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 )╯調
原耽

“分手的時候不給對方真正理由,以為這是體面,其實是體面的反義詞。”──第49章〈體面〉。

最近都在讀《從萬米高空降臨》,看見了獨屬於30歲前後,看似颯爽灑脫,但受經歷牽制的感情觀。
好看到捨不得讀完
阿╰( ◜❤◝ )╯調
之前聽waffle推薦之後,就一直想看這篇文。
@waffle_mio - [大推]《從萬米高空降臨》larivegauche 評等⋄ 4★+ 類型⋄ ...
實際也花了大約一個星期去讀……
真的跟waffle說的一樣,好幾次通勤都要下車了,還捨不得把手機放下,想繼續看下去
阿╰( ◜❤◝ )╯調
但要說,這篇文對我來說,到底哪裡獨特?
除了職場設定以外,印象最深刻的是「感情觀」這檔事。

連載留言區內,有個讀者說的好。
他表示,這年頭還計較攻受潔不潔(網路用語;指雙方都是處男/女),不禁讓他懷疑,這個角色是否像作者描述得那麼有吸引力?不然怎麼連一點前任經驗都沒有。
──真的講進我的心坎裡
阿╰( ◜❤◝ )╯調
然而,我其實能理解為什麼部分讀者會產生「小說裡的處男/女情節」。
這揉合了大家對於「情感單一性」的期許,心理上,不希望看到喜歡的角色曾經和別人在一起,他們是彼此最浪漫的唯一……
──我覺得只要不激烈到干涉作者、指責其他讀者的程度,這種情緒都無傷大雅

但是,如果以現實的觀點來看,這確實不太實際。
單身時,可能會以約砲來滿足性需求;
戀愛時,當然也可能因為性格磨合,分手了再尋找下一任。
阿╰( ◜❤◝ )╯調
其中,撇除性經驗不談,我覺得「前任」最大的用處,就是幫助聚焦自己最需要什麼,或者最介意什麼。

針對這一點,《從萬米高空降臨》寫得真好……
無論是方皓跟前男友路家瑋,還是陳嘉予跟前女友嚴雨的關係。
即使故事裡,都只有短短一、兩句的側面描述,但從上帝視角,我們都看得出來他們的交往有問題,就是當事人渾然不知。
阿╰( ◜❤◝ )╯調
又或者是,不是他們沒察覺,而是他們沒找到分手的癥結點。

不忍說,在很多關係裡,時間久了、激情褪去,往往是習慣會比愛來得更多。
不想妄自改變生活、懶得再經營人際、提不起去溝通的勁,導致自己明明知道這段戀愛談得不對,卻不敢分手
──最後連結彼此的,只是多年相處的慣性而已,沒有愛了。
阿╰( ◜❤◝ )╯調
這之中,陳嘉予母親講的一句話,簡單,但宛如是往地上投了顆炸彈。

“路很長可以一直選,可是有時候人生也很短暫,路檔口你就得做出選擇。”
很遺憾,我當初選錯了。”──第24章〈遺憾〉。

我……難以想像,一個人活到了50中旬,才終於承認自己想脫離婚姻,完全不愛眼前這個人,是種什麼樣的感覺
阿╰( ◜❤◝ )╯調
是因為當初沒能拒絕,就得過且過?
還是孩子出生了,覺得能繼續試一把。

無論是哪一種,在身患絕症的末路,才正視自己當初未能有勇氣分手的事實。

她告訴孩子:
在危難當口,你第一個想到的人們是誰,那就是他們在你心目中的份量。
如果這裡面,沒有你的戀愛對象,那他不是你需要的那個人,分手吧,也不用因為提出分手,覺得自責愧疚。

──別拖著自己,也別拖著別人,正如她自己,拖垮了自己和另一個男人的一生。
阿╰( ◜❤◝ )╯調
這時候,回到頭噗節錄的那段話。
什麼是體面?
體面的前提是:對方已經心裡有底了,但彼此沒真的撕破臉,好好分開。

但方皓跟前任的情況並不是這樣。
對方一句「你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我不點出為什麼跟你分手的原因,是為了你好」,這樣的推託,會帶給另一人數年的夢魘
阿╰( ◜❤◝ )╯調
「所以為什麼分手?」、「我具體是哪裡做的不好?」
這些問題會一直、一直的反復縈繞,自我質疑、自我檢討,然後不敢再踏出下一步。

而方皓,也是從陳嘉予那邊,重新獲得被愛的自信時,才發現到……

“其實我一直在尋找一個答案,就是當初他為什麼不愛了,是我做了什麼還是由於怎麼樣的客觀條件。”
“但是謎底很簡單,就是他是錯的人,他做錯了。我也一直在尋求一個了結。”──第80章〈宿命〉。
阿╰( ◜❤◝ )╯調
善男信女們,承認吧,你的前任就是個渾蛋,而你就是曾經盲目地跟這個渾蛋談戀愛的蠢蛋。

一旦丟下面子,確認了這個事實,也就豁然開朗了。
誰都有犯錯的時候,但生活瑣事再怎麼起衝突,也不會比劈腿的那個人錯的更多
不用替他找正當理由,也不用維護自己的臉面。

──這是一段失敗的感情,也會是促使自己,未來遇上對的人的曾經。
阿╰( ◜❤◝ )╯調
所以,即使會嫉妒戀愛對象的前任,卻也存著點小小的感激。
感謝另一個人,把對方感情曾有的渾沌和幼稚帶走了,讓我所擁有的,是個更成熟、更懂得珍惜的人。

此時回看陳嘉予就是如此。
多麼氣焰高漲,又是多麼浪漫的一個人啊……
要不是嚴雨的存在,他才不會發現,自己其實不能接受無條件的索取,他滿足不了嚴雨的虛榮心。
在感情裡,他想要的是深層次的理解和陪伴,而不是買名牌包、有機長身分的工具人
阿╰( ◜❤◝ )╯調
讀了那麼多小說,聽過那麼多周遭的故事,又或者親身擔任著哪些人生歷程的主角。

我想,比起18歲的熱烈和義無反顧,還是30歲的沉穩和長期規劃更吸引人。
從這本書裡,我學習到作者所傳達出意念:
分手不是壞事,壞的是,你沒能負起責任,好好地跟對方解釋為什麼要分手。

那是留給自己的了結,也是了卻對方的心思。
還有我們各自,是否能藉由這次機會,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一定會有更適合我們的對象的,只是那個人,不會是你/我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