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Amp it up by Frank Slootman 描述作為一個企業領導人該如何快速增加公司成長。 原本我對這本沒什麼期望,但是他觀點上頗有趣的,跟這陣子我常看的經營書籍不太一樣: 1. 作者是專業經理人,不是創辦人:他常常是被董事會請進來空降取代創辦人、或者來改革公司的 2. 他的公司都是B to B/enterprise,但也不是沒有新創經驗 3. 在每個公司都待滿久的(3-5年起跳) 雖然也是在矽谷打滾(但他不是美國人),但因為沒有創業光環然後通常都是當救火隊,所以描述跟解決事情的方式很不一樣,除了偏實際外,也不會有種自認天資聰慧/運氣好的夢幻感。 以下紀錄一些自己覺得有幫助/有趣的點
Getting the wrong people off the bus 作者把人分成兩種:driver (駕駛)跟 passenger (乘客),他解釋駕駛才是真正該留的員工,因為他們是實際上有在做事、自身會被各種決策受影響所以也會對公司的未來感到有強烈的意見的人。乘客類型的員工很多時候是恰好在一個成功的巴士上,但本身並沒有提供任何幫助,對公司來說可有可無,(在經營上沒有大問題的公司裡)第一個被裁員的也多半是乘客。 身為被空降進來整頓公司的CEO,作者常常推薦快速把乘客掃出門XDrz
You cannot brute force your way into any market 描述一個公司/新創要如何從創造出小眾喜歡的產品到攻略大眾市場。假設一開始的市場反應很冷漠,是沒辦法用任何強硬的方式進去的。 這我個人很有感,因為上個公司就是找到很穩固的幾個小眾市場,但是公司一直無法找到更大的市場,結果在我離開後一年公司就沒了... 雖然公司也不是沒有努力試過(應該是說我在的最後一年都在試),但找合適的市場真的很難,這也是很多新創會碰到的問題,尤其不少新創創業者又對自己的新創跟想法非常堅持、覺得是自己養起的小孩就放棄不了。但我碰過成功創業(而且很多次)的人,基本上在拿到VC支援後都會很積極的在pivot(改變目的),直到找到適合的為止。
You are a product 你是個產品,所以試圖產品經營自己。 他對於學歷的觀點跟我差不多,學歷在美國的職場除非是某些特殊產業(律師,VC,investment banking),要不然都是經驗>>>>>學歷 我面試的時候基本上也是著重於經驗,基本上亦有工作經驗的話學歷就不看了,然後有碩士學位vs工作經驗的話,我大部分知道的公司都會比較偏好後者。
描述作為一個企業領導人該如何快速增加公司成長。
原本我對這本沒什麼期望,但是他觀點上頗有趣的,跟這陣子我常看的經營書籍不太一樣:
1. 作者是專業經理人,不是創辦人:他常常是被董事會請進來空降取代創辦人、或者來改革公司的
2. 他的公司都是B to B/enterprise,但也不是沒有新創經驗
3. 在每個公司都待滿久的(3-5年起跳)
雖然也是在矽谷打滾(但他不是美國人),但因為沒有創業光環然後通常都是當救火隊,所以描述跟解決事情的方式很不一樣,除了偏實際外,也不會有種自認天資聰慧/運氣好的夢幻感。
以下紀錄一些自己覺得有幫助/有趣的點
金錢跟股價是達到最終目的中的指標。目的應該是跟改變產業/世界有關,改變客人跟員工的人生。
Mission creep: 一直改變的目的
只有政府可以印新鈔,其他人只好從別人手中拿到錢
好喜歡www
作者把「戰鬥意志」解釋成「讓敵對公司的員工加入自己公司」。
作者覺得這是很不好的:太過安全小心,建立在已經成功的模式之上。
雖然這件事情給人感到安全、在某些受到管制的產業上也是必要的(如飛航)
這樣不會失敗,但也不會成功。在一些大企業中很容易落入這個狀態,因為沒有大成功不會怎樣,但失敗的後果很重。
作者把人分成兩種:driver (駕駛)跟 passenger (乘客),他解釋駕駛才是真正該留的員工,因為他們是實際上有在做事、自身會被各種決策受影響所以也會對公司的未來感到有強烈的意見的人。乘客類型的員工很多時候是恰好在一個成功的巴士上,但本身並沒有提供任何幫助,對公司來說可有可無,(在經營上沒有大問題的公司裡)第一個被裁員的也多半是乘客。
身為被空降進來整頓公司的CEO,作者常常推薦快速把乘客掃出門XDrz
描述一個公司/新創要如何從創造出小眾喜歡的產品到攻略大眾市場。假設一開始的市場反應很冷漠,是沒辦法用任何強硬的方式進去的。
這我個人很有感,因為上個公司就是找到很穩固的幾個小眾市場,但是公司一直無法找到更大的市場,結果在我離開後一年公司就沒了...
雖然公司也不是沒有努力試過(應該是說我在的最後一年都在試),但找合適的市場真的很難,這也是很多新創會碰到的問題,尤其不少新創創業者又對自己的新創跟想法非常堅持、覺得是自己養起的小孩就放棄不了。但我碰過成功創業(而且很多次)的人,基本上在拿到VC支援後都會很積極的在pivot(改變目的),直到找到適合的為止。
你是個產品,所以試圖產品經營自己。
他對於學歷的觀點跟我差不多,學歷在美國的職場除非是某些特殊產業(律師,VC,investment banking),要不然都是經驗>>>>>學歷
我面試的時候基本上也是著重於經驗,基本上亦有工作經驗的話學歷就不看了,然後有碩士學位vs工作經驗的話,我大部分知道的公司都會比較偏好後者。
經歷跟學歷通常也不是會毀掉你的事業生涯,畢竟大部分人的能力值都是平均而已。真正會毀掉的是行為跟態度,而這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不是一個技能。
假如你不願意為工作負起責任、不願意跟人合作,那有多厲害的能力,總有一天都會被視為不必要的麻煩。
這點很多書也都有提到:公司願意忍受態度不好但能力好的人是個迷思,因為世界上有很多不只能力好態度也好的人可以取代。
全部都照著董事會的做沒有好下場,反對董事會但結果是好的的話董事會也不會生氣XD
其實我以前都滿討厭hypergrowth,但在幾個新創工作後,我覺得有時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只有成為第一名才是最重要的,因為第一名跟第二名的落差真的很大。
以前都很自認高尚跟和平(?)的覺得自己對競爭和爬事業天梯(?)是好的,但其實最近也滿認同適當的時候還是要有競爭心一點XDrz
面試一般也有特別的回合是看個性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