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個人觀點 心理
看到某個噗浪名人對於哥吉拉事件發噗表示「因為沒有愛了,所以不覺得該尊重對方」,我個人持反對意見。覺得這個很重要所以想來呼籲一下觀念:
愛和尊重是兩碼子事。
很多人有種關於內建機能迷思,「愛一個人就會內建尊重」、「生為女性就會內建母愛」、「愛某個生物就會內建照顧他應有的知識」,然而這些「理所當然」的等號絕不存在。
想睡喵
這種認知誤區不知為何滿多人中標的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再重申一次,愛與尊重是兩碼子事。
並不是有了愛就會自然懂得尊重,或者沒有愛所以不想去尊重。兩者之間在邏輯學上面絕對沒有充要關係。
最好的例子是虎媽。虎媽比任何人都希望孩子有很好的前途,有很好的工作、很好的薪水、很好的社會地位、很好的配偶、很好的人生,虎媽希望孩子在人生能擁有最佳的遊戲體驗,正是因為她太愛孩子,才決定要扮黑臉,不斷地去迫害去打罵孩子,「就算孩子會恨我也沒關係,只要他未來能當個精英過得好就是我的幸福」。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虎媽並不尊重孩子的意見和興趣,但她對孩子的愛是無庸置疑的。
當然,我絕對不支持「愛一個人就有資格去傷害他,或應該忍受傷害」。愛情或關係可以是有毒的,愛一個人並不等於知道該怎麼去愛他才是正確的,這是兩碼子事。
你可以很愛你的寵物,但是並不代表養了一隻寵物十年之後你就會變成獸醫,能畫出器官結構圖、懂得開藥、懂得治療各種癌症、病毒和關節退化。即使養了十年,你仍舊對這些一無所知,那麼,你又怎麼能去期待一個人光是吸空氣就能自動開竅,連上大宇宙WiFi之後自動下載尊重機能呢?
野良貓
同意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愛不愛與尊不尊重是兩碼子事。
我們先講一種人,他很缺乏安全感與自信。
就好像白雪公主故事裡面每天都要問魔鏡「世界上最美的人是誰?」的後母皇后一樣,他希望自己是你在世界上最愛的東西,所以他會去挑戰你的底線,就好像掉到水裡會先救誰的爛梗一樣,他會透過主動毀掉你所有珍愛的東西來測試自己在你心中是不是最重要最愛的事物。
不管你收集的是哥吉拉還是名畫,這種人都會看你的收藏不順眼。
這種人並不是不愛你,只是他的愛太深了,而且愛人的方式是錯誤的、有毒的,就像虎媽一樣,願意以自己的方式愛你,但不願意去理解你。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還有另一種人,他們在醫學上的診斷是BPD患者,類似我們看到的安柏赫德,這種人最深最核心的恐懼就是「害怕被拋棄」。
這種人很有趣的是,當他跟你不熟,不把你當作自己人看待的時候,他們是有禮貌、有常識的,看起來與常人無異。
然而,當他們跟你熟了,把你當作自己人看待的時候,一切就開始失控。他開始透過各種方式來確保你沒有辦法逃走,例如看手機、定位、24小時電話查勤、監看社交平台、暴力、情緒勒索、自殘等等。他的常識在把你視為自己人的時候,啪的一聲就沒了。
我不是魔術師,但這聽起來很神奇對吧?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而這類型的人還有一種特殊的行徑。他們恐懼被拋棄,因此,他們會覺得寧可找事情跟你吵架,也不願拿到無聲卡。「如果你沒有跟我講話,就是疏遠,疏遠之後就會拋棄我」、「就算只有吵架也沒關係,吵架至少代表你會跟我對話交流、會跟我眼神交流、腦子裡想的事情圍繞著我」。說不定還可以情緒勒索到你道歉並且割地賠款,這種無本生意很不賴對吧?
這種人並不是不愛你,只是他的愛太深了,而且愛人的方式是錯誤的、有毒的,就像虎媽一樣,願意以自己的方式愛你,但不願意去理解你。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不尊重並非源自於不愛,而是源自於不願意理解以及對自己價值觀的愛勝過一切
「尊重」這種行為是需要後天學習的,而不是先天就會內建。
關於這一點,有些有趣的事。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通常比獨生子女更懂得尊重和禮讓,因為他們有太多摩擦的機會。
另一個理論則是表示有房間的孩子會比較懂得私人空間與尊重。研究者認為,亞洲父母常常和子女生活在同一個房間,孩子沒有自己的房間,因此造成對私人空間、界線與隱私的概念是很模糊的。「因為我的房間就是你的房間,房間是大家的,你買的東西也是大家的,那我自然可以動用。這幾十年裡我們亂動彼此的東西也不會怎樣,為什麼動你的東西你就這麼生氣這麼小氣?你真的很難搞欸。」
幻風翔羽/睿
愛跟尊重是兩碼子事+1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概念則是女性被認為應該要內建的情緒勞動機能。
這裡又要提一下狗群的概念。在狗群裡,地位最低的Omega階級必須遵守這樣的社交規則:如果有上位的狗想要聞你,你就要先讓他聞。必要的時候要趴下來或露出肚子來表示服從,因為這兩種姿勢都不利於攻擊。
其實不單只有女性,男性也深受其害。孩子在家裡被視為Omega階級,所以必須透過上貢、勞力服務、當出氣筒(情緒勞動)、東西被隨意處分但必須忍讓不可以有意見來展現忠誠。
雖然狗有狗自己的規則,我不認為這種社交規則複製到人類社會裡是適當的。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當一個人敢把你的東西拿去丟掉,可能代表他認為你是Omega而他是有權支配的上位者,也可能是因為他很習慣用上貢的方式來換取友善,就好像有錢的孩子為了維持玩伴關係而一直當盤子請客送玩具籠絡同學一樣。建立朋友的方式有很多,但總有人會選擇到錯誤的方式,終究讓每個人都心碎。這是誰也不想見到的結局。
已經習慣……的木工
那 像是日本家庭吃飯時那樣 。
每個人 都有自己的一套餐點,
能潛移默化的教育孩子必須尊重家人們之間的獨立性。
確實有滿深的用意
だが断る■情報屋こおり
已經習慣……的木工 : 我也覺得從小習慣分開食物和生活空間是好事。西式那樣一人一份就沒什麼爭議,不用擔心食物被搶光而緊張兮兮。
日本有些家庭還是像台灣一樣共吃一盤菜,不過近年工時越來越長,說不定全家一起吃飯的機會也因為班表不同而變少了也說不定?
把大家的房間分開當房裡蹲除了可以用門板做出明顯的私人空間界線以外,對於不產生分離焦慮的獨立能力培養應該也有點幫助。
有些原生家庭裡缺家長陪伴缺愛的人會演變成沒有24小時黏著別人就會很焦慮難受的分離焦慮或BPD,沒有獨立安排行程的能力,這樣很糟糕。第一個倒楣的通常會是伴侶。伴侶感到窒息就會想辦法逃跑,逃跑後患者又會建立「要把下一個伴侶鎖得更牢才不會逃跑」的概念然後惡性循環。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