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en@女巫的墓碑
自從發現身邊的人有二分法思考傾向後,有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有必要進一步說明對某些事的更深入的看法

我想進一步延伸一下,昨天的「不鼓勵建議」,為什麼我會對此頗有感觸
Karen@女巫的墓碑
https://images.plurk.com/7c93q5USob6zuZ6r6Mv7Rh.jpg
https://images.plurk.com/5YW8EgH96vXARYgPDbRdxn.jpg

再貼一次昨天引用過的PTT的有在前線工作的心理師的文章
Re: [疑問] 請問有關榮格心理學?

重點是內文中的「要不要給患者建議」這點,其實再爬文一下同一文章的其它回應,會有人說明任何學派都是這樣:「傾向不給患者建議」

或者說:「不輕易給建議」
Karen@女巫的墓碑
『我們不能急著對當事人的內心作出判斷或分析,甚至是給建議,應該把眼光放在事情的變化和發展的可能性上。

不是只是進行現狀的分析,或是硬找一個方法來塘塞,而是要把目標放在未來,以及尊重未來可能結果。

假如在個案「還沒準備好」,就強行給建議 ,這其實是不尊重的行為,其實也是一種剝奪。也是一種質疑、貶抑個案的成長以及做選擇的能力跟機會。對我來說,這是很可惜的。』
Karen@女巫的墓碑
在上面心理師寫的文中,將「建議」形容為「似乎四平八穩」
Karen@女巫的墓碑
舉個我看到的例子來說
Karen@女巫的墓碑
今天一個人抽菸抽很久了,所以你跟他說「不要抽菸」
Karen@女巫的墓碑
嗯...沒什麼幫助,對吧?

一個有菸癮的人,是不會因為一句不要抽菸就瞬間治好菸癮的,但人們常會以為自己講出了類似「不要抽菸」這種無關緊要的內容是「有起到幫助作用」的

或者說,這些人以為自己給了一個「對症下藥」的內容
Karen@女巫的墓碑
當然上面的心理師的內文所給的主要理由還是出於對當事人的尊重,這個尊重是比起「為對方好」,更認為眼光要放在長遠的事情上,而非急病亂投醫 (上面引用中的總之先找個方法塘塞) 去處理
Karen@女巫的墓碑
我並不是想要求人們做事一定要有品質、或絕對不能給予建議,但至少學會重新定義一個人當下是不是真的需要這個,思考哪些真的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而不是像個自動機械一樣,只會反射性的做出什麼,卻試圖用關心關愛去替換剝奪能力的事實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