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肥魚
@erhugreatwall
Tue, Jul 5, 2022 10:14 PM
Chris Neumeyer on LinkedIn: #media #viral #marketing...
耶魯女孩的爸爸發文了
Kenny
@kennylin
Tue, Jul 5, 2022 10:24 PM
當初那個頭條我有看到 (還有老爸當初在LinkedIn上的分享, 他超開心的)... 沒有點進去看, 沒想到現在變這樣.. 唉... 台灣的造神文化真的恐怖, 有人造神同時就有人拼命想要把人請下神壇. 上個月還有一個報導建中上台大醫的, 那篇我有讀完但讀完也覺得這也是造神吧?
Q先生
@SoQueer
Tue, Jul 5, 2022 10:39 PM
下一個不知道輪到誰
Doris 淘樂司
@andorisy
Wed, Jul 6, 2022 12:45 AM
Kenny
: 安地認識爸爸,我們在新聞上看到時超傻眼,女孩很優秀但是新聞這樣報太莫名,女孩非常努力,根本不該承受這些輿論
muffin
@muffinonline
Wed, Jul 6, 2022 1:13 AM
踏入家長圈後才發現,華人圈大環境充斥著羨慕金湯匙、努力完全不值得一提的氛圍,因為努力是每個人都可以的,但是天生優勢就是我有你沒有啊(燦笑)
有些家長們總是希(炫)望(耀)著自家孩兒是神童,這是遺傳/基因/好運氣,而不是因為努力。我真的,很少很少看到誰誰誰貼文說自己和孩子努力/付出的時間,大部分都是:喔我也不知道耶我就不管他就自動自發/渾然天成/一天只練琴十分鐘就這樣耶
實際上,真正的神童不多,為了成為神童付出的努力是蠻多,然後又忽略這些努力的價值
BENBEND🐉
@kingsmenox
Wed, Jul 6, 2022 1:13 AM
台灣的造神/毀神循環週期越來越短
BENBEND🐉
@kingsmenox
Wed, Jul 6, 2022 1:15 AM
不過還是得說台灣一堆說沒補習的背後都是有請家教
Q先生
@SoQueer
Wed, Jul 6, 2022 2:35 AM
因為努力很難衡量,金錢/家境/背景卻是看得到。台灣要找到和這個女生努力,甚至更努力的,應該不會很難,但就只有她可以上耶魯(而且家裡有財力讓她去念)還有,被人批評,爸爸可以發文回應,這本身也是一種資源。我最早看到文章,倒是沒有什麼特別反應,而且我也不覺得她有在炫耀什麼就是了。承認他們家境很優越,和肯定她的努力,這應該是可以同時進行,不必互相抵消的事。但是在台灣的公共討論上,偏偏就是這麼難。
小肥魚
@erhugreatwall
Wed, Jul 6, 2022 4:07 AM
從最初看到有人轉王蘭芬的文章,到後來一系列的新聞和討論,我有很多想法,但是又覺得沒什麼好說的。
"拎爸只是欠栽培,不然我就怎樣怎樣" 這類的哀怨永遠不會少,現在有人會說這女孩上耶魯,還不是因為家世和財力。長大後,申請研究所、找工作、想升遷的時候也會哀怨,如果我讀的是國際知名大學科系/如果我有綠卡/如果我英文再流利一點/如果我在當地長大懂美國文化就好了...
沒有拿到那個資格的時候,覺得有資格的人都一步登天,等到你也拿到入門票,就發現其實也沒什麼。常春藤畢業生裡也有很多鳥人,拿到綠卡、美國長大的裡面窮途潦倒的也很多。
各種資格不會讓你自動升天,只是讓你移動到另一個族群裡繼續打拼而已。大家都是盡可能地打手上的牌,她動用了她能動用的資源,別人也沒什麼好說嘴的。
Q先生
@SoQueer
Wed, Jul 6, 2022 4:19 AM
不過,這樣的案例(還有學測指考榜首這種)可以變成全國新聞,大概也是台灣,或是東方社會獨有的情況。最好還要加個「沒有補習」,更有戲劇張力。女孩如果只是過自己的人生,那倒真的是不干其他人的事。(結論:以後沒事不要隨便接受別人訪問,一不小心就變成出征對象)
小肥魚
@erhugreatwall
Wed, Jul 6, 2022 4:23 AM
而我覺得特別荒謬的是大家對高中生申請大學反應這麼大,不就是人生的一個階段而已嗎? 怎麼不去問誰晉升企業 C-suite、誰拿到終身職教授、誰當選美國民選官員? 對當事人甚至整個家族來說,這些可能是比申請上不上常春藤更重要的人生里程碑。
說穿了,這就和民眾不會忌妒 CEO 年薪是基層員工的幾百倍,卻會忌妒隔壁鄰居買名車遊艇是一樣的心理。因為她有個中文名字,因為她在台灣受國民教育,所以你預期 "她和我是一樣的",而當她完成一件多數人做不到的事情時,有人會震驚、有人會覺得勵志、有人會忍不住用放大鏡檢視。
再過幾年,她就是個尋常耶魯畢業生,不管她申請上美國醫學院、考上美國律師、當矽谷工程師,就不會再有這麼多的關注,因為已經離多數人的生活太遠,沒有共同的經驗就激不起共鳴了,換句話說,她已經不和你住在同一條街了。
載入新的回覆
耶魯女孩的爸爸發文了
有些家長們總是希(炫)望(耀)著自家孩兒是神童,這是遺傳/基因/好運氣,而不是因為努力。我真的,很少很少看到誰誰誰貼文說自己和孩子努力/付出的時間,大部分都是:喔我也不知道耶我就不管他就自動自發/渾然天成/一天只練琴十分鐘就這樣耶
實際上,真正的神童不多,為了成為神童付出的努力是蠻多,然後又忽略這些努力的價值
不過還是得說台灣一堆說沒補習的背後都是有請家教![(LOL)](https://s.plurk.com/emoticons/silver/839bd0af2cb7d92ba651.gif)
"拎爸只是欠栽培,不然我就怎樣怎樣" 這類的哀怨永遠不會少,現在有人會說這女孩上耶魯,還不是因為家世和財力。長大後,申請研究所、找工作、想升遷的時候也會哀怨,如果我讀的是國際知名大學科系/如果我有綠卡/如果我英文再流利一點/如果我在當地長大懂美國文化就好了...
沒有拿到那個資格的時候,覺得有資格的人都一步登天,等到你也拿到入門票,就發現其實也沒什麼。常春藤畢業生裡也有很多鳥人,拿到綠卡、美國長大的裡面窮途潦倒的也很多。
各種資格不會讓你自動升天,只是讓你移動到另一個族群裡繼續打拼而已。大家都是盡可能地打手上的牌,她動用了她能動用的資源,別人也沒什麼好說嘴的。
說穿了,這就和民眾不會忌妒 CEO 年薪是基層員工的幾百倍,卻會忌妒隔壁鄰居買名車遊艇是一樣的心理。因為她有個中文名字,因為她在台灣受國民教育,所以你預期 "她和我是一樣的",而當她完成一件多數人做不到的事情時,有人會震驚、有人會覺得勵志、有人會忍不住用放大鏡檢視。
再過幾年,她就是個尋常耶魯畢業生,不管她申請上美國醫學院、考上美國律師、當矽谷工程師,就不會再有這麼多的關注,因為已經離多數人的生活太遠,沒有共同的經驗就激不起共鳴了,換句話說,她已經不和你住在同一條街了。