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正在
Mon, Jul 11, 2022 1:03 PM
拯救karma的讀書聊天噗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Mon, Jul 11, 2022 1:04 PM
Wed, Jul 27, 2022 2:51 PM
需要補完或總結的段落
要標頁碼
卷一:3、5、7、8、9、10、11、12、18、19、20、22、26、27
卷二:4、5
卷三:
卷四: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Mon, Jul 11, 2022 1:14 PM
Wed, Jul 27, 2022 2:28 PM
7/11 開始讀朱庭珍《筱園詩話》
序
鍼=針
「以起伏承接而兼開闔縱擒」不太懂
卷一 p.2327-2349
第1段
詩是無定法而有定法,有定法指的是各種寫詩的手法、筆法;無定法是指詩人靈活運用這些手法,達到不被手法拘束,而又不缺少、偏離手法,能隨心所欲、變化萬千的境界。
竹垞=朱彝尊
餖飣:堆積
如塗塗附:參見
Facebook on Facebook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Mon, Jul 11, 2022 2:24 PM
Sat, Jul 16, 2022 2:50 PM
第2段
嚴羽雖然主張妙悟,但同時也和朱彝尊一樣,都重視讀書學習。推崇嚴羽但學偏了的末流,言之無物又追求妙悟,可謂膚淺、無藥可醫;只重視學問的人,堆疊書卷就像爛泥越塗越多(如塗塗附)。杜甫:「讀書破萬卷(學問),下筆如有神(妙悟)。」由此可知讀書和妙悟一樣重要。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Mon, Jul 11, 2022 4:27 PM
Sat, Jul 16, 2022 2:51 PM
第3段好長喔,不想寫詳細的
簡單來說就是談詩道流變、風格盛衰,並列舉、評論從魏晉至明代的詩家特色
7/11到北宋結束,其他明天再看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Mon, Jul 11, 2022 4:31 PM
Mon, Jul 11, 2022 5:07 PM
射洪=陳子昂
曲江=張九齡
左司=應該是韋應物
昌谷=李賀
(宋詩)楊、劉唱和=楊億、劉筠(西崑體)
撏撦:ㄒㄩㄣˊ ㄔㄜˇ,多方摘取、摭拾。多指剽竊詞句或割裂文義。
蘇子美=蘇舜欽
梅宛陵=梅堯臣
半山=王安石
戛戛獨造:形容獨創。別出心裁,富有創造性。戞:戛(ㄐㄧㄚˊ)的異體字
後山:陳師道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Mon, Jul 11, 2022 5:07 PM
Mon, Jul 11, 2022 5:46 PM
簡齋:陳與義
二晁:應該是晁補之、晁沖之
宛丘=蘇轍
淮海=秦觀
槎枒:ㄔㄚˊ ㄧㄚˊ,形容參差錯雜。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Tue, Jul 12, 2022 2:29 PM
Tue, Jul 12, 2022 3:16 PM
7/12
石湖=范成大
虞道園&楊、范、揭三子=虞集、楊載、範梈、揭傒斯,並稱元詩四大家
金華、天水、雁門=?、?、薩都拉(剌)
鐵崖=楊維楨
淵潁=吳萊
青丘=高啟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Tue, Jul 12, 2022 3:33 PM
Sat, Jul 16, 2022 2:51 PM
第4段
培養根柢是詩人最重要的事情,根柢之學就是所謂的積理養氣。積理不是像宋詩愛說道理,而是在讀書時追根究柢,以求增長學識。除了讀經史子集和稗官雜記之外,也要把書中的道理和生活中的人情世故融會貫通,這樣才能作出好詩,而這樣的累積需要時間精力,不是一蹴可幾的。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Tue, Jul 12, 2022 3:44 PM
Wed, Jul 27, 2022 2:25 PM
第5段
養氣,7/13再寫
補完整一點
淵渟ㄊㄧㄥˊ嶽峙:像深淵一樣沉靜,像高山般聳峙。 比喻人品德高尚,氣度宏大。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Tue, Jul 12, 2022 4:35 PM
Sat, Jul 16, 2022 2:51 PM
第6段
詩中用典要經過自己的融化剪裁,讓典故好像是自己講的話一樣,不被古人束縛。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Tue, Jul 12, 2022 5:05 PM
Wed, Jul 27, 2022 2:25 PM
第7段
議論和敘事,7/13再讀一遍
補完整一點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Fri, Jul 15, 2022 1:25 PM
Wed, Jul 27, 2022 2:25 PM
第8段
各詩體的學習典範
詳細一點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Fri, Jul 15, 2022 1:26 PM
Wed, Jul 27, 2022 2:25 PM
第9段
五古作法
補完整一點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Fri, Jul 15, 2022 1:28 PM
Wed, Jul 27, 2022 2:25 PM
第10段
七古作法
補完整一點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Fri, Jul 15, 2022 2:09 PM
Wed, Jul 27, 2022 2:26 PM
第11段
律詩作法
補完整一點
警拔:敏悟超群,使人驚異。多形容人的風度。
司空所謂「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司空圖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Fri, Jul 15, 2022 2:12 PM
Wed, Jul 27, 2022 2:26 PM
第12段
律詩的情景虛實作法
補完整一點
自周氏論詩,有四實四虛(論七律的)之法→周弼
三体唐诗_知网百科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Sat, Jul 16, 2022 2:50 PM
Sat, Jul 16, 2022 2:51 PM
第13段
不能完全讀懂
才學識是作史者的三個特長(?),對詩家來說也一樣。三者中識是最重要的,而鍛鍊識的方法就是得到真傳。
識應該是指見識、眼界,要擴大眼界的方式就是得到真正的師傳。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Sat, Jul 16, 2022 3:20 PM
第14段
詩家用筆要像庖丁解牛,隨著脈絡進行。 別人很難講清楚或講得很複雜的,自己就要一語中的;別人平鋪直敘、用簡單的話講,自己就要慘淡經營,用困難、迂迴的話說。可以參考李白、杜甫、韓愈、蘇軾。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Sat, Jul 16, 2022 4:07 PM
第15段
賦比興在詩中發揮的功能。比喻連類可以讓詩有迴環往復的效果,因此能一唱三嘆,所以詩才會擁有溫柔敦厚的特質。只用直白的敘事是難以感動人。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Tue, Jul 19, 2022 3:31 PM
第16段
作詩要中道而行、恰到好處,不及當然不行沒什麼好多說的,而太過則會有各種問題:太奇特則平凡、太精巧則纖細、太刻意則笨拙、太新鮮(?)則平庸、太濃麗則俗氣、太切實(?)則卑下、太清澈(?)則淺薄、太深奧則晦澀、太高冷則枯乏(?)、太厚實則停滯(?)、太雄渾則粗糙、太快(?)則輕浮、太收斂則逼迫,都是問題。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Wed, Jul 20, 2022 1:04 AM
第17段
陶淵明、古詩十九首、蘇武李陵五言唱和詩之所以能獨絕千古,是因為「自然」,自然是元氣混合不分明,妙處渾然天成,好像不是人力可以達到的。自然是自然而然形成,不可有心強求。要有深厚的根底、真摯的性情、積累而來的精深道理、經錘鍊而純粹的氣,然後有感而發地自然流出,因此能氣象高超,與自然相合。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Wed, Jul 20, 2022 2:04 AM
Wed, Jul 27, 2022 2:23 PM
第18段
相題
補完整一點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Wed, Jul 20, 2022 2:04 AM
Wed, Jul 27, 2022 2:23 PM
第19段
超妙
補完整一點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Wed, Jul 20, 2022 2:05 AM
Wed, Jul 27, 2022 2:23 PM
第20段
詩中有我
補完整一點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說
Wed, Jul 20, 2022 2:15 AM
Wed, Jul 20, 2022 2:31 AM
第21段
山水詩的作法、詩人要讓自己的性情合於山水的性情,再以此和天地的性情、精神相合,然後用精妙的言詞寫出,情、理自然就會顯露在詩中,這就是山水詩的內心。
矧:況且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Thu, Jul 21, 2022 2:30 PM
Wed, Jul 27, 2022 2:22 PM
第22段
有成就的律詩應該長什麼樣
補具體一點
西江一派是指江西詩派嗎?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Thu, Jul 21, 2022 2:35 PM
第23段
古詩和律詩是兩種詩體,有各自適合的樣子,不應該把古詩的體格氣象放進律詩,而是要根據題材內容選擇適當的詩體,切合詩體應有的樣子。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Sat, Jul 23, 2022 2:54 PM
第24段
詩人構思時要用心下苦功,在熟悉事物中尋求新鮮,再於陌生事物中尋找熟悉,以達到逍遙自在的境界,這就是「意匠經營」。
作詩要先審題,根據題目立意,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然後根據用意鍊詞,到搜索枯腸時靈感自然會奔湧而出,如果沒有用心地深入思考,怎麼能寫出詩?又怎麼能期待文思泉湧時,可以得心應手地應用技巧?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Sat, Jul 23, 2022 3:13 PM
第25段
紀昀論詩深入細節,他的選本有功於詩教,也對初學者很有幫助,學習他認為的佳作,他所認為不好的要引以為戒。
紀文達公=紀昀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Sat, Jul 23, 2022 3:31 PM
Wed, Jul 27, 2022 2:22 PM
第26段
引用並贊同紀昀對於王孟、元白、李商隱和學杜的觀點
記得回來補充詳細的評論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Sat, Jul 23, 2022 3:33 PM
Wed, Jul 27, 2022 2:22 PM
第27段
明清詩話的可觀者
記得回來補充詩話及其作者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Sat, Jul 23, 2022 3:34 PM
Wed, Jul 27, 2022 2:50 PM
卷二 p.2350-2374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Sun, Jul 24, 2022 5:12 AM
Wed, Jul 27, 2022 2:51 PM
第1段 p.2350
古詩的音節要從神骨片段間,去體會其自然合拍的妙處,不是單純講究平仄而已。王士禛《平仄定體》、趙執信《聲調譜》都是適合初學者的,從平仄開始學習講求音節,工夫純熟之後自然就能領悟古詩天然的音節,創作時也能得心應手。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Wed, Jul 27, 2022 2:10 PM
Wed, Jul 27, 2022 2:51 PM
第2段 p.2350
古詩十九首和蘇武、李陵唱和詩溫厚自然,天衣無縫,沒有筆墨雕琢的痕跡,是五古的正宗。學習者要平心靜氣,反覆體會其意境,以此改變詩的精神面貌,而非模仿表面的字句聲調。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Wed, Jul 27, 2022 2:20 PM
Wed, Jul 27, 2022 2:53 PM
第3段 p.2350-2351
學古詩最重要的是醞釀涵養,除了向前人古詩作品學習,也要讀經累積學問道理,讀史養氣,讀諸子百家擴充知識儲備量,在人情世故中得到閱歷體驗,在花鳥山水的大自然中格物致知。將知識和閱歷融會貫通,醞釀深厚並發出,這是很難達到的境界,但不能不達到。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Wed, Jul 27, 2022 2:22 PM
Wed, Jul 27, 2022 2:53 PM
第4段 p.2351
評論清代考據學者及其詩文的優劣。
之後查人名再來補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Wed, Jul 27, 2022 2:40 PM
Wed, Jul 27, 2022 2:53 PM
第5段 p.2351
評論清代古文家及其詩文的優劣
之後查人名再來補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Wed, Jul 27, 2022 3:09 PM
第6段 p.2352
高文和公=高文良公(?)=高其倬
袁枚稱讚高其倬詩凌駕於王士禛之上,朱庭珍認為他的律詩有唐音、造詣頗深,五古真摯古厚。以詩體比較,結果如下:
五古:高>王
七古:王>高
律詩:高=王
整體評論(?):高=王=趙秋谷=陳澤州(北方詩家四傑)>宋牧仲=田山𧅁=湯西崖=陳其年
另外,朱庭珍認為袁枚推崇以尖新見長、專學晚唐的黃莘田,是因為性情相近,袁枚的想法違背公論。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Wed, Jul 27, 2022 3:09 PM
第7段 p.2352
浣花♪論文未滅何以家為
@blwonderful1111
Thu, Jul 28, 2022 4:17 PM
7/29
有新任務,改變讀書策略,不邊讀邊做筆記了
先把任務做完
載入新的回覆
要標頁碼
卷一:3、5、7、8、9、10、11、12、18、19、20、22、26、27
卷二:4、5
卷三:
卷四:
序
鍼=針
「以起伏承接而兼開闔縱擒」不太懂
卷一 p.2327-2349
第1段
詩是無定法而有定法,有定法指的是各種寫詩的手法、筆法;無定法是指詩人靈活運用這些手法,達到不被手法拘束,而又不缺少、偏離手法,能隨心所欲、變化萬千的境界。
竹垞=朱彝尊
餖飣:堆積
如塗塗附:參見
嚴羽雖然主張妙悟,但同時也和朱彝尊一樣,都重視讀書學習。推崇嚴羽但學偏了的末流,言之無物又追求妙悟,可謂膚淺、無藥可醫;只重視學問的人,堆疊書卷就像爛泥越塗越多(如塗塗附)。杜甫:「讀書破萬卷(學問),下筆如有神(妙悟)。」由此可知讀書和妙悟一樣重要。
簡單來說就是談詩道流變、風格盛衰,並列舉、評論從魏晉至明代的詩家特色
7/11到北宋結束,其他明天再看
曲江=張九齡
左司=應該是韋應物
昌谷=李賀
(宋詩)楊、劉唱和=楊億、劉筠(西崑體)
撏撦:ㄒㄩㄣˊ ㄔㄜˇ,多方摘取、摭拾。多指剽竊詞句或割裂文義。
蘇子美=蘇舜欽
梅宛陵=梅堯臣
半山=王安石
戛戛獨造:形容獨創。別出心裁,富有創造性。戞:戛(ㄐㄧㄚˊ)的異體字
後山:陳師道
二晁:應該是晁補之、晁沖之
宛丘=蘇轍
淮海=秦觀
槎枒:ㄔㄚˊ ㄧㄚˊ,形容參差錯雜。
石湖=范成大
虞道園&楊、范、揭三子=虞集、楊載、範梈、揭傒斯,並稱元詩四大家
金華、天水、雁門=?、?、薩都拉(剌)
鐵崖=楊維楨
淵潁=吳萊
青丘=高啟
培養根柢是詩人最重要的事情,根柢之學就是所謂的積理養氣。積理不是像宋詩愛說道理,而是在讀書時追根究柢,以求增長學識。除了讀經史子集和稗官雜記之外,也要把書中的道理和生活中的人情世故融會貫通,這樣才能作出好詩,而這樣的累積需要時間精力,不是一蹴可幾的。
養氣,7/13再寫
補完整一點
淵渟ㄊㄧㄥˊ嶽峙:像深淵一樣沉靜,像高山般聳峙。 比喻人品德高尚,氣度宏大。
詩中用典要經過自己的融化剪裁,讓典故好像是自己講的話一樣,不被古人束縛。
議論和敘事,7/13再讀一遍
補完整一點
各詩體的學習典範
詳細一點
五古作法
補完整一點
七古作法
補完整一點
律詩作法
補完整一點
警拔:敏悟超群,使人驚異。多形容人的風度。
司空所謂「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司空圖
律詩的情景虛實作法
補完整一點
自周氏論詩,有四實四虛(論七律的)之法→周弼
三体唐诗_知网百科
不能完全讀懂
才學識是作史者的三個特長(?),對詩家來說也一樣。三者中識是最重要的,而鍛鍊識的方法就是得到真傳。
識應該是指見識、眼界,要擴大眼界的方式就是得到真正的師傳。
詩家用筆要像庖丁解牛,隨著脈絡進行。 別人很難講清楚或講得很複雜的,自己就要一語中的;別人平鋪直敘、用簡單的話講,自己就要慘淡經營,用困難、迂迴的話說。可以參考李白、杜甫、韓愈、蘇軾。
賦比興在詩中發揮的功能。比喻連類可以讓詩有迴環往復的效果,因此能一唱三嘆,所以詩才會擁有溫柔敦厚的特質。只用直白的敘事是難以感動人。
作詩要中道而行、恰到好處,不及當然不行沒什麼好多說的,而太過則會有各種問題:太奇特則平凡、太精巧則纖細、太刻意則笨拙、太新鮮(?)則平庸、太濃麗則俗氣、太切實(?)則卑下、太清澈(?)則淺薄、太深奧則晦澀、太高冷則枯乏(?)、太厚實則停滯(?)、太雄渾則粗糙、太快(?)則輕浮、太收斂則逼迫,都是問題。
陶淵明、古詩十九首、蘇武李陵五言唱和詩之所以能獨絕千古,是因為「自然」,自然是元氣混合不分明,妙處渾然天成,好像不是人力可以達到的。自然是自然而然形成,不可有心強求。要有深厚的根底、真摯的性情、積累而來的精深道理、經錘鍊而純粹的氣,然後有感而發地自然流出,因此能氣象高超,與自然相合。
相題
補完整一點
超妙
補完整一點
詩中有我
補完整一點
山水詩的作法、詩人要讓自己的性情合於山水的性情,再以此和天地的性情、精神相合,然後用精妙的言詞寫出,情、理自然就會顯露在詩中,這就是山水詩的內心。
矧:況且
有成就的律詩應該長什麼樣
補具體一點
西江一派是指江西詩派嗎?
古詩和律詩是兩種詩體,有各自適合的樣子,不應該把古詩的體格氣象放進律詩,而是要根據題材內容選擇適當的詩體,切合詩體應有的樣子。
詩人構思時要用心下苦功,在熟悉事物中尋求新鮮,再於陌生事物中尋找熟悉,以達到逍遙自在的境界,這就是「意匠經營」。
作詩要先審題,根據題目立意,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然後根據用意鍊詞,到搜索枯腸時靈感自然會奔湧而出,如果沒有用心地深入思考,怎麼能寫出詩?又怎麼能期待文思泉湧時,可以得心應手地應用技巧?
紀昀論詩深入細節,他的選本有功於詩教,也對初學者很有幫助,學習他認為的佳作,他所認為不好的要引以為戒。
紀文達公=紀昀
引用並贊同紀昀對於王孟、元白、李商隱和學杜的觀點
記得回來補充詳細的評論
明清詩話的可觀者
記得回來補充詩話及其作者
古詩的音節要從神骨片段間,去體會其自然合拍的妙處,不是單純講究平仄而已。王士禛《平仄定體》、趙執信《聲調譜》都是適合初學者的,從平仄開始學習講求音節,工夫純熟之後自然就能領悟古詩天然的音節,創作時也能得心應手。
古詩十九首和蘇武、李陵唱和詩溫厚自然,天衣無縫,沒有筆墨雕琢的痕跡,是五古的正宗。學習者要平心靜氣,反覆體會其意境,以此改變詩的精神面貌,而非模仿表面的字句聲調。
學古詩最重要的是醞釀涵養,除了向前人古詩作品學習,也要讀經累積學問道理,讀史養氣,讀諸子百家擴充知識儲備量,在人情世故中得到閱歷體驗,在花鳥山水的大自然中格物致知。將知識和閱歷融會貫通,醞釀深厚並發出,這是很難達到的境界,但不能不達到。
評論清代考據學者及其詩文的優劣。
之後查人名再來補
評論清代古文家及其詩文的優劣
之後查人名再來補
高文和公=高文良公(?)=高其倬
袁枚稱讚高其倬詩凌駕於王士禛之上,朱庭珍認為他的律詩有唐音、造詣頗深,五古真摯古厚。以詩體比較,結果如下:
五古:高>王
七古:王>高
律詩:高=王
整體評論(?):高=王=趙秋谷=陳澤州(北方詩家四傑)>宋牧仲=田山𧅁=湯西崖=陳其年
另外,朱庭珍認為袁枚推崇以尖新見長、專學晚唐的黃莘田,是因為性情相近,袁枚的想法違背公論。
有新任務,改變讀書策略,不邊讀邊做筆記了
先把任務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