉及到利益的時候,規範就必須適時地調整,以避免任何人的權益受損,以Jason Allen的這個例子來說,由於他投稿的本來就是「數位藝術」,因此沒道理不能使用最新的AI技術參賽,若他投稿的是油畫,想必絕對會被主辦方追回獎座與獎金。

而主辦方也提到未來會研擬新的比賽項目,提供給使用AI創作的這些人,在這件事情上我個人覺得已經是最佳解了。這讓我想到十幾年前大學時,我所就讀的科系系展還有「素描」這個主題,原本是評定美術基礎高低的項目,後來從第一個以錄像作品在「素描類」拿下首獎後,連續數年都出現錄像與傳統素描混評的亂象。
小人物工作坊
然而在這個亂象得到解決以前,錄像作品的品質就已經開始逐年遞減,但彷彿為了不讓系所貼上「守舊」的標籤,錄像作品永遠有前三的名額,幾年以後聽學弟妹所說,素描類已從系展取消,個人覺得也沒什麼不妥,該被淘汰的東西遲早要被淘汰,素描的強弱本來就可以在其他領域體現出來。

然而良心講,Jason Allen雖然聲稱自己不會畫畫,但他透過AI完成的畫作卻有不小的構圖水準,這已經代表作者本身對美學有著不低的理解,至少在美術鑑賞上決不會是菜鳥。若AI的成熟能夠讓像他一樣擁有鑑賞能力,卻缺乏技術的人能夠進入這個產業,對全體人類來講也未必是壞事,不過辛苦的可能會是現階段仍不上不下的相關產業工作者。
小人物工作坊
最後回到標題的問題:「靠AI生成的繪畫是藝術品嗎?」

我認為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不是件「好」的藝術品就是見仁見智了

感謝看到這邊的朋友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